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 餘慧娟 中國教育新聞網
今天,您和孩子讀書了嗎?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手一機」逐漸成為常態,打開電子屏,視頻、遊戲、社交消息佔據了大多數人的視野,青少年的課餘閱讀時間也因此大大壓縮。讀書可以明理,明理為修身,修身即做人,我們該怎麼從手機那裡把孩子的時間」搶「回來?最近,《人民教育》總編輯餘慧娟專訪了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榮譽所長溫儒敏先生,請他就這一問題提出觀點和建議,來一睹為快吧。
閱讀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近年來隨著智能電子產品的普及,青少年的課餘時間迅速被短視頻、遊戲和社交平臺所佔領,學生寒暑假不想讀書、不願讀書、讀不進書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相比視頻、遊戲等內容,讀書的吸引力大為遜色,閱讀特別是整本書閱讀成為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另一方面,一些學生也感到經典名著與他們的距離比較遙遠,讀不懂、讀不透,難以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深度閱讀、系統閱讀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機。對此,我們專門採訪了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榮譽所長溫儒敏先生,請他就網絡時代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談談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溫儒敏:刷視頻玩遊戲還是讀書,這是一個問題!
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榮譽所長 溫儒敏
01
學校要與流俗文化保持一定的距離
《人民教育》:溫教授,您好!最近我們了解到,中小學生的課外生活比較單一,除了完成學校作業,就是玩電子產品,不少孩子迷上了電子遊戲、刷短視頻,而讀書的興趣則不高。對此,您怎麼看?
溫儒敏:這個問題的確比較嚴峻。去年秋天我到廣東河源市一所農村小學做過調查,這是以留守兒童為主的普通學校。我問校長,工作中最讓他「為難」的事有哪些?校長非常乾脆地說,第一是學生安全,第二就是「普遍厭學」。我又問,為何會普遍都厭學?校長說,手機遊戲、抖音等短視頻「很精彩」,學生放學後又沒人管,哪還有心思讀書?幾乎所有學生都玩《王者榮耀》之類的手機遊戲,那種吸引力你很難讓孩子與它抗衡。農村學校對於孩子玩手機基本上就是放任自流。手機遊戲和短視頻等正在毀掉許多孩子!
據我所知,大城市的中小學,特別是好一點的學校,對學生玩手機還是有限制的,不過也就是校內限制,校外不管。管得嚴的是一些私立學校。我參觀過安徽一所私立小學,收費挺高的,根本不讓小學生接觸手機,要求孩子遠離俗文化,連電視劇都不能多看,就是讀書和鍛鍊身體。什麼叫教育的兩極分化?簡單說,很重要的就是從小玩手機遊戲與從小養成讀書習慣的兩類人的分化。
網際網路、手機的出現是改變人類歷史的大事,給人類太多便利,催生許多經濟增長點,但也帶來意想不到的許多新問題,現在仍未塵埃落定。目前人們還正處在網絡消費的興奮期,有些負面的東西還「顧不上」,人們還來不及對這個「又好又壞」的玩意兒進行省思。所以我們面對的事情是兩難的。
如今有些小學就開始學編程了,你不讓孩子接觸手機,有人肯定會說太保守了。但在這個浮躁而且功利的時代,作為教育工作者,為了孩子和明天,有時「保守」一點也未必是壞事。對於那麼多孩子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迷戀手機遊戲和短視頻,妨礙學習的這種趨勢我們不能空論,還是要從長計議,有所作為。建議制定一些法規條例,要求學校對學生使用手機和上網進行管理。必須規定電子遊戲和短視頻提供商有切實的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這兩條做起來有什麼難?利益當頭,有些人不願意做就是了。
目前的大環境並不利於形成讀書的風氣。每年都搞讀書日等活動,但其實效果有限。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也只能是儘自己的本分去做一些補救的工作。
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學校有必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具備必要的媒體素養,學習如何選擇使用媒體。現在的網絡和自媒體有許多文化垃圾,人性陰暗的東西在泛濫,大量無聊的信息時常衝刷著人們,對社會風氣產生負面的影響。學校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與流俗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不是趨炎附勢,推波助瀾。
02
中小學生閱讀還是要以紙質書為主
《人民教育》:那您怎麼看待網絡閱讀?這越來越成為普遍的閱讀途徑,對於傳統的讀書會有什麼影響嗎?
