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傳與反思︱紀念宗教改革500年訪談錄(視頻+文字)

2021-02-07 全球佳音見證

50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並且還在持續影響著人類社會。在一個新的時代中,我們如何繼承前輩的優良傳統,這一場跨越500年的對話或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何光滬

宗教學者


現代化的來歷和動因,從大的方面說有四個: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還有啟蒙運動,宗教改革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之大,因為它提供現代化的精神支柱,也就是個人的地位上升,這是宗教改革促成的一個人類的思想解放所帶來的。因為宗教改革提倡(從馬丁路德開始),每個人可以直接面對上帝,不一定需要神職人員、主教啊、神父等等中介,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自己閱讀聖經,領受上帝的啟示。這個是對當時思想的極大解放。

李晉

經濟學者


我們之所以稱「新教不新」,是因為宗教改革的改教家不認為自己創造一個新的宗派,或者是創造了一個新的宗教,儘管我們稱之為抗羅宗或者是新教,但是,普遍上,許多的改教家所強調的是我們要回歸,或者是堅持的,依舊是大公教會的信仰。我們更有一個大公教會的視野,就是說,在基要的真理上,在認信主耶穌基督作為教會的元首和根基的基礎上,我們應該強調的是一個普世的教會。


何光滬

宗教學者

20世紀最重要的神學家之一,就是保羅·蒂利希(Paul Tillich),他對於宗教改革的新教的精神有一個總結。他總結新教的原則,就是對於這個世界上,任何把自己絕對化,把自己視為上帝的現象和勢力,都應該堅決地說不,都應該有批判性地思考;任何人間的力量,任何非終極的力量,任何次終極的事物,在這個世界上想要僭越上帝的位置,把自己說成神,說成絕對,把自己說成是永遠不可質疑的,對任何這種思潮和態度,宗教改革的態度就是要加以質疑,加以批判。

範學德

作家

因信稱義到底怎樣理解? 我想,在這個歷史中,沒有比路德講得更好的。我們去讀這本書,仔細地去讀,特別是每個教會的傳道人,每個教會的長職執事,每個神學生,都應該好好地讀一下《加拉太書》,讀一下路德寫的《加拉太書注釋》,這樣,你才能真正明白宗教改革的精髓。

基甸

作家

宗教改革另外強調的就是唯獨聖經,當那些改教家強調唯獨聖經的時候,他們其實做的很多事情是反叛的,為什麼?因為他們要破除迷信。比如天主教的那些,什麼聖徒的遺骨啊,這些遺物等等很多東西都是假的,但是,馬丁·路德,加爾文,他們站出來,他們維護真理,他們把這些不符合聖經的東西都要破除。其實,這是一個破除迷信的一個做法。


李晉

經濟學者

這種改教的精神,是持守聖經的真理,然後,在任何時代裡頭,回應那個時代基督徒所面臨的各樣的問題。



基甸

作家

我們今天處於一個後現代的時代,甚至一個後真相的時代。其實,基督徒裡面(我這樣講,要請大家原諒),有很多的迷信。例如我們在新媒體上,在微信上,我們很喜歡傳一些其實是不真實的東西,我們認為這些對傳福音很有幫助,我們認為這樣可以讓人羨慕基督教,但是,我們忘了,我們不可以做假見證。更重要的是,如果「唯獨聖經」的話,我們要用聖經的真理來衡量這些東西。

範學德

作家

你是否真實地意識到了,我是罪人,並且我犯了我自己絕對無法能夠償還,能夠洗清的罪,只有一個罪人才需要恩典。即使你已經信主多年,你是不是仍然意識到,今天我能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不是因為我有多大的善工,因為,如果上帝追查罪孽,哪一個人能說自己沒有呢?你真的意識到自己還在犯罪,真的意識到你這個罪人還每天需要上帝的恩典,你才能真實地把自己當成一個罪人,真實地把上帝當成上帝,你才真實地意識到我和上帝之間有無限的距離。這個距離絕對不能靠我每天做什麼工作來彌補的,而是靠祂每天把祂的大愛賜給我。


