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使命觀和歐洲宗教改革運動

2021-01-07 世界故事協會

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如火如荼,各種新教派隨之興起 ,如路德教、加爾文教、聖 公會、浸禮派等。從16世紀開始,英國雖進行了宗教改革,但由於主張改革舊制清教徒在多方面與英國王室發生衝突,日益引起王室的不滿,從而遭到王室的殘酷迫害。

因此,大批清教徒背井離鄉, 逃避厄運。其中一部分不畏艱險,橫渡大西洋,來到北美大陸,以尋求一塊使他們的理想得以實現的 「淨土」,當然其中也包含著發財致富的夢想。

最早定居北美大陸的清教徒有兩支,一支由清教改革家 威廉 ·布雷福德率領,另一支由因信仰新教而被褫奪公職的約翰 ·溫斯羅普率領。他們懷著神聖的 「使命」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北美大陸,安營紮寨,經營著這片上帝賜福的樂土。

這批擺脫了本國宗教壓迫與迫害的新教徒,終於尋找到了實現自己宗教信仰的理想場所 ,從而也成為美國新教的傳播者和奠基者。

由於早期清教徒移民的加盟和成功定居,北美大陸雖是神秘但已不可畏,冒險儘管在新教徒的心中仍佔一席之地,但已失去了往日的主導地位。

因此,大批蘇格蘭的長老會教徒、荷蘭的改革者、德國的路德教派的信徒、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為了尋求他們夢想中的機會,漂洋過海,蜂擁北美。

美國由於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這種特徵自然就決定了美國新教形成與演變的特殊過程。 移民們來自不同的國度,宗教信仰各異,即使是同奉新教,也由於其派別不同而各具特徵。

同時移民們移居北美的目的也略有差別,但這些新教徒來到北美大陸後 ,遇到了相同的環境,面對著相同的問題,他們必然在文化的衝突與融合中尋求同質性, 最終形成了帶有本民族明顯特徵的宗教觀念。

「使命觀」是美國人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美國作為上帝選擇的特殊國度,應該承擔著改造世界、拯救人類的神聖使命。這種「使命觀」可以在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新教倫理中找到雛形。

16世紀的歐洲爆發了一場以新教倫理為導向的宗教改革運動,其主要理論體系之一是「因信得救」的「預定論」,即指上帝以其永恆的旨意決定世界上每一個人所要成就的。「按照上帝的判決,為 了顯示上帝的榮耀,天使和一些人命中先定永生, 其他人則先定永亡。」

由於人們無法改變早已由上帝預定的自己的命運,所以只能以自己在塵世的行動來確定和證明上帝對自己的恩寵,並以此證明上帝的存在,由此引發出新教徒的「天職觀」,也就是新教徒以聆聽上帝的召喚作為上帝的選民來世問。

