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臨終之時,想把君位傳給商鞅,商鞅為什麼不敢接受?

2021-01-07 斯文卿相

對秦國而言,商鞅是一位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說?

秦在秦穆公時代,當然是很了不起的,不但當時奉天子命「永霸西戎」,成為西方霸主,甚至到了兩百餘年之後,還被後人稱為「甚光美」,認為再也沒有出現過比秦穆公時期更風光的日子,那麼,這兩百餘年他們都幹嘛去了?

秦穆公

正如有位了不起的英雄說過的那樣,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穆公之後,什麼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夷公、秦惠公那是一代不如一代,更有甚者,再傳至秦悼公時期,更是發生了秦悼公、秦懷公、秦簡公、秦出子四代內亂。

本來就不怎麼爭氣,再加上自個兒這麼一使勁兒折騰,好麼,好容易才崛起的強國又成了個三四流的國家,致使「諸侯卑秦」不說,還時不時的受點三晉、義渠以及巴、蜀等國的欺負,有名的四面受敵,內憂外患,苦不堪言。

眼看著秦國就要越來越倒黴的時候,天大的救星出現了,誰?

魏國的魏武侯,因為打算與楚國爭霸中原,暫時無暇顧及後方,於是呢,為了有一個穩定的後方環境,魏武侯呢,就創造性的,異想天開的將因為內亂,而躲避到魏國三十餘年的秦靈公之子贏師隰送回秦國,贏師隰是秦國正統繼承人,又在河西學派念了幾年書,有東方遊學生活的經驗,是一個了不起的大才。

魏武侯把這等狠人送回去,秦國還不是瞌睡遇到了枕頭,國內老氏族立馬聯合起來,幹掉秦出子,扶持贏師隰當了君上,即有名的秦獻公。

秦獻公一上臺,立刻推廣振興經濟的「初租禾」,承認土地私有,鼓勵多墾荒田。

初租禾

在這種經濟制度的刺激下,秦國終於懸崖勒馬,有了點復興的苗頭,當然,秦國兩百餘年積弱,秦獻公一個小小的「初租禾」肯定改變不過來。

那個時候,山東諸國照樣卑秦,連最起碼得互通使節都不願意,更別說其他交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秦獻公薨,兒子嬴渠梁,即赫赫有名的秦孝公上臺。

秦孝公上臺伊始,即發布振聾發聵的「招賢令」,面對天下招賢,並許諾:「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無論是誰,什麼出身,但凡有本事把秦國弄起來,高官厚祿、分茅裂土要什麼有什麼,保你實現人生價值。

於是,商鞅來了,當然,這時候還叫衛鞅,或公孫鞅,魏國衛星國衛國的王孫,官至魏國中庶子,河西學派優秀畢業生,得到導師、魏國駙馬、趕走吳起的陰謀家公叔痤的賞識,雖然不明覺厲,然並卵,商鞅在魏國混的還是很不如意,很不容易怎麼辦?

好容易趕上秦國招賢,那自然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溜溜跑到秦國,獻上帝、王、霸三術,最終以霸術得到秦孝公青睞,開始了為期十餘年的變法,結果呢?

秦孝公

商鞅於孝公三年,即前359年入秦、變法,孝公七年,前354年,魏國魏惠王便主動降下身架,到秦國杜平(陝西澄城縣)與秦孝公會盟;

孝公二十年,前342年,秦便被天子賜號為「霸」,中原諸侯來賀,於是秦孝公派公子少官與諸侯在逢澤(河南商丘市睢陽區)會盟,並帶他們朝見了周天子。

從「諸侯卑秦」到主動會盟,再到成為「霸」,乃至於被秦國一個小公子帶領去朝見天子。

這中間的差距自然天地懸殊,為什麼?

諸侯忽然善心大發嗎?當然不是,實力而已。於此而言,商鞅對秦,功勞是大大滴,秦孝公呢,自然非常喜歡商鞅,怎麼喜歡?

