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到底是「刻薄」還是「偉大」?且看大思想家們的評說

2020-12-18 騰訊網

商鞅變法一直備受爭議

中國歷史上最早也是比較重要的一次變法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作為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一直被後世所重構和解讀。那麼在近代的思想家是如何利用這一歷史資源的呢?

康有為、夏曾佑、宋恕、嚴復、章太炎、沈家本等人都對商鞅和商鞅變法有過不同的評價,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是贊成商鞅變法,但不喜歡他的「刻薄」。比如康有為就說:「商君名鞅,姬姓,衛後也,相秦孝公-------法家以刑為本,過於刻薄,出於道家,禮法不能治也,以刑罰治之;刑罰不能治者,以鬼神治之,所以救禮法之窮也。」(《康南海先生講學記》)「法家者流,盍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行。-----秦孝公欲以虎狼之勢吞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是以徵敵伐國,攘地斥境,不賦百姓而師以瞻,故用不竭而民不知。(鹽鐵論非鞅)」

還有一類是反對商鞅大搞專制制度。嚴復是這一類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嚴復曾在《法意》按語一一0(卷十九頁四十七)處說:「復按:商君之治秦也,民有言令不便,與言令使者,皆以為亂化,而遷之於邊城,俄國亞歷山大第三之侵突厥也,民或議其戰之利否,蹶然抵幾曰:此何與若等事,若唯有執兵戰耳!是二君者,皆真知專制之本者矣。」

嚴復並不贊成商鞅

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是極力推崇商鞅及其變法措施的。在1900年2月間問世的《訄書》初刻本之「儒法第四」中說,「自管子以刑名整齊國,著書八十六篇,而《七略》提之曰道家。然則商鞅貴憲令,不害主權術,自此始也。道其本也,法其末也-------」

章氏還打算為商鞅徹底反案,在《訄書商鞅第三十五》中寫道:「商鞅之中於讒誹也兩千年,而今世為尤甚。其說以為自漢已降,抑奪民權,使人君縱恣者,皆商鞅法家之說為之倡。嗚呼!是惑於淫說也甚矣。鞅之作法也,盡九變以籠五官--------」章太炎還將商鞅與張湯、趙禹等歷史上的酷吏區別開來,稱讚商鞅「其魁壘而骨鯁也。」章還打算重新為商鞅立傳,故在《訄書》重訂本之「哀清史第五十九附中國通史略例」中還闢有「管商蕭葛別錄」的條目。

章太炎極力推崇商鞅

毛澤東在早年的《商鞅徙木立信論》一文裡也說:「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記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無疑,他是推崇商鞅的。但耐人尋味的是傳統史書作者如司馬遷和司馬光對商鞅都沒什麼好感。司馬遷直接說:「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也。-------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而司馬光則是從「信」的角度進行分析,「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而商君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廢徙木之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這裡,明顯影響了後人。

毛澤東認為商鞅是「偉大的政治家,但他的立場是「信」即法律的可操作性性上來考量的。教員在毛的文章上批道:「切實社會立論」「是有功於社會的文字」。還說,「歷觀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教員的這些批語後來果然都應驗了,有慧眼。

