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由3位聖人傳承至今,孔子只是其中之一,剩下兩位是誰?

2020-12-11 陳志勝sheng

易學界有一句話叫「易更三聖」,是說《易經》從發明到大成,有三位偉大的思想家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三個人就是始畫八卦的上古祖先伏羲氏,推演周易精微的周文王,發揮和傳承易學的精義的孔子。這三個人在易學的創立和發展史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伏羲氏

伏羲氏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或者叫上古部落聯盟領袖。因為所率領的部落日漸強大,故而成為部落聯盟盟主。有的說法說伏羲生活在公元前二十七,也就是4700年前。如果按另一隻記載,伏羲是生少典,少典生黃帝,那麼伏羲氏可能生活在距今4100-4300年前。

無論如何,伏羲是否存在,具體生活年代已經不可考,但是他被奉為中華民族心智的先啟者,也是中國古人從原始狀態步入文明時代的探路人,傳說他做了很多開啟民智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發明了八卦。

相傳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觀察鳥獸的足跡而收到啟發,把自然界的事物和人體的器官都歸納到八個符號裡,八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這八種符號就被稱為八卦。

於是人們開始有了一套能傳遞信息的符號。在尚未發明文字的年代裡,八卦符號通過簡化和歸類,居然把各種自然現象和心理活動都囊括了進來,後來又發展到六十四卦,用來傳遞更複雜的信息。

從此,人們能夠開始總結和研究天地的廣大、四季的變化、日月的交替等自然現象,並且衍生和發展出佔卜吉兇的方法,希望能夠趨吉避兇。正是這種對世界的初步認識和把握方式,孕育著中國哲學的萌芽,奠定了中國乃至東方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後來《周易》的思想基礎。

《周易·繫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和易經(易的使用方法和思想)就此產生了。

伏羲的功績很多聽上去是附會到他的身上,比如教人民做衣服、結網捕魚等,但是,創立八卦則是毫無疑問的歸功於他,這一點在歷史或傳說中毫無爭議。

所以,伏羲之名和八卦易經一起流傳了下來,成為中華文明的肇始者。我們之所以相信有伏羲,是因為我們今天看到八卦和易經,這就是證據。

二、周文王

商朝末期,大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左右,也就是距今3100年前,在商國西陲的周國逐漸強大起來,統治周國的是西伯侯姬昌,周朝建立後被追封為周文王。

姬昌由於不滿商朝末代帝王商紂王的荒淫和暴政,被商紂王囚禁在國家監獄羑裡。相傳姬昌在監獄裡將八卦上下重疊形成六十四卦。

其實這個是傳說,六十四卦在夏朝的《連山易》和商朝的《歸藏易》裡都已經完備。姬昌應該是將易經重新排序,把他自己的佔卜案例挑選整理,並且把自己的領悟寫到卦辭和爻辭裡,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

因為《連山易》和《歸藏易》在漢初已經失傳,所以《周易》就成為易學裡唯一的經典級著作。

文王姬昌是以一國之君的身份在思考易經,所以他的著作裡,境界高遠,思考入微,又因為處於十分艱危的處境中,所以用辭隱晦深邃,形成了周易獨特的思想和文學特點,而他的思想高度也是常人無法企及的,所以得到孔子的深深推崇和認可,認為具有如此思想境界的文王能得到天下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周文王姬昌是我們現存易學體系裡第二位重要人物,一位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的人物。

三、孔子

孔子推崇先王之道,以復興周朝文化為己任,使得當時衰微甚至是被嫌棄的周文化及周禮基本完整地被保存下來,並且培養了大批出色的弟子,保障了周文化的向下傳承,終於在春秋戰國的亂世結束後,周文化作為儒家文化的主流,在漢武帝時期被國家樹立為唯一的正統文化。

《周易》及其思想也在這次艱辛難料的周文化復興運動中成功地傳承下來,對於這一點來說,孔子功不可沒。並且孔子及其弟子對易的思想多有闡發,形成七部十篇易傳,與《周易》合稱《易經》。

所以《周易》名傳天下,功在孔子。《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說卦》、《文言》。」因此將孔子視為現存易學體系中第三位重要的宗師級人物,是絕不為過的。

易更三聖便是指現存易學體系中這三位最重要也最偉大的思想家: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過去有許多人認為《易經》是一本算命的書,後來人們才逐漸發現,易經把人世間的各種道理,講述得十分透徹,讀懂易經,就相當於讀懂了人生,在生活的過程中,也就不再迷茫。

易經講的就是天地之間的法則,是一門囊括世間萬物的究極學問。古今中外,歷史上下,易學家如此之多,卻又有誰敢說自己已經徹底讀懂《易經》呢?

