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學院│教會歷史與聖樂(下)
該文章轉載自 | 聖樂綜論(一) 羅炳良 著
今日歌曲 | . .
五、歐洲大陸改教運動時期(聖經與傳統分割,專業與業餘分割1517~1548) 基督教歷史的分水嶺當然是改教運動,在教會方面,這是聖經與傳統的分割,在音樂方面是專業化與業餘化的分割,不論好壞,從此宗派教義之爭與聖樂之爭便白熱化了。今天不同的聖樂觀念,也導源於此時期,故此很值得我們看看幾個大宗派的聖樂基礎。
教會歷史聖樂之發展1.信義宗(Lutheran)
馬丁路德常被視作「基督教新教的創始者」,其實這說法只有部分正確,馬丁路德並沒有提倡什麼新教義,他只是回到那種第一世紀就被記錄在福音書及使徒的書信裡的教義,這也是初期教會信仰的基礎,以後在中世紀才逐漸被忽視及逐漸變質。
路德強調的三方面是:
a.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
b.一切信眾均為祭司(lay priesthood)
c.聖經的權威(authority of the Bible)。他的思想主要是來自對聖經深入的研究,特別是羅馬書,加拉太書及詩篇,同時他亦很受奧古斯丁的影響。
當時路德為了實際帶出他所強調的真理,潛心將拉丁文聖經譯成為德文,鼓勵信徒讀聖經,並推翻了「解釋聖經之權,全操於教皇之手」的觀念,不過路德仍然強調解釋聖經必須以「因信稱義的信息為根據,因為這是基督教信仰最核心的一環。」
關於一切信眾均為祭司這方面,路德提倡一種新的崇拜儀式:將講道列於崇拜的中心地位,並鼓勵參加崇拜的人唱聖詩,用本地語言唱,而非用拉丁文,並將彌撒中由神甫代替信徒獻祭的儀式刪除,主張平信徒直接領聖餐,而整個彌撒亦由用拉丁文改為德文(Deutsch Mass)。
2.慈運理(Zwingli)
慈運理是第一位強調並確立聖經為最高權威而非傳統的人。所以引伸下去,不但是教皇制度,整個古代及中世紀的教會傳統都被懷疑或甚至推翻了。他是在瑞士提出這些主張的。
3.加爾文(Calvin)
加爾文是繼路德之後,支撐起宗教改革運動的有力柱石,他很受當時法國上流社會的人本主義學說影響,他曾在日內瓦建立一個模範的基督教社會,這其實接近社會改革。
加爾文思想系統之核心,便是全智、全愛、全能的至高神對祂的受造物的預定與揀選,他把聖經中有關預定,揀選的啟示(羅八28~30;彼前二8)編製成為系統神學。
他又非常著重聖經、神的話語,所以脫離羅馬教。
4.天主教(Catholic)
在十六世紀初期,復原派的改革運動於歐洲大陸洶湧澎湃時,羅馬天主教會中有思想的人承認教會內部需要改革,有幾個團體成立,其目的是在鼓勵健全的靈性生活,其中的提亞停修道會(Theatines)是義大利虔誠教牧的團體,在撲滅異端的活動上,是耶穌會的先軀,但他們的主要目的,乃是要改革教牧,他們的規條要一切會員獻身傳道,在世俗和靈性的需要上幫助病人,並幫助犯人得救。至1540年耶穌會得教皇批准,正式成立時,天主教會便開始有大的復興,然而耶穌會創始人羅約拉(Ignatius Loyola)的宗教觀是要個人的良心絕對服從教會的權威,要好像在十字架上死了一般,與路德的主張良心為神的道所約束不同。耶穌會的標語是:「一切為擴大神的榮耀」。他們以為這樣便是在地上擴張神的國,這國度包含在羅馬教會之內,以教皇為代表,凡偏離教皇制教會的道理就是異端。後來天主教會有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 1545~1563)的召開,耶穌會士擔任很重要的角色。此會議有三個特別目的。
a.規定和編纂天主教的教理。
b.改進天主教的生活。
c.撲滅異端,此會議雖訂了一些改革的法令,但亦訂了不合聖經的東西,如教皇無誤,聖經與傳統是同等重要。而異端裁判所更成為遍及全球的制度。由此看來,耶穌會及天特會議可算為反改教運動的一股力量。1.在音樂上路德之觀念如下
