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2020-12-12 騰訊網

人死則煙消雲散,不過人們總喜歡留下墓志銘來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過,在世界各地流行的葬禮基本都是會將遺體放入到一個棺材裡面,不管是在非洲還是在中國,這樣的土葬方式就是以前比較流行的一種風俗,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一種的文明。

古人講究入土為安,並且這樣的講究也流傳至今,在《周禮》中就曾說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土葬是一種孝順,《禮運》也說:「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從這些記載中,我們也看出,古代人對於土葬是十分看重的,我國貴為禮儀之邦,在古人所流傳下來的規矩中就有要求「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棺槨必重,衣食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以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尤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句話流傳至今,很多人更是不敢違背。

但是土葬這樣的傳統也正在被逐漸打破,由原來的土葬實行火葬,現在城市基本已經全面實行,而在農村也已經在各地實行多年,當然有些地方可能還沒有全面推廣,而實行火葬其目的就是為了節省土地資源,減少農村喪葬中的一些陋習行為,大家都知道,這農村的土葬基本都是需要一個墓穴,這樣的情景在農村也比較多見,不管是山上還是耕地裡都能看到很多的墳頭,而這樣一來耕地就會減少墳頭卻在不斷的增加,另外土葬所帶來的很多習俗中不乏有眾多的陋習,比如說喪事中一些節目表演,還有大操大辦等等,更甚至有些帶有迷信的色彩,所以有專家認為,由土葬實行火葬。

當然實行火葬之後,最有怨言的自然是很多農民朋友,因為這土葬已經實行了幾千年了,現在突然讓他們去改變,首先是觀念上不能認可,無法邁出這一步,尤其一些農村老人他們害怕火葬,擔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所以都會事先告知子女千萬不要把自己火葬,大家看到電影《孝子賢孫伺候著》吧,其中裡面就講訴土葬與火葬的矛盾。

然而不光是農民對於土葬無法接受,另外也有專家覺得並不是說土葬就不好,北大哲學系的吳飛教授就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吳飛教授畢業於美國的哈佛大學,是一位接受過高等教育且對於中西文化和習俗比較了解的專家,早在2007年的時候,他就關注喪葬問題,而對於目前的火葬他認為並不是完全可行,把遺體火化,那麼這就如同把人當成垃圾燒,然後一群親朋好友前來弔唁轉一圈就結束了,顯然失去了原來的中華傳統,火葬完再入棺等於二葬,火葬哪裡好呢?另外火葬在農村也並不能一概而論,在難農村火葬難以開展的主要原因:

1、火葬後依然實行的還是土葬,屬於二葬多此一舉

現在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有墓地,那麼雖然實行火葬了,可問題是火葬之後很多人還要購買一個骨灰盒,再埋入到墓地裡,在農村更是需要將骨灰盒再放入棺材裡面,那麼這樣的做法和直接土葬又有何區別呢?關鍵現在又增加骨灰盒和火化這兩項費用,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2、入土為安早就深入人心

大家都知道,現在很多人所遵循的還是老一輩的傳統,比如說過年的時候拜年磕頭等等,而「入土為安」這也是一種傳統,並且這樣的傳統思想早就深入人心,不管你是官大多大還是多富有,現在不都是遵循的入土為安嗎?在農村,很多人也認為入土為安就是一種孝順,過年過節的時候還能上墳進行祭祀,另外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農村過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不遠千裡回家和親戚朋友去祭祀先人,這個時候大家不管再忙都會聚到一起,實際這種祭祀不能說是迷信,因為在國外同樣也有。

3、火葬與少數民族信仰衝突

尊重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這是眾人皆知的,不過有些少數民族在喪葬上也比較特殊,比如有的地方使用的是懸棺葬禮,還有的少數民族覺得土葬之後才能得到祖先的庇佑,祭祀的時候能讓先人聽到自己的心聲,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和信仰,比如說回族不吃豬肉一個道理,如果強制執行可能會和有些具有特色的傳統的民族出現衝突。

實際上殯葬改革有些專家有著不同意見覺得不能一刀切,有些人可能接受的教育和環境不同,能認可,但是大多人卻不能認可,像在農村,很多農民覺得這是老輩人傳下的傳統,不能在自己手裡改變,當然火葬也是出於節約土地,對於吳飛教授的話,不少農民都覺得能認可,並且也說出了農民的心聲,那麼大家對此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留言參與評論。