溫儒敏: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談過,網絡閱讀帶來便利,對這種新方式應當理解和支持。我自己也在利用網絡辦事,不過也要面對一些新問題。現在有了網絡,人們不像過去缺少或沒有書看,而是面對太多的信息、太多的讀物不知如何選擇,結果知道的很多,真正讀進去的很少。很多人迷戀於網絡,我們已經不太可能較長時間集中精力去看一本書,寫一篇文章,通常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打開計算機或者手機,看看有沒有新的信息。大家很容易變得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記憶完全依賴網際網路,記憶就可能淪為技術化,生物記憶變成物理記憶,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貼式思維,一步到位,沒有感覺。
在上班路上,在會議間隙,在候車時,甚至在與朋友親人聚會時,很多「手機控」都在一切可能利用的碎片空間裡,尋求一個「合適」的位置,將自身「寄存」於手機,任由各種信息擺弄,在虛擬世界裡激活並積累自己的社交關係和社會資本。消費主義入侵閱讀市場的趨勢日趨明顯,城市人由於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更希望從閱讀中得到娛樂放鬆而非知識的增長。但應當警惕,「低頭族」在享受行動裝置帶來閱讀快感的同時,不知不覺就被拋棄到所謂資本與「注意力經濟」的生產線上了。
溫儒敏:刷視頻玩遊戲還是讀書,這是一個問題!
通過行動裝置進行閱讀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但這很難說是一種良性的生活方式。我認為學生時代特別是小學生、初中生,閱讀還是要以紙質書為主。這不完全是習慣問題,也牽涉到思維訓練。
03
要引導學生喜歡上讀書,關鍵是教師自己必須多讀書
《人民教育》:我們都知道,無論是人文素養還是科學素養,不能只靠學校學習,還需要廣泛涉獵,您也曾說過,不關注課外閱讀,語文課就是「半截子」的。在電子產品以及相關娛樂內容巨大的挑戰之下,您認為如何能夠把孩子引導到閱讀的世界中來?從學校教育而言,語文課以及其他學科課堂,如何能夠在引導學生願意、善於開展課外閱讀上發揮作用?
溫儒敏:與網路遊戲、手機等時尚的東西爭奪孩子,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盡力而為吧。我看學校能做的就是鼓勵閱讀,把校園的讀書風氣搞得濃濃的。特別是語文課,要以讀書為要,把培養讀書興趣作為教學改革的「牛鼻子」。
新投入使用的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很突出的改變就是重視讀書。小學低年級就有「和大人一起讀」,也就是親子閱讀。還有「快樂讀書吧」,提供一些課外閱讀的書目與讀書方法。初中和高中則有「名著導讀」和「整本書閱讀」。這些都是想拓展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培養讀書的興趣與生活方式。語文學習沒有捷徑,就得靠多讀書,靠長期讀書過程的薰陶、感悟和思考,去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
當然,語文課的教學方法也要改革。現在提倡的是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究式學習,而不只是老師講學生記,一切圍繞考試。我還主張,在一定範圍內讓學生有自主選擇讀哪些書的自由,可以讀一些「閒書」;不要把所有的讀書都與寫作或者考試掛鈎,那樣會很累人的,也就扼殺了閱讀的興趣。
有些家長不理解這個道理,抱怨新教材要求的閱讀量增加,負擔重了。其實,我們希望做到的是「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只要學生有興趣,他們就會有時間讀,而且還不覺得「負擔重」。凡是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閱讀面都比較寬,語文素養也比較高,考試成績也不會差。
至於如何引導學生喜歡上讀書,我看關鍵是老師自己必須多讀書。現在不少語文教師自己是不怎麼喜歡讀書的,讀書也不多,課也講不好,這怎麼可能讓他們的學生愛讀書呢?
04
家長讀書是促進孩子閱讀的動力
《人民教育》:我們都知道,家庭氛圍對孩子養成閱讀習慣非常重要,您認為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如何作為?在閱讀興趣的引導和方法的指導方面,可以做哪些工作?
