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一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始於《乾》《坤》,終於《坎》《離》,共30卦;下篇始於《鹹》《恆》,終於《既濟》《未濟》共34卦。
為什麼這麼分呢?這樣做有什麼寓意?
不妨細細讀來。
一、易分上下經
從最開始,《周易》就是分成上下篇的樣子。
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的一個盜墓賊挖開了戰國時期的一座魏王墓,從中發現了大批竹書,其中就有《周易》。
《晉書》記載,「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
《隋書.經籍志》也說,汲冢裡挖出的戰國時期「《周易》上下篇,正與今同」。
這說明,將《周易》分成上下篇,最晚從戰國以前便是如此,並不是漢代以後的改編。
二、《老子》也分上下經
我們有理由相信,將《周易》分為上下篇,是作者本人一開始就做好的設定。
因為這位作者,是一位熟讀《老子》的人物。(有關《周易》真正作者身份的證據,詳見本號系列文章。)
《周易》分上下篇的方式,正是對《老子》體例的模仿。
自古以來的《老子》版本很多,分章也不一樣,但都分成了上下篇。
通行本《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時期帛書《老子》甲本,與通行本 81 章內容基本相同,但《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與通行本正好相反。
帛書《老子》乙本,同樣也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與通行本相反,上下篇卷尾分別注有各篇的字數「德三千四十一」、「道二千四百二十六」。
2009年,北大收藏了從海外搶救回歸的一批西漢竹簡,其中有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老子》古本,文中還出現了《老子上經》和《老子下經》的篇題,同樣也是德經的內容在前,道經的內容在後,而上經為44章,下經33章,共分77章。
西漢時期的嚴遵,曾經著有《老子指歸》,其所注《老子》共分72章,上經四十章,下經三十二章。
不論是哪一個版本的《老子》,不論它們分成了多少章,它們都無一例外地分成了上下兩篇。
三、天人之道
將一部書分成上下兩篇,這種做法本身就大有深意。
因為在古代,「上下」就是天道和人道的象徵。
天道在上,人道在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這是古代所有修道之士的共識。
《老子》將上下篇分別稱為「德經」和「道經」,實際上暗示的是以德配人,以道配天。
德,是人德;道,是天道。
在《周易》中,這天人之道,都歸結為同一個字:「孚」。(有關「孚」字為《周易》核心思想的證據,詳見本號系列文章)
孚,就是誠。
「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子思在《中庸》裡說的這句話,已經完美地概括了《周易》的全部精華。
所以,《周易》的作者,除了儒道兼修的子思之外,更有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