紀念巴赫逝世270年:聽3位巴赫專家演繹經典鍵盤作品

2020-12-13 騰訊網

佩拉西亞演奏巴赫《第六號帕蒂塔》

默裡·佩拉西亞

(Murray Perahia 1947-)

出生於美國紐約

他在1972年的「利茲鋼琴比賽中」

獲得一等獎

當時與他同時參賽的還有

席夫與內田光子

佩拉西亞,是現今巴赫鍵盤作品

最好的詮釋者之一

除了佩拉西亞、還有古爾德、席夫

安吉拉·休伊特等等

今天,是巴赫逝世的紀念日,

我們就來聽聽大師們指尖下的

巴赫鍵盤作品。

01

巴赫初級鋼琴曲

如果從難易程度來說的話,《巴赫初級鋼琴曲》可以說是一本復調鋼琴音樂的入門教材,這本教材收錄了28首小巧精緻的復調小曲。據說是巴赫為妻子安娜而寫的練習小曲。

就算是練習小曲,巴赫大師出手必是精品,這套作品中的每一首作品都非常有特點,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中有小步舞曲、波洛涅茲舞曲、進行曲、吉格舞曲等,這些舞曲每首都有自己的旋律以及節奏上的特點。

我們馬上來看兩首

具體作品

◆《G大調小步舞曲》

(選自《巴赫初級鋼琴曲集》)3級

這首作品大家一定不陌生,《巴赫初級鋼琴曲》是學琴必練作品。這首作品旋律優美流暢,節奏也並不複雜。主旋律由右手演奏,左手同樣以對位的形式與右手構成雙聲部的旋律線條,兩個聲部相映成輝。

◆《波洛涅茲舞曲》

(選自《巴赫初級鋼琴曲集》)3級

這首《波洛涅茲》舞曲,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巴赫在這裡用了一些比較獨特的節奏型,來體現「波洛涅茲」舞曲的節奏特點。

比如開頭的附點,以及第二小節的後16分音符,另外,16分音符與8分音符的頻繁轉換也是這首曲子的一個特點。與《小步舞曲》的溫婉動人相比,這首《波洛涅茲舞曲》就顯得比較活潑逗趣。

02

巴赫創意曲

巴赫《創意曲》是巴赫系列的鍵盤類作品中的一部,相對於他的《十二平均律》和《哥德堡變奏曲》來說難度不算大,屬於巴赫鍵盤類作品中的「中低端款」,通篇採用二聲部賦格形式寫作,適合中級水平的鋼琴學習者。

巴赫的《創意曲》相對於難度更高的那些「高端款」,似乎更偏重於音樂的流動性和即興性,這套作品的創作意圖其實是給他的兒子們的鋼琴教材,同時也可以通過它學習創作賦格曲的邏輯。

◆ 古爾德 演奏

《F大調創意曲》第八首 BWV758

古爾德演奏

既然這部作品,是巴赫給兒子的教材,那在創作這些作品的時候,巴赫一定考慮到了手指的技術練習部分。比如,16分音符的快速跑動,下鍵的清晰度,跳音的靈活運用以及二聲部賦格寫作手法的清晰呈現。

03

巴赫鋼琴組曲

組曲是一種古老的器樂套曲形式。巴洛克時期的組曲由一些帶有強烈舞蹈風格的小曲組合而成。

有些舞曲是組曲中必選的,有些則是可選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傳統模式固定下來便形成了巴洛克時期組曲特有的結構。巴赫生活的時代,組曲已經在歐洲非常盛行並完善。巴赫寫過兩套組曲,《英國組曲》與《法國組曲》,這些組曲中,就包含許多舞曲,比如阿拉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等。

下面我們看一首

法國組曲中的作品

◆古爾德 演奏《薩拉班德舞曲》

(選自《巴赫法國組曲》8級

古爾德演奏

薩拉班德舞曲,是巴洛克組曲中比較常見的。薩拉班德是一種源於西班牙地區的舞曲,它的節奏性比較強,多以3拍子為主。

這首作品,相比《鋼琴初級鋼琴曲》,明顯複雜了許多。大家是否可以看出,這首作品是由三個聲部構成的呢?右手兩個聲部複雜的交織在一起,左手是一個比較清晰的低音線條。由於巴赫的「組曲」以及算是巴赫賦格作品中的中高級作品了,難度不小,可能會出現在7-8級左右的考級曲目中。

