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吳飛:火葬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有無道理?

2020-12-25 憶一文史

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拋棄它們就是拋棄生命本身. ——哈夫洛克·埃利斯

我國歷來講究禮儀被稱作禮儀之邦,這種禮儀是滲透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在家有孝順父母的禮儀,出門有會見朋友的禮儀,處理人身後之事更是有喪葬禮儀。這不足為奇,中國受儒家文化影響嚴重,而儒家最講究周禮,幾千年下來也就形成了中華民族重禮知儀的傳統。在中國人看來,人死後的葬禮應該儘量隆重完整,這樣不僅體現了後輩對於死者的尊重,更加能讓死者有一個更好的來世。

土葬儀式

雖然說是一種生者的寄託之情,但是也體現了我們中國人的情感。過去,中國人死後都是進行土葬,那個時候城市化尚不發達,農村土地眾多,再加上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說法,所以死者多接受土葬之禮。然而後來隨著文明的進步,土葬明顯不再合時宜,浪費土地資源,所以喪葬方式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傾向於火葬。火葬也一度成為主流,然而有一個北大教授卻建議恢復土葬,稱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處理,這背後有何道理?

吳飛教授

教授持有的觀點

這個北大教授名叫吳飛,他非常喜歡我國的傳統文化。就連喪葬儀式,他也認為不應該拋棄老傳統。首先他從儒家的角度來進行解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應該隨意毀壞。即使死後也要儘量保全,對身體的全面愛護,是表示對人本身的一種敬重。其次他從人文角度來講述土葬更合適的理由,對死者進行土葬會有一系列的禮儀,這些禮儀過程會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繫的更緊。

反之,火葬就過於簡單,長此以往會讓前人與後人的感情越來越淡漠。他拿春節舉了例子,過去的春節,有一整套的流程,甚至還流行守夜,雖然看起來複雜,但是卻讓年味兒更濃。如今的節日,把一切禮儀規則都一減再減,少了這些過程,也就失去了更多味道。這也就是很多年輕人不再重視過年過節的原因。不得不說,教授言之有理。然而火葬既然流行,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

火葬的流行

土葬制度確實是我國的一個老傳統,也算是一種文化遺產,是在西周時期被發明的。其實那個時候不止有土葬的存在,其實早在西周以前,商王朝已經出現了火葬的制度。既然大家都說現在流行火葬制度,是因為土地資源越來越珍貴,不得已而為之。那麼過去土地資源非常豐富,商王朝完全可以選擇土葬,為何它也更傾向於火葬呢?這背後當然有一些原因。

火葬

商王朝的火葬儀式與他們的祭祀典禮有很大的關係,商朝是一個特別重視祭祀神明和鬼魂的朝代,在當時的人看來,把屍體焚燒能讓上天更好地接收,也表達了自身最大的誠意。在焚燒屍體時,一般還有巫師在旁邊監督,根據屍體的燃燒情況來判斷上天的滿意程度。由此可見,不僅土葬是我國傳統的喪葬方式,火葬亦然。

選擇合適的喪葬方式

現在有一些人就土葬還是火葬展開了爭論,甚至還進行了傳統文化傳承的綁架。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也在不斷更新。正如書上告訴我們的,對於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應該選擇最適合現代的喪葬方式。

當今社會選擇土葬或者火葬都是人們的自由。土葬儀式滿滿,能讓死者入土為安。火葬流程更為簡單,選擇埋葬的地點也更多,相對來說也更好祭拜。所以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為逝去的親人朋友選擇最合適的方式就好,畢竟重要的是親人之間的感情,對於死者,我們保持真誠的尊重就好。

結語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事,走過一生,大家最終都會面臨死亡兩個字,即使害怕也毫無作用。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寬度,在有限的人生裡應該盡力去做想做之事,經歷更多想經歷的事情,這樣在生命走到盡頭之時,才不會感覺一生空白,滿是遺憾。

