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則煙消雲散,不過人們總喜歡留下墓志銘來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過,在世界各地流行的葬禮基本都是會將遺體放入到一個棺材裡面,不管是在非洲還是在中國,這樣的土葬方式就是以前比較流行的一種風俗,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一種的文明。
古人講究入土為安,並且這樣的講究也流傳至今,在《周禮》中就曾說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土葬是一種孝順,《禮運》也說:「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從這些記載中,我們也看出,古代人對於土葬是十分看重的,我國貴為禮儀之邦,在古人所流傳下來的規矩中就有要求「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棺槨必重,衣食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以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尤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句話流傳至今,很多人更是不敢違背。
但是土葬這樣的傳統也正在被逐漸打破,由原來的土葬實行火葬,現在城市基本已經全面實行,而在農村也已經在各地實行多年,當然有些地方可能還沒有全面推廣,而實行火葬其目的就是為了節省土地資源,減少農村喪葬中的一些陋習行為,大家都知道,這農村的土葬基本都是需要一個墓穴,這樣的情景在農村也比較多見,不管是山上還是耕地裡都能看到很多的墳頭,而這樣一來耕地就會減少墳頭卻在不斷的增加,另外土葬所帶來的很多習俗中不乏有眾多的陋習,比如說喪事中一些節目表演,還有大操大辦等等,更甚至有些帶有迷信的色彩,所以有專家認為,由土葬實行火葬。
當然實行火葬之後,最有怨言的自然是很多農民朋友,因為這土葬已經實行了幾千年了,現在突然讓他們去改變,首先是觀念上不能認可,無法邁出這一步,尤其一些農村老人他們害怕火葬,擔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所以都會事先告知子女千萬不要把自己火葬,大家看到電影《孝子賢孫伺候著》吧,其中裡面就講訴土葬與火葬的矛盾。
然而不光是農民對於土葬無法接受,另外也有專家覺得並不是說土葬就不好,北大哲學系的吳飛教授就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吳飛教授畢業於美國的哈佛大學,是一位接受過高等教育且對於中西文化和習俗比較了解的專家,早在2007年的時候,他就關注喪葬問題,而對於目前的火葬他認為並不是完全可行,把遺體火化,那麼這就如同把人當成垃圾燒,然後一群親朋好友前來弔唁轉一圈就結束了,顯然失去了原來的中華傳統,火葬完再入棺等於二葬,火葬哪裡好呢?另外火葬在農村也並不能一概而論,在難農村火葬難以開展的主要原因:
1、火葬後依然實行的還是土葬,屬於二葬多此一舉
現在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有墓地,那麼雖然實行火葬了,可問題是火葬之後很多人還要購買一個骨灰盒,再埋入到墓地裡,在農村更是需要將骨灰盒再放入棺材裡面,那麼這樣的做法和直接土葬又有何區別呢?關鍵現在又增加骨灰盒和火化這兩項費用,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2、入土為安早就深入人心
大家都知道,現在很多人所遵循的還是老一輩的傳統,比如說過年的時候拜年磕頭等等,而「入土為安」這也是一種傳統,並且這樣的傳統思想早就深入人心,不管你是官大多大還是多富有,現在不都是遵循的入土為安嗎?在農村,很多人也認為入土為安就是一種孝順,過年過節的時候還能上墳進行祭祀,另外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農村過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不遠千裡回家和親戚朋友去祭祀先人,這個時候大家不管再忙都會聚到一起,實際這種祭祀不能說是迷信,因為在國外同樣也有。
3、火葬與少數民族信仰衝突
尊重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這是眾人皆知的,不過有些少數民族在喪葬上也比較特殊,比如有的地方使用的是懸棺葬禮,還有的少數民族覺得土葬之後才能得到祖先的庇佑,祭祀的時候能讓先人聽到自己的心聲,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和信仰,比如說回族不吃豬肉一個道理,如果強制執行可能會和有些具有特色的傳統的民族出現衝突。
實際上殯葬改革有些專家有著不同意見覺得不能一刀切,有些人可能接受的教育和環境不同,能認可,但是大多人卻不能認可,像在農村,很多農民覺得這是老輩人傳下的傳統,不能在自己手裡改變,當然火葬也是出於節約土地,對於吳飛教授的話,不少農民都覺得能認可,並且也說出了農民的心聲,那麼大家對此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留言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