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土葬?選火葬?喪葬習俗大變化,不再由你隨意選,望周知

2020-12-17 百哥知曉

隨著農村建設發展越來越迅速,農民的思想也是越來越開明,不再像以前那麼保守。比如農業技能培訓,比如生活方式的改變等,這些都有了顯著的變化。但是對於風俗的改變,卻始終存在著矛盾的心裡。人生的紅白喜事都會經歷,而對於發生不幸離開的人員,是選擇土葬還是火葬?農民考慮的立場不一致。

近幾年,一直倡導農民在去世後選擇的是火葬,即環保又不浪費土地資源。但自古以來,「入土為安」這四個字詮釋了對於過世人的尊重,與近幾年的倡導的方向有點出入。但全國各地很大,說實話在真正執行就比較困難。到底是選擇土葬還是火葬,各方觀點不一,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下。

01選擇土葬觀點

1、傳統思想的束縛

在比較偏遠的農村,農民的傳統還是比較保守束縛,認為只有通過保存身體的」全部「才是對逝去人員的尊重與尊敬。要保持對先人的重視,才能保護子孫後代,所以選擇土葬是最好的方式。他們一直相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只能接受這種習俗。

2、與土地情懷有關

土地,是農民生存的地方,這輩子就基本奉獻給土地。土地對農民的情懷來說是功不可沒的,所以才會有「入土為安」的說法。土地是農民的生命之本,所以逝去的人員會選擇土葬來結束自己的一生。

3、離火葬場所距離遠

雖然國家在近幾年一直推行火葬,但如果是在特別偏遠的地方,將逝去的人員運送到火葬場,這距離太遠了,來回一趟時間花費更多,容易錯過選定好的時間入土,所以只能無奈選擇土葬。

4、土葬費用低,而火葬費用高

由於農民基本是靠田地來獲取收入,所以農民的收入相對都比較低。而如果選擇火葬,需要運到火葬場去火化,這火化費用就比較高。而如果選擇土葬,只要在自己的後山找一個「土地」就可以入土了,費用低且較方便。

02選擇火葬觀點

1、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火葬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可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因為火葬後的骨灰盒是直接放在靈堂裡,並不用再放在土地裡,這樣有效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不用再「浪費」土地資源去挖坑埋「骨灰」,從而也不會去汙染環境。

2、破除封建迷信,提高科學觀

原來的土葬祭拜方式很多,特別是在農村,很多人都非常迷信,這導致大家都信奉這些,但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火葬也可以給逝去人員一種尊重,並不會因為選擇火葬就是對他們的不敬。

3、減少陋習的出現

在出殯的時候,很多農民會邀請歌舞團的人來」慶祝「,排場越大,想證明對逝去的人越尊重。其實這些都是鋪張浪費的表現,如果生前不對逝去人員好,等走之後才會操作這些,有何用?實行火葬後,可以減少陋習的出現,不會去操作那些陋習。

土葬與火葬各有各的特點,但確實要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操作,不可以出現」一刀切「的現象,要因地制宜才能讓逝去人員走得更「安順」。土葬與火葬的選擇,大家所站的立場不一樣,所以操作也會不一樣。你們是支持土葬還是火葬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探討。