a.所有音樂都和靈性及神學有關連,「音樂是神的恩賜,而非人的才幹」(Music is a gift,a benefaction of God,not a gift of man)。
不論路德的講章或是佐軍(Josquin des Prez)的經文歌(motet)都是來自聖靈的恩賜。
b.崇拜時會眾可加入歌唱,且以當地語言唱出。
c.華爾特(Johannes Walther)協助路德為會眾編聖詩集,影響後世之聖詩形式很大。
d.認為撒母耳記上第十六章二十三節中大衛一定不只彈琴(harp),而且還唱詩,就是詩之內容對掃羅發生效用(所唱的神的話語使那神跡發生)。路德認為詩歌能有效地帶出神的話語(「Music keeps reminding one that the elemental form of the word of God is a forthgoing word」)。歌羅西書第二章三節裡說:「所積蓄的一切智能知識,都在他裡面藏著。」路德認為要讚頌和重視神的恩賜。
在路德所提倡的神學中,音樂和神的話語有極大的關連(「Music is second after Theology」)。
2.在音樂上慈運理之觀念如下:
a.「音樂只不過是世俗一個消除疲勞的方法,或一種享受,根本不能和神學相提並論。
b.對撒母耳記上第十六強二十三節之解釋,慈運理認為音樂的作用最大,因他認為「大衛只不過是個好的豎琴家,他利用了他的技巧藉音樂使一個意志消沉者從頹喪中奮起,暫時忘卻憂慮。」
c.他既排除了音樂在神學上的重要性,故沒有為音樂的神學作一起點。
d.慈運理又認為音樂破壞了祈禱的寧靜及信眾的投入,所以他排斥任何形式的音樂用於崇拜,他甚至把很多風琴砸爛了。
3.在音樂方面,加爾文之觀點與路德不同。
a.他對撒母耳記上第十六章二十三節之解釋是「音樂在那裡並沒有什麼獨特的意義,神只是藉它救治靈魂,神是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或工具去完成祂的工作。
b.他認為樂器在崇拜中沒有地位,在舊約中,它是屬於「法律的陰影」(shadow of the Law),和真理完全沒有關係(詩三十三2,詩八十一),又是希伯來人在舊約中幼稚的玩意,成熟的新約教會卻無此必須。
c.加爾文認為音樂可用於崇拜但不宜用於禮拜(service),他曾在日內瓦安排一次詩篇的試唱,但主張只宜齊唱(unison),因為複音音樂(polyphony)會危害聖經獨一的意義。
d.他認為音樂只間接地是神的賞賜,因為音樂乃由人所創作及演奏,有屬世的特色。故崇拜所用之音樂不能隨便選擇,必須注意它的能力及尊嚴,亦須揀選適合崇拜主題之旋律。
e.又認為樂器乃由該隱墮落後,由他的後裔猶八所發明,故是罪惡的。
4.在聖樂方面,天主教會之觀點如下:
a.加以限制——聖經不提供聽覺享受。
b.耶穌會會員(Jesuits)喜愛複音音樂及器樂,故和胡斯(Huss)及慈運理(Zwingli)之觀點大異。
天主教會亦鼓勵一些合於他們的教義及羅馬教廷派的作家作曲,例如巴勒斯替那(Palestrina)。在十六世紀時,這些音樂家為教會作曲,很少音樂不是教會訂下的。
拉丁文及中世紀禮儀仍為天主教音樂的規節,直至二十世紀梵帝岡大會會議才放棄此令。
總括以上歐洲大陸的音樂,其趨勢為:
(i)天主教的音樂是個人化、權威性、多變化的。
(ii)復原教(Protestant)的音樂則比較自由、客觀、注重團體性。
在路德宗所用之合唱及經文歌要適合該主日,並要和歷史有關連(historical association)
(iii)妥協(compromise)聖樂大致是溶合義大利戲劇形式,有合唱、經文歌、德國聖詩及風琴曲。很多當時的聖樂都可以找到出處,它們大都是由天主教,德國基督教,義大利音樂結合的結果。例如:朗誦調(recitative)+詠嘆(aria)+拉丁經文歌(Latin motet)+合唱(Chorale)+新調性(new tonality)+變奏(variation),任何兩者或三者組合便是清唱調(Cantata),或受難曲(Passion),或神曲(Oratorio),或前奏(Preludes),或宗教交響曲(Sacred Symphonies)。
