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2020-12-24 讀史閱世

泱泱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禮儀之邦,在古老的華夏民族中傳統文化積攢著一代與一代,一個歷史階段與另一歷史階段之間的同一性與連續性,它構成了古老中國久遠的價值觀念、道德信仰、制度與行為方式。

而傳統的喪禮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反映著古代中國的社會生產結構、行為心理特徵、普遍的價值觀與闊大的宇宙觀,它還根植與每個個體之中,孕育著每個個體的民族意識與情感,對人們的道德修養以及社會秩序起著無法替代的關鍵作用。

因此,基於傳統喪禮文化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北大哲學系、宗教學系吳飛教授提出: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這樣的觀點來突出告誡人們傳統喪禮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偏廢。

喪禮通過培養愛敬之情立安世道人心

《孟子》有言,王道之始——起於民養生喪死無憾。歷史上的喪禮制度對於敦化風俗以及安頓人心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麼喪禮文化到底是怎樣潛移默化地達到安世道人心的作用的呢?  

吳飛教授認為喪禮制度之中寄存著人們"愛"與"敬"的情感,從而使得民德歸厚。他認為愛與敬相輔相成,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表現和保證。

如果沒有後者這種嚴肅認真的"敬"的話,愛是得不到保證的。對於現代中國來說,恰恰是過於強調前者而不強調後者,導致愛無法得到保證了。 

我們知道,每個個體都處於一個社會共同體之中,而人們正是通過文化去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生態環境相協調適應,並且由此去構建他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

道德生活來源於社會生活,在社會的群體生活中道德才得以彰顯,而喪禮儀式一方面既可以傳遞與強化集體觀念意識,另一方面也蘊含著族群的內在情感與道德品性。

通過喪禮的複雜象徵性結構,展現人類諸多難以直面的內容"死亡""痛苦"等,從中傳達出"愛"與"敬"的生存主題,正是喪禮文化長期受到人們認可與延續的原因。而也正是喪禮制度延續了愛與敬的情感,達到了安世道人心的作用。

喪禮文化樹立倫理道德  

吳飛教授直言,從歷史經驗來看,喪禮肯定起到了敦化風俗的作用,但現實社會基本放棄了禮儀制度,如若完全不講喪禮文化,倫理敗壞便顯而易見。可見,喪禮制度對於倫理道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從古至今,喪禮制度雖演化不斷,但為父母守孝的觀念依然傳承下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家中成員之間的親情是人們最主要的情感性體驗,而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元,因而家庭成為了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

《詩·小雅·蓼莪》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可見,家庭對於每個個體來說,影響都是深遠而持久的。

在古代中國,"身"與"家"是難以分離的,《呂氏春秋》中云:"以身為家,以家為國,以國為天下。此四者,異位同本。故聖人之事,廣之則極宇宙、窮日月,約之則無出乎身者也。"社會中蘊含著共有的價值與信仰體系。

喪禮制度就很好地維持了中國傳統社會"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奠定了古代中國禮儀之邦的理念與實踐基礎。傳統喪禮制度將個人、家庭與國家成功地結合到一起,使得社會倫理道德得以鞏固。  

傳統喪禮關聯著傳統文化 

在談論到傳統喪禮至今仍然沒有根絕的問題時,吳飛教授回應道:"現代中國人和傳統中國禮樂文明的唯一一個具有實質性的聯繫就在喪禮上面。如果傳統喪禮徹底消失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很難有希望了。"

傳統喪禮文化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也將面臨泯滅的危險。  

中國傳統的喪禮儀式根植於中國文化,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社會結構,並且與個體的宇宙觀、價值觀、行為模式、心裡特徵緊密聯繫著,可以說,喪禮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百態的縮影。

喪禮制度之所以佔據如此地位,一方面源於"禮"是中國人社會生活中的習俗行為準則,它極大充實並豐富了禮的內涵與實踐性,另一方面它符合了官方儒家思想中整合個人、家庭、國家關係的要求。

