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課 |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1.9章

2021-02-08 青松國學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收聽完整課程>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朱子:「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



圖 | 「終」甲骨文


我們學習,不光是自己學好,也是要影響到民風才真正地起作用,對不對呀?這裡引用了曾子的一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慎終」,意思是對父母或是各種喪事時,我們要非常小心謹慎地處理。「追遠」的意思就是要追憶到遠祖。這樣做,我們的民風、民德才能歸於厚道、歸於篤厚。

 

為什麼我們對喪禮要慎重,然後要追到遠祖,民德才能歸厚呢?這關係到古代教化的問題。

 

——「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

 

祭祀一定是要盡誠心誠意,為了敬這個誠,有齋戒等很多環節。其實在祭祀時,齋戒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身,這樣做的本身就是至誠的表現。然後民德才能被教化,被歸於厚道,歸於篤厚。

 

—— 「說的雖是祭祀,暗藏法界感化而顯現於現實,故其心至誠而民自歸化而樸。故內在之運化,至關重要。」

 

—— 「喪能盡禮則人倫關係之根常在,以此發孝道教化之本,德行則漸漸興起。不然,孝心漸離,親情淡漠,而人心日益自私自利。」

 

所以在喪禮時做得敬,而祭祀能敬誠的時侯,我們的心性、老百姓的心性才能常常得到錘鍊,那麼「人倫的關係」這個根才在。以此,孝道的教化之本才能發揮出來,德行才能興起,民風才能漸漸轉為厚道。不然的話,孝心慢慢離去,親情很淡漠的話,人心就更加自私自利了,這下就更加麻煩了。

 

看看現在的社會,喪禮很隨便,人怎麼樣?父子打官司,家庭分崩離析,這個大家反觀現實,都可以看得到。所以說,「慎終追遠」其實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代有祠堂,我們都要在祠堂裡祭祀我們的祖宗。大家了解一下祠堂文化,對於理解這句話很有幫助。




為什麼說通過祭祀禮,可以對百姓實現心性教化,德行儒染?


在《詩經·清廟》是這樣歌頌的:

於穆清廟,肅祊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大意是:

莊嚴而清靜的宗廟,助祭的公卿多麼莊重顯耀!

濟濟一堂的眾多官吏,都秉承著文王的德操;

為頌揚文王的在天之靈,敏捷地在廟中奔跑操勞。

文王的盛德實在顯赫美好,他永遠不被人們忘掉!

 

當我們懷著至誠至敬的心去追憶先人德行時,見賢思齊,省察內心,教化是可以不教而化的。


所以我們在家祠、宗祠等祠堂裡祭祀時,不妨多給兒孫輩介紹介紹被祭奠的先人情況,讓他們有所了解。並講講家族的發展史,祖輩是如何通過勤勞智慧發家的,祖上曾經出了哪些仁人志士,做出過哪些豐功偉績等等。


通過這種口口相傳的讚頌,加深下一代對家族的認同與自豪感,並在他們心中埋下了一顆想要自覺向先人學習,傳承優良家風,努力成才的種子。




蔡振民,字明遠,1966年出生,廣東雷州人。


其蔡氏儒宗起源於宋代蔡元定公,後因四世出九大賢而榮膺「萬古儒宗」的美譽。蔡老師受家學影響,自幼遍讀儒家經典,後為融通儒釋道諸學,於1997年辭去公務職務,外出遊學並得民間真師點化,入道隱修至今近二十年。


他的吟誦詠唱繼承了家學傳統,獨成一派;他對四書五經、易經、王陽明心學等儒宗經典的講解,深入淺出,信手拈來,義理透徹,深受聽眾的好評。


2012年起開始在全國各地學堂、道德講堂、街道辦、學校,圖書館、企業等從事國學講學活動。現專職從事儒學教學傳播工作,為深圳東方學堂國學院院長、青松國學的首席特邀講師


文字|選自青松國學《論語》課程,轉載請註明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❶ 在公眾號內回復「日課」,查看往期課程 

