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今晚直播開講《語文老師應該讀點魯迅》

2020-09-16 人民教育出版社

很多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明後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或者要評職稱了,立竿見影讀一些「救急」的書。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讀書、個性化的讀書了。

無論多麼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哪怕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窩蜂都在應對現實需求,評級呀、教學檢查呀、還有沒完沒了的各種事情。當然這些都要應對,誰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點距離,免得被動地全部卷進去。喜歡讀書,有自己某一方面的專業愛好,能多少進入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發言權,這太重要了。在這狀態中,會有成就感,同時也讓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狀態中」,還能幫助抵制職業性疲倦。

——溫儒敏

就在今天晚上,19:30,溫儒敏老師主講的《語文老師要讀點魯迅》的直播講座即將開講。

這是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讀書種子計劃」中「名家說名作」系列活動的第二講。

在這次講座中,溫儒敏老師所提的「讀點魯迅」,是指自由地閱讀,非職業性、功利性的閱讀,是比較認真系統地接觸和思考魯迅。

一百多年來,對中國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魯迅是第一人。魯迅的眼光很「毒」,他是重新發現 「中國與中國人」。

有關中國文化研究論著很多,但魯迅是不可替代的。他對中國文化的觀察和思考,不是書齋裡的學問,而是痛切的人生感受,從生命體驗中提煉出來的智慧。讀魯迅和讀一些學問家的概論和歷史之類,是不一樣的。

讀魯迅可以帶給我們對於自身所處文化的真切體驗,又有所超越,克服在文化問題上「民粹式」「憤青式」的粗糙思維。

從「生活化」的立場,也許一些人並不「喜歡」魯迅,我們讀魯迅也並非學習魯迅的做人,也不必讓自己變得尖刻,而是要學習魯迅的思想方法和批判意識,從這裡獲取思想動力。

從語文角度來說,還可以從魯迅這裡吸取語言運用的活力,打破四平八穩的八股文風,學會寫文章。

溫儒敏老師曾經撰文《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對於老師為什麼要讀書,老師應該如何讀書做了詳盡的闡述,我們也在此刊出,與各位老師共享。

1.「呂叔湘之問」

很多年前呂叔湘先生批評語文教學「少慢差費」,這種的狀況至今未有根本的改變,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培養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語文課改來改去,還是未能改進讀書少的病況,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

很多語文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明後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或者要評職稱了,立竿見影讀一些「救急」的書。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讀書、個性化的讀書了。很多老師一年到頭除了讀幾本備課用的書,其他很少讀,頂多讀一些暢銷雜誌,大部分時間都是網上的「碎片化閱讀」。無聊的微信等媒體有一種「魔力」,捆綁住很多老師,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騰出來的那點時間,也被流行閱讀佔據了。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不讀書少讀書,「腹中」裝的大都是所謂「戲說」「文化快餐」「二手貨」「雞湯」,或者塞滿許多「爆料」「段子」「揭秘」之類,那個「氣」怎麼可能「華」,又怎麼可能提高教學水平?我們不能指望所有老師都成為「氣自華」的「讀書種子」,但起碼有相當部分的語文老師喜歡讀書,並帶動學生喜歡上讀書,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有希望了。

現在社會心態浮躁,拜金主義流行,大家都沒完沒了地忙,難於沉下心來讀書做事。但教語文是要有心境的,語文課人文性很強,教師的學養以及人格素養就格外重要。講學養,既是教書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精神成長的需要。因此,無論多麼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那怕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窩蜂都在應對現實需求,評級呀、教學檢查呀、還有沒完沒了的各種事情。當然這些都要應對,誰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點距離,免得被動地全部卷進去。喜歡讀書,有自己某一方面的專業愛好,能多少進入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發言權,這太重要了。在這狀態中,會有成就感,同時也讓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狀態中」,還能幫助抵制職業性疲倦。

2.當下的焦慮:信息過量

我有一篇演講稿,題目是《資訊時代的讀書生活》,剛好和這次會議的議題吻合,不妨也就說說其中幾點認識和建議。我在這篇講話中提到,現在人們普遍比較焦慮。為何會普遍焦慮?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比如解釋為「文化衝突」、「社會轉型」、「市場化」、「兩極分化」,等等。但不應當忽略,還有某些更深層的引起普遍焦慮原因,那就是信息過量。

