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拋棄它們就是拋棄生命本身. ——哈夫洛克·埃利斯
我國歷來講究禮儀被稱作禮儀之邦,這種禮儀是滲透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在家有孝順父母的禮儀,出門有會見朋友的禮儀,處理人身後之事更是有喪葬禮儀。這不足為奇,中國受儒家文化影響嚴重,而儒家最講究周禮,幾千年下來也就形成了中華民族重禮知儀的傳統。在中國人看來,人死後的葬禮應該儘量隆重完整,這樣不僅體現了後輩對於死者的尊重,更加能讓死者有一個更好的來世。
雖然說是一種生者的寄託之情,但是也體現了我們中國人的情感。過去,中國人死後都是進行土葬,那個時候城市化尚不發達,農村土地眾多,再加上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說法,所以死者多接受土葬之禮。然而後來隨著文明的進步,土葬明顯不再合時宜,浪費土地資源,所以喪葬方式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傾向於火葬。火葬也一度成為主流,然而有一個北大教授卻建議恢復土葬,稱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處理,這背後有何道理?
教授持有的觀點
這個北大教授名叫吳飛,他非常喜歡我國的傳統文化。就連喪葬儀式,他也認為不應該拋棄老傳統。首先他從儒家的角度來進行解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應該隨意毀壞。即使死後也要儘量保全,對身體的全面愛護,是表示對人本身的一種敬重。其次他從人文角度來講述土葬更合適的理由,對死者進行土葬會有一系列的禮儀,這些禮儀過程會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繫的更緊。
反之,火葬就過於簡單,長此以往會讓前人與後人的感情越來越淡漠。他拿春節舉了例子,過去的春節,有一整套的流程,甚至還流行守夜,雖然看起來複雜,但是卻讓年味兒更濃。如今的節日,把一切禮儀規則都一減再減,少了這些過程,也就失去了更多味道。這也就是很多年輕人不再重視過年過節的原因。不得不說,教授言之有理。然而火葬既然流行,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
火葬的流行
土葬制度確實是我國的一個老傳統,也算是一種文化遺產,是在西周時期被發明的。其實那個時候不止有土葬的存在,其實早在西周以前,商王朝已經出現了火葬的制度。既然大家都說現在流行火葬制度,是因為土地資源越來越珍貴,不得已而為之。那麼過去土地資源非常豐富,商王朝完全可以選擇土葬,為何它也更傾向於火葬呢?這背後當然有一些原因。
商王朝的火葬儀式與他們的祭祀典禮有很大的關係,商朝是一個特別重視祭祀神明和鬼魂的朝代,在當時的人看來,把屍體焚燒能讓上天更好地接收,也表達了自身最大的誠意。在焚燒屍體時,一般還有巫師在旁邊監督,根據屍體的燃燒情況來判斷上天的滿意程度。由此可見,不僅土葬是我國傳統的喪葬方式,火葬亦然。
選擇合適的喪葬方式
現在有一些人就土葬還是火葬展開了爭論,甚至還進行了傳統文化傳承的綁架。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也在不斷更新。正如書上告訴我們的,對於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應該選擇最適合現代的喪葬方式。
當今社會選擇土葬或者火葬都是人們的自由。土葬儀式滿滿,能讓死者入土為安。火葬流程更為簡單,選擇埋葬的地點也更多,相對來說也更好祭拜。所以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為逝去的親人朋友選擇最合適的方式就好,畢竟重要的是親人之間的感情,對於死者,我們保持真誠的尊重就好。
結語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事,走過一生,大家最終都會面臨死亡兩個字,即使害怕也毫無作用。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寬度,在有限的人生裡應該盡力去做想做之事,經歷更多想經歷的事情,這樣在生命走到盡頭之時,才不會感覺一生空白,滿是遺憾。
其實喪葬方式只是為一個人的最後送別儀式,重要的是發自內心,而不是從形式上去力爭完美。只要做好了該做的,也就無愧於心,相信逝者也能感受生者的誠意,走得安心。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