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宋朝又理學興盛,為何會流行火葬?

2020-12-19 西風原上

#拍一拍宋朝#

火被稱為人類文明的種子,從人類直立行走之後,火就從來沒有離開過人類的生活。生活中處處需要用到火,火葬是人類的安葬方式之一最早期的火葬只是為了更加快速地處理屍體,之後便棄之不顧,多是戰爭中的殘忍行為。

火葬早期只是一些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的一種喪葬習俗,中原地區的漢族受儒家「事亡如事存」等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反對火葬的。

到了宋朝,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火葬的習俗又逐漸興起,並出現了專門負責焚屍的機構「化人亭」,為此後的朝代的喪葬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宗教習俗的影響

在春秋戰國時期,火葬在邊疆地區已經成為一種習俗。《墨子·節葬》中記載,在秦國的西邊有一個叫儀渠的國家,他們國家的國民在父母死亡後,會把屍體放在薪材上點火焚燒,他們認為人死之後會通過點燃後向空中飄散的煙而升仙,後人也能得到「孝子」的美名。

但這僅僅是一部分少數民族、遊牧民族的一種葬俗,在中原地區焚燒屍體仍被視為大逆不道之舉。直到唐代,《舊唐書》中記載,党項人還保持著火葬的習俗。但唐宋時期,佛教在中原地區的流傳使火葬實行的範圍進一步擴大。

佛教主張在信徒死後焚化屍體,舍利傳說就是得道高僧的屍體焚燒後留下的結晶。《釋氏要覽》記載佛祖坐化後,便由弟子阿難等人焚身,得到五色舍利,因此方造塔存放。高僧鳩摩羅什、釋神迥慈禪師等都按照他們的遺言採用火葬的方式。

從唐代到宋初的時期,火葬的實行範圍不斷擴大,逐漸開始被部分中原人接受。在五代十國時期,佛教得到迅速發展,甚至有的統治者都開始青睞火葬的方式了。《新五代史·晉高祖皇后李氏傳》記載,皇后李氏就採用了火葬的形式。這說明,受佛教影響,火葬逐漸在貴族階層流行。

而佛教對於宋代火葬的流行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記載:「自釋氏火葬化之說起,於是焚屍者所在皆然。」朱熹、胡寅亦、賈同等人也認為,宋代火葬的適用範圍之所以越來越大,很大原因在於佛教的習俗

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的人地矛盾

宋代雖然飽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犯,但是內部並沒有太大的反對勢力。文人當政下,武將地位降低,國內一片和諧,因此經濟、文化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兩宋時期,宋朝的人口急劇膨脹。據記載,從宋初到宋末,全國的戶數增長了一倍。其中長江中下遊地區以及東南沿海地區,戶數比原來增長了三、四倍之多。人數的增加也必然導致人與地之間的矛盾增加,這一矛盾在經濟繁榮的城市更加嚴重。

南宋臨安地帶曾因大規模火葬而引起爭論,當時的文人俞文豹在《吹劍錄》中大呼:「今京城內外,無故者日以百計。若非火化,何所葬埋?」當時的京城內外,每天去世的人有數以百計,如果不用火葬的方式,屍體又去哪裡埋葬呢?

面對如此尖銳的社會矛盾,連一直反對火葬的理學大家程頤也忍不住感嘆道:「其火葬者,出不得已。」火葬在中原地區得以推廣,很大程度上處於對現實的無奈

在繁華的大城市,即便是古代也是寸土寸金的,普通的百姓根本沒有多餘的土地用以埋葬親人。這個時候,火葬便成了唯一的解決方式。

在宋代,雖然出現了一些資產階級的萌芽,但本質上仍是以地主階層為主的封建社會。土地集中在極少數的地主和士大夫的手裡,大多數百姓只能淪為佃戶。對於貧困的百姓來說,土葬已經是一筆大的花費了。春秋戰國時期,顏回的父親顏路尚且在顏回死去後沒有買棺材的錢而發愁,更別提普通的百姓了。

