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的發展和由來

2020-12-14 提琴屋

中提琴的發展歷史和「提琴」家族其他成員的發展密切相關。事實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都起源於一種叫做維奧拉(Viola)的弓形的樂器,這也是中提琴的英文名字Viola的由來。儘管在文藝復興時期,維奧拉是貴族化程度很高的樂器,但由於阿瑪蒂、瓜納裡和斯特拉迪瓦裡等偉大工匠的不斷改進,「臂提琴」最終版本的中提琴誕生。

中提琴

然而,有許多小提琴家想知道,在14世紀後期的這種叫做維奧拉的「方形」樂器,是如何轉變成如今使用的曲線優美的中提琴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提琴的發展和由來。

中提琴和維奧拉

這種叫做維奧拉的琴也有不同的種類,在兩腿中間演奏的被人們稱為「維奧拉達甘巴」,而放在肩上演奏的琴被稱之為「維奧拉達布拉喬」。然而,這些名字也為樂器本身的構造提供了線索。

維奧拉

中提琴的特點兩側的中間位置凹進去,背板兩頭為圓形,指板光滑沒有品格,它還具有獨特的「f」形音孔和一個特殊形狀的琴頸、琴碼和琴軸,允許演奏者獨立地弓起四根琴弦中的每一根。然而,中提琴和達甘巴是有些許不同的,達甘巴的肋部很高,背部很直,還有五七根弦,未彎曲的琴橋和指板上的摩擦讓演奏者一次可以接觸多條琴弦。

發展和改變

在16世紀左右,很多樂器的尺寸發生了改變,有的變得更大有的則被縮小,以便產生演奏所需要的音高。此外,弦樂合奏傳統上由一個女高音和低音樂器組成,三個中提琴演奏中間音域。因此,雖然一個中提琴演奏的男高音和另一個中音範圍,有一個額外的中提琴演奏兩個重疊的中音。

隨著巴洛克歌劇的日益流行,這促使了17世紀樂團編排的調整,出色的歌劇作品需要更強有力的、出色的樂器來產生所需的音量。在達布拉西奧統治鞏固的時候,維奧拉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產生了更柔和的音色,並且樂隊的構成也變了。變成了由兩隻小提琴,一支中提琴和一隻大提琴,男高音中提琴有種被邊緣化的感覺,大提琴在低音區和男高音區同時演奏。

提琴家族

最終發展

19世紀前幾十年,第一批中提琴教材問世,因為中提琴的歷史和演奏方法與小提琴有著密切的聯繫,這些教材都是為有經驗的小提琴家而寫的。

由弗朗索瓦·圖特(Francois Tourte)發明的琴弓力的變化以及演奏場地的變化,導致了中提琴又迎來的一次改變。19世紀初對中提琴最有影響的一些變化包括:

1.用銀或類似的金屬包裹腸弦,使聲音的投影更大,從而使弦更重,張力更大;

2.頸部被拉長,相對於身體稍微向後傾斜;

3.加強了低音區和橋梁的力量。

小提琴

再後來,人們對小提琴的尺寸作了一些小的改動。演奏者們需要一個更小的,更易於控制的中提琴,但並不想改變它的音量。上世紀30年代,萊昂內爾特蒂斯解決了中提琴歷史上的這個難題,他設計並製作了一個長43釐米的中提琴,它並沒有使音量減小,但使中提琴變得更容易控制。

