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德國宗教改革的背景、過程和意義

2021-01-07 歷史研與學

導讀:發生在15世紀的德國宗教改革,其背景是當時德國社會矛盾尖銳,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核心人物,德國宗教改革對中世紀歐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德國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前德國各種矛盾交織。

(一)資本主義萌芽與封建制度的矛盾

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封建生產關係仍佔支配地位,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卻有了較快發展,個別工業部門已經超過西歐其他先進國家的水平。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係經濟的發展,分散型甚至少數集中型的手工工場逐漸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日益成長。但政治上的不統一,德國經濟發展遇到很大障礙,沒有形成英國法國那樣的以倫敦、巴黎為經濟中心的國內統一市場,與英法的君主集權體制相比,德國仍處於四分五裂,極大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德意志民族與羅馬教會的矛盾

羅馬教會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佔據了三分之一的土地,德國七大選帝侯有三個本身就是大主教,許多高級教士本身就是封建貴族。神職人員不但要把大量財產捐給教皇,教皇還徵收十一稅,兜售贖罪券等,搜刮大量財富,德國被稱為教會的奶油教會竭力維護德意志的分裂。這種情況下德意志階級矛盾尖銳,封建教士和貴族壓迫民眾,城市貴族剝削市民,市民中產階級反對諸侯割據教士剝削,要求國家統一。

(三)改革的背景

到了16世紀初期,德意志的矛盾尖銳,德意志民族與羅馬教會的矛盾成為德國社會各種矛盾的焦點,要結束分裂,實現國家政治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掃除障礙,首先必須反對羅馬教會神權對德意志的控制,建立民族教會。在這樣背景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勃興。

二、宗教改革的內容

(一)宗教改革的爆發

1517年《關於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張貼到維登堡的教堂門口為標誌。此後路德先後發表《論善功》、《羅馬教皇權》、《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教會被囚於巴比倫》和《基督教徒的自由》等五篇重要文章,系統闡述自己宗教思想。

(二)主要教義

第一因信稱義。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敗壞,人憑藉自己的意志無法獲得上帝救贖的恩典,只能靠內心虔誠的信仰,才能與上帝直接溝通,獲得上帝的拯救。

第二聖經權威。基於因信稱義,在路德看到,為了獲得拯救,人們必須虔誠信仰上帝,這種信仰來源於《聖經》而非羅馬教會,只有聖經的至高無上的權威,才能為人牢固樹立信仰,開啟救贖之路。由此他提出,人人都有閱讀聖經的權力,任何人都不能剝奪。平信徒皆祭司,人靠信仰的就,一切苦修無需存在,人與上帝交往中介的教士以及教會制度為多餘,真正教會是教徒的結社,不存在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信徒一律平等。

第三,主張廢除原有的教階制度和繁瑣的宗教儀式,簡化教會儀式,只保留洗禮好聖餐禮,神甫人員結婚生子,參加社會勞動。

第四,政教分離。上帝設立上帝之國和世界之國,即教會和國家。兩者的管轄範圍不同,教會負責靈魂、精神和信仰,國家負責管轄生命、金錢財產等問題。只有國家是處理世俗事務的統治機構,兩者各司其職。世俗權力高於教會權力,各級教士都要服從國家。這樣的觀點包含了近代主權國家觀念的萌芽。

三、宗教改革的意義

路德以因信稱義為軸心的宗教改革學說,用神學的思維方式、理論構架和宗教話語,將人文主義的自由平等的思想表達出來,並貫穿其宗教改革的主張中。聖經無限權威,教會成為所有信徒一律平等的團體,這些主張,從根本上否定了羅馬天主教大一統神權和正統神學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為組件廉價教會民族教會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四、路德教的確立

(一)路德教義的發展

1521年沃姆斯宗教會議,教皇和皇帝共同對路德試壓,要他悔罪,會議上,路德假定表示,不相信教皇和教會的權威,自己忠於聖經,良心向著上帝。此次會議後,路德在薩克森選帝侯的庇護下隱居瓦特堡。皇帝正式籤署了剝奪路德政治權利的帝國敕令(沃姆斯敕令),宣布路德是異端,限期捉拿,其著作焚毀。但路德的思想還是迅速傳播。隱居其間,路德將希臘版本的聖經翻譯成德文,受到社會各階層普遍歡迎,對聖經的翻譯工作不僅使神經傳布和普及,推動改革思想的傳播,還為德語的定型與發展 掃清了道路。

