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深度好文)

2020-09-16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

很多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明後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或者要評職稱了,立竿見影讀一些「救急」的書。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讀書、個性化的讀書了。


無論多麼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那怕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窩蜂都在應對現實需求,評級呀、教學檢查呀、還有沒完沒了的各種事情。當然這些都要應對,誰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點距離,免得被動地全部卷進去。喜歡讀書,有自己某一方面的專業愛好,能多少進入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發言權,這太重要了。在這狀態中,會有成就感,同時也讓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狀態中」,還能幫助抵制職業性疲倦。


——溫儒敏(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

文 | 溫儒敏


1

「呂叔湘之問」


很多年前呂叔湘先生批評語文教學「少慢差費」,這種的狀況至今未有根本的改變,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培養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語文課改來改去,還是未能改進讀書少的病況,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


很多語文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明後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或者要評職稱了,立竿見影讀一些「救急」的書。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讀書、個性化的讀書了。很多老師一年到頭除了讀幾本備課用的書,其他很少讀,頂多讀一些暢銷雜誌,大部分時間都是網上的「碎片化閱讀」。無聊的微信等媒體有一種「魔力」,捆綁住很多老師,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騰出來的那點時間,也被流行閱讀佔據了。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不讀書少讀書,「腹中」裝的大都是所謂「戲說」「文化快餐」「二手貨」「雞湯」,或者塞滿許多「爆料」「段子」「揭秘」之類,那個「氣」怎麼可能「華」,又怎麼可能提高教學水平?我們不能指望所有老師都成為「氣自華」的「讀書種子",但起碼有相當部分的語文老師喜歡讀書,並帶動學生喜歡上讀書,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有希望了。


現在社會心態浮躁,拜金主義流行,大家都沒完沒了地忙,難於沉下心來讀書做事。但教語文是要有心境的,語文課人文性很強,教師的學養以及人格素養就格外重要。講學養,既是教書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精神成長的需要。因此,無論多麼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那怕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窩蜂都在應對現實需求,評級呀、教學檢查呀、還有沒完沒了的各種事情。當然這些都要應對,誰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點距離,免得被動地全部卷進去。喜歡讀書,有自己某一方面的專業愛好,能多少進入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發言權,這太重要了。在這狀態中,會有成就感,同時也讓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狀態中」,還能幫助抵制職業性疲倦。


2

當下的焦慮:信息過量


我有一篇演講稿,題目是《資訊時代的讀書生活》,剛好和這次會議的議題吻合,不妨也就說說其中幾點認識和建議。我在這篇講話中提到,現在人們普遍比較焦慮。為何會普遍焦慮?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比如解釋為「文化衝突」、「社會轉型」、「市場化」、「兩極分化」,等等。但不應當忽略,還有某些更深層的引起普遍焦慮原因,那就是信息過量。


如何解決信息過量可能造成焦慮這個問題?面對信息過量現象,要有自覺,讓自己具備一點信息傳媒素養,知道現代信息傳播的規律。對資訊時代帶來閱讀方式的一些重大的變化(比如傳播渠道方式),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是被動面對,不是被裹挾。對於網絡信息,自媒體包括微博、微信的傳播特點,都要有一定了解;儘量選擇相對良性的信息渠道,適當減少信息量;對鋪天蓋地的信息,自己要有一些過濾分析。要培養自己有「定力」,這裡說的「定力」,包括應對和過濾複雜過量信息的能力,實事求是的態度,尊重規律、以不變應萬變的眼光,還有平常心。具體來說,要少看微信多看書。


在煩躁的「大氣候」中,儘量讓自己能心靜,有一個好辦法,就是用更多的時間沉下心來用傳統的方式讀書,重新撿起紙質的書來讀。讀書可以讓你適當超越過量的浮躁的雜亂的信息環境,有定力,有眼光。


3

讀書養性


我還特別用了一個詞——「讀書養性」。無論是網絡閱讀,還是紙質書的閱讀,總之,都是要營造一個「自己的園地」,養成讀書和思考的習慣,把讀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養性,可以練腦,這不僅是能力,也是涵養,是素質,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閱讀可以拓展視野,可以接觸人類的智慧,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可以讓人在精神氣質上超越庸常的環境。