因此,對熱衷宗教的人來說,世界是他的責任。他有按其禁慾理想改變世界的義務。

相關焦點

  • 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考綱要求:(星標重點)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1)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2) 啟蒙運動複習表述: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 歐洲中世紀的伯格音運動:一場以婦女為主題的宗教改革運動
    引言在十六世紀的歐洲社會中,宗教改革的出現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宗教改革運動中,「伯格音運動」就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伯格音運動興起於13世紀,一般來說,人們認為1215年是伯格音運動的初始年,但實際上,伯格音運動真正的時間應該更早。
  • 高中歷史篇146:歷史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高中歷史篇146:歷史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 宗教改革時期的歐洲教育
    歐洲社會自從文藝復興之後,世俗文化教育力量的興起,導致了自羅馬帝國時代天主教會制度的腐朽和落後越來越為人所知,在多方面的歷史背景之下,歐洲基督教自16世紀開始進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再加上中世紀末期歐洲黑死病的蔓延,給整個歐洲社會階層都帶來了巨大的動蕩,天主教會古老守舊的制度已經根本不適合社會的發展,因此宗教改革就成為了必然。歐洲基督教的教育改革首先是馬丁路德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思想。
  •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發生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從14世紀到17世紀的大約300年間,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發動了一場以「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口號的反對封建主義和教會神權的思想解放運動,史稱「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創造了歐洲繼古希臘、羅馬文化繁榮之後的第二個文化高峰,推動了教育領域內的深刻變革。
  • 1546年2月28日 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路德逝世
    1546年2月28日 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路德逝世 2014-03-14 18:02 來源:人民網 作者:
  • 胡斯運動對捷克歷史發展和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產生重要的影響
    在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持下,捷克有效地抵抗了德意志人的進攻。10-12世紀是捷克封建生產關係確立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地方封建割據勢力有所發展,混亂的政治局面時有出現,為德意志人染指捷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捷克封建貴族為了對付日趨嚴重的分裂勢力,往往求助於德國,結果引狼入室。
  • 歷史說: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運動,導致宗教改革運動
    但文藝復興又不是簡單地復古,它是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重新發現人的價值,激發人的潛能和樂觀進取、追求現世幸福的人文主義思潮。在新文化感召下,有識之士抨擊當時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宗教文化,為建立新文化和新社會制度營造輿論。此期湧現出許多知識淵博和多才多藝的傑出人物,他們的貢獻促使文學、藝術、哲學、科學、宗教、政治等領域發生深刻變革,從此宣告歐洲擺脫了中世紀封建宗教束縛,迎來了現代社會的新紀元。
  • 美國大覺醒運動:宗教信仰自由的鬥爭
    這場運動使得北美人民的思想突破了宗主國帶來的重重枷鎖,讓十三個殖民地逐漸走向了統一,與此同時,統一的地域和統一的思想造就了統一的美利堅民族,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公元十六世紀,歐洲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這場運動帶來了歐洲各國社會各階層的思想變動,使得新教派逐漸為人民所信仰。
  • 金色硬核 | 從歐洲宗教改革看比特幣(上)
    如果要在當代世界和古代世界之間找一個分界點,很多歷史學家想必都會選擇宗教改革。16世紀發生在歐洲的宗教改革最終完成了政教分離,人們從黑暗的宗教統治中走出來,現代科學才得以誕生。這想必也是東方和西方徹底分野的地方。宗教改革和比特幣有什麼關係?宗教改革的目的是把宗教和國家分離開,比特幣的目的是把貨幣從國家分開,這這方面是有一致性的。除了目的的一致,其實在發生動力學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01 宗教改革的背景
    這次講座的題目是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一、宗教改革是復興運動首先,我們來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宗教改革是什麼?Protestant Reformation,從天主教改教成為基督新教(Protestant)這個運動,宗教改革是什麼呢?    第一,宗教改革是一場的復興運動。什麼是復興?復興不是有大講員拼命地講,下面流淚決志。
  • 高中歷史教案:第10課 歐洲宗教改革
    第10課 歐洲宗教改革   誘思導學   ●目標誘導   學習本課時,應掌握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解決好如下問題:
  •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重難點解析!附習題專練
    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使人們進一步擺脫天主教會的思想禁錮,在改革過程中產生的新教思想還為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歐洲宗教改革家雖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但並不迷信傳統、陳規,他們用人文主義宗教觀挑戰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為西歐社會的思想解放、為人類不斷認識自己的歷史寫下了發人深省的一頁。
  • 高中歷史教案:第3課 宗教改革運動的擴展 學案
    :政治上,學生打擊了天主教會在歐洲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展;經濟上,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天主教會被剝奪的財產很大一部分落到新興資產階級手裡,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思想上,宗教改革否定了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加爾文教和清教成為尼德蘭革命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
  • 掙脫神權束縛,掀起人文主義之風,歐洲宗教改革下解放思想的覺醒
    前言中世紀往往被後世稱為黑暗時期,在天主教的統治之下,人們的思想和自由被牢牢束縛。於是在此之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就開始了。宗教改革開始於16世紀的歐洲,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下的反對封建壓迫的政治和思想解放運動。它打破了天主教的政教體系,將天主教從政治當中分離了出來,以期建立民族教會。
  • 高考攻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重難點解析!附習題專練
    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使人們進一步擺脫天主教會的思想禁錮,在改革過程中產生的新教思想還為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歐洲宗教改革家雖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但並不迷信傳統、陳規,他們用人文主義宗教觀挑戰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為西歐社會的思想解放、為人類不斷認識自己的歷史寫下了發人深省的一頁。
  • 自從歐洲宗教改革後,出現了基督新教的六大教派是哪六派?
    (1)路德宗 (Lutheran Church) 又稱信義宗,是宗教改革後出現的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對以馬丁 ·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 的各教會的統稱。它強調 「 因信稱義 」 , 《聖經》的權威高於教皇;信徒憑《聖經》直接與上 帝交通, 不必通過教會神職人員作中介; 不服從羅馬教皇管轄; 教會的組織形式可因地制宜。
  • 【 知古鑑今】宗教改革運動 從東羅馬帝國亡至十六世紀宗教改革
    路德堅信唯獨聖經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教皇派卻堅持教皇、會議、傳統也和聖經一樣有權威。路德堅信罪人毫無可能自救,唯獨恩典使人得救;教皇派卻主張神人合作、天助自助,人的功德可以抵罪而得救。路德堅信唯獨相信基督使人稱義;教皇派卻宣稱信心加上行為才能使人得救。路德堅信唯獨基督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保;教皇派卻傳講必須有教皇與神父作為中保。
  • 歐洲:反宗教改革運動,令國際政治染上了一層新的意識形態色彩?
    歐洲:反宗教改革運動,令國際政治染上了一層新的意識形態色彩?歡迎來到百家號時往歲載陰,小編發現,被某些人稱為「尼德蘭起義」、荷蘭人稱作「八十年戰爭」的戰火,和很多其他關乎民族國家起源的事件一樣,是神話的重要來源,其中有一些傳說系有意為之的創作。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目錄
    這次講座的題目是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一、宗教改革是復興運動首先,我們來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宗教改革是什麼?Protestant Reformation,從天主教改教成為基督新教(Protestant)這個運動,宗教改革是什麼呢?    第一,宗教改革是一場的復興運動。什麼是復興?復興不是有大講員拼命地講,下面流淚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