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文化該被廢除嗎?看看北大教授怎麼說

2020-12-22 騰訊網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在古人看來,生養死葬都能妥善安排,是天下國土穩定的重要影響因素,它關係到社會倫理規範和政治秩序。

《荀子·禮論》中也曾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送葬之禮歷代沿襲,它能培養仁愛之心和盡孝之道。喪葬習俗歷經幾千年的代代相傳,早已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喪葬文化在現代社會受到了抵制,有部分人認為傳統的喪葬文化過於迂腐、繁雜,是封建社會遺留的產物,他們大力呼籲廢除喪葬習俗。對此,北大教授吳飛作出了回應:「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喪葬文化可以培養仁愛和尊重之心

後漢書中說:「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百善孝為先」,「孝」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基本所有的事情都是圍繞孝展開的,而傳統的喪葬文化則很好地體現了孝道,它能喚起子女對父母的愛與尊重。

喪葬文化的治喪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在人死後,要進行停屍儀式,在彌留之際,為死者穿上壽衣,為他沐浴更衣,整理儀容,讓他走得更體面,這一環節寄託了生者對逝去的人的深厚敬重之情和不舍之意

接下來要將噩耗告知給親朋好友,傳統的說法叫做「報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報喪習俗。

報喪結束之後,就是進行弔唁儀式,在親朋好友接到訃告前來弔唁時,死者家屬要在靈堂對前來弔唁的人進行跪拜答謝

弔唁儀式舉行完後,就要對死者進行入殮儀式,而後要穿上喪服進行發喪。

發喪的時候還有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哭喪」。哭喪要求全體後代必須「唱哭」,在民間舊俗中,這是孝與不孝的重要體現,人們還會根據哭聲的音量大小來判斷子孫後代的孝心如何。

這一系列看似繁瑣、乏味的喪葬儀式,其實處處體現著生者對逝者的孝與敬之情,它用規矩禮節裹藏愛與不舍。

喪葬儀式其實是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情感發洩的地方,如果將這些儀式廢除掉,一方面是對死者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會讓生者少了一個情感宣洩的途徑,感受不到對死者的留戀與孝順之情,久而久之,人們會對親友失去仁愛之心,情感變得冷漠。

喪葬文化可以培養人的仁愛和尊重之心,即使是一個沒有情感的人,他在面對喪葬儀式帶來的真實體驗和情感衝擊下,內心深處也會動容,產生愛與同情,那一刻,他感受到的情感會將他塑造成一個真正、完整的人。

喪葬文化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

《孟子》中說:慎重追遠,民德歸厚。」慎重地對待父母的逝去和追念祖先,會使老百姓更加忠厚老實,這也說明喪葬文化對於國民的品德素養塑造具有一定作用。

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中強調孝與愛,對長輩的孝也體現了長幼有序的思想,它教育人們要尊重長輩,接受教導,這就形成了一定的家庭規矩,為家庭的教育提供了幫助

而從大的方向考慮,它也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家和國是兩個不能分割的整體,家的發展會影響國的整體趨向,只有把小家建設、經營好了,才能讓大家平穩運轉。

喪葬文化中的孝道,教育家庭中的子女要尊重長輩,孝敬父母,這種良好家風的推行,會培養出高水平道德的孩子,而當這些孩子走上社會,骨子裡養成的家風也會讓他自覺遵守社會的規章制度,做一個合法的社會公民。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價值觀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的整體道德素養,喪葬文化雖看似只與家庭單位存在直接關聯性,其實它也間接影響著整個國家的社會秩序和道德水平,因此,我們不能忽略喪葬文化對國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喪葬文化可以保護傳統文化

北大教授吳飛說過:「現在的中國人和傳統中國文明唯一一個具有關聯的就是在喪禮上面,如果喪葬文化完全消失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很難再有希望。」

中國的喪葬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宗法思想和倫理觀念。

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強調「仁愛」「禮法」,作為子女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關愛社會,謹言慎行,親近有道德的人,這些在喪葬文化的儀式中都有體現

另外,在喪葬的禮儀、風俗上也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中國,古代人們一直信奉「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觀念,所以會對喪禮舉行隆重的儀式,以表達對逝者的孝心和敬意。

「喪盡禮,祭盡誠」人們在葬禮之後還會舉行祭祀活動,最後在墓地選址上,喪葬文化也沿襲傳統文化思想,講究」葬之以禮」,要符合尊卑、長幼有序的思想。

喪葬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我們不能盲目折斷,而是應該合理修剪,讓它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繼續生根發芽,開枝散葉,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豐富的養料。

北大教授對於喪葬文化發出的呼籲具有警醒作用,他提醒我們不能一味的摒棄傳統的喪葬文化,它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我們要尊重它的發展,換句話來說,保護優秀的喪葬文化就是在保護傳統文化。

