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經》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故事,曹操的大將夏侯惇在被呂布健將曹性偷襲後,射中了眼睛。但是他卻大喊道:「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將箭矢拔出來,把眼珠子吞了下去。這則故事雖然誇張但是歷史上夏侯惇確實被射瞎了左眼,因此有個外號叫「盲夏侯」。
古人對於自己身體的保護和愛護程度,從夏侯惇的故事中就能看出。在我國的國學經典《孝經》中說,身體上的頭髮和肌膚都是父母所賜,不能輕易的損毀,所以古代漢族子民都是蓄髮留胡,以示孝道,並且去世後都實行土葬,保全屍體的完整性。
但是從二十世紀以來,火葬慢慢被人們所接受,我國也在1949開始推行火葬。究其原因是因為土地資源被浪費,以及土地汙染。直到現在,我國的火葬比例佔了53%,依舊還有接近一半的人使用土葬。而最近一位北大教授也發表了言論,他認為土葬是傳統,而火葬則是把人當垃圾處理,所以應該恢復推行土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國自古以來使用的都是土葬,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商朝,到了周朝喪葬制度不斷完善,要求死後必須土葬。《周禮》稱:「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到了戰國時期,儒家的興起以及喪葬制度的正式確定,都代表著土葬作為我國官方的埋葬方式。
儒家推崇以孝治國,《孝經》就是儒家經典之一,所以他們認為人的身體不能輕易地損毀,即使去世了也要保存完整才是對父母盡孝。在公元前134年,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成為了我國官方學派,因此土葬也就成為了我國的主流。
但是這並不代表火葬沒有市場,也是在戰國時期就有火葬的記載。在《墨子·節葬下》中有記載:「義渠之國,其親戚死,取柴薪而焚之。」在公元前280年,秦國西面的義渠國就實行火葬。到了秦漢以後,雖然國家推行土葬,但是在邊遠地區依舊以火葬為主,在1982年的甘肅寧縣就出土了許多陶罐,裡面都盛滿了骨灰,這些都是古人在火葬後才埋藏於地底的。
而北大的吳飛教授認為土葬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不能夠被拋棄。他認為儒家中對身體的愛護是人本身的自我尊重,所以死後對先人遺體也應該採用更加敬仰的土葬。作為感情的延續和血脈的傳承,葬禮不應該越來越簡單,否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只會越來越淡薄。所以他認為土葬應該保留並且延續,這也是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但是筆者認為,火葬也未嘗不是一種傳統,同樣源遠流長有著文化根基,火葬對比土葬還有著許多優勢。土葬不但浪費土地資源,遺體和棺木在土壤中還會汙染土地,以體內的放射性元素更會對土地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害。當下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很多人連房都買不起更別說墓地,而土葬的土地使用面積遠遠超過火葬。
國家的選擇並非沒有道理,無論是從環境保護土地資源的角度,還是傳統文化推陳出新的方面來考慮,火葬都比土葬更適合我國。傳統文化雖然要繼承,但是並不是廣而納之,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然現在我國依舊是土葬與火葬並行,其實無論哪種埋葬方式,都是對先人的一種緬懷。那麼你家鄉是實行土葬還是火葬?你對喪葬方式的選擇又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