相關焦點

  • 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北大教授為什麼呼籲土葬?
    紅、白事是關係到家家戶戶的大事,習俗很多,也比較繁瑣。家中有人去世,一般進行土葬,但後來火葬越來越多地代替了土葬,成為新進「習俗」。北大教授曾提倡,取消火葬,恢復土葬。那麼為什麼這樣提倡呢?  喪葬一直是一件重要的事,喪葬禮儀也比較莊重複雜,重點就是體現了對人性的尊重,對先人的緬懷,逝者的尊重。例如帝王一定會重工打造自己的陵墓,死有所歸,說明喪葬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 古老的喪葬方式有哪些?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死亡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所謂死者為大,不管他生前是好是壞,死後都必須妥善安葬。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每個省份或者不同民族的喪葬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喪葬方式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說天葬;有些則是順應時代的需求而成為主流方式的,比如說火葬。有的喪葬方式光聽著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也就沒有流傳到如今了。
  • 曹州那些年之喪葬習俗
    8.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9.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東北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趙本山就是靠做哭活出來的。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但是土葬這樣的傳統也正在被逐漸打破,由原來的土葬實行火葬,現在城市基本已經全面實行,而在農村也已經在各地實行多年,當然有些地方可能還沒有全面推廣,而實行火葬其目的就是為了節省土地資源
  • 北大教授吳飛:火葬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有無道理?
    過去,中國人死後都是進行土葬,那個時候城市化尚不發達,農村土地眾多,再加上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說法,所以死者多接受土葬之禮。然而後來隨著文明的進步,土葬明顯不再合時宜,浪費土地資源,所以喪葬方式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傾向於火葬。火葬也一度成為主流,然而有一個北大教授卻建議恢復土葬,稱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處理,這背後有何道理?
  • 土葬改火葬後,北大教授:這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喪葬將如何發展?
    而最近一位北大教授也發表了言論,他認為土葬是傳統,而火葬則是把人當垃圾處理,所以應該恢復推行土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國自古以來使用的都是土葬,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商朝,到了周朝喪葬制度不斷完善,要求死後必須土葬。《周禮》稱:「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 對於重新啟用土葬,大家有什麼看法?
    2020-12-27 18:55:02 來源: 每日娛樂樂論 舉報   第一,土葬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喪葬方式
  • 藏族喪葬習俗
    >  藏族喪葬習俗講究藏族的喪葬習俗比較特別,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這五種,並且等級森嚴,界限分明。  藏族喪葬習俗方式藏區的喪葬禮俗類型多樣,主要以天葬為主,間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 及多次葬中的複合葬等,以及殘存的少量樓葬、罐葬、壁葬、野葬等遺俗。藏族豐富的 喪葬禮俗作為歷史、民族、地域性行為模式,透射出藏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 北大教授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墓地價格上漲,人被當成垃圾處理
    近日,北大宗教和哲學教授吳飛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說土葬是習俗,可以延續親情,後人可以藉機懷舊,火葬儀式簡單,且會導致傳統喪葬禮俗消失,親情容易變得更冷漠。除此之外,吳飛教授還表示,火葬對環境汙染大,而且近年來墓地價格持續上漲,一些人已經有點承擔不起了,人被當成垃圾處理,燒成灰燼,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 改革土葬的含義是什麼?
    (一) 土葬改革區的劃定     所謂土葬改革,指在不宜推行火葬或尚不具備推行火葬條件的地區,對落後的遺體埋葬方式和習俗所進行的社會變革。     土葬改革區的劃定,是根據1985年2月8日《國務院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進行的,推行火葬和不推行火葬的地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也就是說土葬改革區是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定的,暫不實行火葬的,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有些地方縣、市境內雖建有火葬場,但相距過遠,運送屍體確有困難的地方,也可劃為土葬改革區。
  • 北大教授抨擊火葬不科學,土葬更適合傳統文化,殯葬業或變風向?