(二)路德教的確立

1525年,薩克森開始建立路德教,在路德的幫助下建立巡視制度,巡查各地幫助整改薩克森教會。巡視制度被給地模仿。出現了一批新教貴族。為解決宗教糾紛,1532年紐倫堡帝國會議正式宣布宗教和解,此後,丹麥、瑞典和挪威也建立了路德教會。1555年《奧格斯堡合約》,終止了新舊教貴族的戰爭,確立教隨國定的原則,規定各地諸侯、帝國城市有權決定其轄區臣民的信仰。這是歐洲第一個寬容新教的合約,標誌著路德新教的合法地位。此後,德國北部和東北部屬於路德教的範圍,南部西南部仍保留了天主教,宗教信仰的對立使德意志的政治分裂割據更加嚴重。

相關焦點

  • 崔之元: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的意義
    1517年10月31日,路德將他的「95條論綱」釘在維滕堡的城堡教堂的大門上(此說不一定屬實,但路德於1517年向教會呈遞「95條論綱」是確定無疑的),自此拉開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帷幕。誠如克羅齊所言:「文藝復興仍然是精英圈子內的貴族運動,而宗教改革則深入了普通人民。」與之相似的是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這一對範疇。
  • 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今天咱們要了解一下宗教改革給德國以及世界帶來了哪些變化。1517年,德國爆發了一場改革運動。在此次改革後,馬丁路德突破了天主教會的傳統界限,為近代的歐洲宗教發展確立了新的模式。對德國和歐洲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01 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01 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講:林慈信牧師_校對:劉加立弟兄_文字:James
  • 德國史: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的發展(下)
    至於宗教改革的原因,許多論點誇大了自己的論據:的確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之間互相聯繫、互相作用,但將其中任何一個視作獨特的原因,都未免以偏概全。當然,有些聯繫是有特殊意義的。在著名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指出,新教世俗的苦行主義和資本主義嚴肅理性、追求利益的再投資的道德觀是有文化上的相似性的。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三十:宗教改革時代的背景2
    基督教之三十:宗教改革時代的背景2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商人們現在卻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他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握有巨大的金錢和強大的政權。在城市中,城市貴族控制一切,他們精心選擇如何用金錢換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 陳浩武: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歷史意義(下)
    -  謹以此文  -紀念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續上篇)5.和教皇的衝突教皇於1518年十月召馬丁·路德去羅馬受審,在德國薩克遜選帝侯的支持下,馬丁·路德拒絕了。6.宗教改革的影響和意義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對德國、對歐洲乃至對世界文明的進程,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首先,它打破了羅馬天主教的專制和一統天下的局面,導致羅馬天主教會大分裂,實現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自由化。
  • 捷克宗教改革家約翰·胡斯研究述評
    埃米莉·德·博納紹斯用法文出版的兩卷本《宗教改革之前的十五世紀宗教改革家們》是較早凸顯胡斯宗教改革家身份的胡斯傳記,並很快於1844年在美國出版了其英譯本。劉此書簡明扼要但較為完整地描述了胡斯的一生,還論及胡斯殉道後的持久影響。博納紹斯視野開闊,將胡斯等宗教改革家放在西方教會大分裂的時代背景下來討論,而且對康斯坦茨公會議以及西方教會大分裂的終結也有較為完整的敘述。
  • 第十五課 改革運動的背景成因
    這段時期和今日的基督徒,有很密切的關係。教會之所以分為天主教和基督教,也是從改革時期開始的。 二.本論 A.改革運動的原因1. 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羅馬教廷的腐敗,未能進行內部的自省更新,並迫害那些改革領袖。2. 聖職人員生活腐化,聖職買賣,追逐名利。3. 教廷賣贖罪券歛財,濫用權柄,違背救恩真理。
  • 宗教改革結束了嗎? | 新書《不滅的火焰:宗教改革簡史》即將上市!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購書)這本書以生動的筆觸敘述了路德、茨溫利、加爾文的信仰歷程,以及英國宗教改革和清教徒運動的歷史,為當代讀者了解16世紀的宗教改革提供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導論,同時也引導我們再思五百年前改教運動的永恆意義。「宗教改革」結束了嗎?
  • 高考歷史: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一文讓你搞懂!)
