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火葬已經out了,如今最新入殮方式——冰葬才是最「潮流」

2021-01-09 網易

2021-01-05 11:10:18 來源: 阿樂聊文史

舉報

  

  生命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寶貴的,"瓜熟蒂落,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無法逆轉的過程。對於每個人來說,"生"是起點,"死"是終點,我們坐著一輛單向列車,或形單影隻,或三五成群,但殊途同歸。這輛列車到站,我們也就結束了這趟旅程。"死亡"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喪葬文化"隨之而來。現如今,科技的飛速發展,也產生了不同的"入殮"方式。

  喪葬文化的發展

  "死生亦大矣,"是說""""同樣重要,都是很有儀式感的事情。喪葬文化,"入殮"方式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一百多萬年前,喪葬非常的簡單,人們只是簡單地將死者用柴草蓋上,埋在野外。《通典》中記載說,太古時代兇禮中規定";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棺槨"

  

  到了奴隸社會,社會有了階層存在,人的身份地位有了差距,就產生了厚葬之風。甚至將人作為殉葬品,隨著統治階級埋葬,秦始皇陵兵馬俑就是由此而來。除此之外,我國奴隸社會時期還有大量豪華公墓群,在現代逐漸被發現。"貴賤有儀,人而有等。"其奢華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新型"入殮"方式

  在中國,最古老的"入殮方式"要數"土葬""火葬"了,但因為中國地域遼闊,有些地方和民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殯葬文化,所以,"入殮"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現如今,瑞典一位生物學家研究出來一種新的"入殮方式"——冰葬。顧名思義,這種方式是將死者遺體,放在零下196攝氏度的低溫下,利用液氮製造出超低溫環境,在這個環境下,遺體很快脫水,再利用超聲波,就能將粉末化為骨灰。

  

  這種高科技的殯葬方式,一經問世,就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但這種"入殮"方式,還沒有被大面積普及,原因有很多種。首先,人去世後的屍體,必須要經過處理,否則就會產生細菌和病毒。這也是;為什麼在古代,每次發生類似戰爭這樣死傷無數的天災人禍後,往往伴隨著一場瘟疫疾病的流行。因此殯葬方式,一定要安全,不能汙染環境。

  其次是要表達對死者的尊重。"死者為大",中國自古以來又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國家,喪葬是""的重要衡量標準,因此在古代死者"入殮"後,親人還要"守孝"以寄託哀思。孔子就認為,守孝不僅是"仁"的要求,也是"禮"的需要。中國講究入土為安,所以"土葬"由來已久。近代以來,由於人們思想觀念發展,以及土地資源緊張,"火葬"已經成立主流選擇。

  

  "冰葬"會普及嗎?

  "粉身碎骨"的冰葬,有沒有可能成為主流殯葬方式的一種吶?以現在的情形來看,暫時不會普及。首先,這種新型"入殮"方式暫時不會被大眾所接受,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穩妥,合適的方式,在這種肅穆的事情上,不會有太多人選擇標新立異。況且,"土葬"和"火葬"已經發展出來了一套完備的禮儀和流程,不僅不會汙染環境,程序也不會過於繁瑣。

  其次,由於氮氣的易揮發性質,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保存起來並不容易,在儲存過程中就要求極高,要耗費大量資金,因此,"冰葬"價格也不會低。這些條件決定它的價格不在一般人能夠承受的經濟範圍之內。因此即使這種"入殮方式"不會汙染環境,但由於其高昂的價格,也暫時不會被大眾接受。

  傳說"冰葬"這種方式來源於北美愛斯基摩人的喪葬習俗。愛斯基摩人生活在溫度極低的北美洲,那裡有很多的冰洞。老人患病後不願拖累家庭,在預感到死神將要來臨時,就要後代將自己放入冰洞,蓋上獸皮,用冰塊封住洞口,老人便安然死去。

  