溫儒敏:家長必須明白,學校教育雖然重要,也不是萬能的,那種以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就萬事大吉的想法,是一廂情願,不切實際。事實上,在孩子的成長中,除了「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和「夥伴教育」。後兩種教育往往比「學校教育」的影響更大。要想孩子喜歡上讀書,起碼家裡應當營造一點讀書氛圍。很難設想家裡人整天玩手機、看電視、打麻將,鬧哄哄的,能指望孩子靜心讀書。要求家長全都喜歡讀書那也不現實,但當家長的要有個認識,即讀書習慣的養成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是給人生「打底子」的。家長只要有這份心,就能想出一些辦法幫助孩子讀書。
有時候,家長也需要通過讀書來提升自己。網上見到有些家長抱怨,讓學生讀那麼多經典名著有什麼用?能造飛機大炮嗎?這種認識水平還能指望他的孩子好好讀書?看來家長讀書也很重要,是促進孩子閱讀的動力。比如,語文課推薦的那些名著,很多家長也未必讀過,如果能和孩子一起讀,既鼓勵了孩子,對家長自己也是一個提高。有些家長說哪有時間讀書?的確,大家都很忙。但時間是海綿中的水,能擠出來的,少看微信,不就有時間了?
溫儒敏:刷視頻玩遊戲還是讀書,這是一個問題!
05
倡導整本書閱讀就是要給學生「磨性子」
《人民教育》:當下的學生,特別是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不少孩子也希望能夠多讀書,但是面對推薦的很多經典書籍,讀不懂,讀不透,從而無法產生閱讀興趣,覺得沒意思,這種現象也比較普遍,我記得您還曾在自己的微博上分析了學生「死活讀不下去」名著背後的原因。那麼,您認為孩子應如何跨越這道坎,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閱讀世界?您能否在閱讀方法、閱讀習慣等方面給他們一些具體的建議?
溫儒敏:應當理解學生不喜歡經典閱讀屬於正常現象。因為經典的內容和形式可能與年輕人有隔閡,如果閱讀口味被時尚流俗的東西敗壞了,與經典的隔閡就會更大。但必須讓學生意識到,經典是經過長時間篩選的人類智慧的結晶,從小接觸經典等於和智者對話,可以接觸到關於人生、社會最基本的問題。經典都是難「啃」的,作為完整的教育,卻又是必須「過一遍」的。如果學生明白這一點,就會知難而上,跨越這道坎,慢慢讀進去,喜歡上經典。讀書不能就易避難,不要總是讀自己喜歡的、淺易的、流行的讀物,在低水平圈子裡打轉。年輕時有意識讓自己讀一些「深」一點的書,讀一些可能超過自己能力的經典,是一種挑戰。應當激發自信,追求卓越,知難而上。
我常說「讀書養性」,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提倡「整本書閱讀」,其中一個指導思想就是給學生「磨性子」,培養閱讀興趣。
經典閱讀最好有導讀,讓學生掌握某些必要的背景知識,例如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需要大致了解蘇聯的歷史。同時,通過讀某一本書,學會讀某一類書的基本方法。比如讀《鄉土中國》就知道怎麼來讀社科類的著作,讀《紅樓夢》就學會怎麼看小說,這叫舉一反三。讀《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不僅希望引導學生去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與胸襟氣度,傳承革命傳統,還希望學生掌握新聞類紀實作品閱讀的方法,學會如何觀察事物,抓住特點,鍛鍊眼力和表達能力,也讓學生了解新聞報導是紀實,但也要有立場態度,有作者的關懷與選擇。如果學校教師能夠為孩子的課外閱讀搭建一些以興趣為主的讀書交流平臺,並給予及時、恰當的引導,那麼會更有力促進理解的深入,提升閱讀領悟力,從而進一步增強閱讀興趣。
《人民教育》:看來要把學生從刷屏熱轉移到讀書熱上來,需要學校、家長和學生共同努力。我們始終相信人類文明精華的魅力要遠遠大於讀圖和遊戲的魅力,但是要把學生引上這條路,確實需要去應對全新的現實的挑戰,需要我們自己首先能擺脫智能電子產品的誘惑,需要我們在幫助他們打開這個人類深邃的精神世界上下更大的功夫。我們也希望這個問題能夠引起更多人的警覺和重視。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
文章來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