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8.1:泰伯三以天下讓,可謂至德也已矣

2020-12-18 善氏

「泰伯篇第八」1【原文】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譯文】

孔子說:「泰伯可稱為至德之人啊!他多次讓出王位,卻不給百姓以稱讚他的名義。」

【注釋】

「泰伯」,約公元前1165-前1074年。姬姓,是周王朝奠基人「周太王」的長子,周文王姬昌的大伯父。泰伯為從父願而讓位於三弟季歷,與二弟仲雍一同遷居荊楚蠻地,並斷髮紋身以示讓位之誠。後建立「勾吳」古國,成為吳國第一代君主及吳氏開氏始祖,史稱「吳太伯」。

「至德」,仁德之至。可不譯。

「三」,多次之意,非確指「三」數。

「無得」,指找不到適當的名義。

「稱」,稱揚、稱讚、讚揚。

「焉」,指「三以讓天下」之事。

【評析】

周太王即《詩經·大雅·綿》中的「古公亶(音「膽」)父」,是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周武王姬發的曾祖。武王伐紂成功建立周朝後,追諡「古公亶父」為周太王。

周太王有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季歷很賢明,其子姬昌更加聖德昭彰。太王曾誇讚姬昌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泰伯知道父親有意讓季歷繼位,以便在將來傳位給姬昌。當時的禮法是傳長不傳幼。為了既成全父親的願望,又不讓父親和三弟因廢長立幼而為難與內疚,甚至擔負不義之名,泰伯便在太王病重時,以採藥為名與二弟仲雍相偕避居荊蠻之地。併入鄉隨俗,斷髮紋身,以示將久居蠻地,不復歸周。太王去世後,季歷即位,後傳子姬昌,是謂文王。

由於泰伯是以「採藥」而非「讓位」之名離開的,季歷甚至都找不到與泰伯因讓位而起爭執的理由,因此,後來的伯夷叔齊因爭相讓位而雙雙去國的一幕,並未發生在泰伯兄弟們身上。泰伯只是遠遠地避開王位,並以斷髮紋身明其不歸之志,迫使季歷即位,並不使父親和弟弟擔負任何不義之名。泰伯有「讓」之誠,亦有「讓」之實,自己卻不居「讓」名,以致「民無得而稱焉」,想要稱頌,都找不到適當的名義。

泰伯的不居「讓」名,就是700年後顏回所謂的「願無伐善,無施勞」。在《論語·雍也篇》第十五章中,孔子也曾誇讚孟之反有不誇己善、不表己功的美德。當時孟之反在敗軍中殿後掩護,直到快進城門時,他才策馬向前說:「不是我敢殿後,而是馬不肯跑。」

其實泰伯並不曾有天下。所謂「以天下讓者」,實是以天下之故而行讓也。泰伯深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的道理,知道太王欲傳位於姬昌,非因偏私姬昌其人,而是因「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是出於興天下的公心。

孔子認為,「大道之行也」,必須要「天下為公」,要「選賢與能」。這對於被選舉者來說,就是要公正、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要以利益天下為出發點「推賢尚善」,這就是「讓」。故泰伯之讓,既是從父願,更是從大道。須知世間之利莫大於天下,故桀紂以暴力相侵;而世間之義亦莫大於天下,故堯舜以禪讓相續。泰伯能「三以天下讓」,舍天下之大利,而取天下之大義,此其所以「可謂至德也已矣」!

那麼,泰伯又是如何知道父親欲傳位於姬昌的想法是出於公心而非私心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那就要從太王的為人說起。

周太王的封國原本在涇水與渭水之間的「豳」(音「賓」,今陝西旬邑、彬縣一帶)地。那裡雖然土地平展,氣候溼潤,宜於耕作,但卻鄰近戎狄,因而常遭劫掠。每次戎狄來攻,太王便與之財物,以求彼此安處。公元前十二世紀,狄人再次來攻。這一次,他們不僅要財物,還想要土地。據《史記》記載,這時的豳國「民皆怒,欲戰」。戰爭可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此時太王不要說是利用民心,就是順應一下民心,都會引發一場戰爭,而且是會被稱作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但太王卻作了令所有人都驚詫不已的選擇,他說:「與之!」狄人不是要土地嗎?給他們!接下來,太王便與大臣們進行了一場既發人深思又令人肅然起敬的精彩對話。

據漢初伏勝的《尚書大傳》記載,當大臣們聽說太王要讓出土地的時候,不禁發問:「君不為社稷乎?」古時以社稷代表國家,大臣們希望太王能為國家而戰。太王曰:「社稷所以為民也。不可以所為民亡民也!」國家是為造福民眾而設立的,哪裡有為造福民眾而讓他們去死的道理?距此八百多年後,太王的後裔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之所以貴於「社稷」,正在於「社稷所以為民也」。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若沒有國,民仍可為民;而若沒有民,則國將不國。

大臣們繼續勸道:「君縱不為社稷,不為宗廟乎?」宗廟,即祖宗之廟,此處指太王祖先留下的基業。太王曰:「宗廟,吾私也。不可以私害民!」「宗廟」是屬於一家一姓的,豈能因一家之私、一姓之利而害天下?

