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音樂之父——巴赫

2020-12-13 誠齋軒主人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年),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其創作的《布蘭登堡協奏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及大量的合唱曲、變奏曲、受難曲和器樂曲時至今日仍受到世人的厚愛。

巴赫是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集大成者,他創作了除歌劇以外的幾乎所有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體裁,並對其中任何一種都能運用自如。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他的先輩世代均為樂師,四個兒子也都是作曲家,這使巴赫家族在德國音樂史上頗具傳奇色彩。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績有:

第一,他的音樂在歌頌上帝的同時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巴赫是一個虔誠的路德教派新教徒,而當時宗教音樂需求量很大,所以他的音樂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歌頌上帝的。在他看來,音樂是他通向天國與上帝對話的高塔。 巴赫創作了規模宏大的宗教音樂作品:《聖馬太受難曲》和《聖約翰受難曲》。其中《聖馬太受難曲》是根據馬太福音裡有關耶穌受難的過程創作的,真實地再現了耶穌被門徒出賣、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它是西方歷史上最重要的宗教音樂之一。從中人們可以感到巴赫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宗教音樂的局限,將一股強烈的人文主義精神融入其中,他所宣揚的是為拯救人類的苦難而勇於犧牲的崇高道德。

第二,他吸收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的優點,把復調音樂發展到了高峰。在巴赫的復調音樂中,幾條旋律之間井然有序,主次分明,非常和諧。有人曾經這樣評價:「不學習巴赫,就不懂西方音樂;而不深入研究巴赫的復調音樂,哪怕鋼琴彈得再好也是枉然。」

第三,他確立了鍵盤樂器十二平均律原則,現在的鋼琴即是根據十二平均律來定音的。1722年,他把自己創作的鍵盤獨奏曲集合編成兩卷,冠名為《平均律鋼琴曲集》,最初的讀者對象是「學習欲望濃厚的年輕音樂學子,特別是給那些琴藝成熟的人作為消遣練習之用。」這兩捲曲集成為20世紀初期西方音樂定調的聖經,至今仍是人們學習鋼琴的經典曲目

