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曼:「救活」了中提琴的「聖樂之父」

2020-12-14 SZNEWS

◎ 賈曉偉

作為巴洛克與古典之間的交界人物,1767年以86歲高齡去世的德國作曲家泰勒曼,生前與死後的際遇冰火兩重天。他是巴赫與亨德爾的同時代人,彼此有音樂與生活上的交集,但生前過的卻比兩人要好,不僅被譽為「聖樂之父」,作品還被巴赫整理與改編(他是萊比錫聖託馬斯大教堂的樂長,巴赫的前任)。到了19世紀,三位同時代大師的地位開始「倒掛」,巴赫因為孟德爾頌的「復興巴赫」運動而重新被世界認識,亨德爾穩居次席,泰勒曼則被打入了冷宮。

羅曼·羅蘭對此憤憤不平,認為「歷史是一門最帶偏見的科學」,在歷史性的選擇性遺忘裡,「沒有哪一粒塵埃比落在泰勒曼身上的這顆更沉重」。但羅曼·羅蘭的力量沒有孟德爾頌那麼大,後者不僅作曲,還發現並指揮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對巴赫的再發現,今天仍方興未艾。有人說他可能寫過四大受難曲,可留下來的只有兩部,另外兩部引人遐想。而泰勒曼一生寫了3000多部作品,包括大量聖樂,但在今天已鮮被演出。他流傳最廣的是那部《G大調中提琴協奏曲》。

中提琴比小提琴低五度,高大提琴八度,一直是弦樂隊伍裡和聲的替補角色,聲音有些近似鼻音的效果。有一段時間,我痴迷中提琴的音色,覺得它「豐腴而飽滿」,而且還帶點「歌唱性的嗚咽」。如果說小提琴與大提琴的音色分別適合黎明與黑夜的話,中提琴則適合下午,像一重暖光。聽過泰勒曼此曲的多個版本,當初拿索斯公司推出的版本音色十分乾淨,充滿欲言又止的魅力。當然,曲子隨名家演奏而名貴,市面上最風靡的還是尤裡·巴什梅特的版本。

巴什梅特長期以來被國內樂界譯為巴什麥。他生於前蘇聯,在莫斯科學習音樂。因為身材瘦削,一頭長髮蓋住臉龐,琴藝超絕,他被稱作「中提琴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能奏出「魔鬼的顫音」,一生充滿江湖上的冒險,而巴什梅特卻像個溫和的學者,除演奏與指揮以外,致力於莫斯科的古典音樂事業。他的演繹風格自然,鬆弛,不廉價抒情,樂聲娓娓道來,悄悄浸潤。巴什梅特是當下許多世界級演奏大師的好友,經常為他們串場與補臺。這是中提琴的位置所決定的。很少有誰能以中提琴的名義舉辦音樂會,而小提琴家與大提琴家就輕而易舉。

其實中提琴作品在泰勒曼之後仍有不少,勃拉姆斯、巴託克與欣德米特都寫過。欣德米特還是位出色的中提琴家。當然,中提琴在許多作曲大師那裡只是臨時玩伴,據說貝多芬就很喜歡中提琴,但單獨為其作曲就是另一回事了。中提琴處於被忽略的邊緣位置,尷尬,卻沒有辦法。作曲家會在作品的分譜上寫到它,給其伴郎或伴娘的角色。自然中提琴不可喧賓奪主,只得在弦樂隊裡隱忍「合唱」。

一如羅曼·羅蘭的抗議,時代的偏見與誤解比比皆是。泰勒曼以「聖樂之父」加冕,是巴赫都曾經信服的事情。當年,到處是樂隊與合唱團爭著要泰勒曼主持,巴赫接替他時還被人質疑與嘲笑,認為其影響力與泰勒曼太不成比例。但必須說的是,後世所言泰勒曼作品「旋律平庸」、「不夠崇高」、「重複自己」的三大缺憾,並不準確。他是那個時代的先鋒作曲家,強調作品的「歌唱性」與「優美」。

最怕的事情,是拿他與巴赫以及亨德爾相比。儘管他與亨德爾的宗教作品有類似之處,但衝擊力顯然不夠,亨德爾的合唱今天仍直衝雲霄,感人至深。如果與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比較,內在的幽深,空間的輝煌,外在的氣勢,泰勒曼均要望其項背。有人曾說《馬太受難曲》與米開朗基羅的宗教壁畫比肩,是歐洲文明的最高成就。規模之大,力度之強,從無來人。

