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在古人看來,生養死葬都能妥善安排,是天下國土穩定的重要影響因素,它關係到社會倫理規範和政治秩序。
《荀子·禮論》中也曾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送葬之禮歷代沿襲,它能培養仁愛之心和盡孝之道。喪葬習俗歷經幾千年的代代相傳,早已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喪葬文化在現代社會受到了抵制,有部分人認為傳統的喪葬文化過於迂腐、繁雜,是封建社會遺留的產物,他們大力呼籲廢除喪葬習俗。對此,北大教授吳飛作出了回應:「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喪葬文化可以培養仁愛和尊重之心
後漢書中說:「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百善孝為先」,「孝」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基本所有的事情都是圍繞孝展開的,而傳統的喪葬文化則很好地體現了孝道,它能喚起子女對父母的愛與尊重。
喪葬文化的治喪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在人死後,要進行停屍儀式,在彌留之際,為死者穿上壽衣,為他沐浴更衣,整理儀容,讓他走得更體面,這一環節寄託了生者對逝去的人的深厚敬重之情和不舍之意。
接下來要將噩耗告知給親朋好友,傳統的說法叫做「報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報喪習俗。
報喪結束之後,就是進行弔唁儀式,在親朋好友接到訃告前來弔唁時,死者家屬要在靈堂對前來弔唁的人進行跪拜答謝。
弔唁儀式舉行完後,就要對死者進行入殮儀式,而後要穿上喪服進行發喪。
發喪的時候還有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哭喪」。哭喪要求全體後代必須「唱哭」,在民間舊俗中,這是孝與不孝的重要體現,人們還會根據哭聲的音量大小來判斷子孫後代的孝心如何。
這一系列看似繁瑣、乏味的喪葬儀式,其實處處體現著生者對逝者的孝與敬之情,它用規矩禮節裹藏愛與不舍。
喪葬儀式其實是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情感發洩的地方,如果將這些儀式廢除掉,一方面是對死者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會讓生者少了一個情感宣洩的途徑,感受不到對死者的留戀與孝順之情,久而久之,人們會對親友失去仁愛之心,情感變得冷漠。
喪葬文化可以培養人的仁愛和尊重之心,即使是一個沒有情感的人,他在面對喪葬儀式帶來的真實體驗和情感衝擊下,內心深處也會動容,產生愛與同情,那一刻,他感受到的情感會將他塑造成一個真正、完整的人。
喪葬文化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
《孟子》中說:「慎重追遠,民德歸厚。」慎重地對待父母的逝去和追念祖先,會使老百姓更加忠厚老實,這也說明喪葬文化對於國民的品德素養塑造具有一定作用。
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中強調孝與愛,對長輩的孝也體現了長幼有序的思想,它教育人們要尊重長輩,接受教導,這就形成了一定的家庭規矩,為家庭的教育提供了幫助。
而從大的方向考慮,它也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家和國是兩個不能分割的整體,家的發展會影響國的整體趨向,只有把小家建設、經營好了,才能讓大家平穩運轉。
喪葬文化中的孝道,教育家庭中的子女要尊重長輩,孝敬父母,這種良好家風的推行,會培養出高水平道德的孩子,而當這些孩子走上社會,骨子裡養成的家風也會讓他自覺遵守社會的規章制度,做一個合法的社會公民。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價值觀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的整體道德素養,喪葬文化雖看似只與家庭單位存在直接關聯性,其實它也間接影響著整個國家的社會秩序和道德水平,因此,我們不能忽略喪葬文化對國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喪葬文化可以保護傳統文化
北大教授吳飛說過:「現在的中國人和傳統中國文明唯一一個具有關聯的就是在喪禮上面,如果喪葬文化完全消失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很難再有希望。」
中國的喪葬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宗法思想和倫理觀念。
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強調「仁愛」「禮法」,作為子女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關愛社會,謹言慎行,親近有道德的人,這些在喪葬文化的儀式中都有體現。
另外,在喪葬的禮儀、風俗上也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中國,古代人們一直信奉「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觀念,所以會對喪禮舉行隆重的儀式,以表達對逝者的孝心和敬意。
「喪盡禮,祭盡誠」人們在葬禮之後還會舉行祭祀活動,最後在墓地選址上,喪葬文化也沿襲傳統文化思想,講究」葬之以禮」,要符合尊卑、長幼有序的思想。
喪葬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我們不能盲目折斷,而是應該合理修剪,讓它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繼續生根發芽,開枝散葉,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豐富的養料。
北大教授對於喪葬文化發出的呼籲具有警醒作用,他提醒我們不能一味的摒棄傳統的喪葬文化,它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我們要尊重它的發展,換句話來說,保護優秀的喪葬文化就是在保護傳統文化。
但是在傳承、保護優秀喪葬文化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一些封建、迷信的喪葬習俗採取抵制措施,比如,前段時間廣為人知的「冥婚」事件——通過私底下偷盜買賣屍體,進行冥婚儀式,這樣封建愚昧的喪葬習俗是不符合社會規範的,應當廢除。
喪葬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發展應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二者相互融合發展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現代文化注入新鮮與活力。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