相關焦點

  • 還是西方現代音樂之父?
    其次,他把復調音樂發展第三,確立了鍵盤樂器十二個平均氣質的原則。第四,除了聲樂作品之外,巴赫還奠定了幾乎所有現代西方音樂風格的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人譽為「西方音樂之父」。此外,巴赫的音樂作品可以說是巨大的巴赫音樂之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嚴謹與平衡之美主要體現在音樂形式的完美運用上,理解之美應與音樂形式的相關知識相結合;另一方面,深沉抒情之美。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創奇蹟,後無來者留遺憾
    生平1685年,巴赫生於在德國圖林根的一個美麗的小鎮——愛森納赫。巴赫9歲喪母,10歲喪父,成了孤兒(這一點不太理解,巴赫是個大家族,應該也是富裕的家庭,父母怎麼會早早離世,即便離世,這麼大一個家族,怎麼會不管一個10歲的孩子呢)。
  • 「音樂之父」巴赫的一些趣事
    巴赫家族 200 年間音樂人才輩出,尤其以世稱大巴赫的約翰·塞巴斯蒂安最為出類拔萃,他不僅是巴洛克時期歐洲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同時也是西洋音樂的開山鼻祖,故也有 " 音樂之父 " 之稱。巴赫從沒有想過要保存自己的作品,而且他在世當中作品幾乎沒有出版過,幸好第二任妻安娜將巴赫的作品騰寫留存下來,我們現在才有機會聽到巴赫的音樂。
  • 音樂家巴赫竟然這麼厲害
    1685年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愛森納赫的音樂世家。父親是一名小提琴手,他祖父的兄弟也是極有天賦的作曲家。巴赫從小便受到家族的薰陶,有著極高的音樂天賦。巴赫小時候父母相繼去世,由其大哥對其進行撫養,大哥教給了巴赫許多知識,但不允許其翻閱音樂資料,巴赫利用夜間將其抄錄下來,從而極大損傷了其自己的視力。
  • 巴赫音樂的數學之美
    亞里斯多德在《論天國》裡寫過,天體運動會發出聲音——「當太陽和月亮和在數量上和規模上都如此之大的所有的星星都以如此快的速度運動的時候,它們怎麼會不產生一個非常大的聲音呢……星星的循環運動所發出的聲音是一種和諧,後來,畢達哥拉斯計算出了這種音樂的和諧比率。畢達哥拉斯說,宇宙是一架巨大的豎琴,每一根琴弦上都有一隻水晶球。
  • 儀式、傳統與創新 巴赫的音樂與宗教改革
    巴赫的音樂和人生觀,都深受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而這一年,恰逢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紀念,從而為中譯本的出版,增添了一層意義。  之所以說它是裡程碑式的著作,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量。首先,施韋澤第一次系統而深入地分析了巴赫康塔塔(Kantata)作品所蘊含的美學意義,這在巴赫研究史上可以說是開先河的重大進展。
  • 巴赫音樂中的「數學之美」!給你看看他的音樂宇宙
    今天是 巴赫逝世270周年的日子 我們來說說 巴赫音樂中的神秘一面! 巴赫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巴洛克時期音樂最高成就的代表 後世的人們用他的逝世 來定義一個音樂時代的結束 他讓音樂首次從宗教附屬品 的地位中解放出來
  • 【潔西老師音樂課堂】了解西方古典音樂-巴洛克時期代表人物巴赫
    好啦,上篇文章中我們提到西方古典音樂分為不同的時期,古希臘至文藝復興時期大家接觸的非常少,咱們後面有時間在聊。這篇咱們先從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說起。大家熟知的巴赫,全名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1750年),是巴洛克時期音樂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西方(歐洲)音樂之父。
  • 偉大的作曲家—巴赫
    關注回復關鍵字「福利」,免費送你優質英文有聲讀物 紀錄片合集 音 樂 之 父 : 巴 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儒略曆)-1750.7.28,巴洛克時期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
  • 古典音樂大師——巴赫
    巴赫誕生於德國阿森納。巴赫家族是一個著名的音樂世家共沿續了7代,而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其中第五代8歲那年,巴赫進入拉丁語學校接受廣泛的學科教育,學習了拉丁文、宗教教理、歷史、地理、日耳曼詩學、物理、算術等課程。
  • 巴赫,「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
    由英國管風琴家科曼設計的銅版畫《作曲家太陽》,將巴赫居於畫面的中心,而其他偉大的德系作曲家,如亨德爾、格勞恩、海頓等,均以光束的形式輻射在巴赫周圍。據說,海頓亦認可這樣的設計,稱巴赫是「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
  • 巴赫與他豐盈雄渾的音樂世界
    大多數傳記,往往以生平的鋪陳來推進作品的解碼,這方面加德納做得也很深入,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反其道行之,極富創造性地從作品中耙梳出作曲家人格的印跡,「他的個性隱約從樂譜結構中浮現的那些時刻」。即便這尚不足以使我們對巴赫其人撥雲見霧,至少能部分地廓清數百年來蒙積在其面孔上的擾人塵埃。
  • 巴赫的音樂是復調嗎?與莫扎特或貝多芬的作品有何不同?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是復調的,這是他與其他作曲家的不同之處。巴赫-巴洛克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復調音樂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復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復調在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致。
  • 巴赫及其音樂對人的教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大提琴家王健說:「巴赫的音樂有很多旋律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自孟德爾頌在巴赫去世60年後重新發現巴赫以來,西方音樂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重新研究和認識巴赫的熱潮。300年來巴赫的魅力之所以長久不衰,不僅僅是他的音樂賞心悅耳,還在於他對人生的教化作用,對其他藝術乃至科學的影響力。——「音樂」是人類喜樂之源丨哈農庫特的巴赫宗教康塔塔《心與口》(BWV147)
  • 為慶祝巴赫334歲生日,谷歌上線了AI音樂「巴赫塗鴉」
    提起巴赫,對西方音樂史稍作了解的人,均會知道。巴赫創作了1000多首音樂,他的20個孩子中,許多也成為了作曲家。谷歌塗鴉「巴赫Doodle」可以生產出巴赫演奏管風琴,並讓用戶自己創作旋律。用戶只需選擇幾個音符,谷歌塗鴉就會自動「AI自定義旋律調以及產出巴赫的標誌性音樂風格。」其中,還有一堆按鈕可以顯示出額外的功能和幾個預設音樂。或者,如果用戶有幸找到塗鴉中的復活節彩蛋,很可能最終會創作出80年代搖滾混合風格的曲子。
  • 3月21日 作曲家巴赫出生 巴赫緣何而令我們感動
    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使用了豐富的德國的音樂風格和嫻熟的復調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 巴赫不是一個人,而是龐大的音樂家族
    從18歲起到去世都在這個城市供職,恪守父親的音樂傳統。(出名程度不及其他三位兄弟)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J.C.巴赫),"倫敦巴赫"。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塞巴斯蒂安·巴赫跟他的兒子們才被稱為巴赫音樂家族他們家族經常互相走動,交換消息,設法把家族成員安插在重要的音樂職位。
  • 音樂家巴赫之死以及他的作品
    「巴赫」這個名字一般是指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偉大的「西方音樂之父」。巴赫家族是一個人丁興旺的音樂家族,這個家族從十六世紀中葉就開始出現音樂家,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現了五十二位音樂家。
  • 「睡前巴赫」——用音樂寵愛孩子
    人們對孩子的寵愛就是把他們浸泡在藝術環境裡,語言如此,音樂也是。豐富孩子的藝術體驗是教育者的重要追求,有些活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睡前巴赫」項目即是其中之一。2017年1月17日下午,我和女兒邀請她的小夥伴蓁蓁第一次參加了「睡前巴赫」音樂會。音樂會由五位音樂家演奏作品,2位女士和3位男士;兩位主持人進行雙語主持。法語主持人是一位男士,兼演奏吉他。活動的創辦者是一位鋼琴家,也是活動的英語主持人,她總是那麼熱情洋溢。
  • 以巴赫音樂致敬恩師梅紐因 「音樂神童」金力歸來仍是「少年」
    1979年,10歲的金力正在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學習,趕上梅紐因來中國挑選學生。天賦異稟的小金力獲得了一個計劃外的考試名額,憑藉著樸實動人的琴聲,他一下子被梅紐因看中。梅紐因說: 「我喜歡他純樸自然的演奏,他的音樂是從內心流出來的。」於是,金力就成為文化部資助的第一位到英國梅紐因音樂學校留學的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