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學生的閱讀量、寫作量太少,每學期不足30篇的課文和僅寫七八次作文,難以養成良好的閱讀寫作習慣並提高語文素養;其次過分注重了課堂教學的讀與練,忽視了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實踐活動,語文教學沒有與學生的課外讀寫、課外生活有機結合。
要改變語文教育「高耗低效」的舊病,就要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同時,拓寬教材外延,增加課外讀寫量;豐富課外活動,密切課內外聯繫,為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創設有利的大環境。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閱讀教學中,應特別注重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開展閱讀活動,營造「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在親身的閱讀體驗中,發展閱讀興趣,端正閱讀態度,培養閱讀習慣。
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知名人,讀名著」活動,通過學生收集交流名人讀書名言,讓學生在名家名言收集交流中,樹立「讀書好」的意識,感悟課外閱讀的真諦在於:開闊視野,培養閱讀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滋養良好的品德,發展健康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此激發學生閱讀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閱讀規律,定期向學生推薦優秀的暢銷書籍,結合作品暢談自己的閱讀感悟,通過「上行下效」,引導學生「好讀書」。結合課文延伸閱讀內容,引導學生課外自讀相關文章,定期組織作品閱讀體會交流會。這樣可以做到讀與思結合,讀與評相融,既保證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質量,又提高了學生閱讀的品位,培養了學生「讀好書」的習慣。
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學生「自能讀書,自主學習」的學習過程。它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達爾文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因而,要使課外閱讀真正得到自主性,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學習掌握一些切實有效的讀書方法。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是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的。把課內閱讀教學過程訓練的文字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技能,遷移、擴展和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可以彌補課內閱讀教學的不足,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在課內閱讀中,要充分發揮「課本的例子」作用,通過例子培養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
在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中需要讓學生學會如何選擇閱讀的「精品」,如何運用精讀和略讀的方法去讀這些「精品」。正如著名美學家李澤厚所說:「讀書既要精,又要博。有的書要細嚼慢咽,有的書要快讀,有的書只要嘗嘗滋味就可以了」。在指導學生正確選擇閱讀精品上,定期為學生提供精品目錄;定期舉行閱讀精品討論會;建立班級圖書角,根據提供的必讀目錄,開展「獻一本書,讀百本書」活動,拓寬學生擁有精品書的渠道,把握學生閱讀方向。
學生的課外閱讀是一個文化積澱、能力提高和人格發展的過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知識只有不斷積累才能成為學問;人格和能力只有在生活素材和語言素材的不斷感悟中才能發展。因此,在課外閱讀中,要特別向學生強調 「不動筆墨不讀書」,認真做好閱讀的積累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