此時歐洲南、北部之作家彼此吸收對方的風格。北方較「板」,每字一音,南方則較戲劇化,這樣彼此的影響直到巴哈(Bach)時代,音樂很豐富,大放異彩。
六、改教運動興衰期(1548~1750) 改教運動帶來很大的祝福,但極端的波希米亞復原派卻引起了天主教的憤恨,造成三十年戰爭。虔誠運動雖給教會帶來不少熱心,但歐洲大陸的教會從此便十分軟弱,加上工業革命、政治革命、理性主義的衝洗,用較屬靈的語句形容之就是「燈臺從他們中間被奪去」。從此宗教音樂慢慢不能領導世俗音樂而且剛相反,被世俗音樂所領導。
教會歷史(1548~1618) 聖樂發展1.a.靈性生活的低落
b.物質昌盛,農民革命推翻貴族,封建制度崩潰,大部分人都成為小資產階級,經濟穩定。
c.文學及藝術興盛,但音樂之發展較差,從歷史角度來觀察,音樂之發展比較受宗教影響。
d.政治形勢緊張。
2. 1618-1648
三十年戰爭發生於這期間,此戰爭是始於1618年,波希米亞復原派教徒與天主教徒之衝突,未幾全歐洲都捲入這場宗教戰爭中,又有瘟疫發生,死了很多人,但靈性反覆甦醒。
3. 1648-1750
虔誠運動(Pietistic Movement)出現於三十年戰爭之後,此運動乃施本爾(Philip Jacob Spener) 綜合很多地方教會的復興情況所推動的。他寫了一本書勸勉信徒要敬虔地生活。這個運動很注重靈性的生活,有點忽略了純粹的教理,但無論如何這個運動卻帶來靈性的復興,給予偉大的音樂家很大的影響。1.此時期音樂之發展不大。只有一些述及世界之黑暗及對彌賽亞的盼望的詩歌。
例如尼哥拉(Philipp Nicolai)之「歡迎新郎歌」(Wake,Awake for Night is Flying),此曲被稱為讚美歌之王(King of Chorale)。
2.聖樂作品不多,然而世俗經文歌則較多。有些聖詩是以神的國度為主題的,例如美哉主耶穌(Fairest Lord Jesus)。
3.此時期乃巴羅克盛期(High Baroque),過渡至巴哈時代。巴哈(J. S. Bach)是一個很虔誠的基督徒,其實他作曲不是為名利,很多時是為教會之詩班而寫作。此外風琴曲也於此時達至高峰。巴羅克盛期乃聖樂最盛之時代,不過也是信徒歌唱的低潮,連巴哈也不太注重聖詩,雖然他曾為約四百首德國聖詩配和弦,但數目還遠不及其他作品。
七、英國改教及其他改教運動(1548~1700) 英國改教雖有不榮譽的地方,在神學上沒有太大的突破,但民眾的力量是漸進的,衛斯利的復興在音樂及教會發展都是漸進的,很直接的影響美洲的教會,在聖樂上也是最穩健的推展,而英國也因此成為宗教合唱的王國。
教會歷史聖樂的發展1.聖公會(Anglican)
英國的改教運動,頗具特異之點,因為英國人民還沒有接受復原派教義的時候,亨利第八(Henry VIII)因政治關係與個人利益而使英國教會與羅馬分離,所以該運動是國家性的(nationalistic),而非教理性的(doctrinal)。亨利第八其實毫無意思把復原派教義或慣例介紹到至英國。他所要的,不過是一個在性質上屬於國家,嚴格歸國王管轄,改革了的羅馬教會罷了。例如:要皇室控制教會(royal control of the Church)
亨利第八死後,愛德華第六繼位(Edward VI),他是支持復原派的,他在位的六年中,傑出的克藍馬(Thomas Cranmer)是坎特布理的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他領導並創建了英國改教運動文學上的偉大裡程碑。
愛德華第六之後,瑪利女王(Queen Mary)拒絕承認復原派。她在位之五年,曾要求教會恢復天主教儀式,對於拒絕服從之主教與教牧大加迫害,而克藍馬至終為道殉難。
伊利沙伯女王(Queen Elizabeth)繼瑪利之後出任女王,她是贊助復原派的,在她統治的時代,聖公會(Anglican Church)便堅定的成立了。這個教會顯然是介於復原教與羅馬天主教之間,與信義宗路德宗和改革宗教會之國際性質有所不同。
