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男,1946出生,籍貫廣東紫金。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1969年中國人民大學語文系畢業,曾在廣東韶關基層工作多年;
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研究生,師從王瑤先生攻讀現代文學專業碩士生;
1981年獲北大碩士學位,留任北大中文系;
1984年至1987年讀博士生,1987年獲北大文學博士學位。1981年起留校任教;
1987年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1992年聘為教授,1996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先後任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北大出版社總編輯,中文系主任等職。
現兼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評審委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執行主編,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專家組召集人。曾任南京大學、華東師大、西安交大、北京外國語大學、韓國高麗大學、法國波爾多大學等校的客座教授。完成4項國家級研究課題。獲得過6項國家級與省部級獎項。
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理論、比較文學和文學教育的研究與教學。主要著作有《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1987)、《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1993)、《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合著,1998年)等10種,編著有《比較文學論文集》(1987年),《中西比較文學論集》(1988年),《高等語文》(合作,2003)等13種,發表論文約200篇。
編輯
《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ISBN7-301-00255-6/I.018,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前後四次印刷。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與錢理群、吳福輝合著,北大出版社1998年出版,另有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繁體字版。
《中華文學通史》(近現代卷),與人合作,華藝出版社1998年出版。溫儒敏負責撰寫其中有關文學思潮與批評,以及部分作家作品的章節,約10萬字。
《文學課堂:溫儒敏文學史論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收論文36篇。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與人合作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收有關現當代文學重點作家及重要文學史現象研究論析16篇。
《文學史的視野》,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收文學史研究及學術隨筆35篇。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系統地評述現當代文學學科的沿革,研究現狀以及所面臨的問題。
編輯
《比較文學論文集》,1984年北大出版社出版。
《中西比較文學論集》,1987年北大出版社出版。
《鬱達夫名作欣賞》,1998年和平出版社出版。
《時代之波》,1997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
《北大風:北大學生百年作品選》,1998年北大出版社出版。
《百年學術:北大中文系名家學術文存》,1998年北大出版社與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學習指導》,200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出版。
《中文學科論文寫作訓練》,200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等語文》,2003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名家素質教育大型系列教材,計劃100種(已出版35種),北大出版社,任執行主編。
《高中語文》(五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任執行主編。
《北大文學講座》,(與人合作),中央編譯2005年出版,北大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老師講稿集成。
編輯
《論鬱達夫的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0年第2輯。
《試論〈懷舊〉》,《魯迅研究叢刊》,1980年第3輯。
《略論鬱達夫的散文》,《讀書》,1981年第3期。
《魯迅前期美學思想與廚川白村》,《北京大學學報》,1981年第5期。
《外國文學對魯迅〈狂人日記〉的影響》,《國外文學》,1982年。
《港臺比較文學研究述評》,《當代文藝思潮》,1982年第3期。
《重讀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讀書》,1983年第2期。
《深刻的思想 特異的構思:讀魯迅的小說〈藥〉》,《閱讀與欣賞(現代文學部分五》,1983年。
《〈朝花夕拾〉風格論》,《北大研究生學刊》,1985年創刊號。
《歐洲現實主義的傳入與五四時期的現實主義文學》,《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3期。
《新文學現實主義總體特徵論綱》,《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風景〉:執著的與超然的》,《文藝報》1988年6月11日。
《梁實秋及其文學美學論著》,《博覽群書》,1989年第7期。
《香港文學批評印象》,《香港文學》,1989年1-2期。
《梁實秋年譜簡編》,《文教資料簡報》,1989年第2輯。
《〈圍城〉的三層意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9年第2輯。
《〈肥皂〉的精神分析讀解》,《魯迅研究動態》,1989年第2期。
《雍容(幽默(簡單味》,《魯迅研究動態》,1989年12期。
《〈狂人日記〉:反諷的迷宮》,《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8期。
《客家味:傳統人文精神及其他》,《小說評論》,1990年第3期。
《略論胡風的文學批評》,《新文學研究》,1992年第2期。
《成仿吾的文學批評》,《文學評論》,1992年第2期。
《胡風&34;平議》,《北京大學學報》,1992年第5期。
《周作人的散文理論與批評》,《上海文論》,1992年第5期。
《王國維文學批評的現代性》,《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
《梁實秋對新人文主義的接受與偏離》,《文學史》第1輯,1993年。
《沈從文怎樣寫鑑賞性評論》,《名作欣賞》,1993年第3期。
《李長之〈魯迅批判〉及其傳記批評》,《魯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4期。
《對現代批評傳統的重估》,《文論報》,1993年10月9日。
《論茅盾的&34;批評文體》,《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第3期。
《文學走向死亡?》,香港《大公報》,1993年7月14日。
《批評作為渡河之筏捕魚之筌》,《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
《歷史選擇中的卓識與困擾:論馮雪峰與馬克思主義批評》,《學術月刊》,1994年第5期。
《郭沫若其人其詩》,韓國《中國語文論叢》,1994年第7輯。
《剖析現代人的文化困擾:評〈廢都〉》,《&34;廢誰》,1994年。
《境界》(英文),《TamKang Review》,Spring-Summer,1994。
《調整學術步履》,《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韓譯本序,《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第3期。
《朱光潛的詩美學與新詩理論辯正》,《求是學刊》,1994年第2期。
《戰國策派的文化反思與重建構想》,《時代之波》,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梁宗岱的&34;理論》,《詩探索》,1995年第3期。
《茅盾與現代文學批評》,《文學評論》,1996年第4期。
《懷戀的月色--讀〈水樣的春愁〉》,《名作欣賞》,1997年第3期。
《春風沉醉鬱達夫》,《中華讀書報》,1997年2月19日。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34;價值》,《中國文化報》,1997年10月4日。
《劉以鬯小說的&34; 》,1999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提交論文。
《〈梅村心曲〉的客家味及傳統人文精神》,《嘉應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大學出版的根基:學術為本——北京大學出版社的選題策劃》,《中國出版》,1999年第9期。
《論老舍創作的文學史地位》,1999年紀念老舍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收入《老舍與20世紀中國文化》。
《關於&34;與&34; 》,《文藝研究》,1999年第1期。
《大學出版的根基:學術為本》,《中國出版》,1999年第9期。
《文化批評視野中的小說〈二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第4輯。
《文學史觀的建構與對話:圍繞初期新文學的評價》,《北大學報》,2000年第4期
《張愛玲熱的興發與變異》,2000年10月香港&34;中國現代文學傳統&34;北大論壇&34;蘇聯模式&34;新文學傳統&34;別、車、槓現象&34;偏激&34;空洞化&34;祛魅&34;祛蔽&34;空洞化&34;課程改革與語文高考&34;作家論&34;現當代文學學科史&34;漢學心態"》,《文藝爭鳴》,2007年第7期。
黃聖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