基甸

作家

當馬丁·路德面對這些紅衣主教、王公貴族、大主教等那個時代的強者的時候,他一個二流大學的青年神學教授,他面對他們的時候,他說出震聾發聵的史上的最強音,他說:「Here I stand」,這是我的立場。為什麼?因為他曾經宣誓要忠於聖經真理。這提醒我們,我們要捍衛的,我們所要維護的,不是一個「信則靈」的東西,我們捍衛的福音,捍衛的基督教信仰,是一個真理,因為上帝是真理的源頭。

安平

資深媒體人

當我們回顧宗教改革的時代,可以看到宗教改革對新技術非常的重視,正是因為對印刷術的重視,使得整個宗教改革的思想快速地傳遍了歐洲。


周威

專欄作者

我們今天看改教家,看路德的寫作的時候,似乎他是在回應信仰問題,其實,他是在回應當時整個時代,整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今天基督教的出版如果能夠有一種更大的視野,能夠以信仰為核心,但是,能夠回應整個社會,整個時代所面對的問題,能夠做一些這類的出版,那麼,出版本身並不是對讀者的對象進行區分,其實是對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來說,他們同樣都需要這些作品。這些作品是能夠回應這個時代每個人都關心的核心的問題。

安平

資深媒體人

同時,宗教改革對新媒體傳播的重視,比如,它運用了大量的木刻畫,民謠,就好像是今天的多媒體一樣,使得這些思想深入普羅大眾,深入民心。



田烈旭

大學教授

有的福音派教會完全否認文化使命,而有些教會以文化使命自居,然後會輕看一些專注福音使命的教會,那麼,我覺得今天的現狀也令人有些擔憂。

臨風

作家

馬丁·路德,他很顯然的,不但是很有勇氣,而且是大刀闊斧的,常常會很容易得罪人。他有時候很暴烈,有時被人形容粗暴的脾氣。如果是這樣一個人出來改教的話,所帶來的殺傷力也相當大。路德那個時候有個非常好的同工,也就是菲利浦·墨蘭頓,路德是神學教授,墨蘭頓是哲學家、人類學家、語言學家,也是一個詩人,性情很溫和。他比路德大概小14歲,路德大力說服他出來幫助他改教。在這個過程中,他就變成一個路德神學的詮釋者,整理的人。


田烈旭

大學教授

宗教改革的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宗派堅守自己的宗派就是真理,所以,宗派之間爆發矛盾衝突。今天我們也看到有很多的宗派,也是堅持自己的宗派就是真理,而不肯修正,甚至不肯放下,雖然可以和諧地對話, 但卻不肯更改。

臨風

作家

墨蘭頓和路德兩個人,在神學上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在其他方面也有張力,但他們兩個互信互賴,互相尊重,互相互補,這種的同工關係讓路德在真理這方面站住了,墨蘭頓在恩典恩惠這方面做到了。雖然,在改教裡面,墨蘭頓雖然比路德名字小很多,但是,他是路德最好的同工,因為他是這樣安靜、和藹可親的人,後來,被人稱為「安靜的改教家」,跟路德的作風配合得很好。路德在很多的教義方面的堅持,不見得都是對的,但有這樣一個平和的同工幫助他,讓他在改教開始的時候,不至於有很多偏差。


李晉

經濟學者

我們最終依舊要回到神學、聖經根基的思考上。各樣的運動過去之後,會發現教會的光景依然是荒蕪的。宗教改革之後,他們會建立一系列的牧養上的體系及神學上的體系來回應當時的時代,同樣,我們也需要回應我們這個時代真正所面對的神學問題。


郭易君

牧師


首先,宗教改革不是一個已經完成的完成式,而是現在進行式,與其說是reformed church,不如說是 reforming church,所以我們不會止在宗教改革的這個歷史的遺產上,不去做任何的改進,而是,在中國現在的教會的發展當中,思考如何在現在的語境中,如何使現在的教會更加符合聖經,更加符合神的心意。是reforming,不是reformed。


馬麗

社會學者

缺乏思考,缺乏對於宗教改革運動的歷史事實的考察,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滿足於對它的刻板印象或者簡化的一種記憶。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在神學界,尤其是歷史神學方面,一直是一個非常值得去研究的神學議題。這場運動當時是怎麼發展的,在歷史中是怎麼展開的,它的教義爭論,這麼多不同的神學家改教家,他們怎麼進行辯論和傳播這些思想的,其實這很多歷史是我們華人還沒有足夠認真考察的。

