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於認知迭代構建正確學習的思考方式
《如何讀「好」書——你的讀書方法價值百萬》
昨天受河南最美書店——星棲己書屋的邀請,為現場50多位愛學習的朋友進行了《如何讀「好」書——你的讀書方法價值百萬》主題分享。這個主題分享了有5次了,4次線上的——2次是在我自己的社群內,2次被其他大培訓平臺邀請,這次是第一次線下的。我統計了一下,這個主題的受眾在2000多人。對了,後來被他們放千聊上了,受眾人次應該比2000還要多一些。
為什麼這個主題會這麼受歡迎,為什麼同一主題的分享,其實我自己也沒有想到,就像我第一次開這個主題的微課,就是被身邊朋友硬「逼」出來的。
讀書方法這件事,我一直認為是我自己探索的我的精力管理的一部分,所以,僅僅是「私藏」著,外加帶團隊的時候,我喜歡用讀書作為一個團隊的精神供給,所以,這個方法一直僅在我以及我團隊的小夥伴們中使用。直到有一天的朋友圈……
一個朋友圈引發的價值百萬的微課...
2018年12月的一天,我發了一個朋友圈,內容是:讀到一本好書,迫不及待又連著二刷,輸出135條思考啟發、107頁共計4萬多字的筆記,大腦又一次完善了線、面、網、立體的結構,心智資料庫又得到擴充……好心滿意足
然後,大量的朋友冒出來,諮詢我關於讀書的方法,還有一個人,特別有意思,要高價買我這4萬多字的讀書筆記原稿,雖然從學習效果的角度被我婉拒了。在逐一回復各類問題的時候,會發現,大多數人都很喜歡讀書,但又同時擁有不知道怎麼把一本書讀「好」的苦惱,我深深知道,每個苦惱背後的知識焦慮是什麼。。
大多數人都很喜歡讀書,但又同時擁有不知道怎麼把一本書讀「好」的苦惱,我深深知道,每個苦惱背後的知識焦慮是什麼......
平時也有很多朋友讓我向他推薦好書,他們一般會這樣說,「葉老師,給我推薦幾本書吧?」「葉老師,你最近讀的好書有什麼推薦給我的?」「葉老師,我也想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識,我要先讀什麼書」「老師,求推薦必讀書單」每每有這樣的問題時,我真的很難回答,就好像有個人網絡上向你問路,請問北京故宮怎麼去。首先,我不知道你在哪裡,不知道北京對於你來說,是在你的哪個方向;其次,我不知道你能接受的、喜好的交通方式是什麼,也許我喜好的交通方式是騎行,而你能接受的方式是飛機。我沒有辦法單純依照我的單一經驗去向你直接推薦答案,在我看來,這不是一種負責任的推薦。
負責任的推薦,是,我告訴你我如何去北京故宮的思考,比如,我現在在鄭州,我去北京出差,順便去故宮走一圈,那麼,我注重的是效率和舒適,我首選高鐵去,然後打車直接去故宮。當我告訴你方法時,無論你在天南海北,你都可以選擇自己最合適的方式去了。讀書也是一樣的。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基於此,又結合我多年自我讀書的經歷,索性,開了這麼一場微課,系統給大家分享下關於讀書方法、關於學習心態的知識。
為什麼說「讀書,可以收穫高質量人脈圈」?
我曾經並不是一個讀書很厲害的人,也經過了不看書的階段,直到我嘗到了讀書的甜頭......
在職場初期,我作為一個小白參加了一次企業家聚會,當時有將近20多位,大家談行業、談成就,高談闊論不亦樂乎,而我的知識面、視野都不能比及,所以,我當時就被當作一個小妹妹被大家禮貌相待(可想我當時的心情有多麼沮喪)。
這時,有一個我們圈裡的前輩姍姍來遲,但是他帶了禮物,送每人一本書,當他來到我身邊,從他的秘書手裡結果書遞給我的時候,我小聲欣喜地說了一句:呀,凱文凱利的《必然》啊~
當時,他就用既驚詫又欣喜的眼神看著我,問,你知道這本書嗎?(當時這本書剛出來)
我說,是啊,這本書特別好,我開始看第二遍了。
於是,全桌人都紛紛投來崇拜的眼神。
接下來,我不再是「小妹妹」,而是「葉老師」。因為大家都在向我請教關於這本書,關於讀書吧啦吧啦的話題。
特別有意思的是,這個圈子再聚會,總會有人問,葉倩會去嗎?
