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改革勢頭猛烈,一線老師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面對新形勢、新問題,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更好地培養學生?今年九月,新版部編語文教材正式投入使用,有了新教材,老師們要怎樣利用它?新教材出現了許多變化,比如一年級教材的「語文園地」裡出現「和大人一起讀」的新欄目,七年級教材出現了自讀課型。根據新教材,老師們可以打造出怎樣的語文課堂?新教材的新課型有什麼新的教法,能助老師們給同學們提供更有效、更優質的課堂?
就在廣州市語文老師們積極思考的時候,新版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廣州語文教育工作室主持人溫儒敏教授於2016年10月17日來到了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走進了一年級和七年級的語文課堂了解新教材的使用情況。和藹可親的溫教授已經給中國的語文老師設計了新教材、新課型,這一次,他專門給廣州市語文老師帶來了一份重量級禮物——新課型的新教法。
不一樣的課堂:「原生態」和網絡直播
本次研討會上,溫教授聆聽了華僑外國語學校的老師上的兩節課,並進行了點評。
這兩節課可不同於一般的展示課,就和現在流行健康食品一個道理,它們都是「原生態」課堂,原汁原味地反映出廣州市語文老師對新教材的理解和使用情況。華僑外國語學校語文科組多位老師同時備課,一切準備工作均按照日常備課流程開展,直到當天上午才抽籤決定上課老師。
課堂內容是「原生態」的,傳播方式卻充分體現了現代科技的力量。這次研討會運用了網際網路直播語文課堂,以「線上+線下」的方式與全國語文老師分享。溫儒敏教授還回答了老師們在網上提出的問題。
打頭陣的是梁琳琳老師,她上的是小學一年級新欄目《和大人一起讀》的《小鳥念書》一課。
課堂在同學們整齊的朗讀聲中開始。同學們朝氣勃勃的聲音讓在研討會會場觀看課堂直播的老師們會心一笑。
分組學習老師和同學們都不陌生,但是每組都有一個「陪讀老師」的課堂你見過嗎?在梁老師的課堂上,一年級的同學分成幾組,每組還有一個老師陪著讀書,就像欄目名寫的那樣——「和大人一起讀」。同學們和老師們一起指讀、泛讀,享受讀書的樂趣。
瞧,討論時十分熱烈、積極發言的同學,在「陪讀老師」念書的時候,卻都認真地聽著,課堂紀律滿分。
新教材建議老師們採取「1+X」的辦法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梁老師在講述《小鳥念書》一課後,向同學們推薦以動物學說話、動物學本領為主題的書——《不會唱歌的小鳥》、《鴨子騎車記》……回家後,同學們就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讀這些書了。
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書,梁琳琳老師介紹了書的構造。梁老師先介紹書的封面,然後指著封底提問這是什麼,同學們紛紛發言說這應該是書的背面。梁老師笑著糾正這是書的封底。
「書就像一座房子,封面是書的前門,封底是書的後門。讀書時,打開前門,感受書裡的世界,讀完後要合上後門。」梁琳琳老師形象地介紹了書的構造。同學們聽了,對書的理解就更加深了。
執教七年級《荷葉•母親》一課的是黎硯老師。課上華僑外國語七年級的同學通過自讀《荷葉•母親》,發現了許多美句,體會到了文章的情感和閱讀的樂趣。
黎老師在上課伊始就讓同學們先朗讀、默讀文章,找出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或者讀到有所感悟的地方,做好旁批。
同學們現場分享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的文章情感、手法特徵。然後同學們一起討論,將《荷葉•母親》與《金色花》進行對比,暢談自己喜歡的篇目。
對這些想法和收穫,老師一一進行板書。
除了現場呈現的兩堂課,華僑外國語的文曉妍老師和張蓉老師還分享了華僑外國語語文科組教讀課型課例、名著閱讀課例和綜合活動課例上的探索和趣聞。
溫教授金句評課,啟示老師們探索新課型的新教法
觀摩課例、聽取老師報告後,溫教授對兩節課做了精彩點評。新課型的課怎麼上才好?有此疑問的老師可以從溫教授的點評中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來數一數溫教授的現場金句,看看溫教授贈予每位語文老師哪些建議吧!
溫儒敏教授
在點評《小鳥念書》這節課時,溫教授指出「和大人一起讀」這個新欄目,意在方便幼小銜接。同學們在幼兒園時開始閱讀繪本,在升上一年級時進行「和大人一起讀」,對語文課產生了興趣。
溫教授指出在這節「原生態」的課堂上,有一處課堂自然生成的細節:梁老師及時糾正同學們把封底稱呼為背面的錯誤。溫教授指出這是值得老師們學習的。
另外,梁老師引導孩子們認識一本書的構造,堅持板書,溫教授也十分讚賞。溫教授說:「板書不可替代,請老師們切記勿濫用多媒體。」
針對《小鳥念書》的課堂,溫教授談到設置「和大人一起讀」欄目設定的前提是預設一年級新教材的適用對象為基本上不認字的小學新生,在這種情況下讓大人與孩子一起閱讀,促進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讓孩子們將閱讀變成習慣。希望老師進一步思考是否有必要將「和大人一起讀」課堂化,避免擴大該欄目的功能。如果孩子們具備一定的識字能力,可以適當增加閱讀量。他還特別指出,注意不要給孩子們設置太多的問題,「不要一概要求『不動筆墨不看書』」,看書後摘抄好句等做法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文章。讓孩子自由地讀,「連滾帶爬」地閱讀,減輕孩子的負擔,以免有損孩子的閱讀興趣。
針對七年級的課堂,溫教授強調以往上精讀課文的好經驗要繼承,但是自讀課應該讓學生自己讀、多讀,注意傳授跳讀、略讀、群讀和猜讀等方法,不要把自讀課上成精讀課。他特別指出,自讀課不等於只讀一篇課文,限於篇幅,教材一課只能提供一篇或兩篇文章,但不等於自讀就只讀一篇課文。老師要注意要在自讀課堂上給同學們「加量」,建議老師們嘗試「1+X」的做法,每講一篇課文,就加上五篇類似的或者完全不同的文章,不需要布置太多問題,就讓學生讀完,因為「只有多讀才能拯救我們的語文」,大量閱讀後語文水平才能得到切實的提高。通過目標管理的方式鼓勵學生多讀,老師進行點撥即可。山東淮坊小學韓興娥老師提倡的「海量閱讀」就很值得學習。
另外,溫教授還指出除了注重朗讀,老師們還需要注重讓學生默讀,提供一個安靜的課堂環境。高考改革後語文考卷增加了5%的題量,閱讀量隨之增加,所以還要注意加強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面。
溫教授送給語文教師拯救語文的「禮物」——新教材、新課型、新教法——各位老師都收好了嗎?據小報君觀察,與會老師都滿載而歸了。相信之後廣州會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新課型課例,小報君會繼續密切關注新教材、新課型在廣州的研究和實踐情況。
(文 李永雅 梁絲 圖 李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