但這也沒什麼。才華有大有小,世界與他人的見解,不能作數。時代的美學趣味從來就是謊言與最大的騙局,弄不好就會讓人陷入「皇帝的新裝」的故事而不自知,在那裡顧盼自雄,沾沾自喜。好在泰勒曼還有羅曼·羅蘭鳴冤叫屈,但歷史的舊案太多,平反昭雪困難。他的中提琴曲仍被今人拉著,聽著,就算不錯。

相關焦點

  • 不要被「人設」黑了中提琴,它其實很好聽……
    當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與倍大提琴(Double Bass)放在一起時,終於明白,為什麼好多人分不清中提琴和小提琴……中提琴手總是從小提琴手的拒絕中被挑選出來的? NO! NO! NO!
  • 為什麼中提琴沒啥知名度?可能是大哥小弟都太有名了……
    平時使用中音譜記號(alto clef)記譜,高音域則使用高音譜記號。在18世紀中葉之前,中提琴只在管弦樂團中使用。之後隨著弦樂四重奏的興盛,成為室內樂中不可或缺的樂器。 看完中提琴的「簡歷」,覺得說還好啊,為什麼大家對中提琴的「惡意」那麼那麼那麼大呢?
  • 首場中提琴音樂會 24把提琴合奏樂迷為之瘋狂
    1月26日,「我為中提狂」音樂會將在上海音樂廳上演,這也是滬上首次由專業團體舉行的中提琴音樂會。這個專場將演繹眾多中提琴曲目,其中改編自小提琴的探戈名曲《一步之遙》將帶來少有的時尚感受。在舞臺上,《一步之遙》多為小提琴為主奏的弦樂三重奏,但這場音樂會將採用24把中提琴的合奏,西班牙風格的主題、富有色彩的裝飾音及委婉激蕩的舞曲將在合奏中體現。  此外,上海音樂學院的中提琴樂團還將在音樂會上奏響「探戈之父」皮亞佐拉的《分解探戈》等名曲,帶有異域風情的樂曲和節奏性較強的探戈元素將直擊觀眾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 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中提琴導師毛新光|音樂王國中的隱士
    然而,中提琴神秘且獨特的魅力,在樂團中卻是不可或缺的。近幾年,國內更是湧現出一大批人才,在國際上影響頗大。讓我們走進真實的中提琴,走進職業中提琴演奏家的日常。這一期,讓我們跟隨中國愛樂樂團中提琴演奏家毛新光老師的步伐,共同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
  • [翻譯]卡組雜談:自奏聖樂
    使用方法的話,Link值得增加,戰鬥階段中迴避《原始生命態 尼比魯》提供打點、《I:P偽裝舞會萊娜》登場得《拓撲》系列連接怪獸在對方回合觸發效果、以及面對【雷龍】時對方堵上一切的《超重型炮塔列車 破天巨愛》OTK等等。
  • 教會歷史與聖樂(下)
    今天不同的聖樂觀念,也導源於此時期,故此很值得我們看看幾個大宗派的聖樂基礎。b.他認為樂器在崇拜中沒有地位,在舊約中,它是屬於「法律的陰影」(shadow of the Law),和真理完全沒有關係(詩三十三2,詩八十一),又是希伯來人在舊約中幼稚的玩意,成熟的新約教會卻無此必須。
  • 曹氏提琴 | 中提琴青年演奏家
    中提琴是現代提琴中最早面世及被採用的,它的四條弦是C 、G、D、A,較小提琴低五度,較大提琴高八度。演奏中提琴雖然看起來和小提琴很接近,實際上中提琴和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弓法。由於體積變化,因此演奏中提琴對體能要求更高。(據說小提琴師練習幾個月中提琴後再演奏小提琴會有很大進步。)
  • 品讀聖樂:讚美之中得見生命亮光
    聖樂不同於一般的音樂,聖樂創作的基石是上帝與信仰。聖樂是為了見證上帝、傳遞信仰,同時也是為了讓自我與聖樂、自我與信仰合為一體。將自我的生命融入聖樂之中,並在其中發現音樂的真諦、找到信仰的源泉,獲得上帝的恩膏。這就是,聖樂成了我們信仰的語言,此時無聲勝有聲,琴韻雅致暖心田。
  • 邂逅中提琴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提琴獨奏《艾涅斯庫隨想曲》。&nbsp&nbsp&nbsp&nbsp文/圖:鄭友晴&nbsp&nbsp&nbsp&nbsp因音色介於小提琴的高亢明亮與大提琴的低沉渾厚之間,中提琴在樂隊中常被當作銜接高低音聲部的一座橋梁。隨著交響樂的普及,中提琴也從擔任伴奏的配角逐漸成為能獨當一面的中音弦樂器。
  • 你知道提琴家族中的中提琴嗎?原來它才是提琴家族的老大