04

平均律鋼琴曲集

《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最著名也可以說,是巴赫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鍵盤類作品。這部作品不僅是巴赫鍵盤作品的集大成之作,而且在音樂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巴赫用這部作品進一步鞏固和確立了十二平均律的體系,這對於後世創作的影響之大,直到現在,許多音樂創作依然建立在24個大小調的和聲體系中。

這套作品的每一首都由一首前奏曲與一首賦格曲組成。前奏曲比賦格稍稍自由。《平均律鋼琴曲集》的賦格演奏起來難度相當大,一般不會納入業餘鋼琴考級的範圍之中。因為它的演奏難度太大,聲部極為複雜。

◆ 席夫在逍遙音樂節 演奏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

除了佩拉西亞,席夫也非常擅長演奏巴赫鋼琴作品,席夫理性細膩的演奏風格與恰到好處的平衡感,與巴赫鋼琴作品中嚴密的邏輯相得益彰。在BBC逍遙音樂節中的一次演出中,席夫一口氣演奏了《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的全部作品。喜歡巴赫的盆友,慢慢欣賞吧!

05

哥德堡變奏曲

《哥德堡變奏曲》相比《平均律鋼琴曲集》而言,更多的是在哲學層面上的提升,如果說後者是巴赫調性的確立與鞏固,更加具有教學意義。

《哥德堡變奏曲》則更多的體現了巴赫自己對生命的思考與對於創作的進一步深化。同樣也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哥德堡變奏曲》更像是巴赫與上帝的一場對話。他的思想內涵更加深刻。

◆ 佩拉西亞 演奏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部分

彈奏過這套作品的鋼琴家不勝枚舉,讓我們來聽一聽佩拉西亞是如何演繹這部作品的。

06

半音階幻想與賦格

巴赫的《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是一部欣賞價值極高的鋼琴作品。它融入了巴赫當時比較成熟的創作技術,使得作品能夠從形式上完美的承載了作曲家心中豐富的燦爛奪目想像力以及創造性。

放到現在來看,這部作品從多個方面,都有很其深厚的歷史意義。它融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幻想曲體裁,這個體裁來源於義大利,是一種器樂作品特有的體裁,指的是一種較少遵循某些曲式結構,而是讓作曲家比較自由、即興去創作音樂。

◆ 席夫 演奏

巴赫《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

巴赫的這部《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在開始就用了許多自由多變的和弦,琶音式的炫麗和聲,把音樂的色彩感發揮到了極致!

令人產生了天馬行空的想像。緊接著的賦格雖然把即興的成分拉回來不少,不過整體上,這首曲子是屬於巴赫想像力的巔峰之作~

來源:橄欖古典音樂

版權聲明:

文中文字和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如果你還想聽哪位歌手的音樂,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讓我們不斷帶來更優質的內容!

