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溫儒敏:當今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2020-08-09 高教國培

這十多年來,高等教育規模擴大,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大學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更多年輕人有機會上大學,這是巨大的成就。但是,從多數大學目前的情況看,前進中也出現新的問題,甚至是「重病」,我把它概括為「五病」。

溫儒敏

「一病」:市場化

這種趨向日益嚴重,對大學教育產生致命的傷害。原因是教育投入仍然嚴重不足,教育資源分配越來越不均。每年兩會都有代表提案,要求加大對教育投入。這些年基礎教育的投入的確增加了,但高等教育欠帳很多。這是關鍵問題。國家投入不夠,學校要自己去賺錢,不少大學只好不斷擴招,靠獲取學費來維持運行。還有就是「創收」(這個詞對於學校來說很不好),辦各種班,賺了一些錢,可是風氣壞了,人心野了,老師哪有心思教學?現在學校的商業氣氛越來越濃,越來越世俗、庸俗。

進北大校園看看,太熱鬧了,到處都是廣告橫幅,什麼班都可以進來辦,而且很多都是老闆班、賺錢班。誰有錢都可以在北大找到講臺。結果弄得大學生剛進來就心急火燎,急於找各種賺錢門道。什麼時候能讓北大重新找回「博雅」的氣氛呢?

再說老師的心態也受到影響。我們許多教授往往身兼數職,有的很少時間真正放在教學上、放在學生的學習上。中國有這麼多好的年輕人,為什麼培養不了?現在名教授都不教本科。為什麼?全部為自己的利益去了,所以大學生的程度比以前明顯降低。師資外流現象非常嚴重,更嚴重的是敗壞了校風。北大有些院系教師的收入非常高,甚至可能比某些基礎學科教師的收入高出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容許一部分老師「先富起來」,多拿一些錢也無可厚非。問題是不能沒有管理,否則有些教授可能就是為錢上課,而且造成校內貧富不均,兩極嚴重分化,學校成了市場,人心搞得很勢利,既不利於校風建設,也不利於學科建設。

「二病」:「項目化生存」

所謂「項目化生存」,是對那種沒完沒了爭做各種項目的描述,特別是那些很可能只是泡沫、沒有多少學術價值的項目,不斷對付著做,實在浪費人生,浪費資源。為什麼要這樣?年輕的老師不申請項目是不可能的,因為現有學術生產管理體制有這種量化要求,特別是理科與工科的研究,往往就是通過項目來實行的。還有,就是追逐利益,項目都有錢,有些老師其實就是奔著錢去申請項目的。這其實也是市場化的弊病。

現在學術腐敗嚴重,假成果、假學問遍地都是,學術會議、成果鑑定、資格審查、項目審批過程普遍玩手段走過場,吃喝、遊玩、送禮、拉關係、作交易反倒成了實質內容。現在很多人當上教授就整天過「項目化」生活了,很少給本科上課,是不正常的。我近30年幾乎每隔一年就要給本科生上課,上個學期還給一年級上基礎課。這學期來山東大學,學校很照顧我,不給我什麼限制,可是我自己覺得既然當老師,上課是基本的工作,這學期就給文學院的本科生上課。本是份內的普通的事情,沒想到此間報紙還當做新聞專門報導。可見現在「項目化生存」多麼嚴重。

現在社會以實用技能為標準收羅人才,輿論更被市場的泡沫所左右。人們為謀生而學習,沒有內在的事業衝動,上大學無非是畢業後好在人才市場上找到買主,賣個好價錢。這種短視的觀念嚴重挖空大學文化的基石,腐蝕現代精英的人格品質。

「三病」:平面化

大學越來越失去個性特色,就是平面化、均質化了。原因之一是都搞大而全,都在升格。大學合併本來也有好處,對50年代以來形成的分工狹窄、體制封閉、低水平重複、小而全的高校辦學模式,尤其對打破多年的利益集團化、沼澤化有好處,利於「清淤消腫」。但許多大學合併,就是貪大求全,原有一些傳統特點就丟失。

