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教會歷史有感(我的反思)

2021-02-21 護衛真道

學習教會歷史有感

——我的反思

前言

最近一直在抓緊時間學習教會歷史的課程,其中有一課是講到宗教改革之後的各教派之間的分歧以及後來他們之間的紛爭,彼此攻擊和定罪,最後導致了現今的基督新教四分五裂、「百家爭鳴」、互相敵視的現狀,令我感觸很深!我會在文章的後面將這一課的內容貼上,希望每一位基督徒都好好閱讀和思想,也希望大家能夠和我一樣從中獲益。

反思自己在這條歸正和服事主的道路上所做所行的,發現自己也在無形之中受到了課程中所說的那些負面的影響……甚至導致別人對我以及我們教會的印象是「言論極端、觀點偏激、攻擊性排他性很強……」

雖然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我以及我們教會從一開始歸正和建立的時候所持守的教義就是歷史上一直延續傳承下來的改革宗信仰,隨著後來不斷的學習歸正,即使在一些教義觀點上有調整也是些微的,並不是很大的改變;但是給人有這樣的印象,這是為什麼呢?深入反思之後,我發現問題就出在我們對待不同觀點的人或教會的態度以及言論上!

事實上,我以及我們教會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並不是現在才有的,早在多年前通過我們教會和純正的歐洲大陸體系的改革宗教會正式接觸之後,在牧師的引導之下,我們就已經逐漸在這方面有認識和調整。但是之前給人的印象出去了,就不是一下子能夠收回來的……

今天我撰寫此文的目的有三方面

第一,想讓那些對我以及我們教會有不好印象的人可以重新認識我們,明白我們的態度和立場並不是他們一直所認為的那樣極端、排他;我們是樂意和所有願意與我們交流對話的弟兄姊妹交往的,我們願意本著聖經和大家探討真理教義,更希望神使我們在真道上同歸於一!

第二,想提醒那些反對改革宗信仰的弟兄姊妹能夠好好思想、學習,給自己一個領受真理的機會,免得錯失了真理。希望他們虛心學習教會歷史,殷勤查考聖經,從歷史和聖經中來認識改革宗信仰的確是宗教改革之後最純正的信仰,存著開放尋求的心來認識真理,離開錯謬,回歸聖經。

第三,也想提醒那些和我們一樣持守純正改革宗信仰立場但言論態度上有些過激的弟兄姊妹,希望他們也藉此反思一下,使他們能夠更加合神心意,以致讓更多落在錯誤觀點中的基督徒因著我們有純正的教義和溫柔的態度而歸正,使神的名大得榮耀!

宗教改革是神所興起的教會復興運動

幾乎所有的基督徒都會一致公認,宗教改革運動是神的作為,神要將自己的教會從天主教的錯謬中分別出來,帶領教會回歸聖經、回歸真理。所以宗教改革的精神就是不斷歸回聖經。因此我們也看見宗教改革的最初那幾個派別在針對天主教的錯謬的時候,觀點是一致的,它們都承認聖經是人們認識神和救恩的源泉,它們都高舉「因信稱義」的教義,承認耶穌基督的獻祭足以使人一切的罪都得赦免等。

不過,由於人的有限和罪性的影響,改教家們對聖經真理的認識也不是完全一致,就如馬丁路德、慈運理和加爾文對聖餐的認識就各不相同;還有聖公會對教會的認識就和改教家們不一致,聖公會的信仰告白中宣告英國國王是英國教會的最高元首。這也就導致他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派別。但他們彼此之間還保持著對話和交流,並沒有存著敵視甚至互相攻擊的態度。

教會合一是神的心意,也應該是所有基督徒的心願

普天之下耶穌基督的教會只有一個。因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各地方的教會是互為肢體;教會是神的家,各地方的教會是互為弟兄姊妹。因此,無論在哪裡的教會,只要是真正合乎聖經真理的教會都應該是合一的,都是耶穌基督身體上的肢體;而所有的基督徒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和心願,希望自己和所在的教會能夠和普天之下的真教會合一。只要不是明顯的異端邪教(如天主教、安息日會或東方閃電等),我們都應該積極地尋求和其它教會交流探討,以達到在真道上的同歸於一,更好地見證榮耀神的名。