如何解決信息過量可能造成焦慮這個問題?面對信息過量現象,要有自覺,讓自己具備一點信息傳媒素養,知道現代信息傳播的規律。對資訊時代帶來閱讀方式的一些重大的變化(比如傳播渠道方式),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是被動面對,不是被裹挾。對於網絡信息,自媒體包括微博、微信的傳播特點,都要有一定了解;儘量選擇相對良性的信息渠道,適當減少信息量;對鋪天蓋地的信息,自己要有一些過濾分析。要培養自己有「定力」,這裡說的「定力」,包括應對和過濾複雜過量信息的能力,實事求是的態度,尊重規律、以不變應萬變的眼光,還有平常心。具體來說,要少看微信多看書。

在煩躁的「大氣候」中,儘量讓自己能心靜,有一個好辦法,就是用更多的時間沉下心來用傳統的方式讀書,重新撿起紙質的書來讀。讀書可以讓你適當超越過量的浮躁的雜亂的信息環境,有定力,有眼光。

3.讀書養性

我還特別用了一個詞——「讀書養性」。無論是網絡閱讀,還是紙質書的閱讀,總之,都是要營造一個「自己的園地」,養成讀書和思考的習慣,把讀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養性,可以練腦,這不僅是能力,也是涵養,是素質,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閱讀可以拓展視野,可以接觸人類的智慧,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可以讓人在精神氣質上超越庸常的環境。

「讀書養性」和讀書的實際目的不矛盾。讀書為考試、為謀生謀職,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實際的,但也要樹立更高的「養性」的目標,讓這個目標把考試、謀職等實際的目標帶起來。「讀書養性」其實是「大格局」,也可以從人生觀、世界觀培養的角度來看。

人生觀和世界觀決定人對整個人生意義和世界價值的基本看法,包括人生的意義、真善美、生與死的本質、人與自然、人性與社會性、社會公平的準則、倫理道德的底線,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本源性的,有的還富於哲學含義,屬於終極關懷。對這些本源性的探討與摸索,也就導向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可能從根本上決定人一生的追求及其思想行為模式。這種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甚至比知識獲取更加重要。而讀書,特別是在浮躁的資訊時代培養起良好的閱讀品味和習慣,對於建構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是至關重要的。

4.給自己列一份書單

圍繞如何讀書,我也提到一些建議,我想老師也是可以參考的。

首先就是讀書的計劃和書單。讀書總不能抓到什麼是什麼。網上閱讀一般容易無計劃,跟潮流。如果要「充電」,就必須有一定的計劃性,還要注重經典性,多選適合「悅讀」、又啟迪心智的作品,而不能採取網上閱讀的那種姿態,只跟隨潮流、或者完全由著性子來讀。

我建議每個老師都有一份自己的書單,設定在幾年內,應當讀哪些書。要有計劃,有整體考慮,讓讀書有些系統。書單要考慮時間的安排,有可行性,一般來說,可以包括三部分,是可以套在一起彼此交錯的三個圓圈。

最外圍的那個「圈」,是通識的部分,這些書應當是最基本的,凡是上過大學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應當讀過的。主要是中外文化經典,是最基本的書。閱讀的目的,是接觸中外文化經典,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這是一部分,最外圍的一個大的閱讀圈,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讀十來種中外經典,就很不錯了。

第二個「圈」,是與自己從事專業或者職業相關的部分。比如,學物理的,可以給自己安排讀點化學、數學、生物,以及信息科學等方面的書,還有就是與物理學有關的鄰近學科領域方面的書,也可以以讀點類似科技史、科技哲學,以及教育類等領域的書。學文科的,也要讀點理科的書。語文老師讀書的面應當比其他學科更寬一些。這樣做的目的是打基礎,拓展專業視野,觸類旁通,活躍思維。

第三個「圈」,是核心部分。這一部分的書目主要圍繞自己的專業,或者自己特別感興趣,希望有所研究的那些專業的書。應當有比較明確的指向。倒過來看,最核心的那個部分,是專業和職業需要,當然最好不完全就是現炒現賣的的書,要有自己培養保持興趣的課題或者領域。

當然,這三部分書目之外,還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娛樂的,但不應當是主體,也不必計劃太強,不用專門設定一個「圈」,隨意讀一點,調節一下就可以了。

以上建議老師設定各自書單的三個圈,應當理解為就是三個部分,彼此可以交錯進行。總之要有些系統,有些計劃,促使自己在一定的時段內讀完一些基本的書。書目不要設定太多太滿,主要是基本的書,經典的書。現在社會比較浮躁,大學生除了考研究生,很難安心讀書。大學四年,真正完整閱讀的書可能很少,大都是為了考試潦潦草草應對式的閱讀。那麼現在當老師了,應當重新把大學期間應當讀而沒有好好讀的那些基本的書重新讀一遍。我看這比很多培訓管用。

讀書有方法,讀書需要做計劃,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系統讀書,提升自我。

今晚7點半,溫儒敏老師將通過直播的方式與各位老師分享魯迅作品。

講座將從以下六個方面來進行:

一、 如何看待魯迅的偏激?

