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為什麼要分成上下兩篇?原來跟作者的身份有關!

2020-12-13 抱雪齋讀易筆記

《周易》一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始於《乾》《坤》,終於《坎》《離》,共30卦;下篇始於《鹹》《恆》,終於《既濟》《未濟》共34卦。

為什麼這麼分呢?這樣做有什麼寓意?

不妨細細讀來。

一、易分上下經

從最開始,《周易》就是分成上下篇的樣子。

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的一個盜墓賊挖開了戰國時期的一座魏王墓,從中發現了大批竹書,其中就有《周易》。

《晉書》記載,「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

《隋書.經籍志》也說,汲冢裡挖出的戰國時期「《周易》上下篇,正與今同」。

這說明,將《周易》分成上下篇,最晚從戰國以前便是如此,並不是漢代以後的改編。

二、《老子》也分上下經

我們有理由相信,將《周易》分為上下篇,是作者本人一開始就做好的設定。

因為這位作者,是一位熟讀《老子》的人物。(有關《周易》真正作者身份的證據,詳見本號系列文章。)

《周易》分上下篇的方式,正是對《老子》體例的模仿。

自古以來的《老子》版本很多,分章也不一樣,但都分成了上下篇。

通行本《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時期帛書《老子》甲本,與通行本 81 章內容基本相同,但《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與通行本正好相反。

帛書《老子》
帛書《老子》

帛書《老子》乙本,同樣也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與通行本相反,上下篇卷尾分別注有各篇的字數「德三千四十一」、「道二千四百二十六」。

帛書《老子》

2009年,北大收藏了從海外搶救回歸的一批西漢竹簡,其中有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老子》古本,文中還出現了《老子上經》和《老子下經》的篇題,同樣也是德經的內容在前,道經的內容在後,而上經為44章,下經33章,共分77章。

北大西漢竹簡《老子》

西漢時期的嚴遵,曾經著有《老子指歸》,其所注《老子》共分72章,上經四十章,下經三十二章。

不論是哪一個版本的《老子》,不論它們分成了多少章,它們都無一例外地分成了上下兩篇。

三、天人之道

將一部書分成上下兩篇,這種做法本身就大有深意。

因為在古代,「上下」就是天道和人道的象徵。

天道在上,人道在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這是古代所有修道之士的共識。

《老子》將上下篇分別稱為「德經」和「道經」,實際上暗示的是以德配人,以道配天。

德,是人德;道,是天道。

在《周易》中,這天人之道,都歸結為同一個字:「」。(有關「孚」字為《周易》核心思想的證據,詳見本號系列文章)

孚,就是誠。

「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子思在《中庸》裡說的這句話,已經完美地概括了《周易》的全部精華。

所以,《周易》的作者,除了儒道兼修的子思之外,更有何人?