但是在傳承、保護優秀喪葬文化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一些封建、迷信的喪葬習俗採取抵制措施,比如,前段時間廣為人知的「冥婚」事件——通過私底下偷盜買賣屍體,進行冥婚儀式,這樣封建愚昧的喪葬習俗是不符合社會規範的,應當廢除。

喪葬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發展應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二者相互融合發展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現代文化注入新鮮與活力。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傳承千年的土葬制度被改火葬,為何北大教授會說:遺體當垃圾處理
    中國古人非常重視喪葬文化,為此還制定了一套整體的儀式,停屍、報喪、弔唁、入殮、喪服、哭喪、下葬,下葬完了之後還有頭七、守喪等等,而守喪的時間越久就代表守喪人對已故之人的敬意越深。除了這一整套的流程之外,古人對墳墓的地點以及陪葬品都非常的講究。
  • 土葬改火葬後,北大教授:這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喪葬將如何發展?
    而最近一位北大教授也發表了言論,他認為土葬是傳統,而火葬則是把人當垃圾處理,所以應該恢復推行土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國自古以來使用的都是土葬,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商朝,到了周朝喪葬制度不斷完善,要求死後必須土葬。《周禮》稱:「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 喪禮改革可行嗎?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沒了希望
    其中北大教授吳飛更是指出:沒有我們自己傳統的喪禮,那就意味著我們的中國文化沒有了希望。在他看來,喪禮是我們現代人與古老的傳統文化唯一一個具有實質性聯繫的。歷史悠久的傳統喪葬文化吳飛是我國對喪禮宗教研究領域的專家,他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現為北京大學的哲學系教授。
  • 北大教授吳飛:火葬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有無道理?
    然而後來隨著文明的進步,土葬明顯不再合時宜,浪費土地資源,所以喪葬方式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傾向於火葬。火葬也一度成為主流,然而有一個北大教授卻建議恢復土葬,稱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處理,這背後有何道理?吳飛教授教授持有的觀點這個北大教授名叫吳飛,他非常喜歡我國的傳統文化。
  • 北大教授吳飛: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
    與此同時,北大哲學系吳飛教授公開表明自己的觀點:「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沒有任何人文符號。」此觀點是否有道理呢?    總的來說,墓葬文化是一種虔誠的信仰,對逝者與生者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其在中華文化裡也佔據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因此,在吳飛教授的觀念裡,「墳墓」是聯結先人與後人心靈的橋梁,而土葬更是不可缺少的儀式感,如若摒棄土葬,而一味推崇火葬,總有一天,人們將徹底忘記傳統文化。
  • 「人不該被當成垃圾燒掉」,農村呼籲恢復土葬,北大教授也力挺
    我國農村是一個很講究傳統的地方,特別是在一些比較懷舊的地方,農村的文化也是有著長期的留存,也是廣泛被農民所接受的。今天我們要說的一個話題就是農村的喪葬文化。相比於現代小年輕的追求自我,農民人更在乎「落葉歸根」的那份坦然和情懷。
  • 北大教授抨擊火葬不科學,土葬更適合傳統文化,殯葬業或變風向?
    穿過文化長廊,我們看到大朵大朵的花盛開,火葬的文明歷經時代變遷,緩步向我們走來。現如今火葬成為中國的習俗,也是一種普遍,但是北大教授卻提出,火葬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好。▲ 墓地這時候北大教授吳飛提出,火葬把人燒成灰燼,仿佛就是把人當垃圾一樣處理掉,這種行為是對死者及其家人的褻瀆,而曾經存在的土葬應該興起,因為葬禮蘊含著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但是這一改變,不僅把文化改了,還讓很多年輕人不記得曾經的文化
  • 清華北大教授一個月的工資是多少?看看你猜對了嗎
    清華北大教授一個月的工資是多少?看看你猜對了嗎教師這個行業算是比較受尊敬的,特別是級別比較大,或者是在名校任教的教師,他們的地位會更高一些,自然拿到的薪資也會更好。那麼清華北大對教師的要求很高,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以到這兩所學校的教師,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因為他們在民校任教,對自己的職業也有很大的幫助。一般來說,你在清華北大教過書,別人對你的印象也會有很大改變。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說,一直覺得很困惑的問題,也就是:清華北大教授一個月的工資是多少?