因此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貧困也是推動宋代火葬興起的原因。《夢梁錄》中記載,一些貧困的窮人火葬尚且需要贊助,更別提使用耗費巨大的土葬了。

傳統儒家思想在五代時期的衰弱為火葬的盛行提供了契機

五代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朝代,各個勢力之間割據戰亂、攻伐不斷。在混亂的年代裡,道德的約束力變得極為弱小,五代期間,僅僅五十三年的時間裡就「易五姓十三君」。「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慘象頻繁發生,傳統的倫理綱常受到極大衝擊。

一方面出於戰亂期間民不聊生、死亡人數增加,百姓無力土葬逝者。再加上儒家「入土為安」的思想受到衝擊,因此為火葬的推廣提供了契機。五代時期,火葬在部分地區逐漸形成習俗。習俗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了。

到了宋初,即便政府和文人重新提倡「設觀槨之品,建封樹之制,所以厚人倫而一風化也」,並對火葬採取了禁止的態度。但在一些地區的民間,火葬已成定製,想要更改殊為不易。因此,清代的顧炎武也在《日知錄》中感嘆道:「宋以禮教治國,而不能革火葬之俗。」

根據已經被發掘的宋代墓葬統計得出,南宋火葬的墓穴佔據百分之八十,這說明,雖然火葬與儒家所倡導的土葬觀念不相符,但已經成為宋朝最為普遍的喪葬習俗之一。

結語

火葬的習俗自宋代流行以後,對傳統的儒家思想和禮儀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使封建社會後期的倫理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改變。

封建統治階級之所以提倡土葬,很大原因在於明確「貴賤有別」的喪葬禮制來穩定統治。但火葬普及之後使原先的喪葬規定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對階級森嚴的封建制度是巨大的打擊。

但火葬也開創了此後元、明、清三代的喪葬風氣,成為我國近代火葬的雛形。同時,火葬減少了瘟疫等疾病傳播的可能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環境,減少了土葬佔用的土地,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資料:

1. 《墨子·節葬》

2. 《新五代史·晉高祖皇后李氏傳》

3. 《容齋隨筆》

4. 《吹劍錄》

5. 《夢梁錄》

6. 《日知錄》

相關焦點

  • 農村一直以來都遵從入土為安,可是國家為何要大面積的推行火葬?
    農村的農民朋友一直都是遵循入土為安的,也就是一直實行的是土葬,人死之後要落葉歸根入土為安,但是國家這幾年一直在打壓土葬, 大面積的推行火葬,為的是節約土地資源,還有保護生態環境。但是農民朋友對於火葬這個政策都不支持,也不理解國家為什麼非要進行火葬,要改變他們這麼多年的以來的傳統。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人死則煙消雲散,不過人們總喜歡留下墓志銘來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過,在世界各地流行的葬禮基本都是會將遺體放入到一個棺材裡面,不管是在非洲還是在中國,這樣的土葬方式就是以前比較流行的一種風俗,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一種的文明。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為何這麼說?
    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因此,對去世的人實行的是土葬,除此之外,為了彰顯墓主的尊貴身份,除了活人殉葬外,還會放置很多珍貴的珠寶財物。但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土葬的方式也漸漸發生變化。由於土地資源的珍貴,墓地價格飛速上漲,火葬這一新的殯葬制度逐漸流行開來。一直到現在,除了少部分農村地區還在實行土葬以外,大部分地區早已習慣火葬。
  • 北大教授吳飛:火葬是把人當垃圾處理,建議恢復土葬,有無道理?
    ——哈夫洛克·埃利斯我國歷來講究禮儀被稱作禮儀之邦,這種禮儀是滲透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在家有孝順父母的禮儀,出門有會見朋友的禮儀,處理人身後之事更是有喪葬禮儀。這不足為奇,中國受儒家文化影響嚴重,而儒家最講究周禮,幾千年下來也就形成了中華民族重禮知儀的傳統。
  • 傳承千年的土葬制度被改火葬,為何北大教授會說:遺體當垃圾處理
    中國古人非常重視喪葬文化,為此還制定了一套整體的儀式,停屍、報喪、弔唁、入殮、喪服、哭喪、下葬,下葬完了之後還有頭七、守喪等等,而守喪的時間越久就代表守喪人對已故之人的敬意越深。除了這一整套的流程之外,古人對墳墓的地點以及陪葬品都非常的講究。
  • 現在都推行火葬,幾千年之後怎麼考古?歷史豈不是會斷代?
    前段時間江西某地強制推行火葬,還發生了搶棺材砸掉的鬧劇,更有甚者,砸壞的棺材板還被一些家具廠回收,拿去做了家具,在網絡上引發了不小的討論。可見,雖然網絡用戶多為年輕人,但大家對這件事情還是挺關注的。「入土為安」是我國傳統文化當中,關於人死之後最理想的一種喪葬方式,在古代,這種思想廣泛的被大家所接受,而現在很多反對的人則認為這樣不夠環保,而且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在裡面,但其實,我國古代「入土為安」的土葬形式的出現,並非封建迷信思想的產物。遠古時期,地球上沒有國家的形式,早期人類是以部落為單位群居,或多或少。
  •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將垃圾處理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口暴漲,為了節約耕種土地同時控制封建迷信,大力推行火葬形式。就目前形勢來看,在城市裡火葬形式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還是講究土葬,老人們認為人一定要入土為安,還有一些較為激進的人認為屍體火化屬於橫死,會化為厲鬼殃及子孫後代。
  • 國家提倡過世後實行火葬制度,可是為什麼還有人仍然選擇土葬呢?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為了節約土地,拿出更多的土地用於耕種,就一直大力宣揚火葬制度,到今天為止,其實此制度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大部分在城市內生活的人們,已經慢慢接受了火葬,可是在一些偏遠農村地區,或者是一些年紀較大的老人們,還是在生前就一直遺囑後代一定要「入土為安 」
  • 宋人為何追捧進口香藥?馨香馥鬱,以龍命名,正和宋朝之風雅獨韻
    圖|古人製作香市場興盛,香藥貿易的目的古代中國香藥的最大消費對象依舊是皇室貴族階層龍涎香之奢華的原因之一在於留香時間長久,故世人以「龍涎之香與日月共存」的美譽讚頌它,作為中外貿易的商品龍涎香以其獨特價值成為宋朝皇室的最愛香藥,而在宋朝成為市場興盛商品。
  • 國家強制推行火葬制度,如果不火葬將會受到處罰!你知道嗎?
    自古以來我國便有入土為安的傳統,而這種傳統在我國農村更是根深蒂固,這也是表達對逝者的尊敬,所以便一直有土葬這種行為,而且咱們中國人都有落葉歸根的思想,無論是在什麼地方都希望逝後,能夠埋在故鄉,但是現在國家推行火葬,卻頻頻受阻這其中都是哪些原因呢?
  • 蔡彪:為什麼要推行火葬?
