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不循今不法古——後世「馭民五術」非我之本意

2020-12-20 騰訊網

1、不循今不法古

商鞅的變法主要是戰時變法。一些說商鞅「馭民五術」,「商鞅遺毒」害了中國幾千年的說法實在是迂腐之見的。司馬遷給商鞅作了個評價,說商鞅是天資刻薄之人,意思就是商鞅天性就是個殘忍少恩的人。司馬遷這是儒家的天命觀,完全有失客觀公正。

此處引用商鞅的一句話就反駁掉了,商鞅說,不法古不循今。這是啥?與時俱進的思想呀,商鞅的認識在當時是先進的,運動發展觀的思想後人多沒有學習,倒是儘是靜止的學習了他的一些思想,打成了教條,於是結合儒家,才形成外儒內法的社會形態。這完全不是商鞅本來的思想體系。

《商君書》也不完全是最初商鞅的思想體系,當然,內中應該是有商鞅的部分思想的,但後來的別的法家思想附會其中也是自然常事。既然能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儒與法相互排斥敵對到後來形成了表面獨尊儒術,實質是儒包法的表儒裡法的思想形態。商鞅法家思想也必然是隨之變動的。這是必然。

說商鞅馭民五術毒害中國幾千年,這是不合實際的。至少在商鞅那時代,如果商鞅真的完全是愚弄民眾,在當時不是巨大的進步,對民眾不是巨大的解放,秦國也是不可能強大的,不可能如秋風掃落葉般的一掃六國。

2、開阡陌廢井田,法者所以愛民

僅僅從變法中的這麼一條「廢井田開阡陌」,就完全可以看出來,商鞅在當時他那個時代相對是愛惜廣大民眾的。當然與現代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具體到那個東周末年諸侯混戰的年代而言,要知道,在西周時,奴隸制度普遍存在的,井田制就是奴隸制度的基礎,田地劃成「井」字塊,井田上被束縛的奴隸基本上是毫無人身自由的。而商鞅廢除井田制,廣泛開墾田地,使庶民人人得一塊田地,這顯然是巨大進步,是生產力的巨大解放。司馬遷的《商君列傳》字裡行間雖然有些不以為然,不贊同商鞅的意思,借秦國貴族趙良的口數叨商鞅的錯誤,但司馬遷卻也不得不承認,商鞅變法贏得了廣大庶民的歡迎支持。司馬遷記載,

「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民不得利,何以會大悅?

按商鞅的原話說,「法者所以愛民」。愚民弱民,還愛民?同是商鞅的話為啥這麼矛盾?看來只是曲解商鞅而已。商鞅之法理是「以刑去刑」、「至德復立」。獎罰不明,不能維護普遍的公正,私德存公德還會有嘛?

無論如何說,施行變法十年,民大悅,這足見,商鞅變法是廣得民心的。商鞅進行土地改革,使庶民各得一塊田地,廣開荒地擴大耕地,這是秦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商鞅這一變法舉動完全動搖了周朝以來的舊奴隸主制度,瓦解了封國諸侯舊奴隸制度的根基。當然也是因為如此,動了破落舊奴隸主舊貴族的奶酪,得罪了秦國少數的王公貴族的利益。這是商鞅被殺的原因所在。商鞅變法的成功同時就意味著商鞅必然得罪少數貴族奴隸主階級利益的,註定他就存在著時刻被刺殺被誣陷殺害的危險。

3、商鞅變法是成功的,就是因為成功同時就存在著被陷害的危險,商鞅是死於少數舊貴族的反動報復

司馬遷文中安排一個好心人趙良去點撥勸說商鞅,好像趙良多高見,看透功名似的謙謙君子,實是蓋棺定論的朽腐論調。趙良算不得多高見的人,只是舊奴隸主階級利益的代表人物而已。司馬遷借趙良之口竟然說,商鞅得罪了秦國的廣大庶民,僅此一句就看出了趙良口中之言多也是矛盾的,其形象多也是司馬遷有意刻畫的罷了。

