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暴秦的開啟者

2021-02-13 行走中的生命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我們都知道。和中山先生一樣,商鞅也有他的三民主義,不過商鞅的三民主義,不是他自己說的,而是後人給他總結的。

       據《史記.商鞅列傳》,商鞅在開始變法的時候有許多老百姓議論,覺得這改革不行。十年以後,這些老百姓覺得這改革真的讓秦國強大了,又說這改革不錯。對於這些開始的異議分子和後來的認同者,商鞅是怎麼做的呢?衛鞅(商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城。

        商鞅的這個做法,確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對這些一開始不相信他的異議分子,為什麼當初不採取措施?是當初商鞅還沒有這個權力,還是商鞅自己也不敢肯定改革是否能成功,所以不敢對異議者採取措施呢?十年以後,他的改革成功了,這些人從開始的懷疑反對,變成了支持信任。那麼對於這樣的一批人,為什麼商鞅認為他們是「亂化之民」呢?亂化的意思是什麼呢?

        其實商鞅要懲罰他們的,不是他們的反對還是支持,而是認為,老百姓根本沒有議論國家政策的權力,只要議論就是亂化。國家政策的對與錯,都與老百姓沒有關係。老百姓唯一要做的就是聽話,即不要議論國家大事,否則你議的不管對錯,都將受到懲罰。所以《史記》記載:「其後民莫敢議令」。這種把民眾當工具的思想,是徹頭徹尾的愚民政策。這種思想觀念不要說民主了,就是和儒家的親民思想都有很大的距離。

          愚民政策是構成商鞅的三民主義的內容之一。

        商鞅強國,最重要的一個政策就是保甲制。

        所謂保甲制其方法就是連坐,你要不想連坐也可以,就是盯緊一個甲裡的其他人,如果他們有什麼違法亂紀的行為就主動舉報。這樣人人為了自保,人人都要告發他人,中國的告密文化從此形成。這連坐之法,確實對管理社會有著極方便的作用。在戰爭中的作用更為明顯。大家都怕因此而觸犯了法律,這連坐之法到現在還有人在使用。前幾天有新聞說,一個人覺得遇到不公,要去上訪,怕連累當公務員的兄弟,特地聲明脫離關係,這就是連坐的作用。連坐法是對老百姓的一種侮辱,完全不顧老百姓的基本尊嚴。

         辱民政策是構成商鞅的三民主義的內容之一。

          商鞅見秦孝公帶去三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帝道。帝道就是天下大同,就是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可秦孝公等不及,說等你實現帝道我都已經死幾回了,所以選擇了霸道。霸道是什麼呢?就是強秦一統。也就是讓國家迅速強大,最後統一全國。這個方案聽得秦孝公熱血沸騰,要求商鞅馬上實施。要實現霸道的首要任務就是國家必須強大,因為打仗需要花錢,國家不能控制所有資源和財富,秦要統一六國只是一個夢想。這重要的途徑就是弱民,把老百姓所有的財富都控制在國家手裡。

         弱民的重要手段:1、加稅。為了擴大稅源,一家有兩個壯丁必須分家。2、重農抑商。不允許藏富於民。通過相應的高壓政策,秦國的老百姓,幾乎家家都是貧下中農。在當時的秦國,你是無法找到現在作為社會中堅的中產階級的,所有的財富都集中在國家手裡。

         弱民政策是構成商鞅的三民主義的內容之一。

       這「愚民、辱民、弱民」構成的三民主義,是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也是秦國崛起的葵花寶典。

        對於商鞅的這種做法,當時就有人給他指出過弊端和後患。甘龍曾說:「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甘龍的主張,就是不折騰,休生養息,慢慢教化老百姓。這樣既不勞民傷財,還能國泰民安。只是這種觀點商鞅是不認同的,商鞅回答說:「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這意思就是法律也好,禮儀也罷,都是統治者說了算,老百姓只要聽話就可以,所以是愚者制焉,換句話說這些就是制裁老百姓的。

