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考古隊的調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周原喪禮所見所聞

2020-12-25 澎湃新聞
北京大學周原考古隊在田野發掘之外,也記錄下周原這片土地上正在上演的故事。本文系周原考古隊關於一場喪禮的所見所聞。現實的故事與文獻的記載,在這裡恰似樂曲中不同聲部的對位。


在周原,我們的研究對象不只是黃土下的遺蹟、遺物,鄰近村莊裡上演的一幕幕現實故事無不體現著傳承千餘年的周禮文化。「禮莫重於喪」,喪禮深刻反映著禮的精神與內核。周原的民風民情,也在喪葬儀節中有所體現。

出殯

關中地區的喪葬習俗中,未成年人和青年夭折一般不舉喪事、不入墳塋,或用席草掩埋、或用棺材盛殮,半夜抬出掩埋。在外身亡者,其屍不得入院進堂,在家門外搭棚舉喪。而老人去世則講究「葬之以禮,木棺土葬」,習俗甚為繁瑣,也即本文所指的喪禮儀節(現在,縣城已實行火葬,但鄉村大多仍保留土葬)。

周原的喪葬儀式可分為初喪、入殮、安葬、祭祀四個階段。

初喪

在周原,老人病危、即將逝世時,家人會通知親友來探視,以作最後訣別。古文獻中也有君、友問疾的記載,如

《左傳》昭公元年「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

,這是諸侯之間的相互探視;

《論語·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

,這是孔子探望生病的學生。

老人臨終前,家人首先要用熱毛巾為其擦洗身子,男性需剃頭,女性需梳洗頭髮。然後要穿上壽衣,壽衣分多層,有襯衣、外套、棉衣、棉褲(男)/棉裙(女)、半身/齊身大衣,衣物用料必須輕薄,意為「升天易」,且多層壽衣必須提前套好,一次性給老人穿上。

《禮記·喪大記》

中有老人病危時

「徹褻衣,加新衣」

的記載。

《儀禮·士喪禮》「外御受沐入」,「乃沐,櫛,挋用巾,浴,用巾,挋用浴衣」,「蚤,揃如他日」,「設明衣裳」

,這是為死者修剪指甲、鬚髮,然後穿上內衣。待老人斷氣後,還要在其臉上蓋一張「遮臉紙」,親友探視時可揭開。

據村中主持白事的人介紹,死者的屍體會放於其生前的房間裡。若在夏秋季節,則將屍體置於冰棺中;若在冬春季節,則用木板架一張床(即墊屍板)置於房內,板尾置一桌,放上兩根點燃的白蠟燭及祭食。床的擺放方向並無特殊規定。

而在春秋時期

,死者必須

「死於適室」,即正寢

。且死者剛斷氣時要為其

招魂

,家人或親友會手持死者生前穿著的禮服攀上屋脊,面向北方大聲呼喊死者的名字,試圖招回死者尚未遠去的靈魂。

招魂之後,要把招魂的衣服覆蓋在死者身上。然後在室內南窗下設床,遷屍於床,去掉死者身上蓋的招魂衣服,改用專門衣被覆蓋屍體。

現在已無此儀節。

冰棺

《儀禮·士喪禮》中記載:「楔齒用角柶」、「綴足用燕几」

,即用角柶插入死者齒間,用燕几把死者的腳束縛住,為之後的飯含和襲殮做準備。在周原,為了防止屍體雙腳僵硬後不能伸直,需用白布擰成繩將死者雙足固定。同時,家人會將已經鑽孔穿繩的硬幣置入其口中,稱為「口含」,繩子的另一端系在衣領上,待封棺前將硬幣從口中取出,放在唇邊。

