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其實還是一位暢銷書作者

2020-12-16 騰訊網

[摘要]有意思的是,除了宗教改革家之外,這位風雲人物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德語暢銷書的作者。

整整五百年前(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1483-1546年)貼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帷幕。有意思的是,除了宗教改革家之外,這位風雲人物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德語暢銷書的作者。

《聖經》的翻譯

《九十五條論綱》石破天驚,大大刺痛了不可一世的天主教會,也令馬丁·路德上了羅馬教廷的黑名單。教皇宣布這位維登堡大學的(天主教)神學博士為「頑固不化的裂教者和公然的異端分子」,這就意味著,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隨時可以把他投入火堆。幸而路德依靠自己的保護人(薩克森選帝侯「智者」腓特烈三世)的幫助下,避居於薩克森境內的一座古堡裡,令教廷的權威鞭長莫及。幽居古堡之初,馬丁·路德的思想非常矛盾,「我不想到這裡來,我願意在吵鬧中……我寧願在燃著的煤上焚燒,而不願在這裡腐爛」。但隨後他就著手進行一項影響深遠的工作:將《聖經》譯成德語。

柏林的馬丁·路德雕像

路德隱居的古堡

《聖經》是天主教會所說的人類同上帝訂立的契約,是上帝的啟示和不可懷疑的行為準則。但在中世紀歐洲,教士們口頭上宣稱《聖經》的字字句句俱為天啟,實際上他們自己卻具有極大的杜撰餘地。在將《聖經》由希伯來文、希臘文譯成拉丁文的過程中,教界的權威們不僅在《聖經》的原文中製造了種種錯誤,而且還隨心所以地進行註解與發揮——路德自己就說過,「我越讀教父們的著作,越感到氣憤」。然而,除了教父的著作外,官方教會不許教徒自己研究《聖經》。當時能讀懂拉丁文《聖經》的人則僅限於教會階層和一些受過教育的貴族,下層民眾則苦於不懂拉丁語,即使得到一本拉丁文的《聖經》,也形如天書。

故而,馬丁·路德決心給德意志中下層民眾教徒提供一本看得懂的《聖經》德語譯本,從而擺脫羅馬教會的愚弄和壓榨。實際上,路德並非將《聖經》譯成德語的先驅。在他之前,已有大約有十八種德文《聖經》譯本問世。但由於它們依據的是當時的羅馬教廷欽定的被加工過的拉丁文《聖經》,而非直接從希伯來語和希臘語原文譯出,詞語呆板粗劣,誤解百出,其影響自然微乎其微。而馬丁·路德本人通曉希伯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故而他用以翻譯《聖經》的底本是未經任何天主教學者編纂的希伯來文與希臘文本,顯然更勝一籌。

馬丁·路德翻譯《新約》的房間

為了使不諳拉丁語、文化水平較低的普通民眾能用德語看懂《聖經》,路德可說是煞費苦心。畢竟當時甚至沒有一本希伯來語、希臘語、拉丁語與德語相互解釋的詞典可資查尋,路德每譯一頁,都會遇到上百個語彙問題。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我一直努力要譯成純正且準確的德文。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即我會為了一個詞搜腸刮肚三四個星期,有時還會一無所獲……現在人們可以一口氣讀三四頁,絲毫意識不到現在一馬平川之處以前曾布滿了巨礫、路障。我們當時必須以流汗辛勞除掉這些巨礫、路障,使大道暢通無阻。」除了與同事經常研討以外,路德還「不得不去問一問在家裡的母親們,問一問在胡同裡的孩子們,問一問集市上的販夫走卒,要親眼看一看他們在談論時是如何開口的,並按此進行翻譯……」。傳說,為了譯出《舊約·利未記》中關於動物犧牲的描寫,路德甚至跑遍了當地屠宰場,請求屠夫剖開幾隻羊,讓其介紹羊體各內臟的名稱。有時候,他會這樣做:先按原文字詞次序一一直譯,然後不厭其煩地將每一個詞的同義詞逐一列出,再從中選取意義最合適、對語句的平衡和韻律均有貢獻的字眼,接著卻又將這一切暫棄,拋開原文字句的束縛,做出最為流暢的翻譯,最後才將拘泥細節的譯法與流暢的譯法相結合,得出最能表達語句精義的流暢譯文。就這樣,由路德翻譯的德文《聖經》成為了「德語翻譯的不朽典範。」