「讀書養性」和讀書的實際目的不矛盾。讀書為考試、為謀生謀職,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實際的,但也要樹立更高的「養性」的目標,讓這個目標把考試、謀職等實際的目標帶起來。「讀書養性」其實是「大格局」,也可以從人生觀、世界觀培養的角度來看。


人生觀和世界觀決定人對整個人生意義和世界價值的基本看法,包括人生的意義、真善美、生與死的本質、人與自然、人性與社會性、社會公平的準則、倫理道德的底線,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本源性的,有的還富於哲學含義,屬於終極關懷。對這些本源性的探討與摸索,也就導向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可能從根本上決定人一生的追求及其思想行為模式。這種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甚至比知識獲取更加重要。而讀書,特別是在浮躁的資訊時代培養起良好的閱讀品味和習慣,對於建構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是至關重要的。



4

給自己列一份書單


圍繞如何讀書,我也提到一些建議,我想老師也是可以參考的。


首先就是讀書的計劃和書單。讀書總不能抓到什麼是什麼。網上閱讀一般容易無計劃,跟潮流。如果要「充電」,就必須有一定的計劃性,還要注重經典性,多選適合「悅讀」、又啟迪心智的作品,而不能採取網上閱讀的那種姿態,只跟隨潮流、或者完全由著性子來讀。


我建議每個老師都有一份自己的書單,設定在幾年內,應當讀哪些書。要有計劃,有整體考慮,讓讀書有些系統。書單要考慮時間的安排,有可行性,一般來說,可以包括三部分,是可以套在一起彼此交錯的三個圓圈。


最外圍的那個「圈」,是通識的部分,這些書應當是最基本的,凡是上過大學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應當讀過的。主要是中外文化經典,是最基本的書。閱讀的目的,是接觸中外文化經典,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這是一部分,最外圍的一個大的閱讀圈,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讀十來種中外經典,就很不錯了。


第二個「圈」,是與自己從事專業或者職業相關的部分。比如,學物理的,可以給自己安排讀點化學、數學、生物,以及信息科學等方面的書,還有就是與物理學有關的鄰近學科領域方面的書,也可以以讀點類似科技史、科技哲學,以及教育類等領域的書。學文科的,也要讀點理科的書。語文老師讀書的面應當比其他學科更寬一些。這樣做的目的是打基礎,拓展專業視野,觸類旁通,活躍思維。


第三個「圈」,是核心部分。這一部分的書目主要圍繞自己的專業,或者自己特別感興趣,希望有所研究,有所發言的那些專業的書。應當有比較明確的指向。倒過來看,最核心的那個部分,是專業和職業需要,當然最好不完全就是現炒現賣的的書,要有自己培養保持興趣的課題或者領域。


當然,這三部分書目之外,還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娛樂的,但不應當是主體,也不必計劃太強,不用專門設定一個「圈」,隨意讀一點,調節一下就可以了。