儒家把《易經》奉為第一經典,即五經之首;道家則將其稱為三玄之冠。現在湧現越來越多的易學家研讀《易經》,其中的智慧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易經》是用文言文寫成,很多人讀不懂,那麼不妨來看看白話文版本的30天學會《易經》,這本書將《易經》的全內容翻譯成了白話文,通俗的語言依舊可以講透大道理。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象、數、理的介紹,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讓你體會《易經》的魅力。

不過《周易》中的智慧高深,但想要讀懂卻並不容易,身邊的朋友經常會跟我抱怨,說《周易》全篇都是古文,艱深晦澀,感覺像是在看天書一樣。

每次遇到這種問題,我總是向他們推薦這個全注全譯版本的《圖解周易》。經常有人對我念叨說這本彩圖的周易讓他受益匪淺。

早點讀懂《易經》,就可以早點學習到古人的偉大智慧,讓你少走彎路,讓你受益終生!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孔子和《易經》之間的事情
    孔子作為儒家聖人,我們都清楚其為中華文化傳承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們今天說熟知的《論語》就是其弟子根據孔子周遊列國以及平日的言行進行記錄整理而成,成為了一部儒學大作。但孔子的文學貢獻可不僅在於《論語》而已,最主要還是在於對五經的整理編著,《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這五部經典也成為了歷代儒生必要研習的核心書籍。其中,《周易》被稱為五經之首,並且孔子將其列為其弟子的必學教材。那麼《周易》一書同孔子之間有何等淵源,能讓孔子對其有如此的看重?
  • 易經極簡史:《十翼》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三古三聖」:遠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中古聖人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近古聖人孔子編寫《易傳》。 孔子告訴他,我跟史巫、算卦的不一樣,我看的是《易經》裡面的德。
  • 聖人孔子:弟子是聖人,孫子是聖人,兒子為何是個「二世祖」?
    儒家思想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是歷代公認的至聖先師,孔子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出類拔萃者七十二人,合稱「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而弟子中最出色的兩位顏回、曾參,更是都有聖人之稱。
  • 孫子兵法全球行:孔子孫子兩位聖人應在全球並蒂開花
    圖為裡斯本孔子學院孔子像與《孫子兵法》放在一起 韓勝寶攝  中新網蘇州5月9日電(記者 韓勝寶)海外學者稱,孔子學院遍布全球,《孫子兵法》應用遍及全世界。孔子與孫子是世界最閃光中國聖人,也是世界認可度最高的中國偉人,也是兩張全球最耀眼的中國文化名片。
  • 陽明先生與《易經》的因緣
    陽明先生精通《易經》,得此天機,自然放棄了隱居山林之念,告別道長,踏上了去往貴州龍場的旅程——「遂決策返」。此後,才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以及後來一系列軍事上、教育上的輝煌事功。由此可見,在關鍵時刻,智慧的指引,有多麼關鍵!後來,陽明先生在《傳習錄》裡談到「聖人不貴前知。禍福之來,雖聖人有所不免,聖人只是知幾,遇變而通耳。」
  • 老子和孔子這些聖人到底精通易經嗎?學過傳統文化的肯定知道答案
    老子和孔子這些聖人到底精通易經嗎?04 13:18 來源:小青年聊星座 原標題:老子和孔子這些聖人到底精通易經嗎
  • 儒家被尊稱為聖人的都有誰
    儒教被稱為聖教,也是諸子百家最大的教派,儒家經典《論語》等被後世人奉為治學經典,更與科舉結合,而漢代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法,儒家也湧現出五位被後世人尊為「子」的聖人,那麼這五位聖人都是誰呢?
  • 《易經參詳》繫辭釋義第十篇聖人之道
    《易經參詳》繫辭釋義第十篇聖人之道易智原創2019年3月 聖人之道《易經》這一門學問的法則,有聖人之道四點,就是尚言辭、變動、制器、佔卜。《易經》聖人之道有四點,語言和思想方面則注重卦辭;行動上則側重卦爻變化的指向;製造器具則側重物象的功用;憑藉卜筮的方法來佔測未來。 遂知來物。所以君子將有所作為時,將要行動的時,先要進行卜卦問筮。用《易經》卦爻辭來參考,感應如同音響一樣快速;無論遠或近、幽隱或深奧,憑藉《易經》的法則都可以預測事物將來的變化。
  • 《易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引言: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聖人之心是在於有一顆有過而改之,無過而加勉的智慧。人這一生誰都會犯錯,不管是誰,大大小小都犯過很多錯誤,有的時候越怕出錯越容易犯錯,但是這個世上卻沒有不犯錯的人,最重要的是犯錯之後敢於承認,敢於改正,敢於直面自己的問題。更何況,只有什麼都不做的人才不會犯錯,越努力犯錯的機率越大,但是每一次的錯誤都會讓他踩著錯誤不斷的攀升。
  • 開天闢地的盤古「七魄」化成7位聖人,都是誰?其中5位家喻戶曉
    開天闢地的盤古「七魄」化成7位聖人,都是誰?其中5位家喻戶曉民間認為,人是有三魂七魄的。神話傳說中,神仙也有三魂七魄。比如,傳說開天闢地的上古盤古這位正神,就將自己的三魂,化成了道教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太上老君,三位天尊。