  • 農村喪葬文化八種「叫法」,年輕人大多很陌生,你了解嗎?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農村喪葬文化八種「叫法」,年輕人大多很陌生,你了解嗎?大家知道中國的歷史文化悠久。特別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很多習俗,至今仍在被沿用。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中國的喪葬文化。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這些文化的不了解。所以有必要進行普及一下。讓更多的中國人民知道,這樣的習俗仍然在。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農村喪葬文化的流程。這一共有八個步驟。每個步驟都代表了對老人的一份特殊意義。農村喪葬文化八種「叫法」,年輕人大多很陌生,你了解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
  • 北大教授賀衛方:廢除死刑是刑罰上文明的體現
    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同時擔任《中外法學》主編、北京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兼任全國外國法制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以及國內多所大學名譽或兼職教授。  去年3月份,河南省的一份報紙報導了河南鄭州公安抓獲了一個現行犯罪分子,他招供說他不僅僅在此犯過罪,以前還在河北石家莊的郊區強姦殺害了一位婦女。鄭州公安立即通報石家莊市公安部門。
  • 廢除死刑的國家已有85個,北大教授賀衛方再次呼籲
    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去年披露的河南聶樹斌冤案轟動一時,類似的冤假錯案在前些年非常多,例如雲南的杜培武案件,湖北的佘祥林案件,另外在湖南還有一起已經執行死刑17年後來又發現當年被殺害者仍然在世的報導。  我們能否避免死刑的錯殺?我們如何小心謹慎地判決每一個涉及死刑的人,不要再出現那樣的錯誤?  如何審慎地對待死刑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關注的一個焦點。
  • 農村喪葬文化越來越「低俗化」令人怒不可遏
    有人認為,在喪禮上唱這種喜慶歌曲,是褻瀆逝者,該打。有人則認為,人家不就是唱首歌嘛,而且是得到主人家同意的,你一個外人,打人是多管閒事。據說,打人者是一個吸過毒的遊手好閒之徒。不過,今天,筆者並並不討論唱歌者是否該打的問題,只想談談近年來,農村喪葬文化呈現的「低俗化」趨勢給人帶來的不安。
  • 如果鄭強教授當清華和北大的校長,能留住這兩所學校的人才嗎?
    校長的權力是有限,但是鄭強教授的呼聲和滿腔赤誠一旦燎原,勢必成勢。實事求是,勇於發聲,講真話,有激情,該贊!敢於吃螃蟹的人就是該贊。自由是好的,誰都嚮往自由,但是絕對的自由,容易走向極端的個人主義,而那些被「捧壞」了的高材生,正是這樣一個群體。思維僵化,論資排輩不是那麼好改變的。想要改得快,就要用新制度新規定強制改變。
  • 北大教授說,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
    人大也不遑多讓,有金教授在,很多人很為其折服,覺得要看清世界,人大教授不失為一扇觀察美國的窗口。北大則是另一種狀態。有孔慶東,分析樣板戲《杜鵑山》倒是很精闢,但是,人不能總活在過去,不管是當下還是襠下,畢竟還是要關心眼前的事兒。
  • 北大教授為什麼呼籲土葬?
    一、逝者尊嚴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的講究。  二、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中認為,人死去並不是真的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喪葬一直是一件重要的事,喪葬禮儀也比較莊重複雜,重點就是體現了對人性的尊重,對先人的緬懷,逝者的尊重。
  • 聽北大教授怎麼說!
    聽北大教授怎麼說!那麼居家時要如何合理膳食、平衡營養;又該如何保持運動,增強體魄呢?一起聽聽這幾位北大教授怎麼說吧!(體位轉換休息:5~10秒)除此以外,郝光安教授該實驗顯著說明了體育運動對身體機能的重要影響。
  • 北大副教授公布工資單"叫窮" 網友:北大教授窮不了
    不過,說話總要客觀,我想阿憶跟我一樣,我們不恨北大。我們的物質生活我們自己去改善好了。我們願意跟北大一起,在艱苦中忍受著勞累和誤解、壓迫和陷害,為了減輕哪怕一點點下一代的苦難,我們願把那黑暗坐穿。今夜,北大星光燦爛。孔慶東    北大教授窮不了    看了北大副教授阿憶在博客上叫窮、叫苦、叫工資低,真想捂住他的嘴。
  • 北大教授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墓地價格上漲,人被當成垃圾處理
    近日,北大宗教和哲學教授吳飛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說土葬是習俗,可以延續親情,後人可以藉機懷舊,火葬儀式簡單,且會導致傳統喪葬禮俗消失,親情容易變得更冷漠。除此之外,吳飛教授還表示,火葬對環境汙染大,而且近年來墓地價格持續上漲,一些人已經有點承擔不起了,人被當成垃圾處理,燒成灰燼,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 文化是心靈的金子—— 訪北大教授樓宇烈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我們通往智者、 仁者、 勇者道路上的思想課和方法論。招遠經濟技術開發區高度重視文化建設, 打造了特色文化街區---金街。 金街重文之風, 令有識之士關注。2015年4月17日, 北大教授樓宇烈先生在招遠暢談"中國的品格", 呼籲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留下的豐富精神寶藏。
  • 孩子患有性早熟還能長高嗎?看看專家怎麼說
    孩子患有性早熟還能長高嗎?看看專家怎麼說 兒童性早熟的危害有哪些? 孩子患有性早熟還能長高嗎? 孩子發育早,但骨齡小還有希望長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