然而,正如教會歷史給我們看到的;改教初期的那些改教家們,僅管彼此之間有分歧,他們並沒有互相攻擊,彼此敵對,而是努力傳福音建造自己的教會,也同心抵制天主教的錯謬和逼迫;但是到了第三四代的信仰繼承者們就開始互相敵對和攻擊了。幾乎所有有良知的神學家都對改教後期所出現的那段各教派分道揚鑣,互相定罪、攻擊的歷史非常痛心!但是,後來的教會從中吸取教訓了嗎?綜觀後來的教會歷史以及現今的教會狀況,我們要說,幾乎沒有學到正面的教訓!反而在此錯誤上繼續推進,甚至愈來愈烈!

雖然我們需要本著聖經對教義做精準的定義,但是對不同觀點的人或教會進行定罪和排斥,這對於教會的合一與引領人歸正沒有絲毫的益處,反而是將那些不同觀點的人或教會拒之於千裡之外!

真正的教會合一

原本教會的合一不是我們基督徒追求來的,而是耶穌基督自己所成就並由聖靈賜下的【弗4:3「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今天的基督徒只有竭力保守這合一的事實與合一的心。而教會的合一的基礎或者說是要素,那就是使徒保羅告訴我們的七個一【弗4:4-6「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各地方的基督徒或教會只有在這七個一的基礎之上才能夠真正合一,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合一,偏離這合一七要素的也就不應該聯合。

所以,像現今普世基督教協會所推動的教會「合一」運動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因為他們甚至主張可以和天主教、東正教還有佛教、伊斯蘭教等異教合一。還有那些泛福音派將各種不同觀點和立場的教會聯合起來的做法,也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因為這其中有很多的分歧是涉及違背合一的七要素的。

我們需要為真道竭力爭辯

面對現今教會界的混亂「合一」,錯謬橫生,異端阿米念主義、律法主義和反律主義大行其道,我們的確需要按著聖經的吩咐「要為那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猶3】!那我們要怎麼做呢?是對所有持錯誤觀點的人大加指責定罪,將他們視為仇敵嗎?還是只要與自己的信仰不一致的都定為異端?又或者和那些不同觀點的人大大地辯論爭吵?的確,我們中文和合本聖經的翻譯「……真道竭力地爭辯」會給人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對待錯謬的信仰要言辭激烈,態度敵對;但這樣的翻譯並不妥當,因為在同一卷聖經中神的話勸勉我們「有些人存疑心,你們要憐憫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慾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猶22-23】如果我們需要存憐憫的心對待那些在錯誤中或者在疑惑中的人,目的是為了挽回他們,搭救他們,那我們用激烈的言辭,敵對的態度能夠達到嗎?所以,對於猶大書第3節所說的「要為那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我們認為新譯本聖經的翻譯「要竭力維護從前一次就全交給了聖徒的信仰」意思表達更準確。為了維護純正信仰,有時難免口舌之爭,對待明顯的異端教訓,我們需要激烈的辯論;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用合乎福音真理的聖潔品行來維護信仰,叫那些在錯謬中或者反對我們信仰的人自覺羞愧;即使我們要指出他們的錯誤,也需要有溫柔的態度,柔和的言辭,只有這樣才能比較有效地使那些在錯謬中的人迴轉。正如聖經所說的:「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15:1】「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箴25:15】而且柔和謙卑正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樣式,祂也呼召我們要學效祂的樣式:「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

約翰加爾文的例子

教會歷史上的改教三巨頭馬丁路德、慈運理和約翰加爾文,馬丁路德和慈運理因為聖餐的分歧在1529年的馬爾堡會議上爭得面紅耳赤,從此之後兩派教會互不往來;不久之後,慈運理就戰死沙場。約翰加爾文雖然比他們二人要小將近20歲,畢生也沒有和馬丁路德見過面,他的聖餐觀點也不同於他們二人,但是他從來沒有寫過批判馬丁路德和慈運理對聖餐認識錯誤的文章。在他著名的聖餐短論一文裡,他僅管不同意馬丁路德和慈運理的觀點,但他的措辭非常小心,是很委婉地指出了他們的不正之處。