    想必很多學樂器的朋友都沒有注意到,在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中間還有個中提琴,而小提琴更被稱為樂器之後,卻很少有人知道中提琴,那這個中提琴是怎麼來的呢?在很久以前,它們其實是一家人,這還要從古老的歐洲中世紀說起,其實維奧拉(Viola)這個詞大約出現於16世紀,但這時候的Viola只是作為提琴樂器名的字根,被稱為比較大的中提琴(Viola da gamba),以及比較小的中提琴(Viola da braccio),當然其實它們直接翻譯過來並不是這個意思。
  • 怎麼分辨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1.從外形視覺上看:小提琴(Violin)和中提琴(Viola)都是橫把位(夾在脖子上演奏),同規格的中提琴比小提琴略微大一點(近看容易比較出);演奏姿勢都差不多,只是對於演奏員來說,把位(簡單的說就是兩手指在同一音高差之間的距離)小提琴小一點,中提琴大一點。
  • 中提琴的發展和由來
    中提琴的發展歷史和「提琴」家族其他成員的發展密切相關。事實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都起源於一種叫做維奧拉(Viola)的弓形的樂器,這也是中提琴的英文名字Viola的由來。儘管在文藝復興時期,維奧拉是貴族化程度很高的樂器,但由於阿瑪蒂、瓜納裡和斯特拉迪瓦裡等偉大工匠的不斷改進,「臂提琴」最終版本的中提琴誕生。
  • 中提琴演奏家———呂冬
    沒錯的,中國音樂家協會中提琴學會理事——呂冬。曾5歲學琴,師從許燕明副教授認真學習。水滴石穿,一舉考進了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但他的生涯裡少不了艱苦的求師經歷,他先後師從隋克強教授,曹海副教授和俄羅斯人民演員,功勳藝術家,A.E佛蘭切娃教授去刻苦學習中提琴。求學的途徑一般都是曲折的,但相信呂冬一定通過艱苦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輝煌。
  • 今朗瑩」小提琴、中提琴獨奏音樂會
    音樂會曲目   一、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西班牙交響曲》拉羅(法)   1.allegro non troppo   小提琴演奏:吳蘊瑩   二、中提琴
  • 巴桐:一曲《天鵝轉子》,聽見中提琴的逆襲
    11月22日晚,上海交響樂團由駐團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演了欣德米特的中提琴協奏曲《天鵝轉子》,讓觀眾感受到中提琴的獨特魅力。擔任中提琴獨奏的,是上海交響樂團中提琴首席、「85後」巴桐。
  • 第十音樂季特邀藝術家講座 II——中提琴來了!
    而中提琴的弦通常比小提琴粗一些,因此音色更柔和低沉。同時,更粗的弦也意味著發音更慢一些。實際上,如果一個小提琴手和一個中提琴手一起演奏,中提琴手必須比小提琴手提前一點拉弦,這樣中提琴和小提琴聲音才能同時發出。更粗的弦還意味著拉動中提琴需要更多的力量。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技巧相似,中提琴更多地要求演奏著運用指尖內側弦。
  • 施託爾將在廈奏響倍大提琴 提琴中的「姚明」
    它叫低音提琴,又名倍大提琴,身高180至220釐米,是西洋弦樂器中體積最龐大的一種弦樂器。要演奏它的是首度造訪廈門的世界著名低音提琴演奏家克勞斯·施託爾和他的夫人。昨天,克勞斯·施託爾攜夫人接受媒體採訪,講述低音「大個子」的獨特魅力。低音提琴到底有多大?「太大了,運輸不方便,也不安全,所以他來了,琴還在德國的家裡。」
  • 藝術論文:電影音樂對中提琴演奏與教學影響
    因為屬於配樂演奏,所以在整個演奏中中提琴並不顯突出,但是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們在平時欣賞一些音樂時,對於中提琴相對而言是忽略的,透過電影音樂我們可以充分的了解這個並不那麼起眼的樂器帶給我們的享受。首先,中提琴作為配樂演奏重要的樂器,是整個音樂重要的粘合劑。中提琴的聲音相對渾厚、低沉,這也是中提琴難以單獨演奏的原因。
  • 「初次見面」中提琴與鋼琴演奏音樂會相約午後
    11月10日,天津歌舞劇院歌劇團周日音樂下午茶系列音樂會第203場——「初次見面」天津音協中提琴專業委員會成立慶祝音樂會在天津音樂廳舉行。中提琴是提琴族中的中音樂器,外形及結構與小提琴基本相同,只是形體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