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巫慧)「寫作教學不要輕易把滿分作文當作範文。」8月5日晚,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在個人微博上,就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進行點評,並對閱卷組的評價、高考作文應該考什麼發表觀點,認為」現在需要沉澱一下,更全面也更專業地看待這次爭論的現象」,他還指出,「這次浙江滿分作文第一時間在刊物上披露,是違規的」。
「作文有特色」,但「語言晦澀」、「翻譯腔」
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雜誌社通過官方微信,將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作文對外公開發布。文中稱,上述作文是今年浙江高考的滿分作文。文章刊發後,因其大量引用冷門的名人名言和生僻字詞,引發輿論爭議。
溫儒敏表示,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所引起的爭論,角度不同,各有各的道理。他認為,這篇作文有特色,作者有一些理論思考,知識面較廣,也接觸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書,光是「套題」是寫不出這樣文章來的。這點應當給予鼓勵。但這篇文章語言晦澀,有些句子不通,像拙劣的翻譯,有些專業人士的學術論文也有類似的毛病,「不好好說話,我稱之為『翻譯腔』。」並建議「寫作教學不要輕易把滿分作文當作範文」。
作為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同時介紹了高考作文考什麼?他表示,主要考書面表達能力,包括基本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表達所要依賴的思維能力。文筆不是高考作文的第一要義,但文字表達應當清晰通達。他認為,高考作文和普通寫作是有區別的,這是特定情境下的規定性寫作,屬於「不完全自由」的寫作。許多爭論忽略了這一特點,往往拿一般寫作、或者拿文學創作的標準去評說高考作文,這也是容易引起「無意義爭論」的原因。
尊重閱卷組的裁定,但透露閱卷情況屬違規
對於閱卷組是否應當給這篇作文滿分,溫儒敏表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作文的評價的確有主觀性。但高考作文閱卷有相關的規定製約,也有4個等級的標準,並非可以隨心所欲。高考是選拔性考試,閱卷評分必須有統一的標準,這個標準的執行只能交給閱卷組,要尊重閱卷組的裁定。
此前,針對此次閱卷,浙江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稱,上述文章經過三次打分,最終閱卷組決定給出滿分的成績。關於爭議,陳建新表示,儘管存在晦澀和難懂的情況,也不希望學生模仿,不過其仍然認為,這篇文章所獲得的分數「恰如其分」。
但溫儒敏同時指出,高考閱卷評分應當有保密性,所有參與閱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閱卷情況,這是紀律。這次浙江滿分作文第一時間在刊物上披露,是違規的。
據新京報報導,8月3日下午,《生活在樹上》一文已經被《教學月刊》雜誌社刪除。上述雜誌社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其文章來源是作文閱卷組,原計劃持續發布滿分作文系列,但因為考慮到浙江高考招生工作正在進行,以及一些技術原因,決定將文章刪除。
附溫儒敏點評全文: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起很大的爭論,角度不同,各有各的道理。現在需要沉澱一下,更全面也更專業地看待這次爭論的「現象」。
一、這篇作文有特色,作者有一些理論思考,知識面較廣,也接觸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書,光是「套題」是寫不出這樣文章來的。這點應當給予鼓勵。但這篇文章語言晦澀,有些句子不通,像拙劣的翻譯,的確在有意顯示「理論性」。現在有些專業人士的學術論文也有類似的毛病,不好好說話,我稱之為「翻譯腔」。這是不好的文風,現在傳染到高中生這裡了。不過,青春文章往往喜歡華麗,甚至以晦澀為高深,這可能有個過程,不必苛責。只是寫作教學不要輕易把滿分作文當作範文。
二、閱卷組是否應當給這篇作文滿分,外人特別是網上是永遠爭論不清的。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作文的評價的確有主觀性。但高考作文閱卷有相關的規定製約,也有4個等級的標準,並非可以隨心所欲,也不可能一個人說了算。閱卷組有大致的共識,就可以定奪。高考是選拔性考試,閱卷評分必須有統一的標準,這個標準的執行只能交給閱卷組,要尊重閱卷組的裁定,否則,就會亂套,那就更談不上公正。就好像踢足球必須尊重裁判,道理是一樣的。網上有些人指責閱卷組的水平,說如何隨心所欲,「草菅人命」,我看是誇張了,把高考妖魔化了。
三、高考作文考什麼?主要考書面表達能力,包括基本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表達所要依賴的思維能力。文筆不是高考作文的第一要義,但文字表達應當清晰通達。高考作文和普通寫作是有區別的,這是特定情境下的規定性寫作,屬於「不完全自由」的寫作。許多爭論忽略了這一特點,往往拿一般寫作、或者拿文學創作的標準去評說高考作文,這也是容易引起「無意義爭論」的原因。比如,有些作家說作文題太死板,有的家長抱怨作文題太難或者太容易,等等,都是言不及義。高考命題與閱卷的專業性很強,應當請專業人士去研究,很多問題網上是爭論不清的,還會起到反作用。
四、高考閱卷評分應當有保密性,所有參與閱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閱卷情況,這是紀律。這次浙江滿分作文第一時間在刊物上披露,是違規的。坊間每年都有很多所謂「滿分作文」的書,其實大多數是假的,是賣書得噱頭。而這一類「匠氣」的書看多了,即使考得不錯,思考與寫作的「胃口」也給破壞了,得不償失。
新京報記者 巫慧 校對 薛京寧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