相關焦點

  • 紀念音樂家巴赫逝世270周年:他讓神聖人性,讓人性神聖
    一切頓時豁然開朗,巴赫的作品裡有一種空前的渴望,一種將文辭和樂音整合一體來表現詩性意象的渴望。在巴赫的時代,鍵盤樂不是主角,人聲才是最高的追求。除了音樂,我們對巴赫其人知之甚少,他不像蒙特威爾第、莫扎特那樣,留下了私密的家族通信,除了軼事以外,沒有流傳下太多的東西,讓我們可以一窺他作為「人」的不同側面。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他的創作涉及了巴洛克時期的大多數音樂體裁,作品浩如煙海,在音樂史上能夠和他的作品數量相提並論的寥寥無幾。德國音樂學院施米德爾·沃爾夫岡1950年在萊比錫編纂出版了「巴赫作品目錄」(BWV,即德文Bach-Werke-Verzeichmls的頭3個字母),如今,加上新發現的作品,這個數字已經排到了BWV1128。這意味著,不要說演奏,就算只是全部聽一遍巴赫的作品,都堪稱一項宏偉工程。
  • 巴赫的平均律(2)
    巴赫的平均律(2) 2011-07-01 15:40 作者:朱偉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1年第26
  • 3月21日 作曲家巴赫出生 巴赫緣何而令我們感動
    原標題:3月21日 作曲家巴赫出生 巴赫緣何而令我們感動 1685年3月21日,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
  • 德國鋼琴家眼中的巴赫、李白與杜甫
    德國鋼琴家斯泰潘•西蒙尼穿著一身黑色唐裝,出現在4月16日漢唐文化國際音樂年「探尋巴赫的哲思」鋼琴獨奏音樂會。半年前,他在上海買了這身衣服,「優雅也很舒服。」西蒙尼對中國文化的喜愛融入音樂,「心靈像個空杯,而藝術用來裝滿杯子。」
  • 巴赫的平均律(3)
    巴赫的平均律(3) 2011-07-01 15:40 作者:朱偉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1年第26
  • 偉大的作曲家—巴赫
    7月28日,心臟病發,逝世於萊比錫 (1708-1717):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劇《上帝是我的國王BWV71》,任魏瑪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宮廷管弦樂師;1714年成為樂長。
  • 盛原:欣賞巴赫的三十二條「軍規」
    11、巴赫用這種方法把感性和理性結合起來。所以說任何拋棄情感只表現理性,或者忽視理性只偏向表現情感的詮釋都偏離了巴赫的本意,是失敗的詮釋。12、巴赫畢生創作了很多鍵盤樂器的作品,但為羽管鍵琴寫的作品卻少之又少。
  • 音樂家巴赫之死以及他的作品
    巴赫生於在德國愛森納赫,巴赫九歲喪母,十歲成了孤兒。由於他嗓音美妙,經濟拮据,少年時期靠獎學金進了在呂訥堡的聖·米歇爾學校。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學校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隨後的二十年中,他幹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
  • 巴赫虐我千百遍……
    那我們來了解一下巴赫的代表作:巴赫所在的時代,正處於樂器發展的過度時期。比如鋼琴,在當時還處於研發和實驗階段,許多鍵盤樂器的作品都是寫給管風琴或羽管鍵琴的。《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洛克時期的大協奏曲中經典卓越的作品。大協奏曲的獨奏樂器通常都有兩件或以上,可以說是協奏曲的早期形式,通過樂隊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一問一答的交替來進行,通常是一組表現力較強,數量較少,稱為「主奏部」,另一組數量較多,稱為「協奏部」或「全奏部」,兩部分輪流演奏,形成對比,呼應和組合。
  • 巴赫音樂中的「數學之美」!給你看看他的音樂宇宙
    今天是 巴赫逝世270周年的日子 我們來說說 巴赫音樂中的神秘一面! 巴赫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巴洛克時期音樂最高成就的代表 後世的人們用他的逝世 來定義一個音樂時代的結束 他讓音樂首次從宗教附屬品 的地位中解放出來
  • 歐洲音樂之父——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年),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其創作的《布蘭登堡協奏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及大量的合唱曲、變奏曲、受難曲和器樂曲時至今日仍受到世人的厚愛。
  • 巴赫的平均律
