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拍宋朝#
火被稱為人類文明的種子,從人類直立行走之後,火就從來沒有離開過人類的生活。生活中處處需要用到火,火葬是人類的安葬方式之一。最早期的火葬只是為了更加快速地處理屍體,之後便棄之不顧,多是戰爭中的殘忍行為。
火葬早期只是一些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的一種喪葬習俗,中原地區的漢族受儒家「事亡如事存」等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反對火葬的。
到了宋朝,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火葬的習俗又逐漸興起,並出現了專門負責焚屍的機構「化人亭」,為此後的朝代的喪葬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宗教習俗的影響
在春秋戰國時期,火葬在邊疆地區已經成為一種習俗。《墨子·節葬》中記載,在秦國的西邊有一個叫儀渠的國家,他們國家的國民在父母死亡後,會把屍體放在薪材上點火焚燒,他們認為人死之後會通過點燃後向空中飄散的煙而升仙,後人也能得到「孝子」的美名。
但這僅僅是一部分少數民族、遊牧民族的一種葬俗,在中原地區焚燒屍體仍被視為大逆不道之舉。直到唐代,《舊唐書》中記載,党項人還保持著火葬的習俗。但唐宋時期,佛教在中原地區的流傳使火葬實行的範圍進一步擴大。
佛教主張在信徒死後焚化屍體,舍利傳說就是得道高僧的屍體焚燒後留下的結晶。《釋氏要覽》記載佛祖坐化後,便由弟子阿難等人焚身,得到五色舍利,因此方造塔存放。高僧鳩摩羅什、釋神迥慈禪師等都按照他們的遺言採用火葬的方式。
從唐代到宋初的時期,火葬的實行範圍不斷擴大,逐漸開始被部分中原人接受。在五代十國時期,佛教得到迅速發展,甚至有的統治者都開始青睞火葬的方式了。《新五代史·晉高祖皇后李氏傳》記載,皇后李氏就採用了火葬的形式。這說明,受佛教影響,火葬逐漸在貴族階層流行。
而佛教對於宋代火葬的流行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記載:「自釋氏火葬化之說起,於是焚屍者所在皆然。」朱熹、胡寅亦、賈同等人也認為,宋代火葬的適用範圍之所以越來越大,很大原因在於佛教的習俗。
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的人地矛盾
宋代雖然飽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犯,但是內部並沒有太大的反對勢力。文人當政下,武將地位降低,國內一片和諧,因此經濟、文化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兩宋時期,宋朝的人口急劇膨脹。據記載,從宋初到宋末,全國的戶數增長了一倍。其中長江中下遊地區以及東南沿海地區,戶數比原來增長了三、四倍之多。人數的增加也必然導致人與地之間的矛盾增加,這一矛盾在經濟繁榮的城市更加嚴重。
南宋臨安地帶曾因大規模火葬而引起爭論,當時的文人俞文豹在《吹劍錄》中大呼:「今京城內外,無故者日以百計。若非火化,何所葬埋?」當時的京城內外,每天去世的人有數以百計,如果不用火葬的方式,屍體又去哪裡埋葬呢?
面對如此尖銳的社會矛盾,連一直反對火葬的理學大家程頤也忍不住感嘆道:「其火葬者,出不得已。」火葬在中原地區得以推廣,很大程度上處於對現實的無奈。
在繁華的大城市,即便是古代也是寸土寸金的,普通的百姓根本沒有多餘的土地用以埋葬親人。這個時候,火葬便成了唯一的解決方式。
在宋代,雖然出現了一些資產階級的萌芽,但本質上仍是以地主階層為主的封建社會。土地集中在極少數的地主和士大夫的手裡,大多數百姓只能淪為佃戶。對於貧困的百姓來說,土葬已經是一筆大的花費了。春秋戰國時期,顏回的父親顏路尚且在顏回死去後沒有買棺材的錢而發愁,更別提普通的百姓了。
因此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貧困也是推動宋代火葬興起的原因。《夢梁錄》中記載,一些貧困的窮人火葬尚且需要贊助,更別提使用耗費巨大的土葬了。
傳統儒家思想在五代時期的衰弱為火葬的盛行提供了契機
五代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朝代,各個勢力之間割據戰亂、攻伐不斷。在混亂的年代裡,道德的約束力變得極為弱小,五代期間,僅僅五十三年的時間裡就「易五姓十三君」。「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慘象頻繁發生,傳統的倫理綱常受到極大衝擊。
一方面出於戰亂期間民不聊生、死亡人數增加,百姓無力土葬逝者。再加上儒家「入土為安」的思想受到衝擊,因此為火葬的推廣提供了契機。五代時期,火葬在部分地區逐漸形成習俗。習俗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了。
到了宋初,即便政府和文人重新提倡「設觀槨之品,建封樹之制,所以厚人倫而一風化也」,並對火葬採取了禁止的態度。但在一些地區的民間,火葬已成定製,想要更改殊為不易。因此,清代的顧炎武也在《日知錄》中感嘆道:「宋以禮教治國,而不能革火葬之俗。」
根據已經被發掘的宋代墓葬統計得出,南宋火葬的墓穴佔據百分之八十,這說明,雖然火葬與儒家所倡導的土葬觀念不相符,但已經成為宋朝最為普遍的喪葬習俗之一。
結語
火葬的習俗自宋代流行以後,對傳統的儒家思想和禮儀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使封建社會後期的倫理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改變。
封建統治階級之所以提倡土葬,很大原因在於明確「貴賤有別」的喪葬禮制來穩定統治。但火葬普及之後使原先的喪葬規定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對階級森嚴的封建制度是巨大的打擊。
但火葬也開創了此後元、明、清三代的喪葬風氣,成為我國近代火葬的雛形。同時,火葬減少了瘟疫等疾病傳播的可能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環境,減少了土葬佔用的土地,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資料:
1. 《墨子·節葬》
2. 《新五代史·晉高祖皇后李氏傳》
3. 《容齋隨筆》
4. 《吹劍錄》
5. 《夢梁錄》
6. 《日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