    在中國遠古時代,受儒家思想"入土為安"的影響,火葬並不盛行,因《周禮》規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厚葬才是孝順。《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載述:"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曰火葬,積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水漂散;三曰野葬,棄林飼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保護耕地、節省土地資源、破除封建風俗等原因,一貫倡導火葬。1956年4月27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151名高級官員聯合籤名,以個人名義倡導火葬。
  • 農村為何要推行火葬?專家提出這3點,老農這兩句話,太讓人心酸
    不管是以前的中國社會,還是當今中國社會,都講究一個「入土為安」,中國人的殉葬文化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中國土葬文化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不過如今環保之風盛行,在城市中已經使用了火葬作為主要的殯葬制度,但是在農村的推行還是非常困難,雖然採取火葬還可以得到國家的補貼,不過對於農村老人來說,火葬導致「死無全屍」,是一種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農村老人們並不領這個情,堅決抵制火葬制度。面對這一情況,有專家提出了3點解釋,話不多說,一起來看看。
  • 韓國奇特的火葬方式,將親人骨灰製作成珠子,擺在家中祭拜
    葬禮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和新生兒出生一樣的大事,處於對逝者的尊重,我們會舉行隆重的禮節和流程。我國很長一段時間裡,實行的都是土葬,雖然到如今變成了火葬,但是依舊保持著土葬的流程。在家人去世後,會對遺體進行清潔,並穿上壽衣,這稱作小殮。
  • 現在提倡火葬,那麼幾千年後還怎麼考古?歷史會不會斷代?
    現在提倡火葬,那麼幾千年後還怎麼考古?歷史會不會斷代?文/夢追歷史前段時間,江西的一個地方強制火葬,有一場鬧劇搶劫棺材,更糟糕的是,一些家具廠回收了砸碎的棺材板,家具製成了,造成了很多麻煩可以看出,雖然網絡用戶多為年輕人,但每個人仍然非常關注此事。「入土為安」是中國死後最理想的埋葬方式。在古代,這種思想被大家廣泛接受。
  • 我國火葬的四個歷程,莫要子欲養而親不待
    導讀:我們的祖先,無論漂泊在異地他鄉,還是守著土地耕耘,都講究「落葉歸根,入土為安」。而入土為安主要體現在死後進行土葬,而土葬這個習俗又源於靈魂信仰,是農耕民族崇土意識的一種表現,是對土地的熱愛。剛上小學的時候,書本上對祖國的介紹就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那時真是深深引以為豪。但長大後才真正了解,作為多山地形的我國,遠稱不上「物博」兩字。國家為了節約土地資源,全國性地推廣火葬,目的就是為了不讓死人與活人爭地。
  • 北大教授吳飛: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
    為了逝者能夠庇佑後世子孫,古人便有意識地創造可供死者居住的墓穴,將死者生前使用過的或是喜愛的物品擱置在墓穴裡,逐漸形成了豐富的墓葬文化。  諸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樹葬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土葬與火葬。土葬是將逝者直接裝進棺木並埋葬在土裡;而火葬則是將人火化成骨灰後葬。  老一輩人篤信風水學,他們始終保持著人死後要「入土為安」以及「死要留全屍」的思想,相比於「將人化為灰燼」的火葬,他們更傾向於傳統的土葬。自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與人均耕地面積的銳減,不少專家、學者大力倡導火葬。
  • 王安石嫁兒媳,理學形成的宋朝,其實並沒有那麼封建
    理學,或稱道學,亦稱義理之學,以宋儒論學多言天地萬物之名。正是理學,加固了王權統治,可也是理學,對人進行多方面的禁錮,特別是對婦女,更是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宋朝以前,婦女的社會地位,並沒有那麼低。
  • 宋代水戲運動的興盛與衰亡
    宋朝之所以會使「水戲」運動發展到巔峰,與當時的地理環境、政治制度和經濟水平是分不開的,當時國家的重點都在南方,而南方又是水路為主。北宋統治者為了防外敵來犯,大力訓練水戰,水上競技便順勢發展起來,隨著金明池的再次被開鑿,進一步推動了「水戲」的發展。
  • 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在下葬前,「八仙」會根據陰陽先生選擇的地點,用挖隧道的方式,挖一個足夠放置棺材的壁龕。把棺材放到壁龕裡面以後,再用磚和泥土封住洞口。土葬是最為古老的喪葬方式之一,但是土葬會給環境帶來一定的壓力,所以這種方式如今已經在被漸漸取代了。
  • 農村土葬浪費土地資源,但實行火葬真能節約土地?看農民怎麼說
    古人都說入土為安,現在的人們也沿襲著這樣的傳統。認為人只有埋進黃土裡才是最合適的,也是對去世的人的一種安慰。因而,每當有客死他鄉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家人一般都無法接受,認為一定要落葉歸根,一定要回到家鄉。這也是中國人的一種習俗,認為只要遺體回到家中就是有根了。這樣的習俗中國上演了千百年 ,也是作為一種文化在一直傳承著。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用不同的方式去進行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