何光滬

宗教學者

沒有限制的極端的自由,把自由絕對化的傾向,在西方比如在美國比較明顯,在中國正好相反。但在這些地方,我們發現,極端的、不受限制的自由這種傾向,以及比方說極端的過頭的「政教分離」,導致宗教對社會的影響大大地減弱,對社會道德有不利的影響。這些事情同宗教改革產生的結果,是不是有些關係呢。


馬麗

社會學者

還有一種有趣的態度就是,呼籲或者追求去複製模仿宗教改革運動,前提是已經把這場運動提升到了一個完美化的形象,是一個完美的教會形態,或者它產生出來的一種教義的論述也好,或者它對教會的形態塑造是完美的。但其實,我個人認為,宗教改革運動當時的強辯論性並不是一個教會的常態。

崔約瑟

牧師

在新教內部有無數派別,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教會,我特別想看到的是——兄弟有愛撼山河;我特別想看到的是我們如何處理我們在新教傳統下的不同的教會怎樣彼此相愛,能夠攜手宣教,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去思考的課題。我們怎麼樣在這個時代裡,能夠看到我們在一個改教傳統裡面的合一性和共同性,而不是專注在我們的差別上面。



郭易君

牧師

借著宗教改革,也讓我們在教會2000年的傳承當中,有一個更好的傳承,就是讓我們回到天主教之前,回到早期教父時期,甚至更早,回到使徒時代,我們中國教會的發展就不再是局限於一個時代當中,而是借著宗教改革,回到更廣闊的教會史的聖傳的視野當中,歷史神學更加得深厚,讓我們傳承的時候,不是只截取一部分對我們有利的,而是站在主耶穌教會的整個縱深的歷史當中來學習,建立一個符合上帝心意的,符合聖經的,符合聖傳的一個教會的歷史架構。

崔約瑟

牧師

我也期待中國教會如何繼承家庭教會傳統,我相信這也是中國教會能夠帶給世界的一個貢獻,這也是聖靈在中國教會開啟的一場「使徒行傳」,這場使徒行傳也需要我們好好地去繼承,並且怎麼樣融入在這樣一個500年的我們新教改革的傳統當中,那是我們中國教會應該具有的特徵。我們不是要變成一個西方式的教會,我們也需要更多思考如何成為一個中國基督徒事奉上帝的教會。


安平

資深媒體人

也可以說是教會對公共性的重視。不管怎麼講,馬丁·路德沒有把「95條論綱」變成一個神學院的學術討論,而是變成了一個公共的討論,引發了整個社會的思考,從而帶動了整個基督教的更新和歸正,甚至也影響了西方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我相信這也是今天中國教會所熱切期盼,並值得努力效法的。

李晉

經濟學者

很多時候,整個改教家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建立一個新型的教會,他們需要面對的是如何培訓傳道人,如何建立教會的制度,如何牧養那些原先在天主教會,不讀經不禱告,甚至不明白教理的這些基督徒,如何讓他們過上一個敬虔的生活。同樣,我們今天,我們這些作為教會牧者的,也需要思考的是,我們這一代,不僅是喊口號的,進行教會運動,而是我們真正關心到教會裡最基本的教會的成員,他們最渴望最需要回應和他們最關注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是等待我們回答的。


馬麗

社會學者

它必定是對當時教會處境的回應。每個教會都有它處境的問題,如果我們複製它的一些主張或討論,並不代表我們回應了我們自己時代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我們會在這兩端搖擺,但是,需要一個平衡的討論態度。

周威

專欄作者

信的問題,那時候的人們,其實是自然地處於這個信仰當中的,但是,在宗教改革500周年之後,我們現在,每個現代人所面對的,是需要在信仰與無信仰之間做出一個選擇。這就從當年的500年前的默認的信仰有信仰,轉到了在有信仰和無信仰之間選擇的這樣的一個狀態,這是整個社會狀態的轉變,在這樣的一個轉變之後,我們面對的這些問題和當年改教家所面對的問題,有這樣一個重大的區別。


範學德

作家

在新時代中,我們怎樣繼承我們前輩的優良傳統,同時,又把一些不足,或者有待於發展的東西,把它實踐出來。我們有一份責任,是上帝命令我們的,「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或更簡單講,你要愛神愛人。

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

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

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

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

路加福音 1:78-79



今日佳音特別製作

特別感謝天父花園(Daddygarden)友情協助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牧師是屬靈父母嗎?

