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年),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其創作的《布蘭登堡協奏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及大量的合唱曲、變奏曲、受難曲和器樂曲時至今日仍受到世人的厚愛。
巴赫是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集大成者,他創作了除歌劇以外的幾乎所有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體裁,並對其中任何一種都能運用自如。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他的先輩世代均為樂師,四個兒子也都是作曲家,這使巴赫家族在德國音樂史上頗具傳奇色彩。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績有:
第一,他的音樂在歌頌上帝的同時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巴赫是一個虔誠的路德教派新教徒,而當時宗教音樂需求量很大,所以他的音樂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歌頌上帝的。在他看來,音樂是他通向天國與上帝對話的高塔。 巴赫創作了規模宏大的宗教音樂作品:《聖馬太受難曲》和《聖約翰受難曲》。其中《聖馬太受難曲》是根據馬太福音裡有關耶穌受難的過程創作的,真實地再現了耶穌被門徒出賣、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它是西方歷史上最重要的宗教音樂之一。從中人們可以感到巴赫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宗教音樂的局限,將一股強烈的人文主義精神融入其中,他所宣揚的是為拯救人類的苦難而勇於犧牲的崇高道德。
第二,他吸收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的優點,把復調音樂發展到了高峰。在巴赫的復調音樂中,幾條旋律之間井然有序,主次分明,非常和諧。有人曾經這樣評價:「不學習巴赫,就不懂西方音樂;而不深入研究巴赫的復調音樂,哪怕鋼琴彈得再好也是枉然。」
第三,他確立了鍵盤樂器十二平均律原則,現在的鋼琴即是根據十二平均律來定音的。1722年,他把自己創作的鍵盤獨奏曲集合編成兩卷,冠名為《平均律鋼琴曲集》,最初的讀者對象是「學習欲望濃厚的年輕音樂學子,特別是給那些琴藝成熟的人作為消遣練習之用。」這兩捲曲集成為20世紀初期西方音樂定調的聖經,至今仍是人們學習鋼琴的經典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