另外,凡是讀過教會歷史和神學思想史的人應該都知道,馬丁路德的接班人墨蘭頓在救恩論上是持守半伯拉糾主義思想的,但是加爾文自從於1539年在斯特拉斯堡與墨蘭頓認識之後就一直保持著比較頻繁的書信來往,稱呼墨蘭頓為「親愛的弟兄」。

當然,我們需要知道,加爾文這樣行並不是認為真理不重要,或者說在救恩論上也可以向半伯拉糾主義妥協,因為他所建立的教會並沒有與路德宗的教會聯合。他這樣做的良苦用心乃在於為要向那些在錯誤中的人傳福音,希望藉此歸正他們。這就是為什麼慈運理所帶領的教會除了分離出去的重洗派,剩下的後來幾乎都與加爾文所帶領的改革宗教會合併了,還有其它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教會(例如荷蘭與德國的海德堡)沒有接受路德宗的教導,而是接受了改革宗的教導。非常有力的證據就是海德堡要理問答,海德堡當時是屬於路德宗的,因為在1555年新教和德國皇帝籤訂的《奧斯堡合約》只允許路德宗和天主教的信仰為德國的合法信仰,但是於1563年寫成的海德堡要理問答卻是非常明顯的改革宗教會的立場,而且至今也仍然是改革宗教會的信仰告白之一,它從來沒有成為路德宗教會的信仰告白。

所以我們透過教會歷史的學習和認識,也從屬靈偉人加爾文的實際行動中看到,我們需要在持守教義立場和與不同信仰觀點的人或教會接觸之間保持一個平衡,不能態度偏激,強烈排他,這樣只會使福音因著我們錯誤的態度而受阻,將來我們在神的審判臺前也難辭其咎!

我們的立場

因此,我們教會的信仰立場是接受古代教會的四大公認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亞他那修信經和迦克墩信經),按著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歐洲大陸改革宗教會的三項聯合信條(比利時信條、海德堡要理問答和多特信經)來建立和治理教會,也承認蘇格蘭和北美長老會所持守的威斯敏斯特信條和威斯敏斯特大小要理問答為純正的教義真理。在現今所有基督教的派別和神學立場中,我們認信宗教改革之後的改革宗信仰為最合乎聖經的信仰系統。

儘管如此,我們並不排斥或敵視現今基督教的其它派別(除了那些已經被基督教界公認為異端的),也不會輕易定他們為異端和假教會(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在很多的混亂和錯謬中被神歸正過來的),而是非常樂意與他們本著聖經進行對話和交流,學效神的僕人約翰加爾文那樣來對待那些在教義真理上與我們持不同觀點和立場的人,希望藉此使我們彼此能夠真正在真道上合而為一,共同在這末後的世代為神的真理作美好的見證,使神的名能夠真正從我們的身上得榮耀。阿們!

 

附:教會歷史課程內容:

第9課 更正教陣營中的差異

引言

這一系列課程的開篇就闡釋了十六世紀教會分裂的結果不是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派系,最後那些進行教會改革的人發展成了三大主要派系,即路德派、聖公會以及加爾文派,後者更為人熟知的名稱是改革宗。

在教會改革的發展過程中,政治因素經常發揮作用。住在德國的路德及其改教工作因德國的掌權者給予相應的支持而受益非淺。這種支持對改教家與君王查理五世抗衡是相當重要的,查理五世的統治範圍包括了德國,而且他維護教皇的權威。

前面的課程已經闡明了英國教會如何因著教皇不同意亨利八世提出的離婚而開始了宗教改革。當亨利八世廢除教皇對英國教會的管轄權時,並不只是為了達到其離婚的問題。這種變革的部分原因也是由於英國百姓日益渴望過不受別國控制的自由生活,盼望自己奉獻的金錢不再被用於資助在一個遙遠國家裡的教堂建築項目。