二、 魯迅批判國民性是否醜化了中國人?

三、 怎樣讀《吶喊》《彷徨》?

四、 怎樣讀《野草》?

五、 怎樣讀《朝花夕拾》?

六、 怎樣讀魯迅雜文?

設計:周 丹

編輯:周 丹

主編:吳海濤

相關焦點

  • 溫儒敏: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
    語文課改來改去,還是未能改進讀書少的病況,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很多語文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明後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或者要評職稱了,立竿見影讀一些「救急」的書。
  • 溫儒敏: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
    ——溫儒敏(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語文課改來改去,還是未能改進讀書少的病況,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很多語文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明後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
  • 語文老師要讀點魯迅,怎樣讀?怎麼教學生讀?溫儒敏教授解讀了這些...
    - 這是好老師 2020年的第543 篇文章 -說起魯迅,一位語文老師曾說,他對魯迅又愛又恨,愛的理由太多,愛他的思想深刻,愛他的文風犀利,愛他的愛國赤誠等等,但「恨」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難教。怎麼攻破這一大教學難題?溫儒敏教授的這些話答疑解惑!
  • 溫儒敏:老師不讀書,怎能教好書?
    語文課改來改去,還是未能改進讀書少的病況,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很多語文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
  • 溫儒敏:怎樣把「讀書」擺到語文學習的高位?
    在語文教學中談讀書,是溫老師的發明嗎?為什麼在讀書這個問題上語文老師總是找不著北?《溫儒敏談讀書》全面收錄溫老師的有關論述。該書出版以後受到讀者廣泛歡迎。近日該書平裝本出版上市,再度引發讀者熱捧。 本文摘編自《溫儒敏談讀書》,是再度推送。在2020年的世界讀書日,讓我們花一點時間思考一下,在語文教學中為什麼讀書和怎樣讀書。
  • 程翔:讀書浸潤人生 | 評《溫儒敏談讀書》
    對於小學高年級和中學階段,溫儒敏提倡學生要讀經典,因為經典的滋養作用巨大。這個階段要區分精讀與略讀的不同,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不同。應該讓學生讀一點「閒書」,讓學生自由選擇,這對家長和老師很有啟發。作者關於整本書閱讀的論述,是對單篇閱讀的有力補充,完善了閱讀教學結構。讀整本書,葉聖陶先生早有建議,但未能實施。統編教材加入整本書閱讀,安排課時,賦予學分。
  • 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深度好文)
    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語文課改來改去,還是未能改進讀書少的病況,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很多語文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明後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
  • 讀書浸潤人生——評《溫儒敏談讀書》
    小學階段不要把讀書功利化,否則,學生會傷胃口,對讀書心懷畏懼。要讓孩子在快樂中閱讀,在想像中閱讀,不要拿那些沉重的大概念作為「標準答案」去考學生。興趣讀書觀,應該成為低年級學生閱讀的基本原則。  對於小學高年級和中學階段,溫儒敏提倡學生要讀經典,因為經典的滋養作用巨大。這個階段要區分精讀與略讀的不同,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不同。
  • 非常時期好讀書,謹記於漪老師、溫儒敏教授苦口婆心的「勸學」!
    丨導言非常時期,抗疫宅家,非常好讀書!在此之前,於漪老師、溫儒敏教授就在苦口婆心勸我們讀書呢。而我們中的部分人,還有牴觸情緒,「笑」於老師老矣、背時,「罵」溫教授心狠一一要讓15%的考生做不完語文考卷。
  • 部編版《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談讀書:不要為難小學生
    統編版教材投入使用,高考方向隨之改變自2017年9月起,全國所有的中小學,都開始使用教育部統一編寫的《語文》教科書。部編版《語文》教科書由被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擔任主編。隨著新版教材的投入使用,學生們的考試方向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據溫儒敏教授所說,現在的考試「專治不讀書」,言外之意,是在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溫儒敏教授在新聞發布會上,還談到了高考語文的命題方向,他說,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