  • 我們為何尊孔子為聖人?誰又是連聖人孔子都搞不定的熊學生?
    所以說,我們不能從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聖人的言行。不要以為,孔子罵過宰予就以為是討厭他。聖人還諷刺過子貢是胡璉之器呢,然後又說君子不器。難道他認為子貢是小人嗎?當然不是。聖人罵得最多的人其實是子路。可是最離不開的人也是子路。當初,最得意弟子顏淵死的時候,孔子也只是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兒子出生後,魯國的國君送來鯉魚祝賀。孔子因此給兒子命名為孔鯉。對於兒子孔鯉的教育,孔子非常上心,這是孔子一手抓起來的。孔鯉小時候從院子裡走過,孔子看到後馬上問他讀過《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
  • 中國傳承時間最長的家族、傳承至今2000多年、祖先令人敬仰
    古往今來,對歷史產生影響的人有許多,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幾千年影響至今,同時他的家族也傳承至今,只有這個家族,世界上再也沒有同樣的家族。他的家族傳承至今已經2000多年,現在已經傳承了80多代。
  • 《易經》是怎麼寫成的?用孔子《繫辭》來還原大過卦的創作
    三,把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再歸納總結為剛柔這兩個特性,只要明白了剛柔這兩個特性的含義,也就能明白整部《易經》了。由這三個重要內容,又可以推出以下三點:一,伏羲是採用取象類比的方法創作了八卦,也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演衍出六十四卦。
  • 成為聖人有多難?千年來僅僅只有5個半聖人,最後半個爭議不斷
    孔子說到聖人,每個人想到的第一個人自然是孔子了,孔子,春秋魯國人,在古代他被稱為:「天縱之聖」,是當今社會下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人統稱為孔聖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儒家雖然只是春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但孔子卻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後世學者都認為孔子的思想體系是儒家經典《論語
  • 中國古代4大聖人,孔子排了第4位,排第1位的被稱為百家宗師!
    在古代的四大聖人名師中,孔子排在第四。孔子是春秋末期的魯國人,祖籍在如今的河南。他是古代有名的思想,教育家,是他倡導了私人教學的開頭,是儒家學的創始人。他帶著部分弟子四處遊歷了多個國家長達十幾年。在晚年的時候寫了六部經書。
  • 理解了孔子的四個聖人之道,即可理解太極生兩儀的真正含義
    這些人認為,太極是天地未分時的統一體,是世界的本源,是世界產生總過程的開始,由太極生出天地,天地運行而有四時,四時運行演變出雷、風、水、火、山、澤,然後萬物生成。在古往今來的文人學者中,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段話,理解為宇宙生成論的不乏其人,其中還有不少名人各家,這些文人學者還把這段話,跟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聯繫起來,這樣就始終給這段話打上宇宙生成論的烙印了。也許,這也是後人把伏羲神化的原因之一吧!
  • 歷史上有些人被尊稱為「聖人」,其中九聖之一劍聖,他又是誰呢?
    歷史上有些人被尊稱為「聖人」,其中九聖之一劍聖,他又是誰呢?何為「聖人」,有人說是某方面達到極致,幾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少有人能超越的是為「聖人」。也有人說,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所以尊稱加個聖字,以表達他與普通人是不一樣的。
  • 《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真相是什麼,明白這3點很重要
    劉歆在整理古代經典過程中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重新排列了六藝(六經)的次序,把《易經》提到首要的地位。劉歆認為:「六藝之文,……《易》為之原。」他認為《易》是經由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三位聖人才完成的,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是六經的本原,因此,六藝之首當推《易經》。從此以後,歷代志書和目錄關於六藝的次序,均以劉歆的說法為準。那麼《周易》到底是一部儒家經典,還是只是一部佔卜書呢?
  • 《易經》和《易傳》的基本內容
    首先,要明確的是《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內容,經是易的原文,是由伏羲文王兩位聖賢先後完成,經文全文不到五千字,極其簡古。但它是《周易》的核心內容。《易傳》是解釋和說明經的,最早最具有權威性的就是十翼,傳說是孔子所做。有了十翼,《周易》才能根據文字通釋。十翼是理解《周易》的橋梁,沒有十翼後人要了解《周易》就會困難很大。十翼包括《繫辭傳》、《彖傳》、《象傳》、《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彖傳》、《象傳》、《繫辭傳》三篇各分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