  特殊的地域文化孕育出的獨特的喪葬文化

  正如"冰葬一樣",在我國文化中,也有獨特的"入殮"方式。例如,新疆地區有"沙葬"的傳統,就是將死者裝入麻袋,投入流沙,屍體在流沙中立即脫水,就不會腐爛。還有將屍體投於江河湖海的"水葬"法,還有藏族的"天葬"——將死者是身體肢解後餵鷲鷹,鷲鷹食用後飛上天空,也就意味著死者得以升天。這種方式聽起來頗有些駭人聽聞,但是這是藏族獨特的文化印記。

  除了以上特殊的地域文化孕育出的獨特的喪葬文化,還有一種相較之下,較為溫和的方式-"樹葬",就是將人的骨灰放在一棵大樹下,"化作春泥更護花。"在旁邊放一顆石頭,刻上死者生前的基本信息。這種方式也叫"生態葬"。因為這種方式不僅對環境友好,還能緩解土地壓力。

  

  過好當下

  無論是"冰葬",還是其他形式的"入殮"方式,見微知著,都是科技進步,並且在逐漸改變人類生活的體現。選擇哪種殯葬方式,本質上都是與這個美麗世界的告別儀式。面對新生,我們總是滿懷喜悅,但是"死亡"卻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古語有"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最重要的是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才能在面對死亡時,不留遺憾。

  殯葬文化中也包含了我們對死亡的態度,對生命的思考。警醒我們珍惜眼前的親人,多給他們一些關懷和陪伴,不要發生"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劇,抓住當下,去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這樣才能面對死亡時淡定從容。

  