約翰·加爾文的影響最初只是在日內瓦,接著蔓延到其它一些國家,這其中也涉及到了政治因素。以荷蘭為例,宗教改革與當時爭取政治獨立的運動恰好吻合。

雖然信徒在脫離了以教皇為首的教會之後形成了三大派系,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基本教義還是一致的。只要閱讀路德派的《奧斯堡信條》,英國教會的《三十九條信綱》和加爾文寫的《要理問答》,以及受加爾文教導影響而編寫的《法蘭西信條》和《比利時信條》,就可以對他們在基本教義上的這種一致性一目了然了。所有的這些信綱信條都承認聖經是人們認識神和救恩的源泉,它們都高舉「因信稱義」的教義,承認耶穌基督的獻祭足以使人一切的罪都得赦免,拋棄了羅馬教會關於聖餐的教導。

令人遺憾的是,到了十六世紀末期,在歐洲各國路德派信徒與加爾文派信徒之間的接觸中,這兩派之間形成了一個鴻溝。最悲哀的是,這些最初聯合起來反對羅馬教會的人開始彼此攻擊。這種內部的分裂情形一直持續了數百年,若想明白現今世上眾多不同的基督教派系,並且要對他們的之間的不同作出評估,就必須關注當時這種內部的分裂情形。

聖餐問題上的分歧

從改教一開始,這兩派之間就有了分歧。一個主要的分歧就是在如何理解聖餐的含義上。這也是改教家與羅馬教會爭論的一個主要問題。羅馬教會教導說,餅和酒實際上變成了主耶穌的身體和血。對他們而言,舉行聖餐就是獻祭,所以為了償還百姓的罪,就必須儘可能地經常舉行聖餐。這一教導就是否認基督在十字架上獻祭的充分性。路德反對把舉行聖餐當作是獻祭的觀點。然而,對路德而言,主耶穌基督的身體還是被認為真實地存在於餅和酒之中。路德說,「這是我的身體」所表達的就是這一意思。他不是說,餅和酒變成了耶穌的身體和血,而是說身體和血真實地存在於聖餐中,所有分領聖餐的人都領受了他的身體和血。這與他認為耶穌的肉身也得到了神的大能、榮耀和威嚴這一觀點相吻合。他這樣理解意味著,既然神是無處不在的,那麼耶穌的肉身現在也是無處不在的。

路德認為主耶穌的身體存在於聖餐中的這一觀點是與慈運理的觀點截然不同的。路德和慈運理於1529年在馬爾堡(Marburg)會面,他們在許多問題上的觀點是一致的,但是,唯有在聖餐的含義上不能達成共識。對慈運理而言,聖餐只不過是一個紀念性的儀式,基督既沒有顯現在聖餐中,那些領聖餐的人也沒有領受基督。

至於約翰·加爾文,他個人從未見過路德。然而,他真心同意路德的教導。舉個例子,他在寫給杜沙利多的信中(見第5課)說,因信稱義的教義是使改教家有別於以教皇為首的教會最為重要的一個教義。這一教義對路德而言是很重要的。加爾文在斯特拉斯堡(1536-1539)接受《奧斯堡信條》時,表示願意接受路德的教導;這一信條說,主耶穌的身體和血真的臨到聖餐中,被賜給所有領聖餐的人。加爾文承認主耶穌存在於聖餐中,但不同於路德所強調的肉身同在,加爾文說的是屬靈層面上的同在。另外,加爾文還說領受基督是藉著信心,而不是簡單地藉著吃喝。然而,《奧斯堡信條》的措辭是如此的模糊,以致這兩種觀點都被包含在內。

1539年在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舉行了一次會議,旨在解決教會面臨的各種問題,會議上加爾文認識了路德的重要同工——腓力·墨蘭頓(Philip Melanchthon)。相比路德而言,墨蘭頓願意持更開放的態度,想儘可能地多包容。他修訂了《奧斯堡信條》。在聖餐的問題上,他用「基督的身體和血確實顯現給了所有的人」替代了原先版本中的「被所有人領受」的表述。這似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要點,但這說明墨蘭頓願意將宗教改革出現的各個宗派攏到一起。