其實喪葬方式只是為一個人的最後送別儀式,重要的是發自內心,而不是從形式上去力爭完美。只要做好了該做的,也就無愧於心,相信逝者也能感受生者的誠意,走得安心。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吳飛: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
    諸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樹葬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土葬與火葬。土葬是將逝者直接裝進棺木並埋葬在土裡;而火葬則是將人火化成骨灰後葬。  老一輩人篤信風水學,他們始終保持著人死後要「入土為安」以及「死要留全屍」的思想,相比於「將人化為灰燼」的火葬,他們更傾向於傳統的土葬。自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與人均耕地面積的銳減,不少專家、學者大力倡導火葬。
  •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將垃圾處理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口暴漲,為了節約耕種土地同時控制封建迷信,大力推行火葬形式。就目前形勢來看,在城市裡火葬形式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還是講究土葬,老人們認為人一定要入土為安,還有一些較為激進的人認為屍體火化屬於橫死,會化為厲鬼殃及子孫後代。
  • 北大教授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墓地價格上漲,人被當成垃圾處理
    近日,北大宗教和哲學教授吳飛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說土葬是習俗,可以延續親情,後人可以藉機懷舊,火葬儀式簡單,且會導致傳統喪葬禮俗消失,親情容易變得更冷漠。除此之外,吳飛教授還表示,火葬對環境汙染大,而且近年來墓地價格持續上漲,一些人已經有點承擔不起了,人被當成垃圾處理,燒成灰燼,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 傳承千年的土葬制度被改火葬,為何北大教授會說:遺體當垃圾處理
    應該有不少人以為火葬在我國是建國時期才開始推行的吧,畢竟古人對火葬還是非常忌諱的,要不然也不會出現挫骨揚灰的這種貶義詞。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盛行過火葬,後來到了二十世紀的時候,為了節約土地資源,世界各地都開始提倡火葬,尤其是中國。
  • 土葬改火葬後,北大教授:這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喪葬將如何發展?
    而最近一位北大教授也發表了言論,他認為土葬是傳統,而火葬則是把人當垃圾處理,所以應該恢復推行土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公元前280年,秦國西面的義渠國就實行火葬。到了秦漢以後,雖然國家推行土葬,但是在邊遠地區依舊以火葬為主,在1982年的甘肅寧縣就出土了許多陶罐,裡面都盛滿了骨灰,這些都是古人在火葬後才埋藏於地底的。 而北大的吳飛教授認為土葬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不能夠被拋棄。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減少農村喪葬中的一些陋習行為,大家都知道,這農村的土葬基本都是需要一個墓穴,這樣的情景在農村也比較多見,不管是山上還是耕地裡都能看到很多的墳頭,而這樣一來耕地就會減少墳頭卻在不斷的增加,另外土葬所帶來的很多習俗中不乏有眾多的陋習,比如說喪事中一些節目表演,還有大操大辦等等,更甚至有些帶有迷信的色彩,所以有專家認為,由土葬實行火葬。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為何這麼說?
    一直到現在,為去世之人舉辦的殯葬制度則更加文明,不過相比起過去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因此,對去世的人實行的是土葬,除此之外,為了彰顯墓主的尊貴身份,除了活人殉葬外,還會放置很多珍貴的珠寶財物。但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土葬的方式也漸漸發生變化。由於土地資源的珍貴,墓地價格飛速上漲,火葬這一新的殯葬制度逐漸流行開來。
  • 「人不該被當成垃圾燒掉」,農村呼籲恢復土葬,北大教授也力挺
    打開QQ瀏覽器,查看高清大圖當然,這裡面也不少支持土葬的人士,比如北京大學的吳飛教授就為土葬說了句話:「人不該被當成垃圾燒掉」 。相信這樣的話會得到不少農村人的支持的,特別是農村的老人,活了一輩子,臨走還不能有一個安穩,確實是一個挺悲哀的事情的。打開QQ瀏覽器,查看高清大圖基於這種情況,不少地區都在呼籲恢復土葬,各種說法也是眾說紛紜。
  • 北大教授抨擊火葬不科學,土葬更適合傳統文化,殯葬業或變風向?
    在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保護耕地,節省土地資源,在1956年4月27日,有毛主席,周總理等115名高官集體聯合籤字,倡導火葬,這才讓火葬成功的走進中國的挨家挨戶。如今甚至還出現了冰葬!現如今火葬成為中國的習俗,也是一種普遍,但是北大教授卻提出,火葬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好。
  • 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北大教授為什麼呼籲土葬?