    我最早聽它是一盤翻錄的烏克蘭鋼琴家裡赫特演奏的磁帶,開篇的前奏曲那種清新著一浪推一浪,水波蕩漾,漣漪彼此盤旋又舒展的景象,牽動我感動不已。 巴赫的鍵盤作品中,我最喜歡《平均律》,也許就因為它是我走向巴赫的一座橋梁。
  • 前浪石化後浪奔騰,繼續說「巴赫大無」哪家強?
    ,來自「後浪」的優秀演繹。公司,做為SACD的發明者之一和主推方,既有一批DSD新錄音問世,也DSD化了諸如布魯諾·瓦爾特的貝多芬田園交響曲、塞爾與克利夫蘭的華格納管弦樂、古爾德的幾張重要巴赫鍵盤作品這類
  • 時間沙漏中的巴赫
    施韋澤提到:在隨後維也納古典樂派叱吒於世的年代裡,莫扎特很可能只是通過多勒斯作品的間接影響下了解了巴赫(作者註:實際上莫扎特閱讀過巴赫不少樂譜的抄本,且研究過其經文歌)。而在音樂神童莫扎特出生的1756年,巴赫的《賦格的藝術》曾嘗試出版,但只賣出了可憐的三十份,最終埃馬努埃爾只好將樂譜的印版以廢舊金屬的價格賣出,而這已經是老巴赫相對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了。
  • 儀式、傳統與創新 巴赫的音樂與宗教改革
    《論巴赫》 作者:(德)阿爾伯特·施韋澤 譯者:何源、陳廣琛 版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8月 這是大師為大師寫的一部音樂傳記,是巴赫音樂研究的裡程碑式作品。這本書完成於1908年,直到2017年,它終於由筆者與友人合作翻譯成中文出版。巴赫的音樂和人生觀,都深受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而這一年,恰逢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紀念,從而為中譯本的出版,增添了一層意義。  之所以說它是裡程碑式的著作,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量。首先,施韋澤第一次系統而深入地分析了巴赫康塔塔(Kantata)作品所蘊含的美學意義,這在巴赫研究史上可以說是開先河的重大進展。
  • 音樂家巴赫竟然這麼厲害
    巴赫(西歐,德國,18世紀,文化方面,天主教文化圈,今古西歐時期),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公元1685—1750年,德國巴洛克時期音樂家,西方近現代音樂的開啟者,管風琴演奏家、指揮家、作曲家。1685年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愛森納赫的音樂世家。父親是一名小提琴手,他祖父的兄弟也是極有天賦的作曲家。巴赫從小便受到家族的薰陶,有著極高的音樂天賦。巴赫小時候父母相繼去世,由其大哥對其進行撫養,大哥教給了巴赫許多知識,但不允許其翻閱音樂資料,巴赫利用夜間將其抄錄下來,從而極大損傷了其自己的視力。
  • 巴赫及其音樂對人的教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大提琴家王健說:「巴赫的音樂有很多旋律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本書是研究巴赫的經典作品,作者以「傳」與「經」結合的方式介紹巴赫的各個層面的作品。本書在美學理論與實踐兩端皆具有極高價值,為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澀領域帶來了曙光。巴赫一生中把自己的作品由一種演奏形式移植或改編到另一種演奏形式的例子就有600多種,比如,他的小提琴協奏曲被改編成鍵盤協奏曲,鍵盤作品被改編成聲樂作品,大提琴作品數不勝數。他的最後一部作品《賦格的藝術》雖然沒有寫完,但在封面上也沒有標明演奏形式,這更說明巴赫在創作音樂時並沒有把樂器或聲音介質的形式考慮在音樂的實質之前。
  • 巴赫兩首小步舞曲
    他的復調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邏輯性,結構嚴密,又具有內在的哲理性,深刻雋永。   巴赫作品的源泉   路德新教思想對巴赫的全部音樂創作產生深遠影響。由於巴赫長期在教堂任職,一直受到宗教環境、宗教氣氛、宗教音樂的薰陶,他對於藝術的功能和藝術家的職責有一種宗教的觀念。
  • 巴赫的音樂是復調嗎?與莫扎特或貝多芬的作品有何不同?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是復調的,這是他與其他作曲家的不同之處。巴赫也以其自由而精確的對位法見長,常揣度樂句在復調上的可能性,從鍵盤樂器到更多聲部的協奏曲與大型合唱,都能發現對位的頻繁運用,從而營造出厚實而多層次的織體。巴赫作曲技法的內涵就如同他最擅長的形式——賦格,也就是以有限的素材(主題)加以模仿、變化、堆疊,形成結構嚴密的作品。巴赫的音樂不僅是靈感的創造物,也是排列組合與理性推導的再造物,充分展現了音樂的純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