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目錄

2021-02-07 改革宗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01 宗教改革的背景

主講:林慈信牧師_校對:劉加立弟兄_文字:James弟兄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我是林慈信。這次講座的題目是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

一、宗教改革是復興運動

首先,我們來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宗教改革是什麼?Protestant Reformation,從天主教改教成為基督新教(Protestant)這個運動,宗教改革是什麼呢?

    第一,宗教改革是一場的復興運動。什麼是復興?復興不是有大講員拼命地講,下面流淚決志。這個不叫復興,這個是奮興會。復興乃是在地上的有形的教會內部更新了。怎麼更新呢?兩方面:第一,在教義上更新;第二,教會內部的會友認罪悔改,也得到了赦罪的確據。這個叫復興。

好,首先,宗教改革是一次基督教的復興,它的餘波有好幾次的復興,或者復興運動。在這次的復興,帶領著宗教改革領袖們重新發現四件事:

第一,重新發現《聖經》和經文的原意。他們就好像當時的人文主義的學者們,重新地學習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希臘文的新約《聖經》,從而翻譯、了解、明白、講解新舊《聖經》的意義。也就是說,不是透過中世紀的學者們的詮釋,乃是回到原文,Ad fontes(拉丁文:回到源頭) back to the source,回到根源、原本,來發現究竟《聖經》是講什麼的。所以第一件事情是:這個復興運動是重新地發現《聖經》和《聖經》的原文意義的一次運動。

第二,這次的復興是重新發現上帝白白的恩典或者救恩,從而借著信心得到上帝赦免自己的罪的確據。讓我重複一次:第二,宗教改革是一次復興運動,在這次運動,這些的領袖跟會友們重新地發現上帝白白的恩典,或者是救恩,就是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和藉著祂的復活所賺來的救恩。他們重新發現,人得救完全是出於上帝白白的恩典。借著全人全心地信靠基督,得到上帝赦罪的確據,確據!這個是第二,重新發現救恩的真意,也重新發現自己可以有這個真正得救的確據。

第三,這次的復興運動重新發現了——從《聖經》重新發現了——敬拜的真意,包括洗禮和聖餐;宗教改革也產生了很多新的聖詩的創作的事工。

第四,這次的復興運動重新地發現——根據《聖經》——教會、教會的治理、教會的領導是該按照怎麼的模式,脫離了天主教這種的一個主教或者教皇說了算,也不是一人一票的絕對的民主。是的,眾民皆祭司,每一個基督徒都在上帝面前服侍;同時,《聖經》給我們一套治理教會的模式。

所以,這次的宗教改革復興運動,重新發現了《聖經》和它的原意、上帝的救恩和得救的確據、敬拜的真意和合乎《聖經》的治理教會的模式。

除了這四方面以外,宗教改革所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很難估計。首先,對於這些改教家國家本身的語言,也就是馬丁路德對德文、加爾文對法文、清教徒對英文都成為這些語言現代化的一些的先鋒。就是說,他們的著作——特別是《聖經》的翻譯本和注釋——為現代的英文、法文、德文留下深遠的影響。語言。二,對法律、法律之上——不是民主,是法律——留下深遠的影響。三,對於每一個人的工作,或者是職業觀,或者敬業,職業觀,意思也是留下深遠的影響。職業這個字,英文是vocation,來自拉丁文的voca,v-o-c-a,這個字就是呼召、天召,上帝呼召我,所以我工作。第四,宗教改革為現代的商業帶來深遠的影響。第五,對合乎《聖經》的婚姻、家庭模式也是一次復興。我只是指五方面的影響:語言、法律、職業、商業、家庭。

二、宗教改革的時代背景

我們來看一看宗教改革前夕的當時的處境或者是背景,也就是說,為什麼需要宗教改革呢?盼望我們聽了這段之後,會有這種的回應說,哎呀,當時16世紀初——就是1510年代的歐洲真是很像500年之後的今天我們的不論是亞洲,或者是西方的社會與教會。

1517年是宗教改革開始的那一年——10月31號,而馬丁路德是今天——11月10號出生的,是1483年。那段時期有哪一些的因素,上帝在祂的主權、祂的美意、祂的智慧的計劃,讓這個運動——從人的角度是無意的——爆發,成為有這麼深遠影響的一件事呢?我們先來看教會內部的四個因素,然後我們再來看教會外面的。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歸正神學 Reformed-Theology

    (長按上圖,可迅速關注)


      感謝您支持網絡平臺事工!