中提琴的歷史和提琴家族的其他成員非常相似,都是經過了匠人們的不斷改良的結果,他的發展軌道可以說是一種和諧音色與輕鬆演奏的正確結合。

更多關於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怎麼分辨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1.從外形視覺上看:小提琴(Violin)和中提琴(Viola)都是橫把位(夾在脖子上演奏),同規格的中提琴比小提琴略微大一點(近看容易比較出);演奏姿勢都差不多,只是對於演奏員來說,把位(簡單的說就是兩手指在同一音高差之間的距離)小提琴小一點,中提琴大一點。
  • 邂逅中提琴
    11月2日晚,在文化周末演藝中心舉辦的「邂逅中提琴」星海附中優秀中提琴學生展演活動,不僅給聽眾帶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更通過靈活多變的曲風將中提琴沉鬱飽滿的音色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nbsp&nbsp&nbsp&nbsp以一首難度極高的著名協奏曲《帕格尼尼·鍾》作為演出開場可謂是恰到好處,尚帶幾分青澀的中學生李俊逸用其嫻熟的技法和從容的氣質賦予這首作品獨一無二的味道。中提琴作為本場主角,在每個學生手中散發的魅力都毫不遜色於其他樂器。
  • 你知道提琴家族中的中提琴嗎?原來它才是提琴家族的老大
    想必很多學樂器的朋友都沒有注意到,在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中間還有個中提琴,而小提琴更被稱為樂器之後,卻很少有人知道中提琴,那這個中提琴是怎麼來的呢?在很久以前,它們其實是一家人,這還要從古老的歐洲中世紀說起,其實維奧拉(Viola)這個詞大約出現於16世紀,但這時候的Viola只是作為提琴樂器名的字根,被稱為比較大的中提琴(Viola da gamba),以及比較小的中提琴(Viola da braccio),當然其實它們直接翻譯過來並不是這個意思。
  • 曹氏提琴 | 中提琴青年演奏家
    ,而且有時也擔任獨奏樂器,其略具鼻音感的音質,給人一種悲悽沉重的感覺,中提琴雖然缺少小提琴的溫軟音色,卻具有獨特的表情和相當豐富的音質。演奏中提琴雖然看起來和小提琴很接近,實際上中提琴和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弓法。由於體積變化,因此演奏中提琴對體能要求更高。(據說小提琴師練習幾個月中提琴後再演奏小提琴會有很大進步。)
  • 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中提琴導師毛新光|音樂王國中的隱士
    2018年被上海交響樂團聘為客席中提琴首席,隨上海交響樂團進行了美國和歐洲世界巡演。參加的所有演出均受到當地專業樂評人和樂迷的高度讚譽!▲ 毛新光老師與指揮大師殷巴爾、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導師問答小編:談談您是怎麼選擇中提琴,並最終選擇職業道路發展?
  • 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之間有什麼不同?
    小提琴很多人都知道,名氣在所有琴中都是最為出名的一批。那麼,很多人都知道小提琴了對吧,那麼中提琴跟大提琴呢?這兩個我相信知道的人會稍微少一點。那麼,知道小提琴、中提琴跟大提琴之間的區別的有多少呢?很多人都清楚小提琴是什麼,但是很少人知道其他兩樣提前,乍看好像是中提琴跟大提琴是小提琴的放大版,事實上也差不多,畢竟樣子都很像。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小提琴的體型最小,所以一般用樂譜中的高音譜號,音色明亮,其中最為出名的演奏家就是帕格尼尼等人。
  • 首場中提琴音樂會 24把提琴合奏樂迷為之瘋狂
    1月26日,「我為中提狂」音樂會將在上海音樂廳上演,這也是滬上首次由專業團體舉行的中提琴音樂會。這個專場將演繹眾多中提琴曲目,其中改編自小提琴的探戈名曲《一步之遙》將帶來少有的時尚感受。在舞臺上,《一步之遙》多為小提琴為主奏的弦樂三重奏,但這場音樂會將採用24把中提琴的合奏,西班牙風格的主題、富有色彩的裝飾音及委婉激蕩的舞曲將在合奏中體現。  此外,上海音樂學院的中提琴樂團還將在音樂會上奏響「探戈之父」皮亞佐拉的《分解探戈》等名曲,帶有異域風情的樂曲和節奏性較強的探戈元素將直擊觀眾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 中提琴演奏家———呂冬
    沒錯的,中國音樂家協會中提琴學會理事——呂冬。曾5歲學琴,師從許燕明副教授認真學習。水滴石穿,一舉考進了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但他的生涯裡少不了艱苦的求師經歷,他先後師從隋克強教授,曹海副教授和俄羅斯人民演員,功勳藝術家,A.E佛蘭切娃教授去刻苦學習中提琴。求學的途徑一般都是曲折的,但相信呂冬一定通過艱苦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輝煌。
  • 藝術論文:電影音樂對中提琴演奏與教學影響
    摘要:中提琴演奏作為一種相對高雅的音樂演奏形式,首先需要我們對於中提琴演奏本身的特點和內容有相應的認識。與此同時,電影音樂的發展可以給中提琴的演奏帶來一些啟發和啟迪,而事實上電影音樂不僅僅對於大提琴演奏和教學有著影響,同時其他的音樂形式也有很好的啟迪作用。