相關焦點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為何這麼說?
    古代的殉葬制度較為慘絕人寰,其起源於奴隸社會,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後陪葬的。自兩漢起,主要以後宮活人為帝王殉葬,至元代達到鼎盛時期。一直到明朝明英宗時期,才開始被廢除,到清朝康熙帝時,明令廢止殉葬制度。
  • 傳承千年的土葬制度被改火葬,為何北大教授會說:遺體當垃圾處理
    應該有不少人以為火葬在我國是建國時期才開始推行的吧,畢竟古人對火葬還是非常忌諱的,要不然也不會出現挫骨揚灰的這種貶義詞。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盛行過火葬,後來到了二十世紀的時候,為了節約土地資源,世界各地都開始提倡火葬,尤其是中國。
  • 北大教授吳飛: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
    諸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樹葬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土葬與火葬。土葬是將逝者直接裝進棺木並埋葬在土裡;而火葬則是將人火化成骨灰後葬。  老一輩人篤信風水學,他們始終保持著人死後要「入土為安」以及「死要留全屍」的思想,相比於「將人化為灰燼」的火葬,他們更傾向於傳統的土葬。自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與人均耕地面積的銳減,不少專家、學者大力倡導火葬。
  • 北大教授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墓地價格上漲,人被當成垃圾處理
    近日,北大宗教和哲學教授吳飛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說土葬是習俗,可以延續親情,後人可以藉機懷舊,火葬儀式簡單,且會導致傳統喪葬禮俗消失,親情容易變得更冷漠。除此之外,吳飛教授還表示,火葬對環境汙染大,而且近年來墓地價格持續上漲,一些人已經有點承擔不起了,人被當成垃圾處理,燒成灰燼,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將垃圾處理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口暴漲,為了節約耕種土地同時控制封建迷信,大力推行火葬形式。就目前形勢來看,在城市裡火葬形式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還是講究土葬,老人們認為人一定要入土為安,還有一些較為激進的人認為屍體火化屬於橫死,會化為厲鬼殃及子孫後代。
  • 土葬改火葬後,北大教授:這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喪葬將如何發展?
    在我國的國學經典《孝經》中說,身體上的頭髮和肌膚都是父母所賜,不能輕易的損毀,所以古代漢族子民都是蓄髮留胡,以示孝道,並且去世後都實行土葬,保全屍體的完整性。 但是從二十世紀以來,火葬慢慢被人們所接受,我國也在1949開始推行火葬。究其原因是因為土地資源被浪費,以及土地汙染。直到現在,我國的火葬比例佔了53%,依舊還有接近一半的人使用土葬。
  • 北大教授吳飛:火葬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有無道理?
    過去,中國人死後都是進行土葬,那個時候城市化尚不發達,農村土地眾多,再加上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說法,所以死者多接受土葬之禮。然而後來隨著文明的進步,土葬明顯不再合時宜,浪費土地資源,所以喪葬方式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傾向於火葬。火葬也一度成為主流,然而有一個北大教授卻建議恢復土葬,稱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處理,這背後有何道理?
  • 北大教授抨擊火葬不科學,土葬更適合傳統文化,殯葬業或變風向?
    在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保護耕地,節省土地資源,在1956年4月27日,有毛主席,周總理等115名高官集體聯合籤字,倡導火葬,這才讓火葬成功的走進中國的挨家挨戶。如今甚至還出現了冰葬!現如今火葬成為中國的習俗,也是一種普遍,但是北大教授卻提出,火葬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好。
  • 農村實行殯葬改革,農民表示不接受!國家予以補貼,火葬將成主流
    提到農村的殯葬習俗,相信不少人都會想到吹吹打打異常壯觀的抬棺場景,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講究「入土為安」,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農村推崇的都是土葬的方式。在一些農村,如果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的,一般都會提前為自己挑選好的木材打好「壽木」,為自己的後事做好準備。
  • 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北大教授為什麼呼籲土葬?
    家中有人去世,一般進行土葬,但後來火葬越來越多地代替了土葬,成為新進「習俗」。北大教授曾提倡,取消火葬,恢復土葬。那麼為什麼這樣提倡呢?    一、逝者尊嚴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的講究。例如,很多農村人不願意火葬,依舊土葬,覺得即使死後也應該軀體完整,火葬明顯與此衝突,並且很多人對火葬是感到害怕的。