根據《儀禮·既夕禮》,死者手中還握有紅裡黑面、中間充絮的絹團。

而現在,死者的手心裡通常是放置元寶或100元人民幣,寓意帶上錢財。

《儀禮·士喪禮》中規定,

主人要往死者嘴中放米和貝殼,即

「飯含」

,然後

「商祝掩,瑱,設幎目,乃屨,綦結於跗,連絇」

,商祝要用巾蒙住屍面、用絲絮塞耳、用帶子把死者雙腳綁在一起。此後,

「乃襲,三稱」、「設冒,櫜之,幠用衾」

,即為死者穿上三套衣服,內衣不算在內,用「冒」套好屍體、蓋上衣被。在古代,楔齒和綴足最先進行,飯含、設幎目、設握、襲等是之後才進行,但現在,這些活動都是在老人死後一併進行了。

此後,需請陰陽先生卜定含殮和殯葬日期,然後「出訃聞」,即用一張大幅長方形白紙,書死者姓字、生卒年月、孝子姓名等文字,然後張貼在門側。同時,死者家人還需向五服以內至親報告歿訊,亦通知族內人前來弔祭。

訃聞

親友接到報喪後前來弔喪,會向喪家贈送入殮用的衣被,喪家則需以白布一副給予來弔喪者。

《儀禮·士喪禮》

對向國君報喪、賓客憑弔、收取衣被等禮節進行了十分詳細的規定:

「乃赴於君。主人西階東,南面,命赴者,拜送」,「有賓,則拜之。入,坐於床東。眾主人在其後,西面。婦人俠床,東面」,「親若襚,不將命,以即陳。庶兄弟襚,使人以將命於室,主人拜於位,委衣於屍東床上。朋友襚,親以進,主人拜,委衣如初,退,哭,不踴。徹衣者,執衣如襚,以適房」

,而現在則簡化很多。

死者家人還需為死者設銘,銘即銘旌,

春秋時期是把紅布和黑布拼接起來,上面書寫「某人之柩」掛在竹竿上,然後立在屍前臺階上,死者入殯後,即把銘旌覆蓋在棺上

。現在的銘旌多為紅布,上面書寫「大德望嶽舅(姓氏)公老大人之旌旗」(男)或「大淑如(姓氏)老孺之旌旗」(女),製作銘旌的人需為死者的女婿或外甥,入殯時不蓋銘旌,下葬時再蓋上銘旌。

入殮

入殮,即屍體入棺。入殮前,需提前在棺底鋪上草木灰或木炭灰包,然後墊上褥墊。

入殮時,由長子抱屍頭、由四或六人抬屍體,屍腳先出屋,屋外用毯子或被子遮住陽光。入棺時,屍體的腳先放入,後平放棺內。屍體枕「元寶枕」,足蹬三塊「曲」,「曲」是製作醋的一種發酵物,寓意「後輩發財」。棺內兩側分置死者生前喜愛之物和生活用具,包括寓意「長青」的柏樹枝,然後蓋親友所送的被子,直到蓋滿使屍體在棺內不能移動為止。

一切完成後,死者舅家或娘家需視殮,然後即可合上棺蓋。落釘前,孝子孝眷及至親好友分批痛苦跪拜、告別遺體。落釘後,親友焚紙祭奠。

「主人奉屍斂於棺,踴如初,乃蓋。」

這是

《儀禮·士喪禮》

對入殯的描述,

入殯後,死者家人要按照親疏遠近穿著相應的喪服,即成服

。而現在,死者親人一般是在老人去世當天就穿上喪服。在周原,尚未出殯期間,前三輩人全身著白袍,男性頭戴白布圈,女性頭戴白帽,關係遠的親屬則無須著白袍,僅戴布圈或白帽即可。曾孫輩穿黃色喪服,第五輩穿紅色喪服。