❷ 回復「論語」,購買課程,永久收聽

❸ 回復「師說」,查看更多課後問答

❹ 回復「打卡」,參與論語百日學習計劃 



收聽更多課程音頻,獲取全部文字講義

請點擊「閱讀原文」報名訂閱

相關焦點

  •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今天,我們再來解讀《論語-學而》中「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經360百科查證,《論語-學而》中「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在我們今天的現代漢語解釋中居然會有四個不盡相同的釋義,由此說明,今天的我們並不能做到對這句話的真實解讀,否則,就不會有四個釋義的結果了。
  • 《論語·學而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經文簡釋★ 曾子說:「恭慎端肅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誠敬莊嚴地追祭遠逝的祖先。上行下效如是,四方百姓皆然,民德世風歸於淳 厚,國 安邦寧天下平矣。————  END ————
  • 中英對照丨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今日選句 《論語》: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原文釋義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死亡的喪禮,追念久遠的祖先,百姓的道德風尚就會日趨忠厚了。」
  • 古語的新含義: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曰:「慎獨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說得是:「謹慎的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的追念祭祀祖先,這樣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風俗歸於到淳樸厚道了。」但是對於今天而言,這句話的含義未免過於牽強。由於社會的發展和火葬方式的普及,像之前繁瑣的喪葬禮儀已經不復存在,但「慎終追遠」依舊不會太多改變。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曾子曰慎終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翻譯】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追念他們的美好品德,民眾的德性就重歸於忠厚淳樸。」《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矣。」二、對於懂得儒家學術思想的人,本章的意義十分明確,這是敦本之教。敦本之教有兩層含義:一是民需教化,二是教化必由根本處開始。古人有胎教、能言之教、小學之教、大學之教,皆不離「孝」這個根本,這就是中國的孝文化。忠、孝相通,古人「取忠臣於孝子之門」,信乎!
  • 《論語》中的成語精髓,助你修身養性!
    二、巧言令色出自《論語》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令色」這個成語就出自這裡,是貶義的。令,美好。 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態偽情來迷惑、取悅他人。三、慎終追遠出自《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終:人死;遠:指祖先。
  • 清明時節讀《論語》:在儒家的山水裡慎終追遠
    清明時節讀論語:追尋失去的傳統,回到初心的地方。  1、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受教育不分貴賤,賢愚,機會都是均等的。8、慎終追遠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守喪盡禮,祭祀盡誠,以追念遠祖,民間的習俗就會趨於淳厚樸實。)9、述而不作《論語·述而》不要胡亂樹立自己的學說,免得貽笑眾人。
  • 《論語·學而》幾章要解
    《論語·學而》幾章要解
  • 【多圖】「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水知道——華嚴水結晶實驗中的十二德目
    臺南極樂寺華嚴實驗室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水知道——華嚴水結晶實驗中的十二德目。 中國古聖先王強調:「修身齊家,格致為本;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修身教學之內容,首重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並總結出十二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華嚴實驗室水結晶實驗,讓水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十二德目,呈現出絢麗莊嚴、光彩奪目的水結晶。
  • 一起閱讀‖《論語》: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 一起閱讀‖《論語》:子張學幹祿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 《論語泰伯篇》論語講師群(第189課 8.2)
    朱子《四書集注》引吳棫曰:「君子以下,當自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也就是說,現在楊伯峻版本的這一章,吳棫認為,應該分為兩章。朱子認為有一定道理,他說:「此一節與上文不相蒙,而與首篇『慎終追遠』之意相類,吳說近是。」的確,此章有兩段,內容似不相關,多有將其分為兩章者。
  • 論語學而第一1.7、1.8、1.9原文及翻譯
    論語學而第一1.論語學而第一1.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不重①則不威②;學則不固③。主忠信④,無友不如己者,過⑤則勿憚⑦改。」論語學而第一1.9原文及翻譯「原文」: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矣。」
  • 38個出自《論語》的男孩名字,儒雅又有內涵!
    #《論語》是一本記載了眾多哲理的典籍,裡面的教育觀念、有關為人處世的道理、以及治國立家的理念,至今都很受用。有父母取名需要引經據典,不妨看看《論語》,既有哲理性又賦有濃濃的文藝氣質,可修身、養性。所以,今天小編就分享一些出自《論語》的男孩名字,儒雅又有內涵,供大家參考。謹信選自:「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
  • 一起閱讀‖《論語》:孟懿子問孝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 《論語》章句重點解析(第1-5章)
    整部《論語》都是孔子因材施教,情景教學,孔子的言行都是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方的具體情況相應的。現在已經過去2500多年,社會制度、國際環境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很多章句已經不符合當代社會,也不符合現在的國情。《論語》是學習儒家思想的最核心經典,是學者的修身實踐指導準則。
  • 周原考古隊的調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周原喪禮所見所聞
    古文獻中也有君、友問疾的記載,如《左傳》昭公元年「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這是諸侯之間的相互探視;《論語·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這是孔子探望生病的學生。老人臨終前,家人首先要用熱毛巾為其擦洗身子,男性需剃頭,女性需梳洗頭髮。
  • 過則勿憚改【1·8】【1.9】|《論語》沒有那麼難
    忠信,忠實、誠信,這是儒家兩條非常重要的道德,我們還會在《論語》的其他條目中看到。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重字。入字在大象字卡的青部,家長和小朋友們可以找出來看一下。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學而篇的第八章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第九章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還學了一個重要的重字,你對今天的學習內容有什麼心得和想法,都歡迎留言給我。
  • 一起閱讀‖《論語》: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 經典國學—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帶譯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