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收聽完整課程>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朱子:「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
圖 | 「終」甲骨文
我們學習,不光是自己學好,也是要影響到民風才真正地起作用,對不對呀?這裡引用了曾子的一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慎終」,意思是對父母或是各種喪事時,我們要非常小心謹慎地處理。「追遠」的意思就是要追憶到遠祖。這樣做,我們的民風、民德才能歸於厚道、歸於篤厚。
為什麼我們對喪禮要慎重,然後要追到遠祖,民德才能歸厚呢?這關係到古代教化的問題。
——「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
祭祀一定是要盡誠心誠意,為了敬這個誠,有齋戒等很多環節。其實在祭祀時,齋戒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身,這樣做的本身就是至誠的表現。然後民德才能被教化,被歸於厚道,歸於篤厚。
—— 「說的雖是祭祀,暗藏法界感化而顯現於現實,故其心至誠而民自歸化而樸。故內在之運化,至關重要。」
—— 「喪能盡禮則人倫關係之根常在,以此發孝道教化之本,德行則漸漸興起。不然,孝心漸離,親情淡漠,而人心日益自私自利。」
所以在喪禮時做得敬,而祭祀能敬誠的時侯,我們的心性、老百姓的心性才能常常得到錘鍊,那麼「人倫的關係」這個根才在。以此,孝道的教化之本才能發揮出來,德行才能興起,民風才能漸漸轉為厚道。不然的話,孝心慢慢離去,親情很淡漠的話,人心就更加自私自利了,這下就更加麻煩了。
看看現在的社會,喪禮很隨便,人怎麼樣?父子打官司,家庭分崩離析,這個大家反觀現實,都可以看得到。所以說,「慎終追遠」其實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代有祠堂,我們都要在祠堂裡祭祀我們的祖宗。大家了解一下祠堂文化,對於理解這句話很有幫助。
為什麼說通過祭祀禮,可以對百姓實現心性教化,德行儒染?
在《詩經·清廟》是這樣歌頌的:
於穆清廟,肅祊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大意是:
莊嚴而清靜的宗廟,助祭的公卿多麼莊重顯耀!
濟濟一堂的眾多官吏,都秉承著文王的德操;
為頌揚文王的在天之靈,敏捷地在廟中奔跑操勞。
文王的盛德實在顯赫美好,他永遠不被人們忘掉!
當我們懷著至誠至敬的心去追憶先人德行時,見賢思齊,省察內心,教化是可以不教而化的。
所以我們在家祠、宗祠等祠堂裡祭祀時,不妨多給兒孫輩介紹介紹被祭奠的先人情況,讓他們有所了解。並講講家族的發展史,祖輩是如何通過勤勞智慧發家的,祖上曾經出了哪些仁人志士,做出過哪些豐功偉績等等。
通過這種口口相傳的讚頌,加深下一代對家族的認同與自豪感,並在他們心中埋下了一顆想要自覺向先人學習,傳承優良家風,努力成才的種子。
蔡振民,字明遠,1966年出生,廣東雷州人。
其蔡氏儒宗起源於宋代蔡元定公,後因四世出九大賢而榮膺「萬古儒宗」的美譽。蔡老師受家學影響,自幼遍讀儒家經典,後為融通儒釋道諸學,於1997年辭去公務職務,外出遊學並得民間真師點化,入道隱修至今近二十年。
他的吟誦詠唱繼承了家學傳統,獨成一派;他對四書五經、易經、王陽明心學等儒宗經典的講解,深入淺出,信手拈來,義理透徹,深受聽眾的好評。
2012年起開始在全國各地學堂、道德講堂、街道辦、學校,圖書館、企業等從事國學講學活動。現專職從事儒學教學傳播工作,為深圳東方學堂國學院院長、青松國學的首席特邀講師。
文字|選自青松國學《論語》課程,轉載請註明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❶ 在公眾號內回復「日課」,查看往期課程
❷ 回復「論語」,購買課程,永久收聽
❸ 回復「師說」,查看更多課後問答
❹ 回復「打卡」,參與論語百日學習計劃
收聽更多課程音頻,獲取全部文字講義
請點擊「閱讀原文」報名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