越來越不包容

然而,自十六世紀的下半葉開始,墨蘭頓的這種精神明顯地開始喪失。不過,各宗派之間還有合一精神的標記。舉例來說,1581年在日內瓦出版了一本書,此書收錄了過去五十年間發行的許多信經信條。其目的就是為了顯出各宗派之間的基本合一。另外,此書中還有一些註解說明宗派之間的不同都只是些小問題。雖然此書主要收錄了加爾文的跟隨者所寫的一些信條,但也收錄了路德的《奧斯堡信條》,藉此說明它與改革宗信條是一致的。此書確實承認各宗派在對聖餐的理解上有不同,但是它把這種不同簡化為基督是如何被領受的問題——即,是吃喝聖餐時自然就領受了基督,還是藉著信心領受了基督。

然而,路德教導的跟隨者與加爾文教導的跟隨者之間的分歧實際上在日益公開化。跟隨路德的與跟隨加爾文的第一代人和第二代人是樂意彼此接納的。但是再後續世代的人思想變得僵硬,教會領袖們開始把精力花在界定他們與對方彼此的不同之處上。第一代改教家把早期教會領袖的教導作為正確的教導來參考,第二代改教家把其前一代所留下來的信經信條做進一步的闡述,並以此顯明他們之間的不同。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對與自己觀點不同的其他新教徒的定罪。

十六世紀末期和十七世紀初期被人稱之為 「界定新教正確教義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新教徒不只是反對羅馬教會和諸如重洗派之類的教導,還彼此針鋒相對。他們對教義作精準的界定。有一個強調教義精準性的例子就是波金斯(William Perkins,1558-1602)畫的一個圖表。在這個圖表裡他概括了神的揀選和摒棄的教義。

雖因語言不同,我們可能看不懂這一圖表的所有細節,但只要看一看此圖的複雜性,就知道波金斯在闡述教義的過程中如何將每個信徒本來發自內心又清楚易懂的信仰告白變成了複雜的論述的。這些改教家一旦只從信靠神的應許這一角度講論信心,信心就被變成了理性上的一種操練。信心被看作是理性上對正確教義的認同。我們不否認信心所包含的理性部分,而且基督徒相信聖經所記載的事實。然而,此處的問題是信心被淪於為純粹是理性上的行為而已。

路德宗的一個實例:《薩克森信綱》

進一步對正確的教義作界定,又聲討那些意見不同之人的代表例子就是出版於1592年的《薩克森信綱》。編撰此信綱是因為加爾文的教導在以路德宗為國教並受當地政府支持的德國薩克森地區大受歡迎。

此信綱從未被路德宗正式認可為其教義的一部分。另外,它沒有忠實地陳述加爾文的教導。不過,此信綱確實不僅顯明了路德的跟隨者是如何將加爾文的跟隨者視為對手,也顯明了他們是如何認有必要揭露並聲討加爾文的追隨者的。

為了顯示彼此的不同,信綱的作者毫不猶豫地誇大了他們對手的立場。雖然信綱共有四項,但每一項後面都有列舉所謂的加爾文的錯誤教導和對其教導的駁斥。對此信綱作個簡單的回顧,我們就可以看出編寫它的作者們對那些觀點與他們不一致的人懷有怎樣的敵意。

第1項的是關於聖餐的。這一項說要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耶穌的話:「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你們都喝,這是我的血。」它強調說,藉著聖餐中的吃喝,基督的身體和血確實被賜下,並被領受。在反駁所謂的加爾文錯誤教導的這一部分內容中,此信綱拒絕了從象徵的角度去理解基督的話,單單藉著信在靈裡領受基督的教導。

第2項論述了在主耶穌基督一人身上的神人二性,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此問題與對基督真實的存在於聖餐中的認識關係密切。這一項承認耶穌既是神又是人,還總結到,當耶穌升入高天時,他的人性就有份於神的威嚴、尊榮、能力和榮耀。這意味著基督的身體可以無所不在。在錯誤的教義這一部分內容中,此信綱拒絕了加爾文的教導,即基督的身體不能同時出現在不同的地方,他的同在只是靈裡的同在。

