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改火葬後,北大教授:這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喪葬將如何發展?

2020-12-22 騰訊網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經》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故事,曹操的大將夏侯惇在被呂布健將曹性偷襲後,射中了眼睛。但是他卻大喊道:「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將箭矢拔出來,把眼珠子吞了下去。這則故事雖然誇張但是歷史上夏侯惇確實被射瞎了左眼,因此有個外號叫「盲夏侯」。

古人對於自己身體的保護和愛護程度,從夏侯惇的故事中就能看出。在我國的國學經典《孝經》中說,身體上的頭髮和肌膚都是父母所賜,不能輕易的損毀,所以古代漢族子民都是蓄髮留胡,以示孝道,並且去世後都實行土葬,保全屍體的完整性。

但是從二十世紀以來,火葬慢慢被人們所接受,我國也在1949開始推行火葬。究其原因是因為土地資源被浪費,以及土地汙染。直到現在,我國的火葬比例佔了53%,依舊還有接近一半的人使用土葬。而最近一位北大教授也發表了言論,他認為土葬是傳統,而火葬則是把人當垃圾處理,所以應該恢復推行土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國自古以來使用的都是土葬,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商朝,到了周朝喪葬制度不斷完善,要求死後必須土葬。《周禮》稱:「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到了戰國時期,儒家的興起以及喪葬制度的正式確定,都代表著土葬作為我國官方的埋葬方式。

儒家推崇以孝治國,《孝經》就是儒家經典之一,所以他們認為人的身體不能輕易地損毀,即使去世了也要保存完整才是對父母盡孝。在公元前134年,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成為了我國官方學派,因此土葬也就成為了我國的主流。

但是這並不代表火葬沒有市場,也是在戰國時期就有火葬的記載。在《墨子·節葬下》中有記載:「義渠之國,其親戚死,取柴薪而焚之。」在公元前280年,秦國西面的義渠國就實行火葬。到了秦漢以後,雖然國家推行土葬,但是在邊遠地區依舊以火葬為主,在1982年的甘肅寧縣就出土了許多陶罐,裡面都盛滿了骨灰,這些都是古人在火葬後才埋藏於地底的。

而北大的吳飛教授認為土葬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不能夠被拋棄。他認為儒家中對身體的愛護是人本身的自我尊重,所以死後對先人遺體也應該採用更加敬仰的土葬。作為感情的延續和血脈的傳承,葬禮不應該越來越簡單,否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只會越來越淡薄。所以他認為土葬應該保留並且延續,這也是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但是筆者認為,火葬也未嘗不是一種傳統,同樣源遠流長有著文化根基,火葬對比土葬還有著許多優勢。土葬不但浪費土地資源,遺體和棺木在土壤中還會汙染土地,以體內的放射性元素更會對土地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害。當下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很多人連房都買不起更別說墓地,而土葬的土地使用面積遠遠超過火葬。

國家的選擇並非沒有道理,無論是從環境保護土地資源的角度,還是傳統文化推陳出新的方面來考慮,火葬都比土葬更適合我國。傳統文化雖然要繼承,但是並不是廣而納之,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然現在我國依舊是土葬與火葬並行,其實無論哪種埋葬方式,都是對先人的一種緬懷。那麼你家鄉是實行土葬還是火葬?你對喪葬方式的選擇又有什麼看法?