封棺後,棺材會放在兩專用凳子上進行絞棺。絞棺的繩子一般是兩股或三股。絞棺時,用木棒在打結處絞,方便人抬。

入殮後靈堂布置也有講究。靈前擺一張桌子,名為「祭桌」,圍上白布桌罩,上面陳放香爐、蠟臺、果品、麵食等供品,祭桌上設靈位,然後將死者遺像放大掛在幛上,兩邊貼上輓聯,在靈堂兩側空餘位置擺上親朋好友帶來的紙紮品,大多為花圈、紙人、紙錢、紙電視、花饃等。靈桌前設置燒紙盆,地上鋪上草墊,桌上有香爐,供親友祭弔時燒紙上香。

陰陽先生會為死者封兩個牌位:一是「供奉某某先生之靈柩」,此牌位在靈柩入土後燒掉;二是「供奉某某人之靈位」,此牌位供奉在家中,三周年後燒掉。兩牌位均由白紙製成,呈窄長五邊形。另有第三個紅色牌位是三周年後使用的,由親屬自己書寫,為「供奉某某先生之神位」。

靈堂中,孝子們一般都在靈前鋪上席氈,席地跪坐。在守靈期間,每天一早一晚女孝子都必須痛哭一場,這種禮節在

《儀禮·士喪禮》

中稱為

「朝夕哭」:「朝夕哭,不闢子卯。婦人即位於堂,南上,哭。丈夫即位於門外,西面,北上。外兄弟在其南,南上。賓繼之,北上。」

古時的朝夕哭有嚴格的規定,時間始於死者入殯之時,結束於葬後的卒哭祭

(「猶朝夕哭,不奠,三虞。卒哭,明日以班袝。」《儀禮·既夕禮》)

安葬

安葬前,死者家人需請陰陽先生根據死者的生辰八字、屬相、手相等佔卜葬日和墓地。

《儀禮·士喪禮》

中也有筮宅和卜葬日的記載。

周代流行聚族而葬,同一家族有成片的公共墓地,家族墓地設專人管理。筮宅時,主人及親友都要到墓地,由冢人劃定墓穴範圍並挖開表土層,然後佔卜吉兇。周代卜葬日是在葬前一月的下旬佔卜下葬之日,對於葬日的選擇,有著非常繁瑣的規定。

當陰陽先生佔卜完成後,便要去墓地打墓。關中地區,墓一般為坑式或窯洞式,窯洞式是先挖一垂直的墓坑,深達丈餘時,再在墓坑壁上開口,挖一橫向墓道,以備停棺。有錢人家還要用磚石或水泥箍墓。

在周原,下葬前首先需要舉行暖喪和迎祭。

葬前一日傍晚至天明為暖喪。親友至孝需依次輪流燒紙行禮、獻樂。孝子孝女需按男左女右跪於靈堂兩側,在吹鼓手奏哀樂聲中,主祭者靈前拈香、燃燭、跪哭,接著進行獻飯。此後便是獻樂,一般會邀請戲班前來表演,節目內容有「秦腔」、「咪咪戲」等。在獻樂中,仍行燒紙、叩拜禮,如此燒紙、獻樂、行禮,通宵達旦。

戲臺

喪家為表演者披上紅巾

表演者將供奉的花生糖果撒向觀眾

葬前還會進行升棺,升棺時要對死者說提醒的話,大概是:「快要走了,請您提前準備一下」。升棺意為「升官發財」,不過實際是為了方便抬棺。升棺時,會在凳子與棺材之間墊磚。一般升1-3次,每升一次加一塊磚。升棺完成後,家屬燒紙和哭喪。

迎祭,即迎接親朋送祭品。在當地,孝子們會排成一列,手持哭喪棒,到村莊十字路口迎接前來弔喪的親友。凡弔客到,吹手均奏樂,每家親朋皆如此迎接答謝。

迎祭隊伍

手持哭喪棒

《儀禮·既夕禮》記載:「遷於祖,用軸」,即在葬前一日凌晨,趁天色未明之際,要把棺柩移至死者的祖廟之中。

現在這一流程已取消。

出殯當天,死者兒女身著的白袍要比之前的厚幾層,外加一條大紅布巾披在肩膀上,頭戴白布圈再加紙帽,紙帽似燈籠狀,罩在頭頂。另外家中最小的男丁也需要佩戴大紅布巾。其他親屬所著成服則與出殯前無異。出殯時,家中男丁需手持一根纏滿白絮的柳棍(哭喪棒),待下葬後插在墳堆周圍。