喪禮文化制度具有恆定性與群體性,它將逝去的一代與活著的一代連接在社會的根本結構之中,故而失去喪禮文化,便將失去一個群體性文化,失去中國文化。

現代殯葬改革的問題

近十幾年來中國進入了社會的快速轉型推進時期,伴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中國鄉村社會也在進行著複雜的轉變與重構。

但令人擔憂的是,面對現代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強勢浪潮,中國傳統文化被嚴重擠壓,出現了一系列的異化現象。在中國的鄉村社會中表現得尤為顯著。  

以安徽安慶為例,強制推行的殯儀改革引發了一系列矛盾與駭人聽聞的事件。有報導刊載出,許多老人為了能趕在火葬之前入土為安而紛紛自殺。

這並不是個案,在九十年代時,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並且為了對抗這類行為,當地的政府部門歡迎舉報,最後導致在有民眾舉報後,他們就將屍體挖出來,當場澆汽油燃燒,進而引發了更大的紛爭衝突。

在貴州的某些地方政府,也因殯葬改革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將違規人員抓捕判刑,而當地人也因政府的強硬舉措,有些完全不辦喪事,只偷偷挖個坑把逝去的親人埋葬,也完全不起墳頭。

這一系列因殯葬改革出現的矛盾在各地都屢見不鮮,尤其在鄉村地區反抗更為激烈。而政府有時過於強硬的措施,也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對於因殯葬改革而引發的一系列矛盾,吳飛教授也表達了他的看法:"現在中國的殯葬改革是把人的屍體當成垃圾在處理,殯葬部門就是一個人體垃圾站,它的目的不是維護愛敬之情,不是慎終追遠,而是怎麼儘快把死人處理掉。這種指導思想是完全否定性的、負面的。"

吳飛教授明確地指出了如今殯葬制度改革最大的一個問題,那便是缺乏了人文關懷,完完全全將人當做了物品儀器在處理。而傳統的喪禮制度則寄託了人們深刻的情感,是一種慎終追遠的文化方式,不僅僅是簡單的現代化殯葬制度所能動搖的。

要解決這些矛盾,就必然離不開傳統的喪禮制度,需要從中找到同樣適應於現代社會的因素,加以利用,使得現代的喪禮殯葬能讓逝者體面,家人得到一定的安慰與寄託。  

吳飛教授對現代喪禮制度的建議  

在具體改革制度方面,吳飛教授提出應該出臺相應的喪假制度,儘管現在有法定的喪假但時間太短,基本是空文規定。

吳飛教授指出:"古代的丁憂制度,除了文化方面的考慮之外,一個直接的考慮也就是對於人情自然的照顧。殯葬改革裡面沒有適當長度的喪假,它完全是從很負面、消極的角度來考慮,而不考慮怎樣讓人度過這段哀痛的時期,怎樣讓人的情緒慢慢恢復過來等等,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故而,吳飛教授認為對於喪假應當適當延長,使得喪親者能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得到恢復,這也是對人情關懷的一個起碼的要求。 

對殯葬行業來說,在一些大城市已經有了對人文關懷的實踐。例如北京的八寶山殯儀館舉辦追悼會,但因儀式方面問題,仍然有不少人依然選擇在家辦喪禮,而後再去火葬場處理死者屍體。

南方也有部分城市的殯儀館裡選擇了偏向傳統喪禮制的方式,靈堂擺放遺體,而家人可以在兩側守靈,接受來自親朋好友的弔唁,期間會舉辦各類儀式來哀悼死者。這種模式將現代與傳統結合,被更多人接受,值得借鑑。

對於現出現的殯葬模式的衝突,吳飛教授最終也表示,目前還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要解決目前困境只能選擇土葬,但對於如今的城市以及未來鄉村發展來說,這仍然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幾千年以來,華夏民族處於一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巨大的背景之下,而傳統的喪禮文化制度因其所蘊含的豐富的民族情感與民族意識成為人們的心靈紐帶,將人們緊緊聯繫在一起。

傳統喪禮文化貫穿著社會始終,植根於人們的心中,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如北大教授吳飛所言:"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相關焦點

