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著一句我的惡狠狠的話,「以後高考語文就是要實現讓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
這句話,讓我們的很多家長記恨著溫教授,因為他讓我們的孩子在高考中更難了!
那麼是否是溫教授所言呢?
2017年我在一次座談會上講,高考是選拔考試,必須有難度係數的要求,會適當拉開分距,還要考閱讀速度。根據幾年高考的調查,很多考生閱讀能力差,讀得太慢,結果每年總是有15%左右考生做不完。我說的是一種事實,而並不是「不顧學生死活」,「就是要讓」15%的人做不完。
再說我並不參加高考命題,只是一種學術研究的觀點。可是我的話被斷章取義,「標題黨」起了嚇人的標題,以訛傳訛。
其實高考和平時考試不同,這是選拔性考試,有15%左右的考生做不完,這個概率始終是存在的,不光是語文,其他學科也都有類似情況。
一、高考的定位
高考的作用是選拔人才的。如果全部考生都能答題完好,你好我好大家好,沒有區分度,怎麼選拔?那些擔心孩子做不完卷子的家長,應當考慮如何讓孩子提升實力,而不要怪罪考試的難度。即使再容易的題,也會有競爭。
就比如我們現在很多地區的中考,中考的命題是比較簡單的,沒有多大區分度,但是不也有的學生700多,有的學生300多嗎?
要想考得好,還得儘早培養起讀書興趣與習慣,多讀書,讀好書,閱讀能力上去了,就不會做不完卷子了。
二、高考語文趨勢
此前溫儒敏說過:「但大家注意了,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言下之意語文改革可能在題型以及考察方式上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畢竟語文各種題型大家都見過,作為母語也玩不出什麼新花樣來,那麼如想在被研究得透透的題海戰術大環境下增加考試難度,那麼就只能是增加閱讀量了。
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閱讀題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題量,不是題目的數量,是你要做完的題的體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可以見得我們的閱讀速度、閱讀質量和閱讀能力必須得跟上的。
其實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孩子們對書本信息的讀取能力是越來越差的,有些題目是不需要多少知識,需要抓住關鍵詞就可以排除錯誤選項,但是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就不能做出來!
既然高考已經做出這樣的改變,我們作為老師也好,家長也好,學生也罷,我們最終的不是抱怨政策的改變,老師應該主動地適應高考的改變。你的提前適應提前改變,在高考當中或許就會先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