  • 全國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語文統編教材專治不讀書
    全國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語文統編教材專治不讀書 李潤文 孔德淇 戴雲/中青在線 2018-07-15 16:41
  • 中學語文老師應該讀哪些書?
    我們中學語文老師最重要的教學任務就是教學生讀書。如果我們自己不讀書,不身體力行,那麼我們要求孩子讀書的話就顯得沒有力量。有無語文老師的讀書示範,學生們的讀書熱情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老汪以為,作為中學語文老師除了備課之外,應該平均每天閱讀1小時,堅持下來,就能從根本上避免「教十年中學成了中學水平」的尷尬。根據個人經驗和專家推薦,老汪以為中學語文老師應該讀以下四類書:經典文學作品,文學美學理論作品、語文教育類專著,教學雜誌。
  • 新版語文課本總主編溫儒敏談教學重點:讓語文課回到讀書
    多讀書 會讀書 讀整本書曾有調查顯示,中國學生閱讀量峰值在初中一、二年級。小學閱讀主要靠老師引導和指定,初三後終日面對應考,讀書十分功利性,興趣大幅衰減。很多人中學畢業了卻沒讀過幾本書,更沒養成閱讀的愛好與習慣。孩子們為何不讀書?
  • 不讀這些書,你就學不好語文了,老師也教不好語文了
    #語文改革#18年和19年,由溫儒敏主持的語文教學改革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以至於網上流傳著一句惡狠狠的話,「以後高考語文就是要實現讓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事實也是如此,這幾年高考語文命題都在發生著變化,開始考閱讀面和閱讀速度,命題選材範圍也大大拓展。現在不只考文學方面的額材料,還涉及到考古、經濟、科學、哲學、歷史等方方面面。而且,高考命題開始探索如何考「整本書閱讀」。這既是考學生,也是考老師。如果當老師的還是不讀書或者少讀書,就很難應對未來的高考!學生更不用說,不大量讀書,根本無法學好語文。
  • 10大名師領讀10本好書!這個線上公益讀書會,愛讀書的老師都不會錯過!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人間四月讀書天,中國教育報好老師聯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大夏書系發起「大好時光讀書會」教師閱讀公益活動——邀請10位全國名師,每周領讀1本好書,持續3個月社群陪伴,打卡學習有獎激勵,為你的閱讀成長持續賦能!
  • 新教材、新課型、新教法,溫儒敏教授贈給老師的「禮物」都在這了!
    今年九月,新版部編語文教材正式投入使用,有了新教材,老師們要怎樣利用它?新教材出現了許多變化,比如一年級教材的「語文園地」裡出現「和大人一起讀」的新欄目,七年級教材出現了自讀課型。根據新教材,老師們可以打造出怎樣的語文課堂?新教材的新課型有什麼新的教法,能助老師們給同學們提供更有效、更優質的課堂?
  • 小學課文魯迅的《好的故事》,老師教哭,學生難暈,溫主編這樣說
    「秀髮飄逸的語文老師一夜之間禿頭」;「備課雲裡霧裡,學生暈暈乎乎」;「文章難懂」……好多小學語文老師在社交帳號上說魯迅先生的散文《好的故事》不好教。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在其講座《語文老師要讀點魯迅》中,指出「《野草》是最文學、最難懂的東西」。不知道為什麼,主編們就把最難懂的文章放在了最新版的小學語文課本上。
  • 老師自己不讀書,也不引導學生讀書,語文能教好、學好嗎
    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對學生而言,不僅意味著能學好語文,還能增長智慧, 提高認知,到中學以後,課外閱讀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會越來越明顯。魏書生老師告訴我們:「教師應該成為自己的第一個學生,你教別人做什麼,你先問問自己願不願意這樣做。」
  • 溫儒敏:不要濫用多媒體,部編語文教材「專治」孩子不讀書
    教育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再次談及中小學語文教學時,明確指出語文教學不要濫用多媒體,低年級或許可以用一點,越往高年級走越要減少。日前,在《溫儒敏談讀書》新書首發座談會上,溫儒敏就當前社會關注的語文教材和中小學生閱讀等熱點問題,作了進一步的回應和闡述。
  • 語文老師在家長會上應該強調以下三點,家校合作共同提高學生成績
    語文教材內容越來越多,難度越來越大,老師著急、家長發愁、學生受累。特別是「部編版」教材總編溫儒敏教授說的一句話「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更讓語文老師覺得自己肩頭的責任重大。中國文化自小就滲進骨子裡,也讓董卿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一直到現在,董卿還是說:假如我幾天不讀書,我會感覺像一個人幾天不洗澡那樣難受。如今,董卿感慨是父親的嚴厲讓她學會了堅持。因為這份堅持和韌勁兒,長大後的董卿敢堅持自己的想法,毅然踏進主持行業;敢隻身闖進央視,憑藉踏實肯幹的精神,不斷努力,不斷挑戰,取得事業上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