相關焦點

  • 淺論《周易》的作者
    《周易》的作者是誰?問了一下度娘,第一條結果就跳出來「作者:周文王,姬昌」。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會。這兩個猜測就隱隱將答案指向了周文王的身份:他自然是生在「殷之末世」的,而且自然也代表著「周之盛德」,更巧的是,他還被紂王關在了羑裡,自然也是「有憂患」的。滿足了這三個條件的人, 除了周文王還有別人嗎?雖然《繫辭》只是提出了帶著三個問號的猜測,但司馬遷認為已經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
  • 易學觀點 | 周易作者再探
    為什麼說卦名能夠透露出來王道之訓呢?卦名的命名並非象有些學人想像的純是據獨立的重卦的卦象分析而來,因為任何一個獨立的重卦,都含有上下兩個三爻卦,而這兩個卦的類象是多樣的,取哪些象來會意出卦名,必定要圍繞全部六十四卦的卦名所內蘊的主旨及時代背景來進行。卦名是為卦符所系之辭,是用具有一定意義的文字表達卦名作者的思想的。
  • 《周易》的創作年代及作者新論
    有關《周易》的作者和成書年代,古時候的爭議比較少,大家幾乎默認了伏羲畫八卦,文王系爻辭,孔子作易傳的說法。到了近代,人們才開始對《周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有了很多的不同意見。有的仍然堅持《周易》是西周初年的作品,有的則認為是西周晚期,有的說是春秋時期,還有的說是戰國時期,更有甚者,還有的說是秦漢時人的偽造。至於《周易》一書的作者身份,猜測也有不少,有的說是周公,有的說是南宮括,還有的說是孔子的弟子馯臂子弓……。我們認為這些說法,都不夠準確。
  • 新知:兩千年來關於《周易》的解讀,原來是被他一個人給帶偏了!
    《周易》並不是佔卜之書,但是為什麼兩千年來這麼多的人相信,「易本卜筮之書」的說法呢?原來,這個誤解從2300多年就已經開始了,這個罪魁禍首就是名叫「師春」的人。為什麼這個人,又造成了如此大的誤解?據史書的記載,《師春》這本書的書名應該就是作者的名字,書中所寫的內容就是《左傳》中的各種卜筮事例。其實《左傳》中的各種卜筮事例,都是抄自這部《師春》。那些來自《師春》的大量卜筮事例中,也包括了各種各樣用《周易》進行卜筮的例子。所以,師春可以說是有史以來將《周易》當成卜筮之書的第一人。
  • 「國學知識」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周易?
    《周易》全文分為兩部分,一是經文部分稱為「經」,二是對全文註解說明稱為「轉」,是一部反映我國上古社會風貌的百科全書。「經」由卦、爻、卦辭和爻辭組成,分為上下兩經卷。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共計六十四卦。
  • 《左傳》中的那位周太史原來不懂《周易》——從「光」的含義說起
    《周易》一書中,出現了幾個「光」字。這些「光」字,究竟是什麼含義?從這些「光」的含義身上,我們可以發現,原來《周易》從來就不是一本卜筮之書,《左傳》中記載的那位最早用《周易》來卜筮的周太史,根本就是一個不懂《周易》的人杜撰出來的故事!為什麼這麼說?
  • 「君子以反身修德」——從《蹇》卦的主旨再論《周易》的作者
    上回說到,《大象》這篇易傳,百分之百是屬於思孟學派的作品。比如它在解讀《周易》中的《蹇》卦時,說的是「《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其中的「反身」一詞,用的便是思孟學派的常用語。《周易》的真正作者和《大象》同出一門一、往蹇來反假如《周易》確實出自子思之手,那麼《大象
  • 周易起名:起名字為什麼特講究?國學周易告訴你!
    今天穿越古今看看起名字為什麼如此講究呢? 首先,我們都知道,名字寥寥幾字,多則兩三字,少則單字。其中還蘊藏著家族的使命和長輩的期盼,好的名字給人如沐春風,意氣風發。所以,從古至今,都非常重視起名字。也因為有了名字,我們每天努力地生活,賦予了它更美好的意義和生命。 其次,我們認識一個人,最先了解到的是他的名字。
  • 劉溥臣:易學一崑崙——讀李守力《周易詮釋》與《周易密鑰》
    易學一崑崙——讀李守力《周易詮釋》與《周易密鑰》文:劉溥臣作者簡介:劉溥臣,1979
  • 大過、小過和大畜、小畜,這兩對卦名相反的卦有什麼聯繫?
    泰否相反……事實上,通行本《周易》的六十四個卦,可以依次序分成三十二對相鄰的卦象,每一對卦的卦象都遵循上述的「相反」原則——不是六爻的上下位置相反,就是六爻的陰陽屬性相反,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二、奇怪的特例但是,《周易》之中卻有這麼兩對卦,它們的卦名相反,但是它們在卦序並不處在相鄰的位置,而且它們的卦象既不是上下相反,也不是陰陽相反的關係。
  • 《晉》卦「眾允,悔亡」爻辭詳解——《周易》作者身份又添新證!