以上建議老師設定各自書單的三個圈,應當理解為就是三個部分,彼此可以交錯進行。總之要有些系統,有些計劃,促使自己在一定的時段內讀完一些基本的書。書目不要設定太多太滿,主要是基本的書,經典的書。現在社會比較浮躁,大學生除了考研究生,很難安心讀書。大學四年,真正完整閱讀的書可能很少,大都是為了考試潦潦草草應對式的閱讀。那麼現在當老師了,應當重新把大學期間應當讀而沒有好好讀的那些基本的書重新讀一遍。我看這比很多培訓管用。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整理自光明社教育家。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溫儒敏: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
    ——溫儒敏(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語文課改來改去,還是未能改進讀書少的病況,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很多語文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明後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
  • 溫儒敏: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
    其實,這些都是不讀書帶來的問題!今天,我們與您分享溫儒敏老師的一篇關於教師閱讀的文章,他不僅指出了閱讀之於教師的重要價值,也推薦了一些讀書的好方法,一起來看。「呂叔湘之問」很多年前呂叔湘先生批評語文教學「少慢差費」,這種的狀況至今未有根本的改變,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培養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
  • 老師自己不讀書,也不引導學生讀書,語文能教好、學好嗎
    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對學生而言,不僅意味著能學好語文,還能增長智慧, 提高認知,到中學以後,課外閱讀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會越來越明顯。魏書生老師告訴我們:「教師應該成為自己的第一個學生,你教別人做什麼,你先問問自己願不願意這樣做。」
  • 溫儒敏: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今晚直播開講《語文老師應該讀點魯迅》
    溫儒敏老師曾經撰文《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對於老師為什麼要讀書,老師應該如何讀書做了詳盡的闡述,我們也在此刊出,與各位老師共享。1.無聊的微信等媒體有一種「魔力」,捆綁住很多老師,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騰出來的那點時間,也被流行閱讀佔據了。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不讀書少讀書,「腹中」裝的大都是所謂「戲說」「文化快餐」「二手貨」「雞湯」,或者塞滿許多「爆料」「段子」「揭秘」之類,那個「氣」怎麼可能「華」,又怎麼可能提高教學水平?
  • 冰心: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別錯過孩子們的閱讀黃金期
    我們不耽於消遣和懷舊,而是為了獲得偷看一眼未來的能力,知道前進的大方向,再加上自己的勇氣與實踐,我們的前途將愈加光明。一、孩子閱讀的現狀。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已連續六次被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全社會倡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理念。
  • 小學語文教與學的「三大件」:寫好字、讀好書、作好文
    我老家稱「去上學」都叫「去讀書」。從小「去讀書」就深深地印在我心版上。「去讀書」就是去讀書啊,不讀書、不好讀書、不讀好書,怎麼算「去讀書」呢?當然,這裡的「書」不單指教科書,還指各種有文字的書;也不僅指各種有文字的書,還指一本大大的「無字書」——大自然和大社會。
  • 溫儒敏:老師不讀書,怎能教好書?
    語文課改來改去,還是未能改進讀書少的病況,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很多語文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
  • 對話俞敏洪:多讀書就能教好學生?好天真的俞老師……
    01 說法沒錯,但邏輯關係錯了其實,俞敏洪說的沒錯,一年讀不了三五本書的老師大有人在。但是他錯在了邏輯關係上,並不是這些「一年讀不了四五本書」的老師就教不好學生,也並不是那些「飽讀詩書」的老師就教出了好學生。
  • 請告訴孩子: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深度好文)
    每當有人勸你努力讀書,考個好大學,以後找個好工作的時候,你是不是嗤之以鼻?即使為了不忤逆家長做出口是心非的應允。甚至在網絡上流傳著各式各樣的讀書無用論段子,例如,XX初中輟學,然而他的小夥伴卻最終考入了名牌大學,十年後,身為部門經理的XX,已經開始考慮到底要不要錄用他名牌大學畢業的小夥伴…… 一個沒讀過或者沒怎麼讀過書的人憑藉自身的努力,完完全全可以獲取,例如曾經有個朋友考上了985,在大二的時候出去創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現在頗有成就,已經開了幾家連鎖店了。