第3項講論的是洗禮。它說,神實際上是通過洗禮拯救他的百姓,洗禮是得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反駁錯誤的教導這一部分內容中,此信綱拒絕接受洗禮只是一種外在的洗,純粹是重生、信心和恩典之標誌的加爾文的觀點。

第4項論及的是預定論。它說,基督為全人類而死,神所造的人不是為了被定罪的。凡信的人都得救。在反駁錯誤的教導這一部分內容中,此信綱拒絕了加爾文的觀點,即基督的死只為選民,神已判大部分人受永刑。

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一信綱從未得到過路德宗教會的正式認可。另外,對於加爾文派的教導,此信綱的作者們有時言過其實。這裡我們是以《薩克森信綱》為例來說明當時有些改教家的思想觀點變得愈來愈僵硬。先前的信經信條都沒有像此信綱一樣對教義作如此的界定。 本課在前面已經講過加爾文對《奧斯堡信條》,特別是對其有關聖餐和洗禮的觀點是如何包容的。我們還應當注意到,《薩克森信綱》對預定論的解釋已經超出了路德在早期著作中的論述。路德曾與伊拉斯姆(Erasmus)進行過辯論,此人教導說人憑著自由意志選擇是否信神;而路德寫了一本名為《意志的束縛》的書,並藉此對預定論作出了有力的辯護。隨著路德宗和加爾文派雙方開始界定各自的教義內容,發展到定對方的罪,他們之間的問題被暴露無遺了。這一問題在宗教改革的初期階段並沒有出現。

結論

本課所講的情況使宗教改革蒙上了負面的色彩。改革教會的這一崇高理想轉變成了內部鬥爭,這是歷史上出現的現實悲劇之一。教會領袖們在那些離信徒的生活很遙遠的神學觀點上的爭鬥往往會導致許多的困惑和苦難。信仰觀點上的紛爭最終導致了在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一些國家打著宗教的旗號對外所發動的可怕戰爭。腓力·墨蘭頓無疑對他一生所見到的這些爭戰感到厭倦了,因為據說他死前曾感慨道,他終於可以從「神學家的瘋狂行為」,以及其所導致的愁苦中解脫了。

毫無疑問,有時候我們有必要挺身為真理而戰,駁斥謬論。但同時,教會出現的內部鬥爭損害了宗教改革的初衷。

課後作業

祁伯爾的《歷史的軌跡》一書沒有對應此課的內容,所以請根據本課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 在這套講義的多課中我們都有提及在宗教改革中出現的不同派系。請指出四個不同的派系,並簡述是什麼使他們之間漸行漸遠。

2. 本課提到了宗教改革時期的一些關鍵教義,請一一列舉,並陳述其內容。

3. 當今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與宗教改革時期出現的不同的宗派有淵源。請說出四個你遇過的不同的教會,並試著判斷他們各自的淵源。

4.《薩克森信綱》所強調的路德宗和加爾文派之間的不同之處是什麼?這些不同之處中那一點在《海德堡要理問答》問答18中反映出來了?

5. 本課講到信心含義的變化。這指的是什麼? 這與《海德堡要理》問答21所說的信心有什麼不同?

 

 

吳衛真

2014年9月15日

 

