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平均律(2)

2020-12-13 三聯生活

巴赫的平均律(2)

2011-07-01 15:40 作者:朱偉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1年第26期

我最喜歡《平均律》,也許就因為它是我走向巴赫的一座橋梁。我最早聽它是一盤翻錄的烏克蘭鋼琴家裡赫特演奏的磁帶,開篇的前奏曲那種清新著一浪推一浪,水波蕩漾,漣漪彼此盤旋又舒展的景象,牽動我感動不已。

這48首曲子,從表面看,當然是一部偉大的練習曲集,是巴赫給他的孩子或學生們寫的練琴教材。根據巴赫的兒子C.E.P.巴赫的回憶,巴赫教孩子們學琴,最強調觸鍵,好幾個月都為訓練雙手的每一手指,以追求簡潔而清澈的音色。由此,觸鍵的魅力,是巴赫創作這些曲子的立足點,每一位鋼琴家對它的演繹,也都是從觸鍵與分句開始。再深入理解,這兩套曲子,每一套都從C大調始,B小調止,包含了全部的24調,巴赫連續兩次通過這樣的曲集,要啟發他的孩子及學生們對每一調性內涵的理解。它們不以由淺入深排列,說明它其實並非技巧練習曲。每一卷都從純潔、率真性格的C大調為始,悲壯、莊嚴性格的B小調止,忍辱負重的F小調為中間點,相信都有對調性理解的整體考慮。如將前後兩卷的每一首仔細做一下對比,能體會到巴赫對調性理解的深入,可貴的是,他在每一個調性中,都挖掘出了生機勃勃的內涵。其實,這才是這套曲集的內涵所在。

巴赫當年創作這兩套《平均律》時,究竟使用的是什麼樣的琴?研究巴赫的學者們曾有過爭論。當時有兩種琴:擊弦古鋼琴與撥弦羽管鍵琴。擊弦古鋼琴是通過琴鍵下的金屬塊敲擊琴弦發聲,音量相對要小,音域窄,但反應靈敏,音色優雅,強弱變化豐富。據巴赫的兒子說,父親當年喜歡這種琴,認為它比羽管鍵琴更具表現魅力。羽管鍵琴按下琴鍵,是通過撥子撥動琴弦發聲,因為撥子是以羽管制作而命名。它比擊弦古鋼琴音量大,音域寬,但因撥弦,很難體現力度的強弱對比。這兩者比較,本真主義者經考證,還是傾向於羽管鍵琴。證據是,1719年,巴赫曾高價為克滕宮廷定製了一架羽管鍵琴,很可能當時他提出了設計意見,克滕時期的大部分鍵盤作品都是在這架琴上創作的。在羽管鍵琴上彈《平均律》,波蘭演奏家蘭多芙斯卡經過精心研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建立起了一種標準,出版了專著。

