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年來中高考卷面閱讀量增加?孩子讀不懂經典怎麼辦?語文老師應如何教古詩文?……
11月18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等多位學者對語文學科教學問題展開探討。
孔慶東:中高考卷面閱讀量不應無限加大
「各地高考、中考,卷面閱讀量越來越大,現在一般是7000、8000字,個別年份達到了上萬……」隨著各地中高考改革的推進,語文成為非常重要的學科,各科試卷的卷面閱讀量都有所增加,因此,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差異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分數差距。
「這一現象背後有很多非語文因素。」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學者孔慶東對這種傾向表示反對,他認為,在短短的考場上,讓學生讀上萬的文字,是不合理的。
「高考也好,中考也好,卷面閱讀量到底應該是多少,是一個需要科學研討的問題,不應該無限制地蔓延下去,否則最後考的不是智力,而是體力。」孔慶東稱。
孩子讀經典不應操之過急
在當下,無法了解經典的時代和社會背景,成為孩子們學習文學經典的一個障礙。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肖鷹認為,文學經典是在民族文化歷史積澱中形成的,應儘可能地引導學生去體驗,讓他們多感受語言美、音律美,但不能急於求成地捕捉不著邊際的概念。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體驗來自於在中小學時代大量的背誦,我當時未必理解歷史背景和意義,但是隨著身心成長、閱歷的豐富,中華文明的古典韻律自然就在身心中蔓延出來了。」肖鷹說道。
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潔宇看來,針對不同年級的孩子,應該進行深入細緻的設計和引導,包括分級閱讀、分類閱讀等,這是語文老師、語文教育研究者要做的事情。
孔慶東也指出,「吃經典飯對孩子是非常好的。就像吃米飯饅頭一樣,孩子從小一定要讀古詩文。我們不要求孩子讀懂,但要讓他讀。」
「現在教孩子們念古詩的時候,是不是能夠回到那個時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邵燕君認為,今天孩子們搖頭晃腦地背,訴之於身體,可以「不求甚解」,讓那些韻律留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