相關焦點

  • 當孩子犯錯後,如何教會他正確進行反思?專家表示:學會4種方式
    而且人們常常面對反思的是逃避的,因為反思不僅意味著承認錯誤、有的時候甚至需要你能夠回憶痛苦……因此,在教育中如果家長想要孩子能夠積極地反思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問題,保持優秀,教會孩子反思的方法也很關鍵,有以下4個方法。
  • 何為教會?——讀優西比烏《教會史》有感
    過去親朋好友同學聚會,總會被問到什麼是教會,解釋一番之後,他們仍是一臉茫然,我只好說:「等你信了主進入教會就知道了。」但是,在教會的時間久了,經歷的事情多了,有些問題會在我心中縈繞,也常成為我家餐桌上的話題:「我們信主的人就知道什麼是教會嗎?真知道教會屬於基督耶穌嗎?真知道教會是永生神的家嗎?若知道,為什麼有人在神的家中說話如此隨便?行事草率不計後果?
  • 良院課程:《中國教會歷史》第一課
    禁教後天主教在清廷的發展及東正教入華第七課  西方工業革命與19世紀對華宣教第八課  19世紀西方宣教士來華情景:宣教與戰爭第九課  19世紀天主教與新教在華發展情況第十課  中外眼中的異端:太平天國(1850-1864)第十一課  宣教士如何調和福音與文化第十二課  晚清華人基督徒調適的努力與宣教士的教訓第十三課  晚清教案與反思
  • 遇到「母親上帝教會」的經歷及反思
    我一聽,心裡有點生氣,就與他說明:「的確太陽神的節日改成聖誕節了,這點無可厚非,雖說主耶穌並不是在這一天降生的,但是能在這天慶祝主耶穌的降生並傳揚福音豈不是好事嗎?其實過不過聖誕節本來就有許多的爭議,歷史上有許多屬靈名人支持過聖誕節,還有不支持聖誕節的,這都無關緊要,並不關於核心教義,不是絕對真理,我們不要在這細枝末節的事情上爭執什麼,在大的原則上只有我們相認同,我們仍是弟兄。」
  • 傳統基督教的特點:對歷史的反思與認識
    李道南/文2020年至今,發生的大事如果讓我們排一個順序的話,我想排在前兩名的一定是新冠肺炎大流行和美國大選
  • 張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 學習有感
    張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 學習有感 2021-01-03 16: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日教會》2019冬季刊上線!主題:小組牧養的探索與反思
    今日教會2019年4月冬季刊已經推出下載 可按此 或閱讀可點擊按此卷首語近年來,在中國教會,伴隨著城市教會和堂會制的發展,小組牧養得到廣泛的關注。
  • 正高級教師王金全讀《可見的學習》有感:從學生的角度看教學丨周末閱讀
    近日,讀了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育研究所主任約翰·哈蒂教授著的《可見的學習——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習》一書,我更加相信,從學生「學」的角度去認識教師的「教」,更接近事實的真相,也是回歸教育的本真,才能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 分享英語學習—學會反思
    在英語學習上,無論是初級、中級還是高級階段。我們都會發現自己有時停滯不前即所謂的瓶頸期。要想突破瓶頸期,就需要靜下心來反思。從細節上思考,也許可能一些看起基本的、很不顯眼的細節影響到你。學會反思就是誠實地自問自答,下面這段話送給學會反思的你。
  • 慎終不如始 反思再前行
    在漫長的寒假中,我要求學生用文檔編寫了《不一樣的寒假》《疫情怡情》《線上學習有感》《疫情有感》《讀名著有感》等5篇作文發給我,我在家校群裡進行了點評;在漫長的寒假結束後我「較真」了一次,把早讀打卡、電子文檔作業和《晚練分冊》的完成情況一一作了匯總,兌現了諾言,做到了獎優罰劣;在漫長的寒假結束後的入學考試中,同學們還算爭氣,在8個理科重點班中,語文成績仍然是第一,且拉開了一定的差距。
  • 從一位離開教會的姊妹反思:教會還是充滿愛的地方嗎?
    放棄教會讚美的事工,牧師問離開的理由是什麼,她什麼都沒說,只稍稍說是家裡有些事需要處理便走了。所有的人都以為她只是暫時回家,待家中事務處理結束便會回到教會。等我拜訪此教會時,才知她已離開,我有些意外,曾經看她那麼熱心服侍教會,即使家人粗暴地逼迫她離開教會,她也不顧一切堅持下來。怎會突然離開?
  • 景教在中國 --段神父教會歷史系列