相關焦點

  • 傳承千年的土葬制度被改火葬,為何北大教授會說:遺體當垃圾處理
    中國古人非常重視喪葬文化,為此還制定了一套整體的儀式,停屍、報喪、弔唁、入殮、喪服、哭喪、下葬,下葬完了之後還有頭七、守喪等等,而守喪的時間越久就代表守喪人對已故之人的敬意越深。除了這一整套的流程之外,古人對墳墓的地點以及陪葬品都非常的講究。
  • 北大教授吳飛:火葬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有無道理?
    過去,中國人死後都是進行土葬,那個時候城市化尚不發達,農村土地眾多,再加上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說法,所以死者多接受土葬之禮。然而後來隨著文明的進步,土葬明顯不再合時宜,浪費土地資源,所以喪葬方式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傾向於火葬。火葬也一度成為主流,然而有一個北大教授卻建議恢復土葬,稱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處理,這背後有何道理?
  • 北大教授吳飛: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
    諸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樹葬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土葬與火葬。土葬是將逝者直接裝進棺木並埋葬在土裡;而火葬則是將人火化成骨灰後葬。  老一輩人篤信風水學,他們始終保持著人死後要「入土為安」以及「死要留全屍」的思想,相比於「將人化為灰燼」的火葬,他們更傾向於傳統的土葬。自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與人均耕地面積的銳減,不少專家、學者大力倡導火葬。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減少農村喪葬中的一些陋習行為,大家都知道,這農村的土葬基本都是需要一個墓穴,這樣的情景在農村也比較多見,不管是山上還是耕地裡都能看到很多的墳頭,而這樣一來耕地就會減少墳頭卻在不斷的增加,另外土葬所帶來的很多習俗中不乏有眾多的陋習,比如說喪事中一些節目表演,還有大操大辦等等,更甚至有些帶有迷信的色彩,所以有專家認為,由土葬實行火葬。
  • 北大教授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墓地價格上漲,人被當成垃圾處理
    近日,北大宗教和哲學教授吳飛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說土葬是習俗,可以延續親情,後人可以藉機懷舊,火葬儀式簡單,且會導致傳統喪葬禮俗消失,親情容易變得更冷漠。除此之外,吳飛教授還表示,火葬對環境汙染大,而且近年來墓地價格持續上漲,一些人已經有點承擔不起了,人被當成垃圾處理,燒成灰燼,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將垃圾處理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口暴漲,為了節約耕種土地同時控制封建迷信,大力推行火葬形式。就目前形勢來看,在城市裡火葬形式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還是講究土葬,老人們認為人一定要入土為安,還有一些較為激進的人認為屍體火化屬於橫死,會化為厲鬼殃及子孫後代。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為何這麼說?
    古代的殉葬制度較為慘絕人寰,其起源於奴隸社會,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後陪葬的。自兩漢起,主要以後宮活人為帝王殉葬,至元代達到鼎盛時期。一直到明朝明英宗時期,才開始被廢除,到清朝康熙帝時,明令廢止殉葬制度。
  • 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北大教授為什麼呼籲土葬?
    家中有人去世,一般進行土葬,但後來火葬越來越多地代替了土葬,成為新進「習俗」。北大教授曾提倡,取消火葬,恢復土葬。那麼為什麼這樣提倡呢?  例如,很多農村人不願意火葬,依舊土葬,覺得即使死後也應該軀體完整,火葬明顯與此衝突,並且很多人對火葬是感到害怕的。在剛推行火葬時,發生了不少紛爭。很多地方依舊悄悄舉行土葬,如果被發現,就會直接往逝者身上澆汽油燒掉。其實是沒有人性的,完全沒有考慮到逝者的尊嚴。相信這也與推行火葬的初衷相違背,沒有任何效果。
  • 北大教授抨擊火葬不科學,土葬更適合傳統文化,殯葬業或變風向?
    在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保護耕地,節省土地資源,在1956年4月27日,有毛主席,周總理等115名高官集體聯合籤字,倡導火葬,這才讓火葬成功的走進中國的挨家挨戶。如今甚至還出現了冰葬!現如今火葬成為中國的習俗,也是一種普遍,但是北大教授卻提出,火葬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好。
  • 「人不該被當成垃圾燒掉」,農村呼籲恢復土葬,北大教授也力挺