為什麼一個讀書的話題,可以瞬間吸引高勢能的人呢?
因為讀書的背後,意味著形成了一種思想,當你與對方在思想上一致的時候,彼此之間的同頻感、信任感是發自內心的,這種感覺會讓自己油然而生一種快樂,同時,物質帶給你的快樂是無法與這種快樂相比擬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同學之情一般要比朋友之情更純潔、可貴。
因為讀書的背後,意味著形成了一種思想,當你與對方在思想上一致的時候,彼此之間的同頻感、信任感是發自內心的,這種感覺會讓自己油然而生一種快樂,同時,物質帶給你的快樂是無法與這種快樂相比擬的。(微博:葉倩-葉老師)
所以,書,可以幫你篩選出一個高認知、同頻率的社交圈層。
我讀個書,咋就這麼難?!
成人讀書會有很多問題:也想讀書,可是就是「沒時間讀」、「沒精力讀」;拿起書來,「看不進去」「看不懂」、「記不住」、不是在讀書,而是書在讀我等等,我喜歡從讀書動機、讀書主體、讀書目的去分析這些問題。
1、「沒時間讀」、「沒精力讀」—— 讀書動機分析
「沒時間讀、沒精力讀」,中了這一槍的同學,請回復「1」。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在職場、創業奮鬥的路上,血值有多少?就像打遊戲,你是否會時刻關注自己的血值還有多少?我在玩王者的時候,經常會做的一件事,就是血值差不多快沒的時候或者有機會回血的時候,我就會跑到一個安全區域回回血,每次他們都會笑話我,可是我知道,如果我硬扛著一味地往前攻,當我血值沒有的時候 ,我要重新回到泉水回血,太浪費時間以及機會成本了,因為有時候輸贏就在那一霎那間。
當然,這也是我選擇人物角色時首要考慮的就是回血速度,所以,我常選用大喬——傳說中的「變態回血」,可以瞬間補充血量,或者蔡文姬他們,因為就好像帶了一個移動泉水。
那麼,「沒時間讀」、「沒精力讀」其實是自己沒有讀書的動機,我的能量是不是還足夠?足夠我支撐多久?是不是關注自己的後續足夠的能量供給?
其實,讀書也就是我們的職場回血方式之一。當你時刻關注自己的血值以及回血能力時,你就不再把讀書當作一個很無奈、很不需要的事情,而是一個需要時時關注、時時回血的事情,一件讓自己不斷有生存餘力的事情。
不要等到血值快沒的時候,或者血值已經沒有的時候再想著去回血,那樣的話,不僅會很容易被低能量情緒困擾,也更耗費時間和機會成本。
2、「看不懂」、「記不住」—— 讀書主體分析
「看不懂、記不住」,中了這一槍的同學,請回復「2」。有多少人是以「書要看懂、看書就要記住」來要求和衡量自己讀書的呢?
看書要全部看懂,還要記得住,這是知識學習的思路和目的,是應付考試下的看書思路和目的,是學院教育派的思路和目的,而不是成人學習的思路和目的。也就是說,這種讀書方式是以圖書為主體。
有人可能會問,這有什麼錯兒嗎?當然了,成人的學習主體是你自己——學習者本人,而不是工具——書本。
我們可以通過背誦一本詞典掌握一門語言嗎?不可以。因為語言是需要運用的。
我們可以通過記憶一本《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成為一名高效能人士嗎?不可以,因為,成為一名高效能人士你需要做到7個習慣。
也就是說,知識真正產生價值的是在對知識有效反思後的頭腦網絡。所以,閱讀本身也不能創造價值,理解和記憶知識都不能產生價值,只有改變大腦迴路、改變行為才有可能創造價值。而,改變行為只有在把讀來或聽來的知識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有效反思之後才會發生。
讀完書之後,有「然後」和「沒有然後」的區別是很大的。所以,讀書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經驗發生聯繫,重要的不是記住,而是能夠應該將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讀完書之後,有「然後」和「沒有然後」的區別是很大的。所以,讀書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經驗發生聯繫,重要的不是記住,而是能夠應該將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微博:葉倩-葉老師
3、「看不下去」—— 讀書目的分析
你有多少次拿起一本書,卻半途而廢?又有多少次半途而廢后、心懷愧疚和自責?好,我現在問你,你怎麼才算是讀完一本書?有人說:從頭到尾,我得都看一遍。有人說:我得能默寫出來大綱、歸納整體架構,梳理整體筆記等。
一聽,這位同學就有研究過《如何閱讀一本書》之類的教你讀書的暢銷書。是的,這樣確實是最系統、最完善的讀書方法,這是研究型的學習法,是對書負責的極致。但是,這對於你來說,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嗎?