但文藝復興之豐富文化,在伊利沙伯女王時期是深深地浸潤在英國人民生活之中,故此,聖公會所受之影響亦很深,其敬拜儀式既豐且美,遠勝於信義宗與改革宗教會。
2.分離主義者(Separatists),浸信會(Baptists)
浸禮宗教會是於十七世紀初起源於英國,因當時很多英國信徒對改教有所期望,但認為英國之改教尚未徹底,這些人中很多是瑪利女王大施逼迫時,逃離英國到蘇格蘭或歐洲大陸的,後回國成了完全的加爾文派,所以不滿英國教會之改革。
浸禮派在教會制度上是一公理教會制度,平信徒有較大權力,有別於教權制度(Hierarchic Church System),但否決嬰孩洗禮,其他方面大概依附加爾文的教義。
這些人中有離開英國到歐洲大陸或美國的,因此浸禮派便被傳開至美國及歐洲各國。
3.蘇格蘭的長老會(Scottish Presbyterians)
蘇格蘭之改教英雄是諾克斯(John Knox),他在瑪利女王時代曾逃到日內瓦,成為加爾文派的熱心信徒,回國後領導蘇格蘭人民改教,與羅馬天主教會脫離。1560年蘇格蘭國會正式宣布以改革派的信仰為蘇格蘭的宗教。諾克斯乃成為正式的教會領袖,他寫了蘇格蘭信條(Confessio Scoticana),教會管理法規第一條(First Book of Discipline) ,提倡在每個會牧區內,設立牧師與長老共同負責的行政管理部,長老由教會選舉,漸成為長老宗(Presbyterian)。
4.亞米紐詩派(Arminius)
這一派思想是反對加爾文派的過分強調神的主權與預定而忽視人的責任與自由意志,這一派主要是由一位荷蘭籍聖徒亞米紐斯所領導的,在歷史上是循道公會主義(Methodist)的先鋒。
英國的循道主義是宗教復興最後一個巨浪。
a.衛斯理約翰是發起人,組織者。
b.衛斯理察理(Charles Wesley)是聖詩作家。
c.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是講道家。
d.佛烈査(John Williams Fletcher)是神學家。1.在愛德華第六時代,英國教會之敬拜儀式與教義,均已詳細修正。1549年,克藍馬所著的第一本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被批准出版。這本禱告書,儀式務求簡單,用英語敬拜神,以聖經和讀經為崇拜的根本,使會眾活潑而且富於理解地參加崇拜。這本書是參合羅馬天主教,信義宗,慈運理派,加爾文派的禮拜儀式而成的。
1552年,這本禱告書改版,是以加爾文派的方針加以校正而成的。這是第二本禱告書。
這兩本禱告書,成為今日英文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的基礎。
英國早期的音樂有讚美歌(Anthem)、禮拜詩歌(Service)、英文詩篇(English Psalm)等。
然而作家們作曲風格不定,天主教與基督教聖樂分別很大,不同的風格(alternate style)有點使會眾無所適從,所以會眾之投入感低降了,直到衛斯理(Wesley) 時才復興。
在此時代影響最深遠的是英國的詩篇與聖詩,除了德國改教後一些聖詩外、大多數偉大的聖詩都出自英國。韻文詩篇集(Psalters)的出版者首推斯騰和(Thomas Sternhold),與霍布金司(John Hopkins)。
2.1549年出版第一本韻文詩篇集,其中有很多其他作品的出版,第二個最重要的出版是1562年,低爾(John Day)出版的欽定本(Authorized Version)又稱舊版本(Old Version)。從舊版到新本(New Version)出版之前,又有十本左右不同的經文詩集。英國教會所唱的聖詩是路德會之聖詩及日內瓦詩篇(Geneva psalter),後來成為福音運動的根基,帶來衛斯理等之改革運動。以後韻文詩篇成了英文聖詩的典範,公理宗及衛理宗都有很多根據聖經意思的聖詩(例如千古保障歌)。