相關焦點

  • 瞿旭彤 | 為什麼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日專題】
    從德語史學界晚近的研究現狀來看,關於宗教改革研究的主流研究範式正在從強調「斷裂」轉向強調「延續」,即從強調中世紀與宗教改革之間的斷裂,轉而強調中世紀(特別是晚期)與宗教改革之間的延續。黑格爾在1822~1823年柏林大學關於歷史哲學的講演課上認為,路德宗教改革是「那隨著中世紀終端的黎明曙光而來的、將一切美化的太陽」,因為這是現代的誕生時刻。
  • 宗教改革500年之後
    宗教改革500年之後胡志偉牧師 學者菲利絲蒂科(Phyllis Tickle)於The Great Emergence: How Christianity is Changing and Why一書,回顧歷史,她理解「建制化基督宗教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目錄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01 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講:林慈信牧師_校對:劉加立弟兄_文字:James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01 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01 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講:林慈信牧師_校對:劉加立弟兄_文字:James
  • 音樂是我們的堅固堡壘——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一
    大力士引吭高歌:音樂家馬丁·路德5月24日,柏林的布蘭登堡門為他點亮,歐巴馬在這裡為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500周年發表紀念演講。這是今年德國100個城市1000場慶祝活動的第一個高潮。數不勝數的新書和展覽陸續發布。玩具廠商「摩比小子」專門為路德發布了一款精巧的小塑像。
  • 宗教改革結束了嗎? | 新書《不滅的火焰:宗教改革簡史》即將上市!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購書)這本書以生動的筆觸敘述了路德、茨溫利、加爾文的信仰歷程,以及英國宗教改革和清教徒運動的歷史,為當代讀者了解16世紀的宗教改革提供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導論,同時也引導我們再思五百年前改教運動的永恆意義。「宗教改革」結束了嗎?
  • 從薩克森看德國︱宗教改革500年:路德背後的薩克森公爵
    2017年10月31日是馬丁·路德開啟宗教改革的500周年紀念日。1517年的這一天,34歲的馬丁·路德在維滕堡的大教堂的門上張貼了《九十五條論綱》,從而改變了德意志以及歐洲的宗教版圖。(亦有觀點認為,此舉並非馬丁·路德親為,而是他寫好之後交由其他人印刷和傳播。)
  • 崔之元: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的意義
    500年。2017年12月6日,清華大學新雅書院政治經濟與哲學(PPE)專業《政經哲研討課》聯合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主辦的系列講座邀請崔之元教授展開主題為「路德宗教改革500年」的演講,闡釋路德宗教改革的歷史意義,及其與當代政治經濟的緊密關係,尤其是聯繫次貸危機與金磚國家而展開的分析。以下為演講實錄,相關文章還可參見 崔之元:路德·次貸·金磚
  • 宗教改革500周年:馬丁·路德在沃爾姆斯大會
    ——《世界歷史大事紀年表》500年前,德國維滕堡大學神學教授馬丁·路德發起了一場宗教改革,他的叛逆行為在羅馬教皇眼裡無疑是該當死罪,而在充滿改革精神,渴望人文自由的歐洲人眼裡,他卻是一位偉大的聖人。三年多來,羅馬教皇不斷下令,從革出教會到火刑伺候的威脅接連不斷。然而,在薩克斯國王的保護下,馬丁·路德有驚無險,安然無恙。
  • 宗教改革500年不應只是紀念歷史事件
    當我們從日內瓦的宗教改革現場,重返當代的華人教會關心福音外展的實況,如果說,真教會的三個判斷之一就包含了「聆聽/實踐上帝的話」,那麼我們切莫忘記「上帝話語」的正確解釋,才能成為引導一群人認識真理、提供不會偏差的方向。
  • 宗教改革與你_2020 宗教改革紀念日_下
    他在第二個目標,符合聖經的敬拜模式呢成功了,1549年第一個版本的,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公禱書出版了,第二個版本1552年的版本呢,更加有加爾文的長輩Martin Bucer布賽爾過目過,說是說他做主編,事實上他大概做一些過目跟修改,所以宗教改革信仰的味道很濃的,在第一個目標符合聖經的教義呢,至終聖公會,英國的國教也釐定了39條的教義的The 39 Articles of