吉林大學幾乎把長春的主要幾個大學全都合併了,規模之大,令人感嘆:不是吉林大學在長春,而是長春在吉大了。於是吉大自己原有水平也扯平了,特色淡化了。武漢原來有個水利學院、還有個測繪學院,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上中學時就知道,現在合併到武漢大學了,融合一塊了,文章發表的指標上去了,可是特色也不見了。北大幸虧沒有和清華合併。大學辦學個性與特色的丟失,是個大問題,現在都「平面化」了。

「四病」:官場化

現在是按照官場那一套給學校管理人員套行政級別,學校也有所謂副部級、正廳級等等之分,動機也未必是壞的,可能是為了幫助學校爭取資源吧。但後果很不好,助長學校的官本位風氣。政府部門有些上不去的官員,就去大學做校長書記,還不是促使學校越來越官本位?院系一級的黨委書記有的也高度職業化,都是外派的,不懂業務,就很難進入狀態(這方面北大好一些,院系一級黨政領導幾乎全都是本院系的老師,不當這個「領導」了,就回去當老師)。

現在大學官場化,誰當領導誰就得到更多資源,以致有的教授也爭著去當處長,有點可悲。不是處長不重要,是這種風氣不適合學校。管理對於學校教學科研的運行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但管理不等於領導,而是服務教學科研(不是服務教師)。管理做好了應當很有成就感,但管理不應當是當官。

我到過一些學校,看到有些院系支部書記的權力都很大,可以支配院長、系主任,一級一級官階很鮮明,在各種場合會看到人們互稱官銜,就好象在政府機關裡面一樣。我當中文系主任多年,系裡很少稱呼我「溫主任」的,那樣稱呼會讓我不舒服。許多大學的官本位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只要有一官半職,地位就比教授、老師、學生要高,甚至動輒可以決定他們的命運。在這樣一個體制下面,怎麼可能會有「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學風!

更嚴重的是許多大學書記和校長職責分不清,說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可是「兩個一把手」,黨政不分,誰最終負責?往往就是誰強勢誰就真正「一把手」,弄不好還彼此矛盾爭鬥,影響工作。這個問題好像很難解決,但總要想想辦法,有所改進。官本位造成人身依附,造成知識分子喪失獨立的思想和判斷,失去頭腦,失去靈魂。傳統宗法制度和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網的劣根滋長,腐蝕了近代以來形成的中國大學精神。

「五病」:「多動症」

過去搞運動,反覆折騰,是「多動」。現在也「多動」,是不斷改革、創新,不斷搞什麼「戰略」、「工程」之類,名堂、花樣讓人目不暇接。意圖可能是好的,可是效果值得懷疑。

教育有滯後性,不能老是變動。有些試驗要跟蹤多年才能下結論。比如北大搞實驗班,搞了幾輪,搞不下去了,也沒有總結,我稱之為「無疾而終」。接著又搞「元培學院」,也是著急出經驗,弄到現在全國都在摹仿。北大本科教育還是比較成功的吧,為什麼要大動幹戈?即使試驗,也要有個過程,有跟蹤。我們都有點沉不住氣,老想改革,就是不願意下功夫。比如我們大學教師到底在本科教育上面下了多少力氣,這才是大問題。

上級主管部門往往為了顯示政績,搞「教育的GDP」,所以「多動」。但學校應當有自己主心骨,儘量抑制「多動」。我擔任北大中文系主任9年,全國大學的中文系幾乎全都「升級」為學院了,我說不必去跟風,即使要變學院,那也等全國的中文系都「升級」完了我們再升格吧。現在全都「升級」了,這裡還是巋然不動。我不當系主任了,以後北大中文系是否升級為文學院,也就不可預料了。我們大可不必在「名堂」上下功夫。

針對「多動」,我們這些年提倡「守正創新」,在比較艱難的條件下,教學科研以及課程建設還是維持在較好的水平。這也得益於北大的寬容,校方沒有逼著我們「多動」。在許多情況下,改良比改革更切實。辦教育和辦工廠不一樣,教育需要積累,不宜變動太過頻繁。我們把「守正」放在「創新」前面,是想說明繼承優良學術傳統的重要性,基礎性,不贊成浮躁的教育「大躍進」。我們能做的不過是要堅守最基本的人文道德精神,並且將之付諸於積極的建設。