    家中有人去世,一般進行土葬,但後來火葬越來越多地代替了土葬,成為新進「習俗」。北大教授曾提倡,取消火葬,恢復土葬。那麼為什麼這樣提倡呢?    一、逝者尊嚴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的講究。例如,很多農村人不願意火葬,依舊土葬,覺得即使死後也應該軀體完整,火葬明顯與此衝突,並且很多人對火葬是感到害怕的。
  • 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對於因殯葬改革而引發的一系列矛盾,吳飛教授也表達了他的看法:"現在中國的殯葬改革是把人的屍體當成垃圾在處理,殯葬部門就是一個人體垃圾站,它的目的不是維護愛敬之情,不是慎終追遠,而是怎麼儘快把死人處理掉。這種指導思想是完全否定性的、負面的。"
  • 民間——土葬與火葬守靈
    守靈階段就是過世之人,男丁守靈,如子孫眾多(一般古代沒有計劃生育,人比較多)長子守靈嫡孫陪靈,次子待客,老三會和知客(風水先生)去墓地,堪輿吉穴。計劃下葬出殯等後續事宜。民間有人過世,只要人性不太臭,那左鄰右舍都會幫忙,過世之人穿戴壽衣置於堂屋,一床新被褥,口含金錢,(遇人說人話,遇鬼吐金花)要是當官的,文官握筆武官握劍。黃布一蓋,等弔唁賓客,瞻仰遺容。案頭五穀,長明燈,燈不能滅,滅必起靈下葬,各種鏡子皆用白布蒙住,或者轉身。
  • 「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
    導讀:「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自古我國就有這麼一句俗話,那就是「入土為安」,無論是客死他鄉還是壽終正寢,都是依照當地的習俗進行土葬,全國的這個習俗是統一的,無論在哪裡都能見到土葬,土葬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傳統意識
  • 古老的喪葬方式有哪些?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死亡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所謂死者為大,不管他生前是好是壞,死後都必須妥善安葬。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每個省份或者不同民族的喪葬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喪葬方式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說天葬;有些則是順應時代的需求而成為主流方式的,比如說火葬。有的喪葬方式光聽著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也就沒有流傳到如今了。
  • 土葬,火葬,怎麼葬該提倡?歷史告訴我們答案!我們祖先有大智慧
    否則也不會出現江蘇高考狀元上不了清華北大大學的事情。個人感覺考古專業是個不太有前景的專業,祖宗的墓都快被挖完了,還有幾座墓可以挖?就幾座明清陵墓!怎麼養活那麼多考古工作者?而且挖那些陵墓也要被譴責,所以恐怕都在冀望哪個皇陵突然出現幾個大的盜洞,好有理由打報告「搶救性挖掘」!
  • 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沒了希望
    其中北大教授吳飛更是指出:沒有我們自己傳統的喪禮,那就意味著我們的中國文化沒有了希望。在他看來,喪禮是我們現代人與古老的傳統文化唯一一個具有實質性聯繫的。歷史悠久的傳統喪葬文化吳飛是我國對喪禮宗教研究領域的專家,他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現為北京大學的哲學系教授。
  • 為什麼農民覺得火葬像是燒垃圾?老教授給三條理由,字字在理
    現代發展與舊觀念的激烈衝突 前有河南周口在2012年強制剷平兩百多萬座墳墓,後有專家推崇火葬制度,為了能讓農民 更徹底的融入其中,現在農村也建立了很多公墓和火葬場。不知道農民朋友是否好奇,為什麼一定要讓人們摒棄土葬的觀念?
  • 國家提倡過世後實行火葬制度,可是為什麼還有人仍然選擇土葬呢?
    上了年紀的老一輩,對於他們來說,入土為安的傳統已經牢牢的刻在了他們心裡,都不敢亂去變動老祖宗的規矩;而對於那些偏遠地區的人們呢,由於接受教育的水平較低,對於過世後要進行火葬,內心都是很害怕的,在臨終前,都會把子女交到身邊,交待好一定要土葬,作為後輩來說,一般都會遵從父母的遺願,讓他們入土為安;火葬收費較高
  • 農村土葬浪費土地資源,但實行火葬真能節約土地?看農民怎麼說
    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喪禮的特點 ,大家認為,辦出有特色的喪禮一方面是可以撫慰已經去世的人 ,另一方面也是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孝順。古人都說入土為安,現在的人們也沿襲著這樣的傳統。認為人只有埋進黃土裡才是最合適的,也是對去世的人的一種安慰。因而,每當有客死他鄉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家人一般都無法接受,認為一定要落葉歸根,一定要回到家鄉。這也是中國人的一種習俗,認為只要遺體回到家中就是有根了。
  • 與火葬相比,土葬到底有哪些缺點?第六條最要命
    現在我們的喪葬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火葬,這多為城裡人的選擇,將已經去世的人火化後,再把他們的骨灰盒或拿回家中供養,或安葬到公墓中去。另一個就是土葬,這多為農村人的選擇,就是直接將已經去世的人找一塊風水寶地埋起來,立個墳頭,方便時常去祭拜。但是現在都是提倡火葬,覺得土葬實在是有太多弊端了,那土葬到底有哪些弊端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