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如火如荼,各種新教派隨之興起 ,如路德教、加爾文教、聖 公會、浸禮派等。從16世紀開始,英國雖進行了宗教改革,但由於主張改革舊制清教徒在多方面與英國王室發生衝突,日益引起王室的不滿,從而遭到王室的殘酷迫害。
因此,大批清教徒背井離鄉, 逃避厄運。其中一部分不畏艱險,橫渡大西洋,來到北美大陸,以尋求一塊使他們的理想得以實現的 「淨土」,當然其中也包含著發財致富的夢想。
最早定居北美大陸的清教徒有兩支,一支由清教改革家 威廉 ·布雷福德率領,另一支由因信仰新教而被褫奪公職的約翰 ·溫斯羅普率領。他們懷著神聖的 「使命」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北美大陸,安營紮寨,經營著這片上帝賜福的樂土。
這批擺脫了本國宗教壓迫與迫害的新教徒,終於尋找到了實現自己宗教信仰的理想場所 ,從而也成為美國新教的傳播者和奠基者。
由於早期清教徒移民的加盟和成功定居,北美大陸雖是神秘但已不可畏,冒險儘管在新教徒的心中仍佔一席之地,但已失去了往日的主導地位。
因此,大批蘇格蘭的長老會教徒、荷蘭的改革者、德國的路德教派的信徒、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為了尋求他們夢想中的機會,漂洋過海,蜂擁北美。
美國由於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這種特徵自然就決定了美國新教形成與演變的特殊過程。 移民們來自不同的國度,宗教信仰各異,即使是同奉新教,也由於其派別不同而各具特徵。
同時移民們移居北美的目的也略有差別,但這些新教徒來到北美大陸後 ,遇到了相同的環境,面對著相同的問題,他們必然在文化的衝突與融合中尋求同質性, 最終形成了帶有本民族明顯特徵的宗教觀念。
「使命觀」是美國人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美國作為上帝選擇的特殊國度,應該承擔著改造世界、拯救人類的神聖使命。這種「使命觀」可以在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新教倫理中找到雛形。
16世紀的歐洲爆發了一場以新教倫理為導向的宗教改革運動,其主要理論體系之一是「因信得救」的「預定論」,即指上帝以其永恆的旨意決定世界上每一個人所要成就的。「按照上帝的判決,為 了顯示上帝的榮耀,天使和一些人命中先定永生, 其他人則先定永亡。」
由於人們無法改變早已由上帝預定的自己的命運,所以只能以自己在塵世的行動來確定和證明上帝對自己的恩寵,並以此證明上帝的存在,由此引發出新教徒的「天職觀」,也就是新教徒以聆聽上帝的召喚作為上帝的選民來世問。
因此,對熱衷宗教的人來說,世界是他的責任。他有按其禁慾理想改變世界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