  • 巴桐:一曲《天鵝轉子》,聽見中提琴的逆襲
    11月22日晚,上海交響樂團由駐團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演了欣德米特的中提琴協奏曲《天鵝轉子》,讓觀眾感受到中提琴的獨特魅力。擔任中提琴獨奏的,是上海交響樂團中提琴首席、「85後」巴桐。
  • 泰勒曼:「救活」了中提琴的「聖樂之父」
    他流傳最廣的是那部《G大調中提琴協奏曲》。 中提琴比小提琴低五度,高大提琴八度,一直是弦樂隊伍裡和聲的替補角色,聲音有些近似鼻音的效果。有一段時間,我痴迷中提琴的音色,覺得它「豐腴而飽滿」,而且還帶點「歌唱性的嗚咽」。如果說小提琴與大提琴的音色分別適合黎明與黑夜的話,中提琴則適合下午,像一重暖光。聽過泰勒曼此曲的多個版本,當初拿索斯公司推出的版本音色十分乾淨,充滿欲言又止的魅力。
  • 戲曲·提琴戲|中國戲曲苑囿中獨具特色的一枝奇葩
    提琴戲之名源於其主伴奏樂器「嗡琴」又稱「提琴」,故得名為「提琴戲」,其源於湖南臨湘花鼓戲(湖南花鼓戲系統中今屬嶽陽花鼓戲),是以嶽陽花鼓戲「琴腔」為主旋律,兼融湖南(長沙)花鼓戲部分腔調和曲牌以及通城,崇陽本地山歌、夜歌、民間道教音樂等。提琴是用蛇皮、楠竹筒、梨木等製作的一種民族樂器,形似二胡,但上部的兩個弦軸分別裝在琴杆兩邊,下部與琴筒固定,演奏者以虎口夾住琴杆,將琴筒抵在腰間,站著也能拉。
  • 不要被「人設」黑了中提琴,它其實很好聽……
    當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與倍大提琴(Double Bass)放在一起時,終於明白,為什麼好多人分不清中提琴和小提琴……中提琴手總是從小提琴手的拒絕中被挑選出來的? NO! NO! NO!
  • 低音提琴高峰論壇舉行 探討青少年低音提琴教育
    7月15日,長沙首屆「振音」國際低音提琴音樂節低音提琴高峰論壇在長沙市第十一中學舉行。大師現場授課。紅網時刻7月16日訊(記者 李慧)7月15日,長沙首屆「振音」國際低音提琴音樂節低音提琴高峰論壇在長沙市第十一中學舉行。美國低音提琴大師傑夫·布拉德蒂奇、卡塔琳·羅塔魯,以及來自國內各音樂院校的低音提琴教授學者等齊聚一堂就低音提琴的青少年教育展開討論。
  • 這位青年中提琴首席,為何被戲稱「住團藝術家」?
    上半場欣德米特的中提琴協奏曲《天鵝轉子》中,擔綱獨奏的是上海交響中提琴首席、「85後」青年巴桐,下半場貝多芬《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則由「95後」柳鳴出任樂隊首席。 而且欣德米特本人就是中提琴演奏家,這首《天鵝轉子》由他自己首演,他知道中提琴在技術上可以達到怎樣的高度。這部作品對速度、和弦雙音都有很高要求,對演奏者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
  • 今朗瑩」小提琴、中提琴獨奏音樂會
    音樂會曲目   一、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西班牙交響曲》拉羅(法)   1.allegro non troppo   小提琴演奏:吳蘊瑩   二、中提琴
  • 樂器皇后小提琴與大提琴,你知道還有中提琴嗎?
    隨著我們時代的發展,現在學習小提琴好和大提琴的越來越多。走在街上,看見孩子或是青年背著大提琴小提琴行走,變得越來越普通。它們的聲音也是真的柔美動人,好聽的。其實還有中提琴的存在。那麼你對它們了解多少呢?小提琴屬於擦奏弦鳴樂器。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的、用於現代管弦樂隊的弓弦樂器。
  • 瑪蒂尼:歐洲手工提琴傳承者
    近幾十年來中國提琴製作業承襲了國外技藝,在各大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中屢獲佳績,從而帶動了中國制琴整體水平的提高。可國內目前手工提琴作坊企業很多,但卻一直缺少優秀的、有知名度的品牌。而上海先韻樂器的瑪蒂尼提琴,國內各地區琴行界與提琴愛好者們的首選品牌,作為歐洲大師名琴的繼承者,在國內是首創「標準化製作」和「品牌化運營」,這也是為什麼中外提琴演奏家和製作家連連稱讚瑪蒂尼的根源。
  • 第十音樂季特邀藝術家講座 II——中提琴來了!
    大家見過最多的應該是 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那麼,你心中的中提琴是什麼樣的? 而中提琴的弦通常比小提琴粗一些,因此音色更柔和低沉。同時,更粗的弦也意味著發音更慢一些。實際上,如果一個小提琴手和一個中提琴手一起演奏,中提琴手必須比小提琴手提前一點拉弦,這樣中提琴和小提琴聲音才能同時發出。更粗的弦還意味著拉動中提琴需要更多的力量。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技巧相似,中提琴更多地要求演奏著運用指尖內側弦。
  • 施託爾將在廈奏響倍大提琴 提琴中的「姚明」
    它叫低音提琴,又名倍大提琴,身高180至220釐米,是西洋弦樂器中體積最龐大的一種弦樂器。要演奏它的是首度造訪廈門的世界著名低音提琴演奏家克勞斯·施託爾和他的夫人。昨天,克勞斯·施託爾攜夫人接受媒體採訪,講述低音「大個子」的獨特魅力。低音提琴到底有多大?「太大了,運輸不方便,也不安全,所以他來了,琴還在德國的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