3.有蘇格蘭詩篇集(Scottish psalter)出版,是很有名的詩篇集,影響後世很大。內有:耶和華是我的牧者(the Lord is My Shepherd),浦賽彌(Purcell)的作品及威廉•畢特(William Byrd)的作品等。
英國除了韓德爾(Handel),再沒有別的大音樂家,英國的音樂創作,此時處於低潮,直至二十世紀,因為英國沒有大音樂家,歌唱音樂反而成為最高的境界。不過也有些英國詩歌譜成,如査理衛斯理就作了很多聖詩,撒母耳衛斯理亦作了不少極有藝術深度的合唱曲。
八、理性主義時代(1648~1789) 近代哲學的崛起第一步是唯理性,第二步是唯物,加上各處有政治改革的流血革命,教會一時之間不知所措,音樂方面沒有很虔誠的音樂劇,沒有教會在任何正統音樂中插手,只有少數著名音樂家,其中以天主教為多,創作一些適用於音樂演奏,但永垂不朽的聖樂。
教會歷史聖樂發展史1.近代哲學的興起(Rise of Modern Philosophy)
a.培根(Bacon)——被稱為現代科學方法之鼻祖,他是用歸納法去思想的,對於宗教,他把神學分為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與啟示神學(Revealed Theology)
b.笛卡兒(Descartes)——以懷疑的精神去探討事物,他不以為知識是從官能的經驗而來,必須從一純粹的思想而得,他在思想過程中是以懷疑為起步,推翻一切直至剩下他的懷疑,既然他在懷疑,便證明他在思想,這也證明他個人的存在——「我思故我在」是他的名言。
c.洛克(Lock)——循著培根的路線而創始了經驗論。
認為知識必須以經驗為根據才是合理的對宗教的研究,也不能接受權威的解釋或是僅用信心去接受,而必須考究它是否合理,他認為宗教也許超過理性,但不能違反理性。
d.巴克萊(Berkeley)
e.休謨(Hume)對宗教懷疑得很徹底,對於基督教或其他的有神論都作劇烈的抨擊。
f.康德(Kant)的思想自成一哲學系統,是德國十八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他領人至純粹理性的頂點。他說明純粹的理性,不能證實,亦不能推翻信仰的對象,又理性也有它不能逾越的領域;他甚至認為基督徒經驗之可靠能證實基督教,然而他引起之唯理主義對復原派及羅馬教均有嚴重之破壞。
「作者按:培根和笛卡兒兩人是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代表者;洛克是經驗主義(Empiricism)的代表者:巴克萊和休謨是懷疑論(Skepticism)的代表者;康德是理性主義的高峰(High Point of Rationalism)。」
2.很多國家都有流血的革命,震動所有基督教國家。
3.反應(Reaction)
虔誠運動擴展至每一個國家。
a.衛斯理復興運動(Wesleyan revival)
循道主義之復興運動是由衛斯理約翰(John Wesley)發起,但後來影響遍及全球,亦復興了英國的布道精神,喚起了人道主義的精神,特別是監獄改良,和反對奴隸制度;它促進了現代主日學,發起印刷布道單張,設立聖經會,大大地推進了復原派宣教事業。
b.大復興(Great Awakening)。在美國有一次大復興,很多小宗派如宣道會的領袖被興起。
c.很多護教者興起,如法國的Chateaubriand,德國的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教會音樂的衰落(Decline of Church Music)
音樂在巴哈以後,就無大型之聖樂作品,多數是為演奏廳而用,例如交響曲(symphonies)。
整個時代之聖樂情況大致如下:
a.古典主義(Classicism) 崛起,注重樂形(form),不重感情。
b.演奏(concert music)音樂較適用於演奏。