  諾貝爾王文學獎獲得者,馬爾克斯曾經說過:"買下一張永久車票,登上一列永無終點的列車,世間萬象,仿佛是一首飛逝的長詩撕成碎片,向著遺忘之鄉,一路拋灑。"儘管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虛度光陰,浪費生命。我們要永遠正直陽光,努力過好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才能讓我們不枉此行,在這趟旅程中看到更多迷人燦爛的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火葬還未徹底推行,冰葬又出現,網友:死得真花哨
    古今中外的葬法多種多樣,在中國最傳統歷史最久遠的葬法就是土葬了。將逝者放入棺材,挖坑埋入地下,這是一種禮俗最為繁雜、流傳最為廣泛、使用民族最多的一種傳統葬法。這種葬法為了遵循漢人「入土為安」的理念。曾經是普遍使用的葬禮。不過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保護耕地,節約土地資源開始倡導火葬。1956年毛澤東、朱德的151名高級官員聯合籤名,以個人名義倡導火葬。
  • 北大教授抨擊火葬不科學,土葬更適合傳統文化,殯葬業或變風向?
    ▲ 羌族文化火葬的最早發現現如今中國火葬比較盛行,根據史書記載1,火葬最早起源於中國先秦時期,當時的人們認為火葬親戚朋友身,越多的煙越好。在中國的青海西藏等地有火葬的習俗。而火葬也是羌族的一種風俗,後來隨著佛教在東漢傳入,這種文化逐漸佔領上風。佛教的僧人們就是火葬,於是信奉佛教之人也都改變了習俗,尤其在隋唐時期更為盛行。直到宋元時代,火葬走遍全世界,民間火葬更為普遍,根據史書記載,我們最熟悉的「武大郎」,就是火葬,《紅樓夢》裡的晴雯也是火葬。
  • 火葬將被淘汰?新殯葬方式在武漢試行,很多人卻表示無法接受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乾陵土葬是全世界也是我國最古老的和最傳統的喪葬方式。但是隨著現代社會人口的大量增加,這一喪葬方式被認為是與活人搶土地 ,所以這一古老的喪葬方式逐漸被火葬取代。土葬被取代以後,火葬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就是把人的遺體送入到760度~1150度的高溫火化爐中進行火化,然後再把骨灰裝入盒中 ,最後埋入地下。這種方式其實也是佔用一定地方的,再加上火化爐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灰塵,對環境其實也不是很環保。時代在發展,殯葬方式也會與時俱進,最近在武漢又施行了一種新的殯葬方式—— 冰葬。
  • 傳承千年的土葬制度被改火葬,為何北大教授會說:遺體當垃圾處理
    在我國,最古老也是流傳最廣的一種殯葬方式就是土葬,古人最講究的就是入土為安了。應該有不少人以為火葬在我國是建國時期才開始推行的吧,畢竟古人對火葬還是非常忌諱的,要不然也不會出現挫骨揚灰的這種貶義詞。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盛行過火葬,後來到了二十世紀的時候,為了節約土地資源,世界各地都開始提倡火葬,尤其是中國。
  • 冰葬聽過嗎?遺體零下196攝氏度冷凍後震成骨灰,你接受嗎?
    眾所周知,我國歷史文化十分悠久,在上下五千年間誕生了很多不同的文化習俗,而有些文化習俗被傳承了上千年,直到今天,仍有保留,例如喪葬方式。大家都知道古人很注重「入土為安」、「葉落歸根」,所以當古人去世後,都會選擇土葬的方式。
  • 古老的喪葬方式有哪些?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每個省份或者不同民族的喪葬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喪葬方式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說天葬;有些則是順應時代的需求而成為主流方式的,比如說火葬。有的喪葬方式光聽著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也就沒有流傳到如今了。
  • 火葬可能被淘汰?新方法已在武漢試用,多數人卻表示難以接受
    而中國人在處理身後事的最通用做法,那就是土葬,並且這種喪葬方式也是大家普遍認可和司空見慣的事情,稱得上是最為主流的喪葬方式。也正所謂萬事萬物都在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不斷的更新著。新事物的誕生就意味著舊事物的淘汰,現如今喪葬方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 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北大教授為什麼呼籲土葬?
    家中有人去世,一般進行土葬,但後來火葬越來越多地代替了土葬,成為新進「習俗」。北大教授曾提倡,取消火葬,恢復土葬。那麼為什麼這樣提倡呢?  例如,很多農村人不願意火葬,依舊土葬,覺得即使死後也應該軀體完整,火葬明顯與此衝突,並且很多人對火葬是感到害怕的。在剛推行火葬時,發生了不少紛爭。很多地方依舊悄悄舉行土葬,如果被發現,就會直接往逝者身上澆汽油燒掉。其實是沒有人性的,完全沒有考慮到逝者的尊嚴。相信這也與推行火葬的初衷相違背,沒有任何效果。
  • 北大教授吳飛:火葬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有無道理?
    過去,中國人死後都是進行土葬,那個時候城市化尚不發達,農村土地眾多,再加上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說法,所以死者多接受土葬之禮。然而後來隨著文明的進步,土葬明顯不再合時宜,浪費土地資源,所以喪葬方式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傾向於火葬。火葬也一度成為主流,然而有一個北大教授卻建議恢復土葬,稱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處理,這背後有何道理?