  • 喪禮改革可行嗎?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沒了希望
    新時代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變革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禮節的看重可謂是無與倫比、獨一無二的,「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遙遠的商朝起,中國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古代的禮節中,喪禮與葬禮都是極為重要的。喪禮是對已故的逝者最好的懷念與尊重,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應該丟掉其傳統精華。
  • 喪葬文化該被廢除嗎?看看北大教授怎麼說
    喪葬習俗歷經幾千年的代代相傳,早已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喪葬文化在現代社會受到了抵制,有部分人認為傳統的喪葬文化過於迂腐、繁雜,是封建社會遺留的產物,他們大力呼籲廢除喪葬習俗。對此,北大教授吳飛作出了回應:「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 《基督徒喪禮與敬祖手冊》
    因為一旦畢業後,在牧養教會時將會碰上各式個樣的疑難雜症,若能手執有這樣的手冊,就可以省點時間,心裡也有個譜,沒那麼緊張;尤其是關於禮儀的部份,許多未信者都有機會出席信徒的婚禮、喪禮……怎樣可以做到不失「禮」、又能帶出福音、真理,對於新手牧者尤為重要。
  • 北大教授抨擊火葬不科學,土葬更適合傳統文化,殯葬業或變風向?
    ▲ 羌族文化火葬的最早發現現如今中國火葬比較盛行,根據史書記載1,火葬最早起源於中國先秦時期,當時的人們認為火葬親戚朋友身,越多的煙越好。在中國的青海西藏等地有火葬的習俗。在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保護耕地,節省土地資源,在1956年4月27日,有毛主席,周總理等115名高官集體聯合籤字,倡導火葬,這才讓火葬成功的走進中國的挨家挨戶。如今甚至還出現了冰葬!現如今火葬成為中國的習俗,也是一種普遍,但是北大教授卻提出,火葬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好。
  • 北大教授吳飛: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
    引言:  在中國傳統的宗教觀念裡,人死後只是肉體腐爛,而精神卻永不覆滅。為了逝者能夠庇佑後世子孫,古人便有意識地創造可供死者居住的墓穴,將死者生前使用過的或是喜愛的物品擱置在墓穴裡,逐漸形成了豐富的墓葬文化。
  • 文化是心靈的金子—— 訪北大教授樓宇烈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我們通往智者、 仁者、 勇者道路上的思想課和方法論。招遠經濟技術開發區高度重視文化建設, 打造了特色文化街區---金街。 金街重文之風, 令有識之士關注。2015年4月17日, 北大教授樓宇烈先生在招遠暢談"中國的品格", 呼籲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留下的豐富精神寶藏。
  •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將垃圾處理
    就在兩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北京大學宗教學、哲學教授吳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喪禮失去了本來的味道 The funeral lost its original meaning 吳飛教授認為在中國古代冠、婚、喪、祭四禮中喪禮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它承載了後輩對先人的追念與禮敬,喪禮上的悲哀就是和逝者生前情感的延續
  •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足球爛是因為沒文化
    葛惟昆就認為,中國足球的問題在於沒文化。他曾在一次演講中談及這一問題。以下是節選——足球是很多人的情懷,尤其是在現在的中國,足球是大家大力關切的。雖然中國足球隊踢得那麼不好,但是有很多像我一樣的人都在時刻關心著,有時候我說就像看自己的孩子踢球一樣,大家願意看他一步一步地成長。
  • 黃夏蕙破傳統忌諱 舉行"生前喪禮"自備棺材
    近日有傳夏蕙姨將突破傳統忌諱,於7月中舉行「生前喪禮」,她承認此事: 「之前大病一場,以為自己會死,很多朋友以為我真的死去,這次僥倖大難不死,發現生死只是一線之差,好想知如果我死了會怎樣? 所以搞個喪禮,希望所有朋友來送別我。」她透露喪禮不會在殯儀館進行,亦不會收帛金,她會準備好服裝及棺材,到時候再透露有關詳情。
  • 北大教授說,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
    5日下午,在專家就「化解『卡脖子』會不會走入新誤區」的議題展開討論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禁用TikTok和微信,說明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張頤武表示,與科技方面的情況不同,「科技是我們想要,他(美國)不給;文化是我們有些東西到他那兒,他現在高度警覺,不讓我們去,這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
  • 北大教授溫儒敏:當今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溫儒敏,山東大學特聘「文科一級教授」,北大中文系教授,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此文為八年前他在青島大學所作學術報告。這種趨向日益嚴重,對大學教育產生致命的傷害。原因是教育投入仍然嚴重不足,教育資源分配越來越不均。