    上一堂課,我們對天主教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做了一個概括性的介紹。我通過了一個簡明扼要的方式,給大家勾勒出天主教在中國幾百年發展的歷史概況,使大家對教會在中國的發展有一個整體性的一個把握。這堂課主要給大家介紹「景教在中國」。在介紹這個課題之前。首先,我給大家簡單分享一下早期基督宗教傳入中國的幾個說法。
  • 對傳統的再思考-讀《中國歷史精神》有感
    按說讀歷史要先讀通史,讀基礎的方法論,讀大家著作,再逐步讀史書,往細裡走,才能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我卻反之道而行之,所以直到今日方才拜讀錢穆先生的大作,而且也是從其他一張骨牌帶過來的,實在慚愧。 讀完這本《中國歷史精神》的小冊子(其實是先生的演講實錄,不長,只有十來萬字),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因有二:一是其中很多內容和我之前的感悟頗為契合,比如對歷史上政治、經濟、軍事、地理等等的一些理解和梳理,只不過我是自發性的感悟,遠遠沒達到自覺性的總結提煉,從這個角度講,幸為未走太偏,不幸為還是兜了圈子。
  • 教會歷史與聖樂(下)
    敬拜學院│教會歷史與聖樂(下)該文章轉載自 | 聖樂綜論(一) 羅炳良 著今日歌曲 | . .教會歷史聖樂之發展1.信義宗(Lutheran) 馬丁路德常被視作「基督教新教的創始者」,其實這說法只有部分正確,馬丁路德並沒有提倡什麼新教義,他只是回到那種第一世紀就被記錄在福音書及使徒的書信裡的教義,這也是初期教會信仰的基礎,以後在中世紀才逐漸被忽視及逐漸變質。
  • 教會歷史這一周-笛卡爾
    他還提出太陽系運作的理論。在哲學上,他認為對所有事物的存在,需要以懷疑的態度作為出發點去認識。如果能找到一件絕對可信的事,那這件事所帶來的真理,就絕對真實。他發現,「我無法否認自己的存在,因為當我否認、懷疑時,我就已經存在!」也就是「我思,故我(存)在」(Ithink, therefore I am)。
  • 赴衡水名校觀摩學習有感
    赴衡水名校觀摩學習有感第三實驗中學 李景峰在縣教研室範宜鵬主任的帶領下,我們一行30 餘人赴河北石家莊精英中學、衡水中學進行觀摩學習。下面結合專家報告,融合我自 己的觀察和體會,談以下幾點感悟和體會:一、 要理直氣壯狠抓教育教學質量。高中階段的重要教育目標就是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人才,高考無疑是對高 中教育教學的檢驗,讓每一名學生都升入理想的大學,是高中教育的最重要目標。
  • 【歸正之窗】教會歷史1~12
    一直到主後70年羅馬軍隊毀滅耶路撒冷之前,耶路撒冷的教會都一直被看作是最有權柄的。嗣後,權力中心向西移動,落到亞歷山太、安提阿、羅馬和迦太基的教會身上。在基督教歷史的一開始,羅馬的教會就成為一間舉足輕重的教會。羅馬是帝國的首都,又是彼得和保羅殉道的地方,這使羅馬教會很快被看作眾教會中最重要的教會。
  • 教會歷史(上)丨使徒約翰受命寫信給亞細亞七個教會
    首先,七在聖經裡代表屬靈的完全數,因此,這七個教會就代表了全部教會!其次,寫給七個教會的信不僅僅針對使徒時代的教會,更是主耶穌基督啟示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所有教會!因為,在每一封信末了,復活的主都特別加上一句吩咐「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由此可知,這是主對歷世歷代屬神兒女的啟示,包括今天的你和我!
  • 基督徒要了解和尊重教會歷史
    教會歷史是神人關係的總和,是歷代教會在神的帶領下,傳播福音、牧養信徒參與慈善事業的見證。這其中不僅有很多令人感動的嘉言美行,也有人性軟弱所造成的累累罪惡。不管如何評價基督教會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為,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作為基督徒需要對教會歷史有個正確的認識。
  • 四、從教會歷史三種分散看分設
    四、從教會歷史三種分散看分設·從「伸縮縫」「隔離帶」看教會界限與分設智慧·「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你的神說,我既使他生產,豈能使他閉胎不生呢?」「於是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