本文為溫儒敏教授在青島大學所作的題為《大學傳統與大學文化》的學術報告的講稿


來源:再見巴別塔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溫儒敏:當今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溫儒敏,山東大學特聘「文科一級教授」,北大中文系教授,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此文為八年前他在青島大學所作學術報告。這種趨向日益嚴重,對大學教育產生致命的傷害。原因是教育投入仍然嚴重不足,教育資源分配越來越不均。
  • 深度解讀 | 溫儒敏剖析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原標題:「溫儒敏教授: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來自 | 政經圈>作者 | 溫儒敏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來源 | 羊城晚報這十多年來,高等教育規模擴大,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大學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
  • 著名文學史家溫儒敏教授到中國海洋大學作演講
    2011年11月26日下午,應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徐妍教授邀請,北京大學中文系原主任、現任山東大學一級教授、著名文學史家溫儒敏教授來到海大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為師生做精彩演講。  溫儒敏教授的演講題目是:文學史的功能和可能。
  • 溫儒敏:當今的大學,正在變得越來越庸俗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受教育群體和高素質人群,這與不斷擴張的教育息息相關,但短期的過度擴張帶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基礎的中小教育作用越來越堅實,但頂端的大學教育卻越來越畸形。功利的氛圍、造假的學術、人才的外流、資源的浪費、政治化的內鬥、成就寥寥的高校與平庸無為的畢業生……中國大學教育正倒向深淵,蠶食著整個社會的根基。
  • 「今日名家」溫儒敏:北大中文教授,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編
    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1969年中國人民大學語文系畢業,曾在廣東韶關基層工作多年;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研究生,師從王瑤先生攻讀現代文學專業碩士生;1981年獲北大碩士學位,留任北大中文系;1984年至1987年讀博士生,1987年獲北大文學博士學位。
  • 北大教授:大學就是大學,沒什麼副部.正廳級大學
    北大教授而幾天前,媒體報導了中國人民大學張鳴教授因與一位學院領導「衝突」而可能被迫離開學校的新聞,這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大學管理行政化問題的關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稱,「大學就是大學,沒有什麼副部級大學、正廳級大學。」
  • 溫儒敏為何說:當今的大學,正在變得越來越庸俗
    曾經的大學總是看起來很神聖,比如西南聯大,就曾經被稱作是亂世中的象牙塔,在那樣戰火紛飛的年代裡,教授和學生即便是在往防空洞跑躲避炮彈的時候,也不忘在牆上寫下打油詩,也不忘詩與浪漫。 然而如今這個和平年代裡,大學反而似乎變了味。
  • 北大教授,語文教材總主編,他的一次發言為何讓全國家長冒冷汗
    他是北京大學裡一位著名的教授,是中國語文泰鬥,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執行主編及人教版部編本《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的總主編,他就是溫儒敏。溫儒敏,197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語文系,1978年攻讀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師從著名文學家朱自清的學生王瑤。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之後在北京大學又在職獲得了中文博士學位。之後一直在北京大學工作,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他是當今中國語文教育界的領軍人物,也是絕對的泰鬥級人物。
  • 北大教授一語道出真相
    北大教授一語道出真相《平凡的世界》自問世30年多年來,已經賣出了2000多萬冊,不管是在大學圖書館,還是書店,一直屬於非常暢銷的一套書。很多媒體、大學院校都將它推崇為「人生必讀的一本書」,而我們也經常看到在很多大學圖書館借閱榜單上,一直是學生借閱次數最多的小說。