c.宗教影響力漸減(religious decline),虔誠的音樂家不多。
這些唯理性哲學家不是全不信有神,也不是對音樂全無認識,對音樂的超理性作用,他們都很詳細了解,例如笛卡兒是一位著名的樂律家,著Musical Compendium,尼採是著名的悲劇倡導者(悲劇「古希臘的音樂劇」,在文學上是指古希臘的樂劇精神,常常刺激文學與歌劇的創作),他們所不同於中世紀的基督教哲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是他們未能全部把音樂的第一因推究到神,反而歸入人本哲學的範圍裡。
3. a.衛斯理(Wesley)和瓦特(Watts)的聖詩(Hymns)和基督化的詩篇(christianized psalms),衛氏和瓦氏認為舊約內之詩篇有很濃厚猶太色彩,故要基督化與處境化。
九、現代時期(1800~1960)此處劃分的現代期很長,雖然這段期間世界發生了很急激的變化,但影響力是否長久不是現在可以判斷的,現代人去看現代事也不容易透視真情,很多較小的運動,如教會增長運動,又如很多聖樂組織的成立,都沒有被列入聖樂發展史,原因也是如此。
教會歷史聖樂發展史1.a. 革命運動(Revolution)
達爾文(Darwin)之進化論,馬克思(Karl Marx)、齊克果(Kierkegaard)、黑格爾(Hegel)、尼採 (Nietzsche) 等之思想及政治革命運動高漲。
b.二次世界大戰及大小之戰爭。
2.基督教教會之幾個大動向。
a.宣教——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所領導的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之成立,為眾多差傳工作的先鋒。
聖經公會(Bible Society)大量翻譯及出版聖經。
b.人權主義之復興。除了傳福音外,亦注重社會工作,例如慕廸、司布真等大布道家都是很注重社會關懷。
c.懷疑論(Skepticism)及唯物論(Materialism)對抗超自然之神學,另有唯科學主義(Scientism)等影響神學,因此出現自由神學(Liberal Theology)。
d.合一運動,有兩大組織推行不同目的之合一,路線不同,但合一意識是以往沒有的。兩個組織分別是: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以大宗派居多;世界福音團契(world Evangelical Fellowship),以福音派教會為主。
e.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中,崇拜禮儀漸復興(Revival of Liturgies),一般教會重新注意禮儀之神學,再不只是默守成規,乃是積極地教育信徒使用禮儀,其中以信義宗比較徹底。但天主教卻走相反路線。
3.天主教會在梵帝岡會議(Vatican Council)承認很多路德改教時的倡議,其中重要的如下:
a.鼓勵信徒讀經,翻譯了一本很好的耶路撒冷聖經(Jerusalem Bible) 。
b.教皇地位依然,但所用之言詞較輕。
c.承認天主教外有人得救。
d.平信徒運動——其中包括可以用當地音樂及文字進行彌撒。1.聖樂更趨低落
今天教會音樂轉為唯物化,與功用主義化(有用即真理),聖俗相對化(無聖俗的絕對),無不與當代的一班「革命家」有關。
2.不少西方傳教士都只知道「利用」聖詩的價值,在傳教區中翻譯很多聖詩。
a.福音聖詩:開始是慕廸的領唱者桑基(Sankey)。
b.首次有社會關懷聖詩。
在音樂上,自由神學並沒有留下太多可見的影響。
c.(i)牛津運動(Oxford Movement)——主張基督教會的豐滿是應把基督的身體每一部分發揚,例如愛、美、文化傳統等都應和世界各地教會分享。此運動引致很多德國、拉丁和希臘的聖詩被翻譯出來。