鋼琴相對撥弦的羽管鍵琴,當然提供了寬廣的音域表達力與力度變化的可能。作為一個優秀的鋼琴家,貝多芬是這套《平均律》的絕對崇拜者,車爾尼就根據貝多芬在鋼琴上的處理方法,在1837年專門編成了一個版本。但這個版本後來很快被遺棄了,遺棄的原因,是因為賦予了太多強弱標識。之後,許多人都努力編訂有各種版本,但進入20世紀後,回歸巴赫的本真,開始成為一種潮流。在鋼琴演奏上,真正建立起權威的演繹是瑞士鋼琴家埃德文·菲舍爾的版本,他的演繹在上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成了經典。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巴赫的平均律
    巴赫的平均律 2011-07-01 15:40 作者:朱偉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1年第26期
  • 巴赫的平均律(3)
    巴赫的平均律(3) 2011-07-01 15:40 作者:朱偉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1年第26
  •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各首的難度及彈奏技巧
    在完成巴赫創意曲作品的學習後,就將進入體現巴赫音樂風格、音樂形象的大百科全書,即對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學習。《平均律》共分兩卷,是按同樣的形式組成的,每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賦格曲都是由一個共同的調性統一起來的獨立作品。前奏曲和賦格曲連在一起,既形成對比,又起著補充作用。
  • 音樂中的平均律是什麼?
    十二平均律是一bai種音樂律制,將一個八度平均分成du十二等份,為今日最主zhi要之調音法。中國明代音樂dao家皇族身份的朱載堉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首次提出「新法密率」(見《律呂精義》、《樂律全書》),推算出將八度音等分為十二等分的算法,並製造出新法密率律管及新法密率弦樂器,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樂器。
  • 告訴你什麼叫十二平均律
    告訴你什麼叫十二平均律最早發現「十二平均律」理論的是中國明代的一位王子,朱載堉。這一理論第一次上升為實踐,正是巴赫的鍵盤曲集《十二平均律》。從1584年朱載堉在他的著作《律學新說》中提出「新法密律」,到1722年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問世,其間相隔了138年。我們小時候的歷史書上總是強調這個差距,其實就算我們更早搞出理論也無優勢,音樂上的成就,我們怎麼跟德國人攀比。十二平均律是一種音樂律制,它將一組八度音平均分成12個半音音程。鋼琴正是採用這種律制。
  • 神話一般的朱載堉,與他的十二平均律
    這個時候,老實人2.0,主角朱載堉登場了。在此前,中國的音樂用的都是五度相生律,即三分損益法(樂哥怕細說起來,有的同學會暈車,為了不影響閱讀體驗,就暫不細說,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吃個暈車藥去深度挖一下。)而算數鬼才朱載堉,用橫跨81檔的特大算盤,進行開平方,通過2的12次方根的25位小數,推算出全新的十二平均律,並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樂器,弦準。
  • 巴赫的簡單與美感
    小編認為,巴赫之所以會給人有這種感覺,很可能是因為巴赫的音樂有種嚴格的秩序感。 但是巴赫的創作又不為秩序所困,他的音樂,能在秩序中盡情施展。好像秩序就和音樂是一體的,規則在巴赫那裡完全不是束縛,反而成為他創作音樂的根本手段。
  • 巴赫虐我千百遍……
    米開朗基羅《聖馬太受難》《馬太受難曲》是巴赫的「翻身之作」,之所以這麼比喻,是因為巴赫去世後不久,他的作品就很少被演奏了,巴赫也漸漸成為被遺忘的音樂家。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也是非常著名的。今天我們學過樂理知識都知道十二平均律是將八度音程劃分為十二個半音的調律法。在巴赫的年代,平均律正處於探究中。所以,巴赫這步《十二平均律曲集》也被彪羅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
  • 音樂藝術中心線上課堂|音樂裡的春天之三十六 平均律鋼琴曲
    來聽德國音樂之父J.S.Bach(1685~1750)的鋼琴十二平均律第一首,分為序曲與賦格,其中的序曲是小朋友耳熟能詳的作品,你一聽就會知道,好像在哪裡聽過的。巴赫以《平均律鋼琴曲集》首次為平均律的創作豎立典範,影響極為深遠。
  • 紀念巴赫逝世270年:聽3位巴赫專家演繹經典鍵盤作品
    由於巴赫的「組曲」以及算是巴赫賦格作品中的中高級作品了,難度不小,可能會出現在7-8級左右的考級曲目中。 04 平均律鋼琴曲集 《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最著名也可以說,是巴赫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鍵盤類作品。
  • 偉大的作曲家—巴赫
    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 (1708-1717):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劇《上帝是我的國王BWV71》,任魏瑪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宮廷管弦樂師;1714年成為樂長。
  • 音樂家巴赫竟然這麼厲害
    1685年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愛森納赫的音樂世家。父親是一名小提琴手,他祖父的兄弟也是極有天賦的作曲家。巴赫從小便受到家族的薰陶,有著極高的音樂天賦。巴赫小時候父母相繼去世,由其大哥對其進行撫養,大哥教給了巴赫許多知識,但不允許其翻閱音樂資料,巴赫利用夜間將其抄錄下來,從而極大損傷了其自己的視力。
  • 巴赫兩首小步舞曲
    巴赫作品的源泉   路德新教思想對巴赫的全部音樂創作產生深遠影響。由於巴赫長期在教堂任職,一直受到宗教環境、宗教氣氛、宗教音樂的薰陶,他對於藝術的功能和藝術家的職責有一種宗教的觀念。   巴赫音樂中的新教精神最充分的體現在他的管風琴音樂中。
  • 為慶祝巴赫334歲生日,谷歌上線了AI音樂「巴赫塗鴉」
    提起巴赫,對西方音樂史稍作了解的人,均會知道。巴赫創作了1000多首音樂,他的20個孩子中,許多也成為了作曲家。巴赫創作的《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等等經久不衰。而為了慶祝巴洛克傑出的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334歲生日。
  • 歐洲音樂之父——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年),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其創作的《布蘭登堡協奏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及大量的合唱曲、變奏曲、受難曲和器樂曲時至今日仍受到世人的厚愛。
  • 下午茶時間,聽古爾德的「平均律」
    與此同時,不妨聆聽古爾德演奏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的唱片。很早就想寫下午茶的主題了,未料最終動筆的契機,竟是在微信朋友圈裡讀到一篇調侃「偽中產」的文章。我想,這樣的文章時下恐怕車載鬥量吧,然而其中居然正好提到了下午茶。作者認為,通過超越實際承受力的高消費維持所謂的「品質生活」,是完全不值得提倡的。他列出的消費當中,就包括「人均超過一百的下午茶」。
  • 2020江西教師招聘考試難點:五度相生律與十二平均律到底啥區別?
    十二平均律,是把第一複合音和第二複合音的頻率間隔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每一等份稱為一個半音即小二度。傳統中認為五度相生律最早起源於中國,其實可考證的文獻中,這個律制最早是有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並確立的;傳統中認為十二平均律是由巴赫編訂的,其實在可考證文獻中,這個律制最早是由明朝朱載堉通過數學手段確立的…不難發現律制的確定跟數學關係分離不開,它是由人耳審美做出的「人工選擇」,而這種選擇都逃不出一個共同的、不變的基礎——泛音列。
  • 音樂家巴赫之死以及他的作品
    巴赫二十二歲時與其表妹瑪利亞·芭芭拉結婚,共生下了七個孩子;瑪利亞去世後,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瑪格達蕾娜結婚,又生下十三個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九人長大成人,其中就有三個孩子繼承父業,成為很有影響的音樂家。
  • 「音樂之父」巴赫的一些趣事
    巴赫一生中結過兩次婚,第一任妻子是他的表妹瑪麗亞·巴巴拉,瑪麗亞為巴赫生了七個孩子,瑪麗亞因病去世後,巴赫再婚,第二任妻子安娜為巴赫生了十三個小孩, 巴赫的二十個孩子中,有十個不幸夭折,但有四個成為作曲家,他們分別是威廉·弗裡德曼·巴赫;卡爾·菲利浦·艾曼紐·巴赫 " 別號柏林巴赫或漢堡巴赫 ";約翰·克裡斯朵夫·腓得利希·巴赫 " 別號布克堡巴赫 " 以及約翰
  • 時間沙漏中的巴赫
    更可怕的是,作為平均律調律法的實踐而為世人所驚嘆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幾乎要湮沒在無情的時間流沙中了。畢竟直到十九世紀初,鍵盤調律方式在平均律與自然純律思想間依然會有所猶疑徘徊,施韋澤不由感嘆道:「他的作品只有在廢墟中等待著有人挖掘和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