太王接著又說:「有民立君,將以利之。」民眾擁立君主,是為了造福人民,而不是為了讓君主佔有土地和人民。「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民眾要為我個人而戰,讓他們的父親和兒子為了我的君位去死,我不忍心這麼做。

太王於是翻山涉水,率眾遷至岐山腳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北)。後來以邑為號,故稱「周」。太王的仁德感召了周邊的人民,「周人奔而從之者三千乘,一止而成三千戶之邑」。

由太王領導的這場發生於三千多年前的集體移民,並不是一次懦弱的逃亡,而是一場文明的遠徵。太王在生命、國家與權力面前所作的選擇,即便在今天看來,仍然驚世駭俗,足以彪炳史冊。它用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與和平主義立場所展示的儒家仁義觀,生動溫暖,歷久彌新,正是華夏文明的真正魅力和價值所在。我想,太王的這一片拳拳「為民」之心,大概就是讓泰伯心甘情願「三以天下讓」的原因所在吧。

相關焦點

  •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推薦)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論語後錄:易《小畜》「尚德載」,虞仲翔本作「尚得載」。引延篤云:「泰伯三讓,人無德而稱。」周禮大卜「三曰鹹陟」,註:「陟之言得,讀若王德狄人之德。」史記項羽本紀「吾為若德」,漢書作「吾為公得」,是「得」與「德」古字通也。得德古通,但本章中有一德一得,為何一章用兩字?是字不重複嗎?但各章中多有重複字,為何本章又如此?
  • 什麼是「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周朝始祖泰伯,生於公元前一二八五年正月初九,卒於公元前一一九四年三月初三,年九十一歲。泰伯到勾吳後未娶,治理勾吳四十九年,九十一歲壽終,卒後葬於鴻山之上,傳位於二弟仲雍。至此,泰伯成就了兩家天下,一為三弟的周天下,二為二弟吳天下,其讓德之高尚使後人敬仰,也被後人尊為至德先聖、三讓王、江南人文之祖。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 虞仲 於周之北故夏虛,是為虞仲,列為諸侯。
  • 三讓天下、至德無名--泰伯[圖]
    泰伯,姬姓,岐山周原(今陝西岐山縣)人,生於殷高宗武丁四十年,古公亶父之長子。因三讓王位,與弟仲雍託言採藥而南奔荊蠻,定居梅裡(今江蘇無錫梅村),隨鄉入俗,斷髮紋身。泰伯立國後,正值殷末世衰,中原諸侯王屢相用兵,恐禍及荊蠻,故築泰伯城。泰伯城「周三裡二百步(約1500餘米),外廓三十餘裡(約15000餘米)」在梅裡西北隅,名曰「故吳城」。自二十一世夫差亡國後,此城才被廢棄,後被稱為「故吳墟。」至唐代還保存有城內宅、古井等遺蹟,因世變滄桑,歷遭破壞,至今,故城遺址已蕩然無存。
  • 泰伯三以天下讓
    《論語·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在孔子理論體系中,「至德」具有雙重含義:一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二是普惠天下的政治概念。在整部《論語》中,孔子談及「至德」共有三次:一次是《雍也篇》中的「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一次是《泰伯篇》中稱頌「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還有一次就是本章評價泰伯「可謂至德也已矣」。孔子盛讚泰伯「至德」,是因為他能夠「三以天下讓」,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有天下,二是讓天下。
  • 殷商時期賢哲《泰伯三讓天下》
    泰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殷商時期的賢哲。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周文王之父),三個兒子都十分的有德行。
  • 善讀「論語」1.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學而篇第一」2【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據《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魯襄公十二年、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時年14),魯國三桓在25年間三度瓜分魯國公室,將魯公所屬的三軍、國民、土地盡數收歸己有,「三家自取其稅」,「公室彌益卑矣」。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昭公更被三桓共同攻伐而逃奔齊國,魯國由此陷入「無君」狀態長達七年之久。
  • 一起學《論語》19.5子張篇——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義疏》曰:此即是溫故而知新也——「日知其所亡」是知新也,「月無忘其所能」是溫故也,「可謂好學」是謂為師也。戴溪曰:學問無止法,善學者當有日益之功。日計之不足,歲計之有餘,則善矣。
  • 讀《大學》善做事,讀《論語》善經商,讀《中庸》會做官,讀《老子》有智謀。讀完國學經典,已讀了上萬個字
    經典蘊含常理常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經典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學」的「藝術」,一定可以朗朗上口,是很有韻律的歌唱。民間有這樣的說法:讀《大學》善做事,讀《論語》善經商讀《中庸》會做官,讀《老子》有智謀