  • 與火葬相比,土葬到底有哪些缺點?第六條最要命
    我們中華民族發展了幾千年,向來最看重的就是傳承。而在傳承裡面,大家幾乎都把人生的完整性看得特別重,這個完整,既指生兒育女,又講從來處來,到去處去。所以我們中國人基本是本著在死亡之後,都會選擇深埋地底,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自己的生命,以求得到傳承的想法來進行土葬的。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人死則煙消雲散,不過人們總喜歡留下墓志銘來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過,在世界各地流行的葬禮基本都是會將遺體放入到一個棺材裡面,不管是在非洲還是在中國,這樣的土葬方式就是以前比較流行的一種風俗,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一種的文明。
  • 民間——土葬與火葬守靈
    以上是土葬與火葬都有的步驟,接下來要是火葬第二天就得去火葬場,入骨灰盒,入棺。要是土葬第二日入棺,是蓋棺蓋,不能用封釘蓋蓋蓋棺定論的。因為當時,是給一戶大戶辦事,先生就請了三個,碰巧當時三個先生都不在,讓這鷯哥近了棺槨,出現靈異之事[嘻嘻]所以,土葬守靈重中之重,而火葬守靈不用防靈異。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為何這麼說?
    一直到明朝明英宗時期,才開始被廢除,到清朝康熙帝時,明令廢止殉葬制度。不過,康熙帝雖然明令禁止殉葬,但對於民間的殉葬制度,又公然稱讚。這令清朝殉葬制度無法根除,民間的「妻妾殉夫」現象反而愈演愈烈。要說殉葬制度的徹底根除,應該為清朝覆滅之後了。隨著封建制度的土崩瓦解,殉葬制度早已不復存在。
  • 「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
    導讀:「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自古我國就有這麼一句俗話,那就是「入土為安」,無論是客死他鄉還是壽終正寢,都是依照當地的習俗進行土葬,全國的這個習俗是統一的,無論在哪裡都能見到土葬,土葬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傳統意識
  • 農村土葬浪費土地資源,但實行火葬真能節約土地?看農民怎麼說
    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喪禮的特點 ,大家認為,辦出有特色的喪禮一方面是可以撫慰已經去世的人 ,另一方面也是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孝順。古人都說入土為安,現在的人們也沿襲著這樣的傳統。認為人只有埋進黃土裡才是最合適的,也是對去世的人的一種安慰。因而,每當有客死他鄉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家人一般都無法接受,認為一定要落葉歸根,一定要回到家鄉。這也是中國人的一種習俗,認為只要遺體回到家中就是有根了。
  • 農村即將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你能接受嗎?
    農村全面實行火葬,阿坤難以接受,但貌似沒有什麼用。近些年,隨著人們對土地越來越重視,佔地的墳也引起了人注意,有人說,農村的墳墓嚴重侵佔浪費土地,為此,應該全面效仿國外,立即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對此阿坤感到很悲痛。
  •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將垃圾處理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口暴漲,為了節約耕種土地同時控制封建迷信,大力推行火葬形式。就目前形勢來看,在城市裡火葬形式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還是講究土葬,老人們認為人一定要入土為安,還有一些較為激進的人認為屍體火化屬於橫死,會化為厲鬼殃及子孫後代。
  • 土葬改火葬後,北大教授:這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喪葬將如何發展?
    在我國的國學經典《孝經》中說,身體上的頭髮和肌膚都是父母所賜,不能輕易的損毀,所以古代漢族子民都是蓄髮留胡,以示孝道,並且去世後都實行土葬,保全屍體的完整性。 但是從二十世紀以來,火葬慢慢被人們所接受,我國也在1949開始推行火葬。究其原因是因為土地資源被浪費,以及土地汙染。直到現在,我國的火葬比例佔了53%,依舊還有接近一半的人使用土葬。
  • 武漢疫情期間,農村老人去世後一般會火化了,這對土葬有什麼衝擊
    所以,農村的老人去世了,也不允許大操大辦,農村大多實現土葬,要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要有人上門去操辦一些入殮儀式和送葬儀式。就目前的形式來看,在疫情嚴重的地區,肯定是沒有人敢上門服務或者提供幫助,只能選擇火葬這種簡單的儀式,由家屬抱回骨灰草草埋葬了。如何看待農村在疫情期間的火葬一是在疫情期間選擇火葬,能節省好幾萬塊錢。
  • 選土葬?選火葬?喪葬習俗大變化,不再由你隨意選,望周知
    比如農業技能培訓,比如生活方式的改變等,這些都有了顯著的變化。但是對於風俗的改變,卻始終存在著矛盾的心裡。人生的紅白喜事都會經歷,而對於發生不幸離開的人員,是選擇土葬還是火葬?農民考慮的立場不一致。近幾年,一直倡導農民在去世後選擇的是火葬,即環保又不浪費土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