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周易》是周文王寫的大作。
然而我們在卦爻辭中卻能夠看到有幾處「王」字。
比如《隨》卦的「王用亨於西(岐)山」,還有《豐》卦的「王假之」。
按理說,文王不會在自己寫的書用這種第三者的口吻來稱自己為「王」,這就和孔子不會自己說「子曰」一樣的道理。
當然,如果《周易》真的是文王所作,那麼爻辭裡的這個王就只能是紂王了,可能嗎?當然不可能。
所以,對於這個「王」字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周易》並不是文王寫的。卦爻辭中的這個「王」字,則是別人對文王的稱呼。
這個別人,會是誰呢?當然是《周易》的真正作者,一個推崇文王和周公之德,同時也對孔子崇拜有加的人:子思。
不信?不妨來看看《豐》卦裡面的這個「王假之」。
一、《豐》卦與文王
我們曾經說過,《豐》卦的「豐」,指的是豐邑,是文王受命之地。
《詩經》記載: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
在豐邑,文王興建了一座靈臺,做為他得到天命的標誌。
這件事,同樣也記載在《詩經》中:
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詩中的「王」,和《周易》一樣,自然指的也是文王。
《周易》中的「王假之」,意思就是文王來到了豐邑的靈臺。
靈臺,在子思為代表的思孟學派看來是文王之德的象徵,也是文王得天命的象徵,更是「豐」邑的象徵。
《孟子·梁惠王》就說:「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
那麼,文王來到這個靈臺,是想要做什麼呢?
二、天子視朔
我們說過,「閏」這個字,是「王在門中」之形,表示天子立於門口頒布正朔。
頒布正朔,是只有「王」才能夠做的事情。
受命於天的「王」,要表達自己政權的合法性,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頒正朔。
除此之外,每逢重要的節日,還要有「視朔」的儀式。
這個視朔的儀式,直到春秋時期還在被諸侯國君們所奉行:
《左傳·僖公五年》記載「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霧),為備故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每逢「分至啟閉」之時,天子或國君都要登上觀臺來望氣一番。
所謂觀臺,便是和靈臺一樣的高臺。靈臺實際上就是觀臺,也是天子用來視朔和望氣用的。鄭氏《毛詩箋》便曰:「天子有靈臺者,所以觀祲象,察氣之妖祥。」
所謂「分至啟閉」,便是八節中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啟蟄(立春)、閉蟄(立冬)。
因此,《豐》卦爻辭中說「王」來到了靈臺,必然是為了「視朔」,而且時間必然是在分至啟閉這幾個重要節氣上。
巧的是,我們說過,《豐》卦中記載了一次公元前466年12月26日的日食,這一天,正午日中冬至,同時也是一個日月合朔的朔日。
這一次日食,必然也被前來靈臺視朔的王看到了。
像魯僖公一樣嚴格遵守著「視朔」之禮的諸侯,估計也都看到了。
只不過,看到了這場日食的周天子,已經不是周文王,而是五百年後的周貞定王。
三、可憐的周貞定王
之所以說周貞定王可憐,是因為他恰好生逢戰國的開端。
春秋時期已經夠禮崩樂壞的了,但至少還有一些禮樂可言。雖然連孔子的弟子子貢都想把那告朔要殺的羊給節省下來,魯僖公卻還古板地遵守著那每月登臺視朔的古老周禮。
到了戰國,更大的亂世來了。
公元前466年,是周貞定王即位的第3年。當年,晉國發生了一次大地震。
13年後,也就是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晉國。這個晉國,就是《晉》卦名中的晉,也是《晉》卦辭中「康侯」唐叔始封之地。(順帶提一句,晉國原來叫唐國,改名為晉是在周成王的弟弟被封之後,這個時候文王已經死了,所以《周易》的卦爻辭是絕對不可能是文王寫的……)
做為周天子的貞定王,只能眼巴巴地看著這個成王胞弟始封之國,落入他人之手。
這一切,當然也都被子思看在了眼裡。
如果說,豐邑的靈臺,象徵的是周文王的受命。
那麼,周貞定王在公元前466年在靈臺上看到的這次日食,則是周天子全面失勢的標誌。
五百年的時間,物是人非。
就連周貞定王所登臨視朔的那個靈臺,也不再是當年文王所登臨視朔的豐邑靈臺。
這一切,被《豐》卦中簡簡單單的「王假之」三個字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