    ▲ 羌族文化火葬的最早發現現如今中國火葬比較盛行,根據史書記載1,火葬最早起源於中國先秦時期,當時的人們認為火葬親戚朋友身,越多的煙越好。在中國的青海西藏等地有火葬的習俗。而火葬也是羌族的一種風俗,後來隨著佛教在東漢傳入,這種文化逐漸佔領上風。佛教的僧人們就是火葬,於是信奉佛教之人也都改變了習俗,尤其在隋唐時期更為盛行。直到宋元時代,火葬走遍全世界,民間火葬更為普遍,根據史書記載,我們最熟悉的「武大郎」,就是火葬,《紅樓夢》裡的晴雯也是火葬。
  • 傳承千年的土葬制度被改火葬,為何北大教授會說:遺體當垃圾處理
    古代的喪葬文化但除了土葬之外,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地區還存在其他一些方式的殯葬方式,像樹葬、懸棺葬、崖葬以及火葬。對於我國傳承了千年的殯葬制度從土葬改為火葬,北大一位教授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我們應該改回土葬制度,這位北大教授就是吳飛。吳飛於1973年出生,是河北肅寧人,1999年的時候取得了北大哲學碩士,2005年的時候又獲得了哈佛大學人類學的博士以及北大哲學的博士後,如今已經擔任北大哲學系的教授。
  • 告知大家:2021年起,農村喪葬迎來3條新規,望大家相互轉告!
    士官轉業選事業單位肯定比國企好。變得更加緊緻。老婆抓起枕頭朝兒子扔去。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無法正常排洩。如果你這麼壞。馬齒筧中的去甲腎上腺素能促進胰島素分泌、調節人體內糖代謝。抓著我手。盯著桌子上吃剩下的排骨棍。這拐杖我特意選的。可見菊芋的自身價值。要知道日本早受西方國家影響。腦力勞動者的頭髮。用腰力帶動上半身。建議:每周飲用4次。在線完成學生的學籍信息校正工作。整個人沐浴在暖洋洋的陽光裡。
  • 北大教授吳飛: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
    諸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樹葬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土葬與火葬。土葬是將逝者直接裝進棺木並埋葬在土裡;而火葬則是將人火化成骨灰後葬。  老一輩人篤信風水學,他們始終保持著人死後要「入土為安」以及「死要留全屍」的思想,相比於「將人化為灰燼」的火葬,他們更傾向於傳統的土葬。自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與人均耕地面積的銳減,不少專家、學者大力倡導火葬。
  • 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宋朝又理學興盛,為何會流行火葬?
    到了宋朝,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火葬的習俗又逐漸興起,並出現了專門負責焚屍的機構「化人亭」,為此後的朝代的喪葬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宗教習俗的影響在春秋戰國時期,火葬在邊疆地區已經成為一種習俗。對於貧困的百姓來說,土葬已經是一筆大的花費了。春秋戰國時期,顏回的父親顏路尚且在顏回死去後沒有買棺材的錢而發愁,更別提普通的百姓了。因此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貧困也是推動宋代火葬興起的原因。《夢梁錄》中記載,一些貧困的窮人火葬尚且需要贊助,更別提使用耗費巨大的土葬了。
  • 土葬、火葬已經out了,如今最新入殮方式——冰葬才是最「潮流」
    喪葬文化的發展  "死生亦大矣,"是說"生"和""死者為大",中國自古以來又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國家,喪葬是"  "冰葬"會普及嗎?況且,"土葬"和"火葬"已經發展出來了一套完備的禮儀和流程,不僅不會汙染環境,程序也不會過於繁瑣。  其次,由於氮氣的易揮發性質,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保存起來並不容易,在儲存過程中就要求極高,要耗費大量資金,因此,"冰葬"價格也不會低。這些條件決定它的價格不在一般人能夠承受的經濟範圍之內。
  • 「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
    導讀:「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自古我國就有這麼一句俗話,那就是「入土為安」,無論是客死他鄉還是壽終正寢,都是依照當地的習俗進行土葬,全國的這個習俗是統一的,無論在哪裡都能見到土葬,土葬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傳統意識
  • 國家予以補貼,火葬將成主流
    提到農村的殯葬習俗,相信不少人都會想到吹吹打打異常壯觀的抬棺場景,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講究「入土為安」,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農村推崇的都是土葬的方式。在一些農村,如果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的,一般都會提前為自己挑選好的木材打好「壽木」,為自己的後事做好準備。
  • 蔡彪:為什麼要推行火葬?
    而邊疆少數民族則是火葬,如《墨子·節喪下》:"秦之西有儀渠之國,其親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燻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荀子·大略》又說:"氏羌之虜也,不憂其系縲也,而憂其不焚也。"中國興起火葬的觀念還在佛教傳入之後。
  • 與火葬相比,土葬到底有哪些缺點?第六條最要命
    所以我們中國人基本是本著在死亡之後,都會選擇深埋地底,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自己的生命,以求得到傳承的想法來進行土葬的。可是土葬這個東西,近些年卻越來越不被支持了,相關部門和專家們認為土葬既會佔用耕地,又會造成環境汙染,還不便於管理,實在是弊端多多,要徹底廢除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