葬日當天,按卜定時間起靈。起靈時,棺材由家中被抬入靈車,靈車駛出家門之前,會在棺前放置牌位、供食、火盆等,家中所有男丁分兩列跪在棺前,由村中老人主持親友拜祭。親友拜祭時,需點燭、燒香、撒酒、燒紙、磕頭、哭喪,兩側男丁也向該親友回禮,一般是磕頭三個、作揖三次。以往,棺材都是由人抬到墓地,現在由靈車運輸。

靈車

親友在靈車前拜祭

鄉親懸舉銘旌、花圈等物為前導,吹手吹吹打打,長子或長孫頭頂紙盆於出村第一個路口摔破,長媳提前赴墓地撩土於棺下返回。所有孝子均手持哭喪棒,以白布索挽靈柩,女兒扶柩,後面跟著送葬的鄰裡鄉親,徐徐前進。

出殯隊伍及銘旌

孝子索挽靈柩

棺材入地時,首先在墓壙中放入棺材,然後在棺尾放置鋁合金制小墊桌,桌上放置陶罐、水果和香爐,陶罐中需提前放入酵子、水、面,面發起來後,再放入根須枝葉完整的大蔥。如果罐中的面溢出來,則表示後輩兒孫都會旺起來。小墊桌前,再放一鋁合金制墓門。封土之時,需將親友送的「紙紮」火燒,全土起冢後,將柳棍插於冢脊,然後燒紙哭吊而回。

墊桌和墓門

《儀禮·既夕禮》

中規定,下葬後還要進行反哭和虞祭。

「乃反哭,入,升自西階,東面。眾主人堂下東面,北上。婦人入,丈夫踴,升自阼階。主婦入於室,踴,出即位,及丈夫拾踴,三」

,這是說,棺柩下葬後,不等掩埋完畢,主人就要先行趕回祖廟哭泣以致哀思。

虞祭則是安死者靈魂之祭,虞祭共進行三次,下葬當天舉行的叫「初虞」,隔一天舉行「再虞」,「再虞」次日進行「三虞」

,這在

《儀禮·士虞禮》

《禮記·檀弓》

中都有記載。

「三虞」之後再隔一日舉行

卒哭之祭,卒哭即停止每日的朝夕哭

。卒哭之祭次日舉行

班祔,即把死者的牌位供入宗廟而進行的祭祀,目的是要確定死者在廟中的位次。

在周原,葬日當天中午的午宴最為盛大,寓意死者入土為安,而下葬前的筵席則多為臊子麵。

午宴

臊子

葬後頭三晚,死者兒孫要去墳地為親人「打怕怕」,意在為其作伴除寂。

出煞也是周原喪葬習俗之一。指的是靈魂要離開生前居住的家中,前往墓地,隨肉身歸入黃土。出煞分為引煞和躲煞。引煞時,一人抱著白公雞走在路上,一人用柳條打公雞,使其鳴叫,應是為靈魂引路的信號。活人無須避引煞。但躲煞不同,死者家屬會提前一天通知村民,在躲煞期間不要出門。相傳若是活人出現在躲煞路上,會對其不利。出煞以後,一名老婦要在屋內灑上硃砂水和五碩糧食,分別是小米、大米、穀子、高粱和豆子,用以鎮宅。出煞時間以及出煞類型均由陰陽先生一併算出。出煞有時在出殯前,有時在出殯後,視乎陰陽先生的佔卜結果。

祭祀

人死後,一般三年要行九禮,頭七、三七、五七、七七(盡七)與百日均要舉行祭奠儀式,規模較大。第二、四、六個七天(空七)則不用祭奠。葬禮後一周年及兩周年時,直系親屬要到墳前祭奠,儀式包括燒紙、焚香、敬酒等。