  • 宗教改革日:五位鮮為人知的新教領袖
    譯註:宗教改革日就是每年的10月31日,以紀念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在今天德國的威登堡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在德國,宗教改革日之前只在東部數州為法定節假日。到了2017年,為了紀念宗教改革500年,宗教改革日已經成為整個德國的法定節假日。
  • 宗教改革500周年︱瑞士是如何成為新教高地的
    的確,路德無意中引爆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宗教、政治、社會和文化運動。但不應忽視,正如基督教的興起不只是耶穌之功,狹義的宗教改革亦非路德一人之力。通過一條獨立的發展道路,瑞士迅速成為宗教改革的又一中心。茨溫利步步為營,真正的行動始於1522年3月9日,即四旬齋的首個周日。在他的見證下,一些支持者在印刷商弗羅紹爾的家中象徵性地吃了幾片香腸。此舉直接挑戰了宗教戒律,被認為是瑞士宗教改革的起點。蘇黎世議會宣布調查,但茨溫利成功地做了辯護,並發表《始言與終言》,主張《聖經》為唯一權威。1523年,茨溫利提出改革綱領《六十七條論綱》。
  • 世界近代史複習提綱: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1、西歐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實質   (1)背景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會是最有勢力的封建王朝,也是在封建主階級進行精神統治的有力工具。在新興資產階級力量還比較弱小的時候,它的反封建鬥爭只能採取宗教異端的形式,即反對天主教神學的形式。
  • 在音樂裡,所有熟悉路標都消失——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三
    文 / 王立彬隨著宗教改革把西歐一分為二,漫長的宗教戰爭把一切都改變了。要認識本來的馬丁·路德已經不可能。因為作為宗教戰爭的組成部分,政治戰爭與文化戰爭隨之而來,現代國家和現代人一起產生。人們已經很難客觀地討論宗教改革和馬丁·路德。
  • 1546年2月28日 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路德逝世
    1546年2月28日 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路德逝世 2014-03-14 18:02 來源:人民網 作者:
  • 宗教改革500周年︱「贖罪券」如何成為眾矢之的
    宗教改革500周年︱「贖罪券」如何成為眾矢之的 邢靜 2017-10-30 09:45 來源:澎湃新聞
  • 我的歌在家裡,我的家在歌裡——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二
    文 / 王立彬宗教改革對歐洲乃至近代世界的影響極為深遠。對於這影響的看法,就像一切偉人身後事一樣,聚訟紛紜,正反兩面都喜歡走極端。這裡最無爭議的,就是他對德國及歐洲音樂的影響。與音樂的影響緊緊相聯,馬丁·路德500年來對德意志民族最深刻的影響,就是家庭觀。這位在雷電交加的路上起誓出家進入修道院的苦行僧,嚴酷的聖奧古斯丁會修道士,最終成為中世紀修道主義的終結者,娶了一位修女而且子女眾多。對他來說,上帝對人類的最偉大恩賜就是婚姻。還有什麼比完美幸福的婚姻,更能讓羅馬教皇和撒旦七竅生煙的呢?
  • 捷克宗教改革家約翰·胡斯研究述評
    就篇幅而言,不能不提E·H·吉列特初版於1861年、總頁數超過1200頁的兩卷本《約翰·胡斯的生平與時代:十五世紀的波西米亞宗教改革》。作者不僅對胡斯作為宗教改革家的一生進行了詳盡刻畫,而且對波西米亞的宗教改革事業進行了長時段的考察。其長時段長達兩百餘年,既涵蓋了胡斯之前、14世紀的波西米亞宗教改革先驅,又延伸到17世紀中葉「三十年戰爭」結束前新教在波西米亞的傳播。
  • 亨利八世與宗教改革(上)
    有趣的是,16世紀的英國也發生了一場教會脫離「羅馬教廷」的改革運動,成為歐洲宗教改革的序曲。當時,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等新教派脫離天主教,成為繼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高潮之後,又一次重大的思想革命。倘若說文藝復興徹底撼動了歐洲封建君權的統治基石,那麼宗教改革無疑震撼了神權統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