就好像,我們平時用的微信,你一定要系統研究下微信的使用說明書、以及微信的作業系統、甚至要研究下手機的作業系統嗎?當然不會。你只需要從自己的實用目的出發,懂一些操作技巧即可。
同樣的,你也不需要去研究透書裡的目錄、結構、邏輯,記一本厚厚的筆記等等來要求自己,你甚至根本不需要去讀完整本書。
同時,讀的越多,不見得用的越多。讀的多少跟用的多少沒有什麼關係,反而,少而精的讀,更有可能去實踐和應用。
另外,只要你能在生活、工作中用上一點,任何一點,那麼,這本書給你創造的價值都已經遠遠超出書本的價格了。
一個人讀書的邏輯,其實也就是學習的邏輯。當你掌握了有效的讀書方法時,你也就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個人讀書的邏輯,其實也就是學習的邏輯。當你掌握了有效的讀書方法時,你也就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
如何有價值的讀「好」書
中國的語言總是這麼博大精深,這句話中有這麼幾層意思,讀好書,什麼是好書、怎麼讀好書-讀書方式、讀書方法,怎麼讀書也有價值?我們一一來說,首先,
1、如何選擇「好」書
什麼是「好」書,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書。就像買衣服,不是最貴的就是好的,也不是別人穿著很好看的就是好的,只有適合你自己的身材、膚色、氣質、性格的,才是好的,
在選擇書的時候,我們會遇到幾種情況:去書店、看見哪本順眼買哪本,哪本書的題目戳中自己就買哪本;讓別人介紹,你最近在看什麼書呀,給我推薦下;讓別人給自己推薦,你看我適合看什麼書;向別人要書單;自己看到一本書後,買來書中推薦的相關的書;搭建自己的知識宮殿,按照每個房間的需要,去選擇某一個品類的書;知識宮殿框架已然成熟,每一本書都可以拿來成為自己知識宮殿的磚。
好,你是屬於哪一個情況?有細心的同學已經發現了,書的選擇大致分為兩類:被動讀取和有效獲取。其差別就在於,是否擁有一個知識宮殿,哪怕只是知識宮殿的草圖。
擁有一個知識宮殿的框架如此重要,那麼,如何形成這個框架呢?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這些能力如何輸入?比如,我要成為一名禮儀培訓師,那麼,我需要禮儀專業知識,同時,我要具備公眾演說、溝通技巧、服裝搭配、髮型管理、心理知識、歷史背景、國家時事、ppt技能等,那麼,我在輸入的時候,就知道哪本書適合我,或者這本書裡的這一點,可以作為我的某一個知識宮殿的磚。
2、如何選擇自己的「讀書」方式?——看書or聽書?
現在的我們真應該感謝這個時代,至少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多樣且便捷。同時,這也形成了這個時代人特有的焦慮——知識豐盛下,自己越感匱乏的焦慮。所以,很多人選擇聽書、或者直接聽人分享讀後感等等。並不是說這樣不好,只是我們要辯證地去分析下,這些方式是不是適合我自己的,我如何在這個方式下最大化地去為我自己的知識宮殿去吸收、運用。比如我,雖然也是著名的聽書平臺的客戶,但是,我本人非常不適合聽書,因為我是絕對的視覺型的人。
那麼,作為知識獲取者,面對聽書或者看書,我們要先判斷自己是聽覺型的還是視覺型的?
如何判斷自己是聽覺型還是視覺型?
所謂聽覺型的人,就是習慣聽取信息;視覺型的人,就是習慣閱讀信息。做個簡單的小測驗,請描述一下你現在周邊的環境。同樣是在擁堵的馬路上,聽覺型的人會這樣說:我現在在路上走著,路邊車滴滴嗡嗡的,人來人往特別嘈雜。視覺型的人會這樣說:我現在路上走著,路邊那車堵的呀,全是紅燈,跟停車場似的。人也特別多,熙熙攘攘人挨人的,嘿,剛還有一位穿紅衣服的美女撞了我一下呢。
你是哪一種類型的人呢?
是哪類人沒有對錯,就像人有右撇子、有左撇子,左撇子呢不必要非得通過大量練習改為右撇子,聽覺型的人也不必要花費功夫改為視覺型的,去找到自己的合適方式就好。
很少有人同時即是聽覺型也是視覺型,如果你是的,特別要恭喜你,天生就比大多數人多了一種獲取知識的本領。
聽別人的分享聽的是什麼?