  • 《北大文學課堂》:跟隨大師足跡,發現文學之美,傳承北大精神
    能在北大讀書治學固然是一樁美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運氣。不過,隨著通信技術的變革,大學裡的優質資源和信息也以更多的方式普及到更多的人。美中不足的是,我們與真實的課堂還有距離。「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研究」是北大中文系的一門招牌課程,在喜愛文學、研究文學的人心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北大溫儒敏要教師搭應試教育的船做素質教育的事,老師:天方夜譚
    北大教授溫儒敏5月10日在《溫儒敏談讀書》中提到,應該教育在相當長時間內很難有根本改變,作為老師應該在承認應該教育這一現實的基本上,儘量去應對,既讓學生考得好,同時又不把他們的腦子搞死,希望老師們搭上應該教育這條船,多做一點素質教育的事。
  • 部編本總主編溫儒敏告訴你
    齊魯網10月25日訊 10月24日,微博認證為「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的帳號@溫儒敏 發布微博:近日有人發抖音指責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的漢語拼音出錯溫儒敏2018年10月24日 溫儒敏:現為山東大學特聘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授予國家級高校教學名師 ,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主編。
  • 非常時期好讀書,謹記於漪老師、溫儒敏教授苦口婆心的「勸學」!
    在此之前,於漪老師、溫儒敏教授就在苦口婆心勸我們讀書呢。而我們中的部分人,還有牴觸情緒,「笑」於老師老矣、背時,「罵」溫教授心狠一一要讓15%的考生做不完語文考卷。其實,於老師、溫教授是當今語文學界的泰鬥人物一一於老師是語文教學的實踐家,溫教授是語文教材設計的理論家。他們關於學語文要讀書,要從源頭上解決活水來的根本問題,這才是語文之本呢!
  • 溫儒敏又回應了
    昨天,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微博上回應網友疑問,表示Chua和Ne的發音無誤,都有對應的漢字,如「欻」和「哪」。同時,溫儒敏還表示「希望大家不要炒作,甚至進行無端的人身攻擊」。  10月24日,微博認證為「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的帳號@溫儒敏 發布微博:現回應如下:(1)這兩課是學音節,會拼就行,不必一一對應字詞。
  • 北大教授:這樣的學生我不教
    前一段時間看到北大教授說的一段話,引起了深思。因為北大是全國知名學府,所以關注度也會比較高。北大的一個教授溫儒敏曾經提起一件事。
  • 「北大培文杯」大賽啟動:應對高考作文的寫作技巧不是寫作
    啟動儀式上,北大培文總裁高秀芹談道:「我們希望通過這項大賽實現與中國語文教育的良性對接,並且能夠為高校人才選拔起到一些建設性的參考價值。」啟動儀式後,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曹文軒,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就「創意寫作」這個議題進行了對談。
  • 大學之所以為大:北大哲學老教授論高等教育
    退休後的2001年,他參加了北大老教授教學調研組(亦即「教學督導組」),並較長時期任組長,深入教學第一線,聽課,做筆記,寫作課後評述,《大學之所以為大——高等教育縱橫談》一書中收錄了「中國名著導讀」、「哲學導論」、「小說的藝術」、「人類的性、生育與健康」四門課的課堂記述。他記述一位教授講授「哲學導論」:「博古通今,融合中、西、印。直接攻讀原著,讓人心領神會,曾使許多學生如醉如痴。
  • 新教材、新課型、新教法,溫儒敏教授贈給老師的「禮物」都在這了!
    中國教育改革勢頭猛烈,一線老師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面對新形勢、新問題,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更好地培養學生?
  • 北大12名頂級文科教授推薦的36本通識讀物
    閻步克 教授 所授課程:中國古代政治與文化點評:閻步克教授是田餘慶先生的大弟子,也是當今兩漢魏晉政治史研究的大牌學者,閻先生研究的最高成就在中國古代官僚制度與官階制度兩個層面。鄧小南 教授 所授課程:中國古代政治與文化「中國古代政治與文化」作為北大歷史系出品的精品課程,由閻步克與鄧小南兩位權威學者講授,可見北大對於本科生通識教育的確是盡心盡力的。
  • 哈佛大學教授憂心中國教育:北大博士水平不如香港學士
    哈佛大學華裔教授丘成桐憂心中國的教育:大學生現在的水平越來越差,不僅教養在下降,連學習能力都在下降。最好的中國大學畢業生,被錄取到哈佛讀研卻連基本的學習能力和基礎都成問題,會連正常的考試都對付不了,因為不懂真正的數學思維。北大自豪的「傑出博士生」寫的畢業論文,連香港中文大學的本科生論文都趕不上,卻被北大的教授們吹為神童,鼓勵他申請到哈佛大學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