  • 國家提倡過世後實行火葬制度,可是為什麼還有人仍然選擇土葬呢?
    上了年紀的老一輩,對於他們來說,入土為安的傳統已經牢牢的刻在了他們心裡,都不敢亂去變動老祖宗的規矩;而對於那些偏遠地區的人們呢,由於接受教育的水平較低,對於過世後要進行火葬,內心都是很害怕的,在臨終前,都會把子女交到身邊,交待好一定要土葬,作為後輩來說,一般都會遵從父母的遺願,讓他們入土為安;火葬收費較高
  • 農村殯葬改革,火葬有補貼,為啥農民還不願意?老農說出3點原因
    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都知道,幾乎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祖墳,而他們也希望自己死後能夠進祖墳當中埋葬。不過這種土葬的方式非常浪費土地資源,土地被佔用的面積也越來越大,為了節約土地資源,國家開始推行火葬,甚至還為此出臺了補貼政策,可是農民依然不買帳,為什麼?原因主要就是以下這幾個。
  • 農村即將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你能接受嗎?
    農村全面實行火葬,阿坤難以接受,但貌似沒有什麼用。近些年,隨著人們對土地越來越重視,佔地的墳也引起了人注意,有人說,農村的墳墓嚴重侵佔浪費土地,為此,應該全面效仿國外,立即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對此阿坤感到很悲痛。
  • 改革土葬的含義是什麼?
    (一) 土葬改革區的劃定     所謂土葬改革,指在不宜推行火葬或尚不具備推行火葬條件的地區,對落後的遺體埋葬方式和習俗所進行的社會變革。     土葬改革區的劃定,是根據1985年2月8日《國務院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進行的,推行火葬和不推行火葬的地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也就是說土葬改革區是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定的,暫不實行火葬的,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有些地方縣、市境內雖建有火葬場,但相距過遠,運送屍體確有困難的地方,也可劃為土葬改革區。
  • 「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
    導讀:「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自古我國就有這麼一句俗話,那就是「入土為安」,無論是客死他鄉還是壽終正寢,都是依照當地的習俗進行土葬,全國的這個習俗是統一的,無論在哪裡都能見到土葬,土葬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傳統意識
  • 「人不該被當成垃圾燒掉」,農村呼籲恢復土葬,北大教授也力挺
    打開QQ瀏覽器,查看高清大圖當然,這裡面也不少支持土葬的人士,比如北京大學的吳飛教授就為土葬說了句話:「人不該被當成垃圾燒掉」 。打開QQ瀏覽器,查看高清大圖2、土葬是我國在上期的農耕文明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情感和維繫紐帶的一種家族傳承方式。正是有了土葬、宗祠、家族的存在,才讓一個地方的人有了根,一個姓氏的人有了共同的起源和支點,傳承千年,經久不衰。
  • 蔡彪:為什麼要推行火葬?
    而邊疆少數民族則是火葬,如《墨子·節喪下》:"秦之西有儀渠之國,其親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燻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荀子·大略》又說:"氏羌之虜也,不憂其系縲也,而憂其不焚也。"中國興起火葬的觀念還在佛教傳入之後。
  • 為什麼農民覺得火葬像是燒垃圾?老教授給三條理由,字字在理
    雖然現在這種觀念正逐漸淡化,但部分農村仍然保留了後一句話的重點訊息——我們得為親人留個墳。 現代發展與舊觀念的激烈衝突 前有河南周口在2012年強制剷平兩百多萬座墳墓,後有專家推崇火葬制度,為了能讓農民 更徹底的融入其中,現在農村也建立了很多公墓和火葬場。
  • 我國火葬的四個歷程,莫要子欲養而親不待
    02 1985年,部分地區試推行火葬自1956年,國家領導人以個人名義籤訂火化協議之後,國家高、中級領導逝世後基本都實行火葬,為火葬在全國實施起到了推動作用。當國家具備一定條件之後,於1985年2月8日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首次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推行火葬,並對不遵守該規定的國家職工實行處分。而這些地區都是經濟相對發達,人們文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為下一步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 土葬,火葬,怎麼葬該提倡?歷史告訴我們答案!我們祖先有大智慧
    否則也不會出現江蘇高考狀元上不了清華北大大學的事情。個人感覺考古專業是個不太有前景的專業,祖宗的墓都快被挖完了,還有幾座墓可以挖?就幾座明清陵墓!怎麼養活那麼多考古工作者?而且挖那些陵墓也要被譴責,所以恐怕都在冀望哪個皇陵突然出現幾個大的盜洞,好有理由打報告「搶救性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