       在商鞅事業最輝煌的時期,賢者趙良和商鞅也有過一次對話,希望商鞅能回頭是岸,趙良最後警告他:「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築冀闕,非所以為功也。」這說明商鞅的同時代人,也清楚商鞅的做法不是為了老百姓,只是為了秦王和他自己的功名富貴。於是勸道:「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意思是說你這樣的做法,只要秦孝公一死,你就馬上完蛋了。對於趙良,商鞅還是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商鞅說「夫子果肯終日正言,鞅之藥也。鞅將事子,子又何辭焉!」只是這個把趙良當作良藥苦口的商鞅,並沒有真把趙良的話聽進去,所以司馬遷記載:「商君弗從」。

掃描加好友,註明「少爺」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是個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在商鞅的眼裡只有目的沒有底線,為了達到所謂霸道的目的,他第一次帶兵出徵,就用上了下三濫的招數。

       商鞅第一次率領秦軍攻打的國家就是魏國,這魏國是商鞅的老東家,所以很熟。魏國派公子昂出戰。商鞅寫信給公子昂說,我們都是好朋友,不忍心相互打仗,不如我們見個面,喝個酒敘敘舊。這公子昂覺得此話有理,就過來聚會了,沒想到商鞅設了個鴻門宴,把人家伏擊了。然後趁勢打敗了魏國軍隊。這商鞅真是把兵不厭詐用到了極點。

       任何社會的發展,文明都要滯後於野蠻。通過野蠻快速發展起來的國家,由於底線的沒有建立,民眾的不被尊重,最後將會快速倒塌。秦朝的發展史,是個很經典的案例,所謂興也勃、亡也忽。這個靠「尚首功」發展起來的鐵血王國,居然最後被一幫沒有受過任何軍事訓練的苦力所推翻。這也說明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在失去民心以後,也是維持不了多久的。中國第一個帝制時代,以暴秦的別稱載入史冊,這也是商鞅們努力的結果。

       商鞅最後的慘烈結局,也讓他感受到了自己變法帶來的嚴重後患。商鞅最後慨嘆:「嗟乎,為法之弊一至此哉」。只是他沒想到,這個法老百姓已經承受十多年了。

        商鞅所信奉的法家思想,一直是帝制時代重要的治國方略,儒表法裡,是帝制中國的基本管理方式。正是這樣的管理方式,讓中國一直在帝制社會中緩慢前行,要不是西方列強的突然出現,這帝制中國何時中斷,真還無法預料。

       只是,已經有所清醒的商鞅也沒有讓後世的帝王有所收斂,他提倡的三民主義,從此代不乏人。

        至於對商鞅的評價,我覺得還是太史公說得最為精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把秦國引向強大的商鞅,最終的命運是車裂。這是刻薄的商鞅,培養出了刻薄的秦王。