現在有很多分享書的軟體,比如最早的邏輯思維、現在的樊登讀書會、得到等,上面有很多知識大咖為大家分享書籍。這些之所以受現在的人所歡迎,其實背後就是在解決現代人共有的知識焦慮。
我不排斥聽這些,只是想提醒大家,聽的時候,要注意,不是聽聽別人講,你就真的讀了這本書,你可以把對方講的去作為是否買這本書來閱讀,然後作為自己知識宮殿的其中一塊磚的一種參考。
另外,別人在講這本書的時候,儘管感悟再深,都只是他從他的經驗、視角出發去詮釋的,也就是對知識進行了自己的過濾,不代表你的認知框架也要這樣形成,也就是說,在聽的時候,保持好自己的思維,不盲從。
聽別人分享一本書,就像是吃了一份快餐,看似吃了一頓飯,但是未必是你身體需要的營養;而自 己去帶著思考去讀書,就像小火兒烹飪的營養餐,你哪怕只是吃了一口,卻都是你自己現在最需要的,會被完全吸收。
當然,不管是聽書、還是看書,如果我研究的RRTD讀書法,你都會有一種吃營養餐的感覺。
「讀為我用」——「讀述思動」(RRTD讀書法)
在我研究的「讀述思動」(RRTD讀書法)中,我一直強調的是行動。
我在讀書的時候,會有兩個文檔,一個是讀書筆記,用來記錄思考,一個是行動筆記,用來記錄行動計劃。
從行動計劃中,我會立馬採取具體且高效地執行。
我喜歡用「刷」這個詞,來描述我的看書——刷書。刷一個片段的過程——將書裡別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再進行自我的反思,落實到行動計劃中,並快速執行。你會有一種刷一盤遊戲的感覺,而且你還是那個winner。
科學復盤,讓「好」書轉化成我的價值
復盤,是一種能力,也是我非常受益的一種學習方法。復盤讓我們不做狗熊掰棒子的事情,重複低效。復盤,也可以用一些名句來解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吃一塹長一智」,「吾日三省吾身」。
曾國藩有一個習慣就是,做完一件大事,就會自己靜靜的點一柱香,然後細細地回顧整個過程。受此啟發,柳傳志先生也沿用和保持了這個習慣。
只有學會復盤,才會實現人生的迭代升級。我每天都會復盤,事事都會復盤,大事大復盤、小事小復盤、隨時隨地復盤。比如這次微課結束後,我也會針對這次微課的互動方式、授課方式等進行細緻的復盤。
讀書也是一樣,當你用RRTD刷完一本書之後,再用一些時間對這本書,對你的思考筆記、對你的行動筆記再進行一系列的復盤。
復盤是一種系統的方法,什麼是復盤、為什麼要做復盤、如何做復盤、怎麼應用復盤、怎樣真正做好復盤、如何養成復盤習慣、如何進行每日每周每月每年復盤,這裡不多講。如果感興趣的同學,請回復「7」.可以藉助我即將的另一個《2019年度復盤營&2020年度計劃營》,手把手教大家認識復盤,以及帶大家進行科學地年度復盤、規劃。
有效輸出,讓讀書價值兌現
我們前面講了很多關於讀書的方法、理念,對於一個知識管理的閉環來說,還不夠,因為只完成了輸入端,還差輸出端。對於學習來說,輸入很重要,但是,輸出更重要。因為,知識本身並不具備力量,持續的學習和運用讓你擁有不斷進步的力量。
——輸出方式
有哪些輸出方式呢?常見的有讀書筆記、書評、投稿、思維導圖、分享等等。
這些我都有嘗試,都非常有效果,其中最最有效的就是,分享錄。因為,當你要講出來的時候,無論從邏輯、從語言組織、從可能出現的問題中,你都會進行系統的思考,同時,在這個思考過程中,你又要去具備輔助的知識,又是一種學習和再學習。
同時,當別人因為你的分享而受益的時候,你又是得到了一種能量的反饋,那種滿滿的成就感,會讓自己獲得物質所不能帶給你的快樂,深入而持久。
施比受有福,教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施比受有福,教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新浪微博:葉倩-葉老師
——輸出的心態
有人可能會說:我不善於表達呀;也有人會說:那可不行,我還沒有準備好。
是的,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我們也不是等到完美了再出發,而是在出發中不斷迭代、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