印刷術的助力

雖然過程算得上是字斟酌句,但路德翻譯《聖經》的速度仍然令人稱奇。自1521年年底至1522年3月1日,路德將接近300頁的希臘語《新約》原文全部譯成德語,僅用短短10個星期。而在《新約》譯本出版未久,路德便開始修訂起初的《新約》譯文,並著手篇章龐雜的《舊約》的翻譯工作。12年後(1534年),第一本完整的新舊約德文《聖經》即告問世。

馬丁·路德翻譯的《聖經》

比起路德翻譯速度更快的,是路德版德文《聖經》在整個歐洲範圍內的傳播速度。隨著宗教改革運動的發展,德文《聖經》不脛而走,先後被譯成法語、英語、匈牙利語和芬蘭語等,並在扉頁上註明了「由路德博士編纂」,從這個角度來說,馬丁·路德成為第一位以暢銷書作者而聞名的暢銷書作者。

毫無疑問,在這方面,生逢其時的馬丁·路德得到了歐洲新出現的活字印刷術的幫助。就像弗朗西斯·培根所說的那樣,印刷術「改變了這個世界的面貌和狀態」。直到15世紀中葉,歐洲人仍在沿用落後的手工抄書。這實在是太慢了,通常出書的速度是一天5頁,抄完一本聖經一般需要6個月,更不用說手工抄書中難以避免的訛誤了。實際上,1450年古騰堡在美因茲發明近代活字印刷術的初衷就是為了避免書籍抄寫中的錯誤。但它一經問世,大量印行文字材料的能力很快就顯示出來了,一位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在看到德國一家印刷所的效率時讚嘆道,「它一天印出的東西比我們一年寫出的都多!」另外一位印刷商甚至狂言,「有26個鉛字兵我就可以徵服全世界!」這種誇耀被證明絕不是無根據的:印刷術發明後短短半個世紀,歐洲印書量已經達到35000種、900萬冊。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雖然古登堡利用他的新發明印刷的第一批書籍就是四十二行本《聖經》(因每頁的行數是42得名),天主教會倒是「頗有遠見」地認為印刷機術將成為「誤導」信徒、傳播「謬誤」的罪魁禍首。在印刷術出現以前,羅馬教廷因為擁有遠較其挑戰者更發達的內部傳播渠道,因此總是能夠在西歐輕易贏得與「異端」的論戰。但由於印刷機的出現,「危險思想」的傳播遠遠超過這種思想創始人的直接影響。檢查官們也不可能像舊時那樣用小刀刮掉羊皮紙上的文字就可以有效防止「異端」思想的泛濫了。為此,1485年美因茲大主教亨內伯格在這個發明(印刷術)誕生的城市發布禁令,嚴禁「濫用」活字印刷術這一「神贈技術」,1489年教廷更是向所有信徒發布了同樣內容的敕令。1501 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再度重申不得刊印一切未經教會審查的書籍。然而,這一切並沒有什麼用,新興的印刷術以其出版速度快、成本低、商業價值高而受到人們重視,強烈的利潤動機也使商人們不顧禁令繼續使用印刷機——哪怕是冒著被教廷囚禁甚至判處火刑的風險。

古登堡《聖經》

空前絕後的成功

在各地的印刷機轟隆作響聲中,從1522年9月德語《新約聖經》出版到路德辭世的24年間,德語版《聖經》在德國以及整個歐洲廣為流傳,經歷了前後430次(全部或局部的)重印和不斷再版,光是在威登堡一地就出版了十多萬冊。「按照當時的出版率計算,平均每17個人就有一本路德翻譯的《聖經》」。可以說,宗教改革是印刷業的產物這種說法並不是無稽之談。