          如果商鞅是自食其果,那麼還要給秦王唱讚歌的後人就是愚不可及了。羊落入狼口也許是命,可替狼唱個「戰狼賦」,那就是蠢了。

此公號不錯,值得關注。

相關焦點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雖然商鞅變法並沒有推翻政權,但是它所產生的意義,遠比推翻一個政權還要深遠,它締造了一個時代,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 1.推翻宗法社會,確立皇權核心 商鞅到秦國後,跟秦孝公見了三次面,前兩次面試很失敗,第三次立刻吸引住了秦孝公,二人徹夜長談,由此拉開商鞅變法的大幕。那麼他們究竟談了什麼?為何前兩次談話不成功呢?
  • 商鞅死後,秦惠王發現一個四字秘訣,這秘訣,才讓秦最終統一天下
    《大秦往事》第42期商鞅死後,秦惠王發現一個四字秘訣,這秘訣,才讓秦最終統一天下什麼秘訣能有這麼大作用呢
  • 為何被史書稱為「暴秦」?真相是什麼?
    不過,日前在平臺讀到一篇關於秦國「五位仁君」的文章,作為對「秦」稍有了解的執筆者,習學過後,確有點兒淡定不下來、想要商榷的意思。依筆者淺見——對於任何命題,再怎麼見仁見智,還是得有個最基本的立場;而在關乎歷史的問題上,如筆者之前在也是說「秦」的文章裡所闡明,那個最基本的立場,首當踩實後來者應有的冷靜與客觀。
  • 秦國強大商鞅居功至偉,為何還是被車裂?秦王:殺商鞅能一箭雙鵰
    在秦孝公的一手推動下,商鞅變法深入到秦人血肉裡,可最終的結局是商鞅被車裂。   按理,商鞅對秦國有著巨大的貢獻,應該受到國人的尊敬,可結果卻是被施以車裂,「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商鞅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要被車裂呢?
  • 機會總是給到有準備的人:商鞅入秦面試,五法備選,終被錄用
    《史記.商君列傳》: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01魏國容不下商鞅,但遇到了鄰居秦國招納人才,商鞅果斷入秦面試魏國相國公叔痤臨終之時,才把自己藏了多年的人才商鞅
  • 商鞅變法使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學派的法家思想是什麼?
    「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他主張:「不法古,不修(循)今,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反對復古,反對安於現狀,認為改革就應該順應時代,改變現實。商鞅的這些論述,為政治上的變法和創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商鞅認為,人民的本性是趨利避害。「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
  • 秦孝公臨終之時,想把君位傳給商鞅,商鞅為什麼不敢接受?
    那個時候,山東諸國照樣卑秦,連最起碼得互通使節都不願意,更別說其他交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秦獻公薨,兒子嬴渠梁,即赫赫有名的秦孝公上臺。秦孝公上臺伊始,即發布振聾發聵的「招賢令」,面對天下招賢,並許諾:「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無論是誰,什麼出身,但凡有本事把秦國弄起來,高官厚祿、分茅裂土要什麼有什麼,保你實現人生價值。
  • 贏駟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就是這樣一位對秦國盡心盡力的法家學派的謀臣,最終的命運卻是比別人死得更慘!    有這樣一句話,叫「不作死就不會死」!商鞅要是早知道有這樣一句話,估計也不會有如此的下場!    想要理清商鞅的仕途和結局,不得不提這樣幾個秦國的君主:    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
  • 華興控股集團葛小松:從《商鞅變法》談企業管理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變法」是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商鞅配合秦孝公締造了秦國富國強兵的良好局面,為秦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被施以車裂之刑竟成為其人生終點,令人唏噓。  今日以商鞅之得失,略思現代企業管理之一二。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被視為我國古代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體系改革;而商鞅(公孫鞅)作為「冠名者」,也被視為這一變法的第一罪人/功臣。但這一觀點實際上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商鞅作為孑然一身的外來者,為什麼能在秦國一手遮天、如願推行讓人聞之色變的法家制度?