  • 《論語》與幹部道德品質修養系列(2、道德與品德)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1》)以德來施政,其它一切都無法與之抗衡了。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3》)同樣是說如果用道德來施政,民眾不僅有羞恥心而且還能走上正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22》)孔子說天讓我具備了道德品質,其他人怎麼能奈何我?
  • 《論語泰伯篇》論語講師群(第189課 8.2)
    【四、上課內容】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但本人讀王闓運《論語訓》的解讀,王氏認為此「言治民在端本也」,則將兩者連在一起,我覺得有道理。竊以為,這裡講的依然是「禮」的重要性。李澤厚說,儒家的「禮」,不僅「是各種執政行事的規矩準則,同時也是個體為人做事的尺度。」(《論語今讀》)比如,恭、慎、勇、直固然是美德,但如不符合禮節去做,就會走向勞、葸、亂、絞,因此把握其中的「度」是非常重要的。
  • 清明時節讀《論語》:在儒家的山水裡慎終追遠
    清明時節讀論語:追尋失去的傳統,回到初心的地方。  1、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受教育不分貴賤,賢愚,機會都是均等的。30、苗而不秀 《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幼苗雖然發芽,不抽穗不開花,有的雖已抽穗但卻不結果實。
  • 《論語》:泰伯篇 解讀誰為2020高考語文全國1卷負責
    負起行囊道別學校,陽光下的倒影悠長;揮別曾經的象牙塔,你我的諾言在伸展;高考如期鋪陳開來,有關這一年夏季的故事永遠未完待續,比如語文全國1卷的作文故事……齊桓公、管仲、鮑叔轉啊轉,好多小星星。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孔子說:「禹,我對他沒有可非議的。他自己的飲食吃得很差,卻用豐盛的祭品孝敬鬼神;他自己平時穿得很壞,卻把祭祀的服飾和冠冕做得華美;他自己居住的房屋很差,卻把力量完全用於溝渠水利上。
  • 一起學《論語》15.5衛靈公篇——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蔡節曰:「無為」言不待有所作為也,「恭已正南面」言德容之盛無愧於居天子之正位也。獨舉舜以為言者,舜紹堯之後,法度彰、禮樂著,盡循堯道,任五臣之賢,此其所以能無為也。夫舜亦何所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所謂「篤恭而天下平也」。
  • 《泰伯篇 1》
    《論語·述而篇》是《論語》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內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
  • 至德三讓,延陵吳氏
    吳姓的堂號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還有三讓、至德、讓德、種德、世德、仁德、秀聚、忠義等。至德堂三讓堂『三讓』由來泰伯三讓王位,孔子對泰伯的謙讓精神十分敬佩,感嘆道:「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
  • 南宮适問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朱子集註:禹平水土暨稷播種,身親稼穡之事。禹受舜禪而有天下,稷之後至周武王亦有天下。適之意蓋以羿奡比當世之有權力者,而以禹稷比孔子也。故孔子不答。
  • 《論語》晨讀,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這種討論亦可分為兩點:一者,從比喻本身而言,《集注》所言:「穀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榖,曰實」是也;二者,對應於進德修業而言,對於三個不同的階段的理解,則解者略現分歧,此處列舉幾種不同解釋: 1,《癸巳論語解》:「有其質而不學,苗而不秀者也;學而不能有諸已,秀而不實者也」;2,《論孟精義》:範曰:…人性質雖美而不能學,則如苗而不秀;雖學而不能成德,則如秀而不實。
  • 善讀「論語」20.2_1:志大道當屏四惡,欲從政需尊五美
    「堯曰篇第二十」2_1【原文】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如《論語·子罕》中的「後生可畏」。【評析】本章內容較多,故分兩節講述。儒學,乃「人需」之學,而政治關乎天下蒼生的福祉,更是「人需」之所必備。故《論語》不僅論及修身進德,也有大量篇幅論及為政之道。
  • 善讀「論語」20.2_2:政之惡豈止四數,凡不善皆當屏除
    「堯曰篇第二十」2_2【原文】(續上)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3)。「道之以德」,即為「教」;「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即為「不教而殺」。教導民眾不僅要「言教」,更需要「身教」,正所謂「身教勝於言教」。是故孔子對季康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12.17),又說:「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 日課 |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1.9章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在《詩經·清廟》是這樣歌頌的:於穆清廟,肅祊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大意是:莊嚴而清靜的宗廟,助祭的公卿多麼莊重顯耀!濟濟一堂的眾多官吏,都秉承著文王的德操;為頌揚文王的在天之靈,敏捷地在廟中奔跑操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