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阿彌陀佛!臺南極樂寺華嚴實驗室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水知道——華嚴水結晶實驗中的十二德目。
中國古聖先王強調:「修身齊家,格致為本;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修身教學之內容,首重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並總結出十二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華嚴實驗室水結晶實驗,讓水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十二德目,呈現出絢麗莊嚴、光彩奪目的水結晶。
一、孝是萬善之根本
淨空老教授詮釋孝悌二字時說:「孝是孝養父母,順其心意。悌是奉事師長,廣修禮敬。聖賢之道,以孝親尊師為根本。」因此,孝悌是人倫的大根大本。水結晶看中文字孝,呈現上下承接,表示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富含傳承之意。《說文解字》解釋孝字說:「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在註解中引用《禮記.祭統》說:「孝者,畜也。」並進一步解釋:「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因此,孝就是要順於五倫之常道。
孝字是會意字,由「老」和「子」組成而為孝。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孝道的落實,是始於孝敬父母,進而擴展至孝敬一切眾生,方達到圓滿。
「父子有親」是愛的原點,華嚴實驗室在水結晶實驗中,讓水看關於「父母生養、教育孩子的恩德」的圖片,呈現出的水結晶令人驚嘆。
(一)母親的「懷胎守護恩」:水看圖片「父母的愛由十月懷胎開始」。
(二)水看圖片「嬰兒在母親胎中孕育」:嬰兒在母親胎中孕育十個月吸收母親的營養。
(三)母親的「臨產受苦恩」:水看圖片「母親生產的陣痛」,母親生產的陣痛好似用鋼刀每隔十五分鐘在手上劃一痕。
(四)母親的「生子忘憂恩」:水看圖片「母親看到孩子健全喜極而泣」。
(五)母親的「哺乳養育恩」:水看圖片「母親哺乳幼兒」,母親耗損自己的血及營養來哺乳幼兒。
(六)母親的「咽苦吐甘恩」:水看圖片「母親耐心的餵養幼兒」。
(七)母親的「教導養育恩」:水看圖片「母親愛心無限的帶領孩子學習」。
(八)水看圖片「父母滿心喜悅的看到孩子學校畢業」:
二、悌是孝道的延伸
悌是指在家庭中敬愛兄長,在學校、社會上奉事師長,禮敬大眾。悌是孝的延伸,《弟子規》說:「兄弟睦,孝在中」,即此之謂也。《說文》:「弟,韋束之次弟也。」段氏註解說:「以韋束物……束之不一則有次弟也。」因此,引申為次弟、兄弟、豈弟之弟。由此可知,弟字的本義體現出長幼有序的倫理關係。
三、忠是誠敬的體現
忠是負責盡職,用真誠的心,盡心盡力的做好本分的工作。《說文》:「忠,敬也。盡心曰忠。」段氏註解說:「敬者肅也,未有盡心而不敬者。」特別強調真誠恭敬之心。淨空老教授解釋忠字時說:「一心中正名為忠,心存偏邪則不忠。一念不生名為忠,心存二念則不忠」。因此,忠字的深義就是真誠恭敬至極。此誠為忠字的妙解。
四、信是德行成就的基始
信是以誠實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說話一定要有誠信。《說文》:「信,誠也。從人言。」段氏註解說:「人言則無不信者,故從人言。」佛家教人遠離妄語、兩舌、綺語、惡口等四過,這就是儒家所講的信。淨空老教授教導我們:「世出世法德行學問之成就,應從不妄語始。誠實守信,眾德之基。」這是德行的基礎。
五、禮是儒家的根本
禮是人與人往來的法則,是人與人之間最為優美的距離,禮以卑己尊人為尚。在古禮之中,首重祭禮。《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豐。」段氏註解說:「履,足所依也。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故禮字從示。豐者行禮之器。」由此可知,古人非常重視祭祀之禮。祭禮能夠啟發人性本有的孝心,達民德歸厚之效。
祭祖的意義是教人不忘本,所謂「報本反始」,這是人道的大根大本。古人有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如此久遠的祖宗都還要祭祀,眼前的父母、尊長哪有不孝敬的道理!祭祀祖先就是幫助世人長養厚道的心,養成孝順的心、感恩的心。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二O一四年香港冬至祭祖大典,出現許多三層及雙層燦爛奪目的水結晶,這些水結晶有多方面的意義。三層水結晶體現出中國三代同堂父慈子孝的親愛,是人性本善的真善美慧。三層水結晶亦反映出慎終追遠、緬懷先祖,是儒、釋、道三家同出一源的基礎。三層水結晶同時也反映冬至祭祀內涵有三:祭祖先、祭天、祭諸神。
六、義是言行思慮合宜
淨空老教授說,義是求盡義務,不講權利。言行思慮合情、合理、合法之謂義。真正認識自己所處身分、地位,負責盡職,各守本分。中國古代義的本義是威儀的「儀」。《說文》:「義,己之威儀也。」段氏註解說:「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儀者,度也,今威儀字用之。誼者,人所宜也,今情誼字用之。」這大致體現出義、儀、誼這三個漢字,在中國從古至今字義的演變過程。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崇尚行為合宜、思慮合情、守禮循義、公平正義、義薄雲天的忠義精神,這是因為它是契合本性、符合天道的至善至美的精神。
七、廉是清正廉潔的美德