  • 好讀書 讀好書 讀書好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以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來教育學生,要求他們從小養成愛讀書的良好習慣,通過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奠定人生的基礎,走向成功的人生。好讀書,喜好讀書,做一個愛讀書的人,手不釋卷,愛不釋手;讀好書,讀適合自己的書,讀有益的書,開卷有益,獲益匪淺;讀書好,嘗到讀書的甜頭,讀書可以豐富知識,充實人生。在書這一良師益友的教導下,沿著書籍的階梯,攀登人生和事業的高峰。
  • 10大名師領讀10本好書!這個線上公益讀書會,愛讀書的老師都不會錯過!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人間四月讀書天,中國教育報好老師聯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大夏書系發起「大好時光讀書會」教師閱讀公益活動——邀請10位全國名師,每周領讀1本好書,持續3個月社群陪伴,打卡學習有獎激勵,為你的閱讀成長持續賦能!
  • 當我的孩子是差生(深度好文)
    有遺傳就會有變異,一切可能的現在都在上帝能夠忍受的正常範圍內,我們只能接受,但,既然這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我們就只能最愛他(她),給他你能夠給他的最好的教育。  2.別把可能的幸福相互折磨成痛苦  也許有這樣兩種情況都可能是幸福。
  • 在這個「讀書無用」的時代,你為什麼要上大學?(深度好文)
    你有沒有認真想過一個問題,在這個「讀書無用」的時代,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呢?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結束,再過一段時間,幾百萬學子將由此邁進大學的校門。然而,對於今天的大多數考生而言,金榜題名帶給他們的欣喜,已經很難如他們的前輩們那樣刻骨銘心了。就在讀書無用論泛濫的當下,很多人開始相信,甚至堅信:學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不如生得好,學歷再高都不如有一個好爸爸。
  • 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好——《憶讀書》文本教學解讀與學習活動設計
    「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的情感,以及「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讀書感悟。如讀《三國演義》時津津有味,即好書要能引發人的閱讀期待, 激發閱讀興趣;認為《水滸傳》比《蕩寇志》強很多,即好書要人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個性鮮明,不能沒有人物個性,索然無味;對《紅樓夢》中年再讀時又有更深的體會,即好書要耐人尋味;讀《西遊記》丟下《封神榜》即好書要故事情節精彩,不煩瑣;對於現代文藝作品的選擇則表明好書不應是堆砌華麗詞句,無病呻吟而應當滿帶真情實感、質樸淺顯。
  • 2020年,好書與好課已備,期待與「好讀書」的你,相遇!
    2020年,好書與好課已備,期待與「好讀書」的你,相遇!限選課通識模塊一(經典閱讀與歷史文化傳承)限選課《紅樓夢》與中國傳統文化(102254)授課老師:柳嶽梅經典閱讀書目:《紅樓夢》國學智慧(102574)授課老師:陳成吒經典閱讀書目
  • 2016華文好書·年度讀書公眾號推薦
    而當時的「華文好書」為何不評選年度讀書公號?首先,在公眾號的好年景中,運營者及團隊在媒體實驗、價值輸出、用戶互動中所收穫的成就感,遠遠超過任何組織機構給予的一紙榮譽。其次,「華文好書」評選的意義在於對獲獎者的媒體推介,既然公眾號本身活力十足,那麼讓「媒體資源」湧向「媒體資源」意義何在?
  • 如何用好書餵出好孩子?聽青少年閱讀教育專家怎麼說!(附書單)
    大家是這樣列舉的:期待孩子能擁有的特點: 成績好 積極陽光懂事,會關心人責任感領導力自己孩子需要改進的缺點:成績差寫作業慢愛打遊戲,網癮沒有時間觀念,磨蹭拖拉不愛讀書叛逆,不聽話早戀抗挫力差在尋求解決方案環節,大家討論後老師建議了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
  • 加入「餘老師的讀書會」,讓我為你精讀100本好書.
    我常能收到大家關於「讀書」的留言。書怎麼這麼難讀啊?一些書看似不複雜內容也不多,可是讀起來卻雲裡霧裡,更別提本身就晦澀難懂、意義深刻的經典名著了。每一次上述流程的循環都是一次對好書的深度解讀,直到錄製更新完全部100本講書音頻為止。
  • 「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地教人讀書」是個偽命題
    最近,網上有一篇《致校長:你學校最可怕的事,就是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地教人讀書》的文章在傳播,這篇文章指出:「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老師不讀書,最應該讀書的老師群體,卻成了遠離閱讀的一個群體,而其中最該讀書的年輕老師,更成了一個疏於讀書、荒於讀書或者根本不讀書的群體」。從該文內容上看,作者所說的不讀書的老師指的是中小學老師,不是大學老師。
  • 葉倩老師談:如何讀「好」書——《你的讀書方法價值百萬》
    在逐一回復各類問題的時候,會發現,大多數人都很喜歡讀書,但又同時擁有不知道怎麼把一本書讀「好」的苦惱,我深深知道,每個苦惱背後的知識焦慮是什麼。。大多數人都很喜歡讀書,但又同時擁有不知道怎麼把一本書讀「好」的苦惱,我深深知道,每個苦惱背後的知識焦慮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