    今天我們要說的一個話題就是農村的喪葬文化。相比於現代小年輕的追求自我,農民人更在乎「落葉歸根」的那份坦然和情懷。打開QQ瀏覽器,查看高清大圖中國的土葬文化已經流傳了千年,也是被廣大人們所熟悉的一種方式。
  • 古老的喪葬方式有哪些?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死亡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所謂死者為大,不管他生前是好是壞,死後都必須妥善安葬。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每個省份或者不同民族的喪葬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喪葬方式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說天葬;有些則是順應時代的需求而成為主流方式的,比如說火葬。有的喪葬方式光聽著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也就沒有流傳到如今了。
  • 農民注意:今年起土葬將成過去式,這4類人火葬有補貼,最高1萬元
    近年來,農村獲得了快速的發展,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變,農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開放,雖則如此,但是一些傳統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難以改觀,比較典型的就是在關於喪葬這個問題上。受傳統觀念影響,農民認為人去世了就應該入土為安,落葉歸根,這是對逝去人的尊重,也希望能討得一個好彩頭。受這個觀念的影響,很長時間以來,農村幾乎都是採用的是土葬,雖然火葬已經推行了多年,但在農村地區仍然收效甚微,知道的人很多,但真正採用的人卻很少。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現實版「化屍水」,新型喪葬,挑戰傳統土葬!
    Hi,大家好,看過武俠小說的想必對「化屍水」不會陌生,鹿鼎記中韋小寶就是用它進行毀屍滅跡的,但你們知道嗎,現實生活真的有化屍水,而且它還被用於喪葬,我們知道,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落葉歸葬,在我國,人死後一般都會採取土葬,個別地區會用火葬或是天葬
  • 選土葬?選火葬?喪葬習俗大變化,不再由你隨意選,望周知
    隨著農村建設發展越來越迅速,農民的思想也是越來越開明,不再像以前那麼保守。比如農業技能培訓,比如生活方式的改變等,這些都有了顯著的變化。但是對於風俗的改變,卻始終存在著矛盾的心裡。人生的紅白喜事都會經歷,而對於發生不幸離開的人員,是選擇土葬還是火葬?
  • 火葬將被淘汰?新殯葬方式在武漢試行,很多人卻表示無法接受
    普通人一死,固然不會重於泰山,但也絕不會輕於鴻毛,中國人自古受孔孟思想影響,非常講究孝道,因此在親人離世後,其遺體必須得到妥善處理,我國在喪葬文化方面是非常講究的,歷朝歷代皇帝都有殉葬制度,普通人去世,也會賠償一些金銀首飾。我們再回到現代,火葬將被淘汰?新殯葬方式在武漢試行,150斤重的人只剩下20斤,很多人卻表示無法接受。
  • 土葬、火葬已經out了,如今最新入殮方式——冰葬才是最「潮流」
    對於每個人來說,"生"是起點,"死"是終點,我們坐著一輛單向列車,或形單影隻,或三五成群,但殊途同歸。這輛列車到站,我們也就結束了這趟旅程。"死亡"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喪葬文化"隨之而來。現如今,科技的飛速發展,也產生了不同的"入殮"方式。
  • 與火葬相比,土葬到底有哪些缺點?第六條最要命
    可是土葬這個東西,近些年卻越來越不被支持了,相關部門和專家們認為土葬既會佔用耕地,又會造成環境汙染,還不便於管理,實在是弊端多多,要徹底廢除才行。現在我們的喪葬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火葬,這多為城裡人的選擇,將已經去世的人火化後,再把他們的骨灰盒或拿回家中供養,或安葬到公墓中去。
  • 美國華盛頓正式將「遺體堆肥」納為合法!或成新型喪葬形式?
    美國華盛頓州本周(5月21日)通過一項法律,允許在人去世後,將其遺體轉化成泥土花肥(composting),成為「堆肥葬」。華盛頓州也將成為美國「堆肥葬」合法化的第一個州,為人們提供一種全新的喪葬選擇,真正做到「化做春泥」,滋潤大地。如何運作?
  • 對於重新啟用土葬,大家有什麼看法?
    2020-12-27 18:55:02 來源: 每日娛樂樂論 舉報   第一,土葬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喪葬方式
  • 國家予以補貼,火葬將成主流
    提到農村的殯葬習俗,相信不少人都會想到吹吹打打異常壯觀的抬棺場景,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講究「入土為安」,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農村推崇的都是土葬的方式。在一些農村,如果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的,一般都會提前為自己挑選好的木材打好「壽木」,為自己的後事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