     

            

提示:林慈信牧師同意,劉加立弟兄校對,James弟兄文字整理,並授權微信公眾號平臺:歸正神學(Reformed-Theology)發布。感謝CCNTV錄製。

根據2020年9月18日林牧師在約翰慕理《羅馬書注釋》Zoom房間的報告:逐字稿文字只限於個人和教會私下學習交流,目的是造就教會和教會負責帶領、講道的同工們;未經同意,請勿擅自在其它網站或平臺轉載和刊登課程的逐字稿;課程的逐字稿和圖片的版權歸「中華展望」,禁止複印出版等商業用途。

      當文字和錄音不符時,以錄音為準。願上帝賜福文字編輯和校對的肢體來雅正!若是有修改的地方,請聯繫平臺或是使用郵件方式。

中華展望聖約學院HorizonCovenant@gmail.com




相關焦點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01 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01 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講:林慈信牧師_校對:劉加立弟兄_文字:James
  • 承傳與反思︱紀念宗教改革500年訪談錄(視頻+文字)
    在一個新的時代中,我們如何繼承前輩的優良傳統,這一場跨越500年的對話或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思考。各樣的運動過去之後,會發現教會的光景依然是荒蕪的。宗教改革之後,他們會建立一系列的牧養上的體系及神學上的體系來回應當時的時代,同樣,我們也需要回應我們這個時代真正所面對的神學問題。
  • 【 知古鑑今】宗教改革運動 從東羅馬帝國亡至十六世紀宗教改革
    路德死後,其同工墨蘭頓Melanchthon(1497-1560)繼續領導德國的改教運動。到了1577年,路德宗教會完成整合,籤署「協同書」,奠定「路德宗(或稱信義宗)教會Lutheran Churches」在後世的發展。
  • 宗教改革500年之後
    第一世紀,耶穌帶來初期教會的福音運動、第六世紀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與修道運動、1054年「東西教會分裂」及1517年馬丁路德之「宗教改革」。 2017年便是紀念宗教改革500年的日子,同樣也是教會全盤檢視、思考未來發展的良好時機。
  • 宗教改革結束了嗎? | 新書《不滅的火焰:宗教改革簡史》即將上市!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購書)這本書以生動的筆觸敘述了路德、茨溫利、加爾文的信仰歷程,以及英國宗教改革和清教徒運動的歷史,為當代讀者了解16世紀的宗教改革提供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導論,同時也引導我們再思五百年前改教運動的永恆意義。「宗教改革」結束了嗎?
  • 崔之元: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的意義
    500年。2017年12月6日,清華大學新雅書院政治經濟與哲學(PPE)專業《政經哲研討課》聯合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主辦的系列講座邀請崔之元教授展開主題為「路德宗教改革500年」的演講,闡釋路德宗教改革的歷史意義,及其與當代政治經濟的緊密關係,尤其是聯繫次貸危機與金磚國家而展開的分析。以下為演講實錄,相關文章還可參見 崔之元:路德·次貸·金磚
  • 高中歷史教案:第10課 歐洲宗教改革
    在這種情況下,獨立於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就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把教會置於王權的控制之下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天主教會的腐敗和搜刮,引起各階級階層的強烈不滿,這是16世紀宗教改革爆發的直接原因。宗教改革運動之發生,也得利於文藝復興。16世紀的宗教改革實質上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鬥爭,它為西歐資本主義因素的進一步發展開闢了道路。
  • 瞿旭彤 | 為什麼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日專題】
    黑格爾在1822~1823年柏林大學關於歷史哲學的講演課上認為,路德宗教改革是「那隨著中世紀終端的黎明曙光而來的、將一切美化的太陽」,因為這是現代的誕生時刻。德國4月發行歐洲宗教改革500周年郵票對於黑格爾這樣的觀點,當時的很多新教學者深表贊同。即使他們不一定認同黑格爾歷史哲學的理論前提與系統框架,這些學者也同樣認為,路德是第一位現代人,他走出了黑暗與腐敗的中世紀,激發了自由和光明的信仰之光。作為一位民族的自由英雄,他為處於天主教會重軛之下飽受壓迫的德意志民族爭取了良心自由的權利。
  • 夜盡天明:宣告改教運動的福音 (視頻回放)
    主後2020.10.30-31講員: 呂沛淵牧師    www.BibleRC.org講座目標: 認識【改教運動】,Reformation正名: 並非 「宗教改革」,並非 「新教」了解【改教運動】,抗議宗Protestant基督教名稱意義認識【改教運動】的子孫,基督教會各宗派的來源發展
  • 音樂是我們的堅固堡壘——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一