相關焦點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關於商鞅,及商鞅變法,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都存在不同的聲音。讚揚他的,認為商鞅開創了一個時代,是歷史的進步,反對他的人,認為他締造了一個專制時代,讓中國走向獨裁的帝制社會。
  • 商鞅|暴秦的開啟者
    其實商鞅要懲罰他們的,不是他們的反對還是支持,而是認為,老百姓根本沒有議論國家政策的權力,只要議論就是亂化。國家政策的對與錯,都與老百姓沒有關係。老百姓唯一要做的就是聽話,即不要議論國家大事,否則你議的不管對錯,都將受到懲罰。所以《史記》記載:「其後民莫敢議令」。這種把民眾當工具的思想,是徹頭徹尾的愚民政策。
  • 變法興秦的商鞅,到底做錯了什麼,下場竟會如此悽慘
    先來看看司馬遷是怎麼評價商鞅這個人的: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 大秦帝國:公孫鞅,衛鞅,商鞅?還是《史記》最嚴謹
    這幾天在看《大秦帝國之裂變》,有人問我歷史課本裡的商鞅,在這裡為啥叫衛鞅?好問題,這個涉及到先秦的姓氏問題。關於這個問題,電視劇並不嚴謹。還是《史記》最靠譜,最嚴謹。商鞅的記載見於《史記·商君列傳》。傳記剛開始,司馬遷並不稱呼其為衛鞅,而是公孫鞅。
  • 黑白商鞅
    商鞅的白 商鞅頒布《墾草令》。廢井田,開阡陌;土地私有,允許買賣;重農抑商,獎勵農戰。產量越大稅收越低,產量越小稅收越高。雖然,許多人為此淪為赤貧,窮困潦倒。但是,絕大多數人拼命耕作,財富不斷積累,生活日漸提高。
  • 毛澤東讀高三時的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論》
    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見於《史記·商君列傳》,記述的是公元前359年,戰國時期秦國的大政治家商鞅取信於民、推行改革的故事,這個故事歷來知道的人很多。法令而不善,則不惟無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懼。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雖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 鞅之與秦民,適成此比例之反對,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記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法律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當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戰事正殷。舉國疲勞,不堪言狀。 於是而欲戰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
  • 商鞅變法使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學派的法家思想是什麼?
    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實施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在秦國大行其道,對秦始皇及秦朝政治產生著重要影響。商鞅及商鞅學派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商君書》中,主要觀點包括:1.歷史進化思想與人性好利說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傳統中,有著濃烈的復古主義傾向,儒家和道家都認為歷史的發展是倒退的,今不如昔。這種觀念不利於新思想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的進行。商鞅則拋棄了這種落後、陳舊的觀點,提出了歷史進化的理論。
  • 商鞅秦國變法成功,為何遭受車裂之刑?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 王子今:商鞅雖死,其「弱民」之法卻未死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商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行入秦,求見孝公,建議「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得到讚許。於是「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商鞅因變法有效,封列侯,號商君。《史記》卷四四《魏世家》說:「秦用商君,東地至河」,「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
  • 贏駟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 秦國強大商鞅居功至偉,為何還是被車裂?秦王:殺商鞅能一箭雙鵰
    在秦孝公的一手推動下,商鞅變法深入到秦人血肉裡,可最終的結局是商鞅被車裂。   按理,商鞅對秦國有著巨大的貢獻,應該受到國人的尊敬,可結果卻是被施以車裂,「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商鞅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要被車裂呢?
  • 商鞅:不循今不法古——後世「馭民五術」非我之本意
    1、不循今不法古 商鞅的變法主要是戰時變法。一些說商鞅「馭民五術」,「商鞅遺毒」害了中國幾千年的說法實在是迂腐之見的。司馬遷給商鞅作了個評價,說商鞅是天資刻薄之人,意思就是商鞅天性就是個殘忍少恩的人。司馬遷這是儒家的天命觀,完全有失客觀公正。
  • 細思恐極的商鞅變法
    且看上述新法中的兩項內容:分戶政策,把大宗族拆分為個體小家庭,打破基層組織天然的有機性;什伍連坐,把原子化的鄉民重組為新的共同體,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成為赤裸裸的相互監察。這兩者都便於集權政府對基層的直接管理。再看上面引用過的文字:秦民「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當時是新法剛實行,數以千計的宗族豪強代表到國都上訪。商鞅的反應是不為所動,擱置一旁冷處理。
  •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因此,秦孝公選擇推行一項大工程:百年樹人,為秦招攬人才,在這個背景下,法家出身的商鞅,進入了秦國。圖片:秦國發布求賢令劇照1、法家尷尬在戰國時代,法家是一個比較尷尬的派別,具體體現在不討喜上。
  • 商鞅變法為何要讓家庭分開居住?是制民還是愛民?
    在商鞅變法中,商鞅明確提出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父子兄弟住在一起。對於這一條法律的作用,現代人基本上沒有明確概念。只知道分宅居住之後,國家可以增加戶口,擴展稅收。但這只是法律行使之後的結果,對於商鞅在秦國為什麼要實行父子兄弟分在居住的法令?很多人不知所以。
  • 何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慎到,戰國時期趙國人,原來學習道家思想,是從道家中分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有不少學生,在當時享有盛名。在稷下時,與田駢、接子、環淵等有較多的交往。他們一起被齊王命為大夫,受到尊敬,齊王還特意為他們建起了高樓大廈,修築了四通八達的道路。他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著有《慎子》一書。商鞅,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和哲學家。
  • 何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慎到,戰國時期趙國人,原來學習道家思想,是從道家中分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有不少學生,在當時享有盛名。在稷下時,與田駢、接子、環淵等有較多的交往。他們一起被齊王命為大夫,受到尊敬,齊王還特意為他們建起了高樓大廈,修築了四通八達的道路。他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著有《慎子》一書。商鞅,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和哲學家。
  •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為什麼能讓秦國迅速強大呢?
    當時的秦國根本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可是,當「商鞅變法」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變法之後,秦國成為「虎狼之師」,君、臣、民一心,對外逐漸控制東進的要道,最終成為首屈一指的強國。那麼「商鞅變法」到底是什麼回事呢?一、商鞅變法用的是「霸道」,效果立竿見影,但恐怕不長久商鞅本是衛國的公子,又被稱為衛鞅,衛國是姬姓後代。
  • 不管人們怎麼評說馬雲,他說貴州的幾句話還是挺對的!
    不管人們怎麼評說,馬雲說貴州的幾句話還是挺對的!怎麼評價馬雲?到底應該怎樣評價馬雲才妥當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我覺得以下這個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馬雲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是一個成功的商人。這個評價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 孔子評說管仲為何貶褒不一?
    如按儒法分界,管仲大概是要被劃為法家的,後世之人總是將他冠之於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以及韓非這一系列的歷史人物之首,把他當作法家的先驅。孔子要比管仲小172歲,他出生之時,管仲已經去世90多年。管仲無緣參加後世的百家爭鳴,孔子也無法與管仲進行儒法鬥爭。看看孔子怎麼評說管仲,或許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