三周年時,紀念活動較隆重,前往祭奠的人要比前兩周年都多,族人親戚都來獻禮饃、紙花,以示哀思。三周年時還要舉行立碑儀式,在墳墓前樹立起石碑,請吹手奏樂、請地方有名望的人揭碑、宣讀碑文,然後進行孝子獻祭、燒紙叩拜等項。

《儀禮·士虞禮》

對古代祭禮中的

小祥、大祥和禫祭

的記載如下:

「期而小祥,曰:『薦此常事。』又期而大祥,曰:『薦此祥事。』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猶未配。」

古禮中,小祥、大祥、禫祭的禮節與今日祭祀之禮比起來要複雜得多,

每次不單要潔身、準備豬肉祭品,還得要專門的人作為祭祀的對象「屍」

,以達到

「祭,如在」

的效果。

此外,古人喪服的更換、減殺是從

小祥

開始的,

小祥之前衣服上不能帶有顏色豔麗的花紋

,等到

禫祭

之後,衣服便能恢復正常。相較之下,現今的禮儀要精簡許多,農村地區的三年換服並不是真正等到三年後才換掉喪服,大多數人是在頭七之後便把喪服脫去。待到第三年換服時,再將喪服等與死者有關的物品拿出焚燒,表示生活完全進入正軌。

喪葬禮節在周原這片土地上傳承了千餘年,雖經時代發展有所變遷,但並沒有失去其最根本的意義。「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事死如事生,是對死者的告慰,也是對生者的教育和啟迪。「明器衣衾、俎豆牲牢,其實是喪禮的細枝末節。哀戚之情、敬畏之心,才是喪禮真正的核心。」