僅僅是「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沒那麼簡單,商鞅變法成功之後,秦人是「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老百姓只知道有商鞅,而不知有大王,對這一點,秦孝公自然心知肚明,心知肚明怎麼辦?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什麼意思?

變法

臨了,想把君位傳給商鞅,但商鞅卻堅辭不受,堅決不肯接受,為什麼?是他淡泊名利,沒把君位放在心上嗎?

既然沒放在心上,為什麼在自己的封地「君又南面而稱寡人」,越制,特別在乎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事實證明,商鞅還是有點野心的,可問題是,既然有野心,秦孝公「欲傳商君」,商鞅卻又堅辭不受,他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葉公好龍或者秦孝公其實暗伏殺手嗎?

當然不是,至於其中原因,當時有個叫趙良的士人說的很好,商鞅功成名就時,趙良求見過他,給當面潑了一盆涼水,其中一條就是,商鞅執法太嚴,致使宗室貴戚「多怨望者」以及老百姓都「戰戰兢兢,道路以目」。

上上下下都得罪個遍,沒有民意基礎,這一點,商鞅肯定心知肚明,心知肚明怎麼辦?

坐江山,肯定不能單機,需要很多很多的幫手,如今上上下下都反對他,商鞅還怎麼玩,貿然接受君位,斷了宗室貴戚的指望,跟秦國根深蒂固的老氏族肯定成了不共戴天的生死仇敵,這個時候想找別的盟友,誰能幫他?

商鞅

老百姓,別指望了,因為他們認為「商君,秦之賊也。」

大傢伙兒都這麼看待他,商鞅哪裡還有半點活路,也許,這就是商鞅太熱心工作,而不給自己留後路的後果。

所以,商鞅對自己能吃幾碗乾飯非常清楚,君位,那是絕對不敢想,能想的,也就只有「君又南面而稱寡人」,關起門來自己過過癮,當年秦孝公答應「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如今呢,我只關起門來自己過癮,夠低調吧,然而……

其實呢,秦孝公死後,別說死,變法成功後,商鞅還是有活路的,趙良說過,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趙「何不歸十五都,灌園於鄙」,激流勇退,辭官歸隱,可惜商鞅沒聽,沒有辦法,最終就只能背個謀反的罪名,落個悽慘的下場了。

其實關於商鞅變法,乃至於秦史的有關內容,易中天老師的《易中天中華史》說的更透徹,這是一部好書, 通俗、有趣,能讓人開開心心的了解歷史,既可以通卷閱讀,也可以如第七卷秦並天下,只了解一段感興趣的歷史,至於怎麼讀,就全看你的興趣了。