淨空老教授說,廉是廉潔,絕不貪汙受賄。廉潔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願意問人要一分錢。如此為官,無欲則剛,為國為民處事才能公正嚴明。為《說文解字》作註解的段玉裁先生,一生為官清廉。他曾任國子監教習,師事戴震。曾在四川代理富順縣的知縣,在此任上段玉裁開始註解《說文解字》,從撰稿至刊行,嘔心瀝血,歷時四十年。他離任返鄉時,僅帶走七十二箱書稿,其他一無所取,可見他為官的清正廉潔。正是基於此清貧守志、淡泊名利的品德,段玉裁才能寫出《說文解字注》,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小學」類典籍的無價瑰寶,王念孫在序文中贊其為,自許慎之後,「蓋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
在古代,廉字的本義,是指廳堂的側邊。《說文》:「廉,仄也。」段氏注闡明此字的引申義:「廉,隅也。又曰,廉,稜也。引伸之為清也、儉也、嚴利也。」因此,清、儉是廉字的引申義。
八、知恥則勇於改過
恥是恥辱,知恥是人性本具的良知良能,知恥之人必能勇於改過,發憤精進。《說文》:「恥,辱也。」子曰:「知恥近乎勇。」淨空老教授說,常懷慚愧,知錯能改,自能勇猛精進克服一切煩惱習氣,圓滿成就。水看中文字「恥」,水結晶呈現結實剛強的結構,六角形端正嚴謹,堅實穩固。啟發世人要明道知恥,有羞愧感,才能勃發圖強之心。恥為切實的覺悟與力行、果敢以及堅忍等美德。
九、仁是愛人如己的親密
仁是二人,人與人彼此之間親密無間,互相包容,愛人如己,處處為對方著想,必然能和睦相處。《說文》:「仁,親也。從人二。」段氏注曰:「按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段氏引用《孟子》經文曰:「仁也者,人也。」並解釋說:「謂能行仁恩者人也。」《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段氏解釋說:「謂仁乃是人之所以為心也。」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能夠以仁愛存心,並施恩於人。進一步還要能夠推己及人,且絕不與任何人對立,真正做到仁者無敵。
十、愛是萬德萬能萬福的根源
小篆愛,本義作行惠解,即身行仁惠(見《說文古本考》),是加惠於人之意,亦即懷福人之心,有利人之行。愛,從心,從受,以真心感受為義。真誠心的感受就是愛。真誠包太虛,仁愛周沙界,落實在世間,即是《弟子規》;落實在佛法,即是《十善業道》。愛就是真心、真性、真如、法性。愛就是本性、本善、純淨、純善。愛就是真理、真諦、生命、永恆。愛就是神聖、上帝、真主、聖靈。愛孕育出宇宙萬物,天地萬物,無一不是從愛心而生而長。愛是萬德、萬能、萬福的根源。
十一、和平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淨空老教授教導我們,俗云:家和萬事興,凡有爭執則易生禍害。無論有理無理,應以和為貴。有理尚且不爭,何況無理?聖賢教人凡事包容,事事忍讓,絕無所爭。常思退步,則能冷靜反省,開啟智慧。大眾同心同德,則無事不成。古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當今時代,社會動亂,災變頻繁,解決之道應從宗教團結下手。宗教團結的理念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多元宗教一定要平等對待,人人都第一,沒有第二。在這個理念的基礎上,宗教可以共同攜手合作,挽救社會動亂,化解世間災難,促進世界和平。
綜上所述,人類倘若能夠落實「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就能保持仁慈博愛的心,永恆不變,並且能將仁慈博愛的心擴大,就是能將父子有親的天倫之愛發揚光大,愛兄弟姐妹、家族、社會、民族、人類,進一步擴展愛一切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愛一切眾生。所以仁慈博愛是大自然法則及人類本具性德的原點。人類要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宗教教育帶回原點,恢復仁慈博愛的教育,讓人類在意念及行為上真正落實仁慈博愛,人和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國與國之間才能互相敬愛,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山河大地一定也會隨著我們的心行回歸到仁慈博愛而恢復正常,地球也會恢復到它原來美好和諧的風貌。
以上是臺南極樂寺華嚴實驗室的「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文稿,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華嚴實驗室頂禮敬呈。
淨空老法師:
我們聽了實驗室的十二個德目,照片每一張都很精彩,如果能放大一點就更好了,能夠放到這張紙二分之一,圖畫放這麼大就更好看了。水為我們證實這十二個字,確實是莊嚴純潔美麗的結晶。更希望我們看到文字,看到這個圖像,一定要想到把這十二個字落實到我們自己心田當中,落實到我們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這十二個字是傳統文化的根,也是佛陀教育的根,我們現在要學習傳統教育,要修淨土,淨土說心淨則土淨,這十二個字學成了,決定往生淨土,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而且用這十二個字常常勸導別人,看到有善根的人我們把這個送一份給他,這份教材做成小冊子大量流通。這是科學實驗證明的,不是哪個人編造出來的,這有科學根據。
恭錄自《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148集)淨空法師2015年6月27日講於香港
歡迎轉載 感恩分享 弘揚正法
修學網站推薦
華藏淨宗弘化網: www.hwadzan.com
淨空法師專集網:www.amtb.cn/index1.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www.amtb.org.tw
聖賢教育全球同學網: www.sxjyqqw.org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