從今天的出版界眼光看,馬丁·路德就是銷量的保證,他的姓名就是一個金光閃閃的大「IP」:他的作品竟佔所有在1518年到1525年之間售出的德文書籍的不下三分之一。特別是在1520年,當年德意志境內共出版各種德文書籍和文章共208冊,其中路德的著作竟達133冊之多,一人居然獨佔半壁江山,這個紀錄可以說是空前絕後。可以說,馬丁·路德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個能夠用自己的名字來「賣」自己新書的作家。對此,馬丁·路德本人也不諱言,他曾經說過,「人人都想在今世尋求不朽、流芳百世。有些大君主和臣宰,為自己樹立高大的石柱、金字塔、大禮拜堂或輝煌的宮殿和堡壘;軍人克敵制勝,以求獲得稱讚和榮譽;學者則著書,以留名後世。」

可以說,十六世紀的德國,沒有哪一部書能與路德的《聖經》媲美,沒有哪種著作擁有如此多的讀者。至於影響超過路德的作家,在德國當時也是難尋的。直到十八世紀,德文《聖經》還是西歐最暢銷的書籍。自1522年路德版《新約》問世以來,「所有能看懂德文的人都在貪婪地一讀再讀,將其牢記心中;每人隨身攜帶《聖經》,感到極為自豪」。正是拜路德所賜,「社會地位低下的鞋匠和婦女都能夠談論《聖經》了。這些人不僅同一般天主教徒辯論,甚至敢於同神學博士和大師爭辯有關信仰和福音的重大問題」。