相關焦點

  • 商鞅變法,給企業變革帶來的啟示
    為什麼難?因為體積越大,慣性越大,前進的阻力越大。千年之前,商鞅已經幫我們探索了一條變革之路——敬賢、敬法、共心、共魂,值得所有企業借鑑。【敬賢論】秦國稱霸後,窮兵黷武,國力漸弱。新君秦孝公繼位後,頒布招賢令:「如能助秦強盛者,將與君共享秦國」。於是,各國人才紛紛入秦,其中就包括商鞅。秦孝公臨終前還打算將帝位傳給商鞅,這是怎樣的一種偉大和氣魄!當企業感嘆沒有人才時,須不知,其所缺的是能與人才分享的胸襟與氣魄。如果敢分享財富,敢批駁自己,敢接受天下人才,還能不聚人麼?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被視為我國古代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體系改革;而商鞅(公孫鞅)作為「冠名者」,也被視為這一變法的第一罪人/功臣。但這一觀點實際上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商鞅作為孑然一身的外來者,為什麼能在秦國一手遮天、如願推行讓人聞之色變的法家制度?
  • 大秦帝國:公孫鞅,衛鞅,商鞅?還是《史記》最嚴謹
    以下為《史記》原文,不喜歡看古文的可以忽略之。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書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商鞅(按照習慣,先這麼稱呼),衛國人(和呂不韋一個國)。
  • 贏駟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商鞅,秦國強大的功臣,如果沒有商鞅,估計歷史的大統一,將會被無限期的推遲。    當初秦孝公為了扭轉秦國積貧積弱的局面,大膽啟用商鞅進行變法,而秦國的國力在秦孝公的努力下,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    作為一個改革者、政治家,商鞅對秦國的強大,可謂功不可沒;作為一國之君,一個核心權力和國家話語的掌握者,贏駟對秦國橫掃六國,也起著極大的作用。大秦帝國的強大與他們息息相關。
  • 商鞅57歲時被處死,千年後墓地挖開,發現難以接受的事實
    然而太史公司馬遷卻在修編商鞅傳記時慨嘆「 商君 ,其天資刻薄人也」,這正如商鞅的輝煌成就與晦澀結局,相悖卻也是必然。《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亦名公孫鞅、衛鞅)出身衛國國君後代,雖家門沒落,但仍屬貴族。 故而商鞅自小就有優越的學習環境,學成出閣後拜入魏國公叔痤門下,公叔痤身居相國高位,相國府人才輩出,商鞅即是其中之一。
  • 秦惠王殺商鞅為什麼不廢其法?
    秦孝公十年(前352),衛鞅被任命為大良造。十二年(前350),秦國遷都鹹陽,從此劍指山東各國。十九年(前343),周天子賜予秦國霸主的稱號。二十二年(前340),秦孝公封衛鞅列侯,號稱商君,從此衛鞅成為商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兒子惠文君(後稱王)繼位。由於商鞅變法觸及了秦國貴族的利益,所以,秦孝公死後,商鞅立刻遭到了報復。
  • 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但嬴駟卻為何要殺掉商鞅?
    商鞅就是其中之一,他生前所主持的變法可以說是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稱「商鞅變法」。他和秦孝公一拍即合,他們二人一個為國,一個為名,共同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並且二人也共同開創了一段君臣合作的佳話。然而,當孝公死後,秦惠文王上位之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商鞅。那麼,惠文王為什麼一定要殺掉為秦國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商鞅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 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
    文|飛魚說史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商鞅秦國變法成功,為何遭受車裂之刑?
    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戰國時,有重要的現象,人才的流動性強,這往往影響到國家的盛衰。商鞅變法,取得成效,最值得借鑑的地方在哪?司馬光點出是誠信,這是立國之基。商鞅立木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商鞅不敢貿然發布,為了取得信任,商鞅建議,讓秦孝公在秦國都南門,樹立三丈的木頭。
  • 商鞅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商鞅之死:秦王有意殺之,魏國推波助瀾