    四是縱向比較智者學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把握其共性和個性。考點1| 宗教改革【主幹梳理·知識自查】一、背景1.經濟: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二、過程1.序幕:馬丁·路德宗教改革。(1)主張:強調因信稱義,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2)性質:是一場反對天主教的社會、思想改革運動。2.發展:加爾文宗教改革。(1)背景: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2)著作:《基督教原理》。
  • 約翰·胡斯對威克利夫宗教改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1402年,胡斯被任命為布拉格伯利恆教堂(當時那裡是捷克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的院長和講師。期間,約翰·胡斯研讀了許多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著作,並完成了他的主要著作《論教會》,權威學者認為《論教會》在觀點上:「或為拉丁文或為捷克文,幾乎都有威克利夫的啟示與影響」①(p245)。
  • 儀式、傳統與創新 巴赫的音樂與宗教改革
    《馬太受難曲》創作於1724至1727年間,取材於《聖經》中對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有78首分曲。  德國神學家、哲學家、音樂學家阿爾伯特·施韋澤的《論巴赫》,綜合介紹和分析了德國作曲家巴赫的生平與音樂風格,是巴赫研究史上一部裡程碑式的著作。這本書完成於1908年,直到2017年,它終於由筆者與友人合作翻譯成中文出版。
  • 美國人的使命觀和歐洲宗教改革運動
    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如火如荼,各種新教派隨之興起 ,如路德教、加爾文教、聖 公會、浸禮派等。從16世紀開始,英國雖進行了宗教改革,但由於主張改革舊制清教徒在多方面與英國王室發生衝突,日益引起王室的不滿,從而遭到王室的殘酷迫害。因此,大批清教徒背井離鄉, 逃避厄運。
  • 宗教改革日:五位鮮為人知的新教領袖
    譯註:宗教改革日就是每年的10月31日,以紀念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在今天德國的威登堡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在德國,宗教改革日之前只在東部數州為法定節假日。到了2017年,為了紀念宗教改革500年,宗教改革日已經成為整個德國的法定節假日。
  • 宗教改革與明清之際基督教在中國
    談及「宗教改革」,人們一般認為是馬丁·路德為反對羅馬教廷兜售「贖罪券」而引發的一場圍繞歐洲教會的道德、神學和體制展開的宗教改革運動。事實上,宗教改革不僅包括德國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英國宗教改革、再洗禮派的宗教改革,還包括天主教改革。其中,「天主教改革」是天主教為了回應新教改革所進行的一場革新運動,它推動了天主教向海外的宣教。
  • 自從歐洲宗教改革後,出現了基督新教的六大教派是哪六派?
    路德宗於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出現於德國,後來主要傳布於德國北部和北歐各國。 18世紀隨著德國移民傳入美國。在基督教近代傳教運動中,路德宗也傳到亞、非、拉地區。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2)加爾文宗(Calvinists )又稱長老宗、歸正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加爾文的宗 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的統稱。
  • 宗教改革前的德國
    德國的商業相當繁榮,在從印度經義大利到北歐的商道附近,在波羅的海南岸和多瑙河,萊茵河沿岸,城市密布,總數達到二千三百個到三千個左右,法蘭克福,萊比錫、奧格斯堡和紐倫堡等都是當時有名的貿易中心,幾乎和所有的歐洲國家保持著商業往來。著名的銀行家佛格爾、維爾澤和埃辛格爾等家族,手中積累了大量貨幣和財富。他們從事海外活動,開採礦山,甚至借款給德皇,影響德國政治。
  • 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考綱要求:(星標重點)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1)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2) 啟蒙運動複習表述: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 宗教對人生與社會的意義
    在這個目的論的含意上,我們現在所處的這棟建築,存在的「意義」就是為教育服務、為教學服務。這個目的,就是形上學裡面所謂的「終極因」,final cause。當我們在這層含意上問,「宗教對人生或社會有什麼意義」,就是在問「宗教在人生或社會中的存在,目的何在」?終極因的問題,是自然科學不去觸碰的。有些社會學家可能會說,宗教是統治階級的手段、是社會穩定的因素等等,因此具有目的性的意義。
  • 科學網—德國教育漫說:洪堡的意義
    提起德國,人們的德國圖像庫中,也許會首先映現今天旅遊業所塑造的巴伐利亞山民的啤酒和啤酒節、萊茵河礁石上神秘的金髮妖女羅列萊、萊茵河多瑙河流域以及巴伐利亞高山湖群地帶的形形色色的古堡,也許接著便是出色的機械製造業——從布穀鍾、克虜伯大炮到奔馳、寶馬、保時捷…… 然而,德意志民族對於今日世界最富有意義的貢獻,該是發端於路德的德文《聖經》和新教文化,發端於萊布尼茨的精神意義上的世界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