    儘管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音樂和民歌,但我們說有古典音樂的「德國特徵」指向一個巨人及其時代,這就是偉大的德國宗教改革之父馬丁·路德。馬丁·路德對我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本人自己的想像。1995年夏天,在人民大學校園裡的那家私人書攤上,我被一本精裝硬皮書吸引住了,被《這是我的立場:改教先導馬丁·路德傳記》這一強硬書名吸引住了。
  • 教會歷史與聖樂(下)
    所以引伸下去,不但是教皇制度,整個古代及中世紀的教會傳統都被懷疑或甚至推翻了。他是在瑞士提出這些主張的。3.加爾文(Calvin) 加爾文是繼路德之後,支撐起宗教改革運動的有力柱石,他很受當時法國上流社會的人本主義學說影響,他曾在日內瓦建立一個模範的基督教社會,這其實接近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500年不應只是紀念歷史事件
    當我們從日內瓦的宗教改革現場,重返當代的華人教會關心福音外展的實況,如果說,真教會的三個判斷之一就包含了「聆聽/實踐上帝的話」,那麼我們切莫忘記「上帝話語」的正確解釋,才能成為引導一群人認識真理、提供不會偏差的方向。
  • 歷史說: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運動,導致宗教改革運動
    因此,歐洲最初的人文主義學者接觸到塵封一千年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和當時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古希臘和羅馬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契合了當時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社會階層的精神追求,越多的學者要求恢復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學藝術,文藝復興運動之風便逐漸由義大利吹向整個西歐。到16世紀,這場歐洲文明史上的重大運動達到了頂峰。
  • 全球通史:宗教改革運動,成為新教改革的主要動力
    百家原創作者:阿嫻觀歷史馬丁·路德在德國掀起了一場宗教改革運動,出現了路德派新教法國人約翰·加爾文同樣也掀起了一場宗教改革運動,無獨有偶,起構成為新教改革的主要動力。立了加文教的基本原則。薩伏依在1535年被打敗。1536年日內瓦接受了宗教改革,主張解散修道院、取消彌撒和否認教皇的權威。但是在日內瓦內部發生了主張溫和改革的派別和主張激進改革的派別之間的衝突,後者的代表是加爾文和法勒爾。溫和的改革派被稱作自由思想家,他們希望由行政長官控制教士。但加爾文則想讓教士控制城市,也就是建立神權政體。1538年溫和派取得勝利,法勒爾和加爾文逃到了斯特拉斯堡。
  • 宗教改革與你_2020 宗教改革紀念日_下
    第三方面,我們若願意獻身、再獻身的話,唯獨聖經這個改革宗和宗教改革的口號呢,就告訴我們委身於基督的人呢,就是要委身終身的、系統的研究聖經。
  • 歐洲中世紀的伯格音運動:一場以婦女為主題的宗教改革運動
    引言在十六世紀的歐洲社會中,宗教改革的出現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宗教改革運動中,「伯格音運動」就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伯格音運動興起於13世紀,一般來說,人們認為1215年是伯格音運動的初始年,但實際上,伯格音運動真正的時間應該更早。
  • 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2.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3.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 宗教改革500周年︱瑞士是如何成為新教高地的
    的確,路德無意中引爆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宗教、政治、社會和文化運動。但不應忽視,正如基督教的興起不只是耶穌之功,狹義的宗教改革亦非路德一人之力。通過一條獨立的發展道路,瑞士迅速成為宗教改革的又一中心。茨溫利步步為營,真正的行動始於1522年3月9日,即四旬齋的首個周日。在他的見證下,一些支持者在印刷商弗羅紹爾的家中象徵性地吃了幾片香腸。此舉直接挑戰了宗教戒律,被認為是瑞士宗教改革的起點。蘇黎世議會宣布調查,但茨溫利成功地做了辯護,並發表《始言與終言》,主張《聖經》為唯一權威。1523年,茨溫利提出改革綱領《六十七條論綱》。
  • 金色硬核 | 從歐洲宗教改革看比特幣(上)
    如果要在當代世界和古代世界之間找一個分界點,很多歷史學家想必都會選擇宗教改革。16世紀發生在歐洲的宗教改革最終完成了政教分離,人們從黑暗的宗教統治中走出來,現代科學才得以誕生。這想必也是東方和西方徹底分野的地方。宗教改革和比特幣有什麼關係?宗教改革的目的是把宗教和國家分離開,比特幣的目的是把貨幣從國家分開,這這方面是有一致性的。除了目的的一致,其實在發生動力學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 1546年2月28日 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路德逝世
    1546年2月28日 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路德逝世 2014-03-14 18:02 來源:人民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