    秦孝公恢復了秦穆公時的霸業主要是因為重用了公孫鞅,而當時的公孫鞅受法家重要人物李悝的影響,對於刑法非常信奉,卻不受魏國重用,因此聽說剛即位的秦孝公要不惜重金聘請人才整頓秦國就立刻趕了過來。秦孝公重用公孫鞅後就把商地分給了他,所以公孫鞅又被稱為商鞅。
  • 商鞅之死,不是壯烈犧牲,而是作法自斃!
    商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大約生於公元前390年,死於公元前338年。商鞅本是衛國的公子,是國君旁支側出的子孫,原名叫公孫鞅,因為是衛國人,又叫衛鞅。後來因為秦孝公封商地十五邑給他,所以又稱為商鞅。商鞅怎麼死的呢?死的很慘。秦孝公一死,就有人告他圖謀不軌,然後就全國大搜捕,最後被處以極刑——五馬分屍。這種刑也叫車裂,就是用繩子捆住受刑者的頭和四肢,另一頭捆在馬身上。
  • 從時代不同、否定君主地位角度,分析秦孝公為何放棄商鞅說的帝道
    秦孝公為何放棄商鞅所遊說的帝道?本篇文章我們來講述一下,商鞅口中魯國所實行的帝道,這也是商鞅第一次遊說秦孝公時所闡述的觀點和理論;那麼帝道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它又有哪些重點的理論呢?秦孝公又為什麼會放棄帝道呢?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帝道在那樣一個天下大爭的時代裡到底適不適合歷史的發展?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帝道社會沒有君主世襲,實行的是選舉制,秦孝公願意放棄「一家一國」的特權,心甘情願地把國君位置讓出來嗎?即便他願意,天下所有既得利益人都能做得到嗎?
  • 商鞅之死,秦國的天才領袖去世,改變了商鞅的命運
    時移世易,總會有些事情是說不準的,比如秦孝公之死,他在人生巔峰去世。這位在危急存亡之秋拯救了秦國的天才領袖的去世,也改變了商鞅的命運。因為,太子贏駟繼位了,也就是秦惠文王。他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對付商鞅。我們今天的故事就要從這裡說起。
  • 秦國強大商鞅居功至偉,為何還是被車裂?秦王:殺商鞅能一箭雙鵰
    在秦孝公的一手推動下,商鞅變法深入到秦人血肉裡,可最終的結局是商鞅被車裂。   按理,商鞅對秦國有著巨大的貢獻,應該受到國人的尊敬,可結果卻是被施以車裂,「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商鞅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要被車裂呢?
  • 黑白商鞅
    凡是朝代更迭,君位易主,沒有改變社會結構和體制的運動,本質不過是暴亂。凡不舉報者皆腰斬。換句話說,你的鄰居所犯之法,也許只是處罰服役而已。但是,你知情不告,就是死罪。人與人之間不再有信任。商鞅是衛國貴族,君王的後代。然而,他主動降低身份,投身到魏國宰相公孫座門下,做了一個極不起眼的門客。其目的是學習李悝的《法經》。在魏國,商鞅苦心鑽研,終於頓悟,完全掌握了法家的要領。 準備之二。對君王的考察。商鞅深知,要變法須有大胸懷的君王,鼎力支持。沒有君王的支持,變法是一句空話。因此,當商鞅西出函谷關,投奔秦國後,三次見秦孝公。
  • 理不辯不明:秦孝公安排高手辯論賽,既識商鞅之才,也聚變法共識
    秦孝公錄用了商鞅,但是又擔心變法被人議論。怎麼辦?公元前361年,在好朋友景監的引薦下,商鞅被秦孝公面試了。商鞅是有備而來,準備了五條治國之道,一次一次地試探,經歷了四次面試,最終用「富國強兵」之策,折服了秦孝公,可以按「求賢令」入職秦國了。
  • 商鞅|暴秦的開啟者
    商鞅的這個做法,確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對這些一開始不相信他的異議分子,為什麼當初不採取措施?是當初商鞅還沒有這個權力,還是商鞅自己也不敢肯定改革是否能成功,所以不敢對異議者採取措施呢?十年以後,他的改革成功了,這些人從開始的懷疑反對,變成了支持信任。那麼對於這樣的一批人,為什麼商鞅認為他們是「亂化之民」呢?亂化的意思是什麼呢?
  • 哪來的狡兔死走狗烹,商鞅被車裂,是秦孝文王立威的「祭品」而已
    文|顏小二述哲文說起商鞅,我們腦子裡第一反應是記錄他思想的《商君書》,顏小二記得《大秦賦》中嬴政幼年時在趙國被趙公子摔死了自己的小狼崽,回到家裡申越就教育嬴政,要讀《商君書》,成為天下的王。可見,商鞅對世人的影響,無論他在世時,還是死後許久,依舊劇烈。但是讓人唏噓的是,商鞅的下場並不好。
  • 秦惠文王執政初期,為何一定要除掉商鞅?
    秦國本來只是西方的一個邊陲小國,但是卻在戰國時期實現彎道超車,最後甚至一統天下,離不開兩個人,秦孝公和商鞅。沒有秦孝公的賞識,商鞅再厲害也難以發揮自己的作用。而沒有了商鞅,秦孝公空有強國之志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以說,商鞅對秦國的貢獻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