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與語文各類教材已經接觸良多,有些人對「溫書敏」這個名字,也已經十分眼熟。溫書敏作為北大教授的同時,也是教育部語文統編教材的總編,對於語文高考也十分有眼見。他曾經說過:「高考時選拔考試,必須適當拉開分距,還要考閱讀速度,有%15的人做不完很正常。」
大家都知道,高考語文試卷已經是所有試卷中文字最多的試卷,其中的材料閱讀題更是佔據大量篇幅,學生在閱讀材料時,也是要花費相當一部分時間。在高考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能按時完成試卷內容,但是學生對於語文的重視程度卻並不高。很多學生在考試前會複習相關科目,可是面對語文考試時,卻只是「裸考」就去了,並不會做太多準備。
這樣的言論出來後,自然會引起大眾熱議,廣大網友的態度也迥然不同。有些人認為,語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現在高考考核難度上下浮動小,並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所以應該適當增大語文應試難度,讓學生在這一門科目上,付出更多心思。
有些人則認為,這樣不過是徒增學生學業負擔,畢竟語文在學校集中學習的同時,在生活中也會時常接觸,在無形中都在鍛鍊著學生語文科目的綜合能力。況且,既然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學生平時自然缺少不了相應的閱讀練習,但是在這樣緊張的應試教育中,學生大量時間被學習文化課佔用,並沒有太多業餘時間,供給學生進行閱讀訓練。
陝西師範大學的程世和教授,就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給溫儒敏寫了這樣一封公開信,信中直言對於溫儒敏教授主張的質疑,其嚴厲程度甚至可稱得上「痛批」。
「新版語文教材將學習重點不放在閱讀名著本身上,而放在讀書方法上,這符合閱讀名著的意義所在嗎?這不是一種舍本求末、買櫝還珠的愚蠢行為嗎?」
讓高中生記憶72篇古詩文,就算是主編也不一定能做到,程世和也發出質疑,是否有借著高考為由,強硬讓學生死記硬背詩詞的嫌疑。
現在學生面對高考時,壓力固然十分大,但是學生真的將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學習中了嗎?或者,學生以為的投入又是真正的投入嗎?在高中時,學生尚在成長中,心理並不十分成熟並且自制力十分弱,在老師引導的同時,老師也擔任了督促的角色。很多學生也是在壓力之下,才獲得更大的進步。
現在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呼籲著要減輕學業壓力,可是真正減輕學業壓力之後,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又對現實反映出來的成績,產生不滿情緒,促使家長為學生報班等行為的產生。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並不會考慮學生自己的意願,家長為學生選擇受教育與否,既然為了學生未來考慮,適當讓學生在受教育時獲得更多知識財富,也使學生成績達到相互心中的目標,並不失為一件共贏的事。
你希望高考語文增加閱讀量嗎?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