不唯如此,就像恩格斯評價的那樣,「路德不但掃清了教會這個奧吉亞斯的牛圈(指長期形成的積弊),而且也掃清了德語語言這個奧吉亞斯的牛圈,創造了現代德國散文,並且撰寫了充滿勝利信心的讚美詩,即16世紀的《馬賽曲》」。就像路德自己所說的那樣,「我使用的,是我想讓南北德意志人都能理解的通用語」。他以薩克森方言為基礎,搜集、研究、整理、加工各種德語方言,再加上自己的創新,創造了通行全德的共同的書面語言並通行至今。他的《聖經》為德語文學奠定了基礎。很快,德意志的詩歌、戲劇用語,甚至連教堂的唱詩班都使用由路德創新的德語了。所以二百多年後的德國著名思想家歌德就說,「德意志民族始於路德」。不但歌德年輕時曾經勤奮地用路德《聖經》來錘鍊自己的文學語言,就連離經叛道的詩人、哲學家,聲稱「上帝已死」的弗裡德裡希·尼採也曾承認,路德的《聖經》是迄今為止最優秀的德語書籍。這就足以證明,路德的《聖經》翻譯取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功。「馬丁·路德博士」的名字也因其翻譯事業而名垂青史,誠如路德自己在《關於翻譯的公開信》(寫於1530年)一信中所作的宣告:「我確知,直到世界的末日,誰也無法抹去我的名字」。(文/郭曄旻)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馬丁·路德:借宗教改革推動傳媒革命
    馬丁·路德:借宗教改革推動傳媒革命 作者[美]科林·伍達德 譯者 鄭大為 《 青年參考 》( 2016年01月20日   20 版)
  • 陳浩武: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歷史意義(下)
    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是一位堅定的天主教徒,他旗幟鮮明地站在天主教皇一邊,於是他向馬丁·路德發出邀請,邀他到沃爾姆斯帝國會議為神學觀點作證。這其實是一個陰謀,因為有前車之鑑,公元1414年,宗教改革的先驅,捷克布拉格大學校長胡斯,就是被誘騙到帝國會議上作證,而被羅馬教廷以異端的罪名活活燒死的。
  • 宗教改革500周年:馬丁·路德在沃爾姆斯大會
    ——《世界歷史大事紀年表》500年前,德國維滕堡大學神學教授馬丁·路德發起了一場宗教改革,他的叛逆行為在羅馬教皇眼裡無疑是該當死罪,而在充滿改革精神,渴望人文自由的歐洲人眼裡,他卻是一位偉大的聖人。三年多來,羅馬教皇不斷下令,從革出教會到火刑伺候的威脅接連不斷。然而,在薩克斯國王的保護下,馬丁·路德有驚無險,安然無恙。
  • 2018年南開翻譯基礎英譯漢譯文|宗教改革先驅馬丁·路德
    這篇2018年的英譯漢題為「馬丁·路德的反抗」,材料不長,共兩段,但時代背景、文章理解、字句斟酌為本文翻譯的難點。
  • 亨利八世與宗教改革(上)
    有趣的是,16世紀的英國也發生了一場教會脫離「羅馬教廷」的改革運動,成為歐洲宗教改革的序曲。當時,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等新教派脫離天主教,成為繼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高潮之後,又一次重大的思想革命。倘若說文藝復興徹底撼動了歐洲封建君權的統治基石,那麼宗教改革無疑震撼了神權統治基礎。
  • 我的歌在家裡,我的家在歌裡——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二
    文 / 王立彬宗教改革對歐洲乃至近代世界的影響極為深遠。對於這影響的看法,就像一切偉人身後事一樣,聚訟紛紜,正反兩面都喜歡走極端。這裡最無爭議的,就是他對德國及歐洲音樂的影響。對於家庭,淳樸(古板)的日耳曼人,在觀念上從來就不同於南方的法蘭西人、義大利人,馬丁·路德通過宗教改革,進一步完成了對德國家庭觀的塑形。對家庭的忠誠和喜悅,是那些善於變通、不鑽牛角尖的南方人(既蓄養貞潔,又蓄養情婦)難以理解的。1526年5月,他寫信給另一位朋友說:「一個修道士和一個修女就快要生一個孩子了……」6月7日,這個孩子誕生了。
  • 宗教改革為什麼是一場偉大的誤解?
    導言:這一講再來聊一下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當中人的地位相對於其他受造物被抬到很高,宗教改革是對文藝復興的一個反向精神運動,人的地位相對於神又被貶到很低。但宗教改革又內在地吸收了文藝復興的很多東西,人的地位雖然低,卻並不像中世紀那樣一無是處,而是有著另外一種高貴的東西在內;而宗教改革的過程之所以展開,又是因為馬丁·路德對於天主教會的一個巨大誤解。
  • 宗教改革日:五位鮮為人知的新教領袖
    譯註:宗教改革日就是每年的10月31日,以紀念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在今天德國的威登堡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在德國,宗教改革日之前只在東部數州為法定節假日。到了2017年,為了紀念宗教改革500年,宗教改革日已經成為整個德國的法定節假日。
  • 音樂是我們的堅固堡壘——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一
