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一般也叫《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文化經典。嚴格的來講,傳統的「易經」有三部,即夏代《連山易》;商代的《歸藏易》以及周代的《周易》,《連山》《歸藏》均已失傳,而《周易》卻被尊為《詩經》《書經》即《尚書》《禮經》《易經》即《周易》《樂經》《春秋》六經之首。《周易》全文分為兩部分,一是經文部分稱為「經」,二是對全文註解說明稱為「轉」,是一部反映我國上古社會風貌的百科全書。
「經」由卦、爻、卦辭和爻辭組成,分為上下兩經卷。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共計六十四卦。每卦皆有卦名,是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符合自下而上六畫而成。卦辭和爻辭共計四百五十條,四千九百多字。卦辭解說全卦,含義隱晦難懂,爻辭解說每一爻的含義,晦澀迷離。
「轉」共有七種,就是「象」、「彖」、「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其中「繫辭」、「象」和「彖」各分上下兩篇,共計十篇,因而也稱「十翼」,取輔翼本經之義,都是非常重要的最早解經之著作。「象」和「彖」隨附於經文之下,其它各篇列於全經之後。「彖」是卦名卦辭的解釋,從六爻整體形象說明卦的含義,充分反映易貴變的主要特點。「象」分「大象」和「小象」,「大象」以重疊成六十四卦的三爻單卦據象擬說,「小象」以各爻的位置解釋每一爻辭。
「繫辭」是對《周易》整體的論述,充滿著深刻的哲理性,也包含了部分讀經知識,又稱「大轉」。「文言」是對六十四卦最重要的乾坤兩卦著重詳細的說明。「說卦」亦分兩部分,前部分是對《周易》簡要的論述,後半部分說明八卦象徵的意義和推演成六十四卦的原理。「序卦」是對六十四卦的順序進行說明。「雜卦」是對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按不同特徵錯綜相對,兩兩為組,扼要說明。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說:「易道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告訴我們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周易》產生在久遠的年代,經過漫長歲月的演化,注入了許多聖賢的才智,成為中國文化的開端。《周易》繫辭第二章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包羲既伏羲,是我國上古的一位部族首領。他通過對天地自然的觀察,由經驗和直觀,把結繩記事發展為符號特徵,以太陽出沒引起的自然變化為基本含義,創建了陰陽兩個既統一又對立的要素,用符號的表現形式即陰陽爻,三爻(即天地人)相疊,組成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用來描繪意象相近的八類靜態事物。它不但具有表象功能,還是記錄思維語言的工具,又是儲存信息的倉庫。每兩卦相重疊組成六十四卦,每卦都有本質性的內涵,是中華原始文明的結晶。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西伯囚羑裡,演周易。」西伯是文王木稱王之前的爵位,他被商紂王囚禁在河南安陽羑裡期間,推演六十四卦,寫出解說全卦的卦辭。也有學者言,「爻辭」為文王之子周公所撰寫,解說了每卦六爻中各爻的含義,至此,易學從自然科學引發道人類生命學社會。其中交織了佔筮和巫術,滲透進不少迷信成分。中國古人不承認上帝造人,造物,更相信天地相交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則,把天地人看做一個整體。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喜易,序彖、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這段話說明「十翼」為孔子所做。後來許多學者認為不是孔子一人手筆,可能有孔子的弟子或者他人共同完成的。具體是哪位聖賢姑且不論,但至少通過「易轉」解經《周易》提升為哲學理論,融進了儒家的思想,尊為「六經」之首,成為華夏的文化源頭。且歷代相沿,達成共識,後人們把它作為獲取知識的手段和直接汲取「活水」的來源。
一切門類,學術無不打上易文化的烙印,我國古代的宗教信仰,科技文化,哲學思想以及御政權謀,民俗風情都受到易文化的重要影響。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天文,地理,曆法,醫學等發展都與《周易》有著密切的聯繫,成就了許多歷史人物如張良,諸葛亮,袁天罡,李淳風,王安石,歐陽修,蘇東坡,劉伯溫等都是從治易入學。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不得不由《周易》入手。
敬請關注「閒談易學」之二周易是迷信嗎?
原創:張夢章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