  • 北大教授溫儒敏:當今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進北大校園看看,太熱鬧了,到處都是廣告橫幅,什麼班都可以進來辦,而且很多都是老闆班、賺錢班。誰有錢都可以在北大找到講臺。結果弄得大學生剛進來就心急火燎,急於找各種賺錢門道。什麼時候能讓北大重新找回「博雅」的氣氛呢?再說老師的心態也受到影響。我們許多教授往往身兼數職,有的很少時間真正放在教學上、放在學生的學習上。中國有這麼多好的年輕人,為什麼培養不了?
  • 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文化互鑑促進中馬健康產業長遠發展
    【環球網綜合報導】7月29 日,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及馬來西亞貿工部主辦,環球網承辦,馬來西亞—中國商務理事會、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馬來西亞全國總商會、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馬來亞大學孔子學院為支持單位的「一帶一路」中國——馬來西亞人文交流與經濟合作論壇在吉隆坡舉辦
  • 郝平寄語110歲北大中文系:立足中國以建設文化強國為己任
    北大中文系老教授代表在紀念大會上接受獻花。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11月22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舉行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澎湃新聞從會上了解到,110年中,北大中文系共培養了全日制本科生9073人,碩士研究生2774人,博士研究生1473人,共計13320人。
  • 北大國學培訓 彰顯復興文化自覺
    導師李中華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暨文化研究所所長。李中華教授於上世紀60年代初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馮友蘭、張岱年等諸位哲學大家。幾十載寒窗苦讀,盡得名師真傳。李中華教授作為北大哲學系的扛鼎人物之一,他帶出的研究生、博士生,成為北大和諸多大學的教學骨幹。由他領銜修訂的《中國哲學史》成為北大和眾多大學的必修教科書。
  • 北大教授:農民沒有什麼貢獻可言!應該儘早消滅?
    推薦語:從古至今,中國都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即便是現代社會,在農村依然有幾億人口生活在那裡,而且為整個國家提供穩定的糧食供應。所以說,農民對於這個國家的貢獻,是不弱於其它人的。但就是有一些看似高素質的人,卻說出一些十分低級的話。
  • 河南大學教授:填補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空白,榮獲「資深翻譯家」稱號!
    在《英漢中國文化辭典》編寫的過程中,他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研究在國內是一個空白,於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便開始轉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翻譯的研究。然而,在一片嶄新的領域中開疆拓土並非一件易事,傳統文化英譯的三個困難至今都令他印象深刻。
  • 北大120年:時代與傳統的精神變格
    它成立於一個充滿危機的時期,從一開始便被賦予了家國天下的精神基因,又在幾代知識分子的努力下,成為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發展的典範。它曾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讓文化和學術得以存續,也曾在貼滿標語的年代,趟入時代的泥淖之中。  「北大的意義就是,幾乎在所有的時代中,它一直在嘗試有效地回應社會的變化,而不是逃避。」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錦華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 線上「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北大教授鄧小南講述宋代政治文化
    主講人鄧小南,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十佳教師」,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兼任國務院參事、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宋代政治文化面面觀(根據2016年8月6日錄音整理)「疫情之下」,宅家的日子,想必大家更為懷念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了吧!
  • 喪禮中會有摔盆的習俗,如果沒有兒子,誰來摔盆?這裡邊很有講究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我們就有禮儀之邦的說法,「禮」在我們傳統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周代的時候就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說法,古代有五禮「吉、兇、軍、賓、嘉」,吉禮是祭祀之禮、兇禮是喪葬之禮,賓禮迎接賓客的禮儀,嘉禮是冠婚、節慶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