(ii)牛津運動在非西方國家便採用了本色化(indigenization)及環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形式出現,第三世界的音樂,也被西方國家所採用。如黑人靈歌,十多首的普天頌讚已被譯為英文,在很多大宗派聖詩中出現。
d.(i)禮儀音樂有很大復興,尤其在北歐,英國及美國,很多作曲家,再次為教會作曲。
(ii)法國天主教所勒米修院(Benedict of Solesmes) 將貴鉤利式吟誦詞編成一本公禱書名Liber Usualis,內有多首的貴鉤利調演唱的方法,及古典的風格指示。
3.梵帝岡會議中重新確立在天特會議中所提到音樂在崇拜禮儀中之重要性,但可以全部本土化。有很多天主教人士卻反對梵帝岡會議所提的方案,因為以下四個問題嚴重打擊天主教聖樂的優良傳統。
a.聖樂和俗樂的分別主要是在品質上的爭辯,聖樂的其中一個要求是質量優良,被聖職人員中的音樂專材鑑定,一旦把十多個世紀的拉丁聖樂摒棄,很多地區卻又有很好的天主教音樂家可以立刻寫成很多聖樂,品質自然達不到聖樂的標準。
b.信徒內在與外在參與不清楚。
有些天主教聖樂家認為外在的參與容易,內在的參與困難,所有人參與聖樂不能保證所有人有內在的讚美,況且用信心去聽(正如聽道)與大聲喊叫的參與應有分別。信徒唱聖詩尤可,但由音樂不好的人插手於聖樂工作則不可。
c.揚棄拉丁文——使聖樂的材料與傳統破壞了。
d.聖品人缺乏聖樂教育——有些教會不得不用平信徒,而平信徒沒有神學訓練,又可能喜愛世俗歌曲,於是聖樂便無人監察。
為了對以上的危機反應,在北美有好幾千天主教聖職音樂家組織了教牧音樂家協會(National Council of Pastoral Musicians),於1976年7月才成立。
參考書籍
Appleby, David P. History of Church. Chicago Moody Press, 1965.
Dickinson, E. Music in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Church. 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02.
Douglas, Robert, Church Music Through the Ages, Nashville : Convention Press, 1967.
Douglas, W. Church Music in Hist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37.
Fellerer, Karl Gustav. The History of Catholic Church Music. Tr.by Francis A. Brunner. Baltimore : Helicon Press, 1961.
Latourette, Kenneth S. Christianity Through the Ages. New York : Harper and Row, 1965.
培克爾著,蕭維元譯。《基督教史略》。香港:浸信會出版部,1961。
華爾克著,謝愛靈譯。《基督教會史》。香港:文藝出版社,1970。
- THE END -
約翰福音 14:27│CUNPSS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此板塊僅推送有助於敬拜者生命成長
以及司琴技巧提升的
高品質內容
©特別聲明
"敬虔時刻"有自己的信仰立場,但卻不屬於任何宗派,此板塊致力於推送優秀的敬拜文章,所以不同神學背景作者寫的文章內容會有衝突系正常情況,如您閱後不適,還請諒解。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往期圖文 分類匯總
Read more, Historical rec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