  • 君以此生,必以此終——秦王朝的興與衰
    一個本應被世人所銘記的偉大朝代,卻在一次次文人的詆毀中逐漸的扭曲,被後世歷代諸侯王朝以暴秦為稱。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這是一個文明的悲哀。秦朝不畏險阻,他站在了舊制度滅亡與新制度的興盛的轉折點,是第一個以一國之力,統一六國,結束了華夏五百年來的紛爭。
  • 商鞅秦國變法成功,為何遭受車裂之刑?
    就拿商鞅由魏入秦事件來說,商鞅是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最初在魏國,是魏惠王執政,後來離開魏國。當時秦出現秦孝公,下令求賢,他來秦國,讓秦日益強大,改變了魏與秦的實力對比。讀《資治通鑑》,會發現,重視秦國的歷史作用,恰恰是從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入秦開始。商鞅這樣重要,魏惠王為什麼放走他?
  • 公孫衍作為商鞅接班人,又是秦國大良造,為何後來一生反秦
    而且,公孫衍是作為商鞅變法事業的接班人,存在於秦國的。那麼,公孫衍已經當上了秦國的高級軍官,又是商鞅變法事業的接班人,為什麼後來卻背叛秦國,一生致力於反秦抗秦呢?我們先來看看公孫衍做過哪些反秦抗秦的事情。公孫衍做的第一件著名的抗秦的事情,就是「五國相王」。
  • 王子今:商鞅雖死,其「弱民」之法卻未死
    所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列傳》),成為後來實現統一的歷史基礎。商鞅制定的新法除了獎勵耕戰而外,又有更具實效的通過什伍連坐制度將民眾組織在政治網絡中的內容,並且以法令形式強制削殺宗室貴族的政治權利,「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據說正是由於打擊舊勢力之嚴厲,「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在強有力的支持者秦孝公去世後,新君即位,商鞅不久竟慘遭車裂之刑。
  • 黑白商鞅
    因為,任何變革本質都是既得利益者向自己開刀。或者變革被絞殺,慘遭鎮壓。商鞅是衛國貴族,君王的後代。然而,他主動降低身份,投身到魏國宰相公孫座門下,做了一個極不起眼的門客。其目的是學習李悝的《法經》。在魏國,商鞅苦心鑽研,終於頓悟,完全掌握了法家的要領。 準備之二。對君王的考察。商鞅深知,要變法須有大胸懷的君王,鼎力支持。沒有君王的支持,變法是一句空話。因此,當商鞅西出函谷關,投奔秦國後,三次見秦孝公。
  • 商鞅變法,給企業變革帶來的啟示
    千年之前,商鞅已經幫我們探索了一條變革之路——敬賢、敬法、共心、共魂,值得所有企業借鑑。【敬賢論】秦國稱霸後,窮兵黷武,國力漸弱。新君秦孝公繼位後,頒布招賢令:「如能助秦強盛者,將與君共享秦國」。於是,各國人才紛紛入秦,其中就包括商鞅。秦孝公臨終前還打算將帝位傳給商鞅,這是怎樣的一種偉大和氣魄!當企業感嘆沒有人才時,須不知,其所缺的是能與人才分享的胸襟與氣魄。如果敢分享財富,敢批駁自己,敢接受天下人才,還能不聚人麼?
  • 商鞅之死,秦國的天才領袖去世,改變了商鞅的命運
    這位在危急存亡之秋拯救了秦國的天才領袖的去世,也改變了商鞅的命運。因為,太子贏駟繼位了,也就是秦惠文王。他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對付商鞅。我們今天的故事就要從這裡說起。其實秦惠文王並非一個氣量狹窄的庸君,他的出現,為秦國帶來了個大發展的時期,並使秦國的領土擴大了數倍,同時知人善任,擁有大批能臣。這樣一位國君,不可能看不到商鞅的才能。
  • 商鞅變法
    特點: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重農」和「法治」。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1.秦國自身:內因:①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秦孝公決心變法;②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 大秦帝國:公孫鞅,衛鞅,商鞅?還是《史記》最嚴謹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書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商鞅(按照習慣,先這麼稱呼),衛國人(和呂不韋一個國)。衛國庶出子孫。衛國乃周武王的弟弟衛康叔的封地,因此衛國子孫的姓為姬。
  • 商鞅到底是「刻薄」還是「偉大」?且看大思想家們的評說
    康有為、夏曾佑、宋恕、嚴復、章太炎、沈家本等人都對商鞅和商鞅變法有過不同的評價,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是贊成商鞅變法,但不喜歡他的「刻薄」。比如康有為就說:「商君名鞅,姬姓,衛後也,相秦孝公-------法家以刑為本,過於刻薄,出於道家,禮法不能治也,以刑罰治之;刑罰不能治者,以鬼神治之,所以救禮法之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