    儘管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音樂和民歌,但我們說有古典音樂的「德國特徵」指向一個巨人及其時代,這就是偉大的德國宗教改革之父馬丁·路德。馬丁·路德對我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本人自己的想像。1995年夏天,在人民大學校園裡的那家私人書攤上,我被一本精裝硬皮書吸引住了,被《這是我的立場:改教先導馬丁·路德傳記》這一強硬書名吸引住了。
  •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 信仰、自由、與人類文明的意義
    第一位研究新教改革的歷史學家約翰內斯·菲利普松·馮·施萊登(JohannesPhilippson von Schleiden,又作Sleidan)在1555 年出版的《實錄》(Commentaries)中這樣描述新教改革初年的景象。他感受過新宗教運動的振奮之情。
  • 宗教改革(01)引言
    預備16世紀的歐洲正處於一場巨大的變革之中,對於基督徒來說最熟悉的就是由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了
  • 承傳與反思︱紀念宗教改革500年訪談錄(視頻+文字)
    我們去讀這本書,仔細地去讀,特別是每個教會的傳道人,每個教會的長職執事,每個神學生,都應該好好地讀一下《加拉太書》,讀一下路德寫的《加拉太書注釋》,這樣,你才能真正明白宗教改革的精髓。基甸作家宗教改革另外強調的就是唯獨聖經,當那些改教家強調唯獨聖經的時候,他們其實做的很多事情是反叛的,為什麼?因為他們要破除迷信。
  • 世界近代史複習提綱:宗教改革
    世界近代史複習提綱:宗教改革 2012-11-21 17:42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在音樂裡,所有熟悉路標都消失——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三
    文 / 王立彬隨著宗教改革把西歐一分為二,漫長的宗教戰爭把一切都改變了。要認識本來的馬丁·路德已經不可能。因為作為宗教戰爭的組成部分,政治戰爭與文化戰爭隨之而來,現代國家和現代人一起產生。人們已經很難客觀地討論宗教改革和馬丁·路德。
  • 瞿旭彤 | 為什麼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日專題】
    從德語史學界晚近的研究現狀來看,關於宗教改革研究的主流研究範式正在從強調「斷裂」轉向強調「延續」,即從強調中世紀與宗教改革之間的斷裂,轉而強調中世紀(特別是晚期)與宗教改革之間的延續。(一)強調「斷裂」: Reformation 強調「斷裂」的研究者往往將宗教改革理解為Reformation,認為宗教改革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意味著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的開端。這樣的研究越是強調中世紀的黑暗與腐敗,就越是突出宗教改革的現代屬性與成就。
  • 掙脫神權束縛,掀起人文主義之風,歐洲宗教改革下解放思想的覺醒
    在這場運動中,湧現出了一大批思想家,他們反對封建思想下對人的精神自由的束縛,批判蒙昧專制,倡導自由和平等,追求世俗的享樂以及對科學知識的渴求,這對天主教也是重大的衝擊。其實中世紀的市民階層之中也湧現出了反對天主教的思想,也就是「異端」思想。12世紀到13世紀,城市逐漸興起,後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民階層出現了。這些新興階層對教會的大一統的神權統治極為厭惡。
  • 從薩克森看德國︱宗教改革500年:路德背後的薩克森公爵
    2017年10月31日是馬丁·路德開啟宗教改革的500周年紀念日。1517年的這一天,34歲的馬丁·路德在維滕堡的大教堂的門上張貼了《九十五條論綱》,從而改變了德意志以及歐洲的宗教版圖。(亦有觀點認為,此舉並非馬丁·路德親為,而是他寫好之後交由其他人印刷和傳播。)
  • 2021三明教招教育學知識: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他對教育實踐熱忱很高,曾於423年開辦宮廷學校,並於此終身執教,他把學校稱為「快樂之家」。伊拉斯謨作為一位基督教人文主義教育理論家。他並不向義大利人文主義那樣過於偏重古典文化,而是基督教與人文主義並重,主張人文主義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義化。
  • 宗教改革結束了嗎? | 新書《不滅的火焰:宗教改革簡史》即將上市!
    這是與生命深切相關的、美麗的、甜蜜的信息,是賜予喜樂的信息,是藐視死亡的信息:難怪理察·西比斯把宗教改革稱為「那整個世界都永遠不能熄滅的火焰」。——麥可·裡弗斯,《不滅的火焰》作者當有人問作者裡弗斯為何要寫這本書時,他回答說:「發現宗教改革的意義在我自己這裡就是轉折點。
  • 崔之元: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的意義
    羅馬教廷的傳統解釋在於聖餐即是耶穌身體的變體,宗教改革思想家們對此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反叛。Lyndal Roper在《馬丁·路德》一書中陳述了路德對這一觀念的看法:如果五年前能夠知曉這種觀念,那麼它本可以成為反對教會的有力武器的。作者由此得出,卡爾施塔爾的激進主張是受到了路德聖體共在論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