    專家們從中整理出多篇戰國時期的佚文,發現大多數都是思孟學派的著作。這其中,最明顯帶有思孟學派特色的經典,就是《天降大常》(又名《成之聞之》)。在《天降大常》中,有這樣一段話,居然讓我們找到了《晉》卦「眾允,悔亡」的出處。
  • 看了這篇講稿,就知道周文王是怎樣寫《周易》了
    我研究周易三十年,創建了「四維解易法」易學體系,和所有的易學理論都是不同的。希望大家先把自己以往學習周易的思路放一下,看看我講的有沒有道理。先聲明,我講的都是卦爻辭裡面表達的或暗含的意思,沒有佐料和雞湯,我也不會燉雞湯。今天講講《坤》卦。我前一段時間發過兩篇對《坤》卦的解析,可能大家沒看到。
  • 數千年來爭論不休的謎題,周易的作者
    《周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對先秦諸子百家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在整個封建社會裡,凡是有成就的學者,無不研究過它並得它的啟示。然而,《周易》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誰呢?這是數千年來人們爭論不休的謎題。
  • 為什麼《周易》是我國最早的軍事作品?師卦,深刻揭露作戰的哲理
    告誡人們紀律是團隊正義的保證,永遠要放在第一位。第二階段: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賜命。《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統帥軍隊,行為適中(此處應該理解為獨立指揮又不見疑於君上),這樣就會吉祥無咎。君王會多次傳令嘉獎。《象傳》中解釋,為什麼嘉獎?不是因為贏得了戰爭,而是因為安撫各國,結束了戰爭。
  • 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重大新發現:找到《周易》作者的核心證據!
    歷來傳說,《周易》是周文王寫的。這個傳說是不是真的?最近,筆者在清華簡中,找到了文王與《周易》關係的直接證據,不妨細細看來。為什麼叫做「保訓」呢?有的學者認為,「保」通「寶」,「保訓」就是「寶訓」,意思是寶貴的訓令。然而這樣的解釋是錯的。因為在這個篇名中,「保」字必然是一個名詞而不是形容詞。
  • 否極泰來,並非周易原義
    在《周易中被曲解了兩千年的否卦》一文中,作者解釋了《否》卦的真實內涵,本文再就《泰》卦卦爻辭進行分析,說明儒家對《周易》誤解的根源在哪裡。對《泰》卦的解釋,《易傳·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 讀《周易》前需要做哪些準備,以及準備哪些典籍用於輔助解讀周易
    但據近代考古發現以及通過對甲骨文和出土文獻的研究,我們了解到《易》有三:《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其中《連山易》、《歸藏易》失傳,且與《周易》最大的不同在於這兩易只有卦象、卦辭,沒有爻辭;《周易》卻有卦象、卦辭、爻辭。
  • 為什麼蘋果公司把蘋果手機分成了三個版本?原來是因為這個
    本文章由曉光講科技獨家發布,點擊關注,會看到更多關於科技的文章哦~~~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前段時間蘋果公司推出了今年的新蘋果手機,新蘋果手機的銷量是非常高的,而且很多人都非常關注新蘋果手機,中國果粉是非常多的,而且在全世界中國可以說是蘋果手機的最大市場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整體的,但是蘋果公司卻將蘋果手機分成了三個版本
  • 中國古代著作《周易》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應的也有六十四則卦辭和三百八十四則爻辭(由於《乾》《坤》兩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辭,故將其併入爻辭之中,即總計三百八十六則爻辭)。   「傳」實際上是闡釋《周易》經文的專著,即《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計七種十篇。
  • 周易的智慧: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其二,要了解中國古代解釋學的特徵:不是求真求實的學術研究,而是為我所用的工具,多用於政治,實用特徵明顯。原本解釋學的目的在理解作者本意,不管作者對與錯,首先應該尊重作者。而中國古代解釋學的重心不在作者,而在讀者,比較接近現在的讀者接受理論;解釋目的不是讀解作者本意,而是為我所用,更有甚者還要將為我所用的感發說成是作者本意,這又不同於現在的讀者接受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