【參考資料】

孫慶偉:《事死如生,慎終追遠——周代的喪葬文化》

楊卓:《現代陝西禮儀與周代喪禮承襲關係研究——以陝西關中地區喪葬為例》

李福蔚、龍劍輝、李亞龍:《寶雞民俗文化叢書——社會民俗》

本文原載「周原考古隊」微信公眾號,「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授權轉載。原文由吳琪瑤、鄒鈺淇撰稿;吳琪瑤編輯;鄒鈺淇、樸俐娜採訪;付怡、鄒鈺淇、樸俐娜、吳琪瑤攝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英對照丨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今日選句 《論語》: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原文釋義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死亡的喪禮,追念久遠的祖先,百姓的道德風尚就會日趨忠厚了。」
  •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今天,我們再來解讀《論語-學而》中「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經360百科查證,《論語-學而》中「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在我們今天的現代漢語解釋中居然會有四個不盡相同的釋義,由此說明,今天的我們並不能做到對這句話的真實解讀,否則,就不會有四個釋義的結果了。
  • 日課 |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1.9章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收聽完整課程>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裡引用了曾子的一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慎終」,意思是對父母或是各種喪事時,我們要非常小心謹慎地處理。「追遠」的意思就是要追憶到遠祖。這樣做,我們的民風、民德才能歸於厚道、歸於篤厚。 為什麼我們對喪禮要慎重,然後要追到遠祖,民德才能歸厚呢?這關係到古代教化的問題。
  • 古語的新含義: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曰:「慎獨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說得是:「謹慎的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的追念祭祀祖先,這樣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風俗歸於到淳樸厚道了。」但是對於今天而言,這句話的含義未免過於牽強。由於社會的發展和火葬方式的普及,像之前繁瑣的喪葬禮儀已經不復存在,但「慎終追遠」依舊不會太多改變。
  • 《論語·學而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上行下效如是,四方百姓皆然,民德世風歸於淳 厚,國 安邦寧天下平矣。————  END ————
  • 陝西周原遺址確認發現一座西周晚期城 (組圖)
    人民網西安1月9日電(李志強、梁錦)2013年7—12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周原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周原遺址的地表遺存分布及微地貌情況進行詳細記錄與調查,大致理清了商周時期的聚落結構
  • 古公亶父遷居的周原,自然條件優渥,為何沒有原住民?
    因為不堪西北戎狄人的侵犯,舉族南下來到周原。從此後,周人這個名稱便開始出現。這裡的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古公亶父大力發展農業,很快使得部落強大起來。古公亶父遷居周原,被看作是周代興盛的起始和關鍵所在,而周原附近的人們聽說古公亶父治理有方,仁義賢德,也都紛紛前來歸附,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從前的豳人拋棄原始落後的。
  • 【這裡是陝西】寶雞市岐山縣:周原周文化景區
    周原景區南門。岐山周原,華夏在這裡生根,周朝在這裡肇基,周文化在這裡啟源。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其在全國乃至世界文化坐標上的至高地位。周原景區——明堂。景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毗鄰《詩經》所指:「鳳鳴岐山」的鳳凰山南麓,由周城、周公湖、周公廟、鳳凰山四大板塊組成,形成一方城、一湖水、一座廟、一面山的總體格局,項目範圍約4平方公裡。
  • 【多圖】「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水知道——華嚴水結晶實驗中的十二德目
    臺南極樂寺華嚴實驗室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水知道——華嚴水結晶實驗中的十二德目。 中國古聖先王強調:「修身齊家,格致為本;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修身教學之內容,首重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並總結出十二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華嚴實驗室水結晶實驗,讓水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十二德目,呈現出絢麗莊嚴、光彩奪目的水結晶。
  • 【周原文藝 】楊德生詩文選
    天降孽緣害國人霧霾遍野霧沉沉   出門口罩封無聲黃塵滾滾在關中  中原處處是怨聲                   莫怨他人看自身  是你嘴餐害她行                  天使披掛舍己身  拯救天下火雷霆風雨只在南山中  橫掃疫情勝天神喜看今朝萬物蘇  豎指具世贊華人周禮扶風《周原文藝
  • 史上最嗨六一 兒童節遇上小周末,嗨瘋中國周原…
    嗨瘋中國周原景區!6.1 兒童節想製造屬於自己的雲朵嗎?牽著氣球和網紅玩偶玩兒扮裝怎麼樣?一、慶「六一」周原杯少兒書畫展暨祖國萬歲—周原少兒書畫百米長卷筆會為了歡度「六一」兒童節,慶祝建國七十周年,謳歌新時代,特舉辦【慶「六一」首屆周原杯少兒書畫展暨「祖國萬歲」 ——周原少兒書畫百米長卷筆會】,本次活動是從全市部分投稿學校及少兒培訓班1000多件作品中選送
  • 尋夢周原文化·樂遊文明之源,西安高新一中走進周原探秘周禮文化
    世界靜觀,最快的成長是自立自強、最好的課堂是行走在路上知行修遠,夢想起航不桎於課堂,8月10日一大早來自西安高新第一中學的500餘名學生齊聚中國·周原景區,禮樂齊鳴、威風大氣的周代迎賓禮開啟了屬於他們的「尋夢周原
  • 「周原文藝 詩經」槐樹的路徑
    周原文藝投稿聯繫郵箱:ffxzjxh@163.com
  • 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因此,基於傳統喪禮文化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北大哲學系、宗教學系吳飛教授提出: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這樣的觀點來突出告誡人們傳統喪禮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偏廢。吳飛教授認為喪禮制度之中寄存著人們"愛"與"敬"的情感,從而使得民德歸厚。他認為愛與敬相輔相成,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表現和保證。如果沒有後者這種嚴肅認真的"敬"的話,愛是得不到保證的。對於現代中國來說,恰恰是過於強調前者而不強調後者,導致愛無法得到保證了。
  • 十月初一寒衣節:祭奠先人慎終追遠,殯葬改革任重道遠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孝親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中華文明5000年綿延不絕的基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