商鞅之所以被殺,只是反動貴族的誣陷陷害而已。商鞅變法難免會得罪小部分的貴族利益,尤其是在強行推行變法革新的過程中,得罪了一些位高權重的秦國貴族功臣,他們必然忌恨商鞅,得機得勢就伺機報復。按史記記載,好像主要是公子虔集團的誣陷,秦孝公去世後,公子虔集團就向剛上任的秦惠王誣陷商鞅謀反,也可能是商鞅功高蓋主,讓秦惠王擔憂,於是秦惠王一時衝動藉機除掉了商鞅。但總之,不論秦惠王是有意還是無意,商鞅是無罪而被殺的。屬於被陷害。商鞅死了,商鞅的變法措施並未停止,秦惠王也是肯定和支持商鞅變法的,商鞅死後,又下令查實商鞅謀反的罪證而不得,然後就把誣陷商鞅的公子虔集團也連根剷出了。商鞅的變法是成功的,在當時和後來的歷史上多數評價是認可的。

4、被後世一些迂腐之人曲解的商鞅思想

使井田上的奴隸各得一塊田地,在當時這是愚民弱民?我不信。現在說它是愚民弱民,有那回事,我信,但這不符合發展觀不尊重歷史。

從毫無人身自由毫無田地的奴隸到得到相對的人身自由和私有田地,這在當時不是進步的表現?

儒家與法家在春秋戰國時多是有些水火不容。為何後來法、儒能黏在一起共同為封建王朝效力,何也?我想原因恐怕還是當初的法家已是被經過修改適應了當下王朝社會的需要了。但是,我們得清楚,後來的那絕非春秋戰國戰亂時的法家的思想主張,就像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家不完全是周朝的儒家,也不是後來的程朱理學的儒家,也不是王陽明發展的新儒家,雖然內裡有些是一脈相連的,但是,內容上還是有巨大差別的,我們說,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商鞅法家思想亦是如此,商鞅全家被殺後,他的變法運動雖然被延續下來了,但是他的法家的思想貌似沒有了完全的繼承者。

無論如何說,只一句,「不法古不循今」這種與時俱進的發展的思想觀,在商鞅去世後貌似就斷代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無一有突破封建帝制制度的新思想的產生就是很好的證明,完全都是循今法古。尤其糟糕的是,儒家那一套多是述而不作,循古泥古,孟子往回找孔子,孔子往回找周公禮制,周公往回找堯舜禹。這完全沒有商鞅「不法古循今」的變化發展的思想觀念,也就註定了幾千年封建王朝社會始終在一個窠臼內打滾。沒有突破性的制度革新。

所以,有些人說,商鞅思想遺毒,什麼馭民五術。我可以說這完全是曲解商鞅。要是商鞅的思想精髓真的延續發展了的話,我覺得不但不是遺毒,而且,可能我們的歷史真的就不會是一下子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社會那樣了。商鞅的思想的精髓就是具有革新性,具有發展觀。這些要是被發展了,就不可能抱著《商君書》說這是商鞅的思想這是商鞅的遺毒,商鞅說,「不法古循今」,有人卻偏偏抱著他的遺作,再也沒有實質的發展的情況下說這就是商鞅的思想,這種看問題的世界觀完全是不同於商鞅的世界觀的,這是種靜止的片面的思想觀念。商鞅的恰是發展觀。

商鞅變法是根據當時的具體客觀環境所作的變法,當時是天下秩序混亂,徵戰不斷,所以商鞅提出鼓勵「耕戰」的思想學說,這種戰時思想難道在當時徵伐不斷的春秋時代不對嘛?一盤散沙,積貧積弱難道就好?商鞅的耕戰、統一思想,行政規劃、軍功爵位制等變法措施,春秋戰國混亂的戰時那無疑是先進的制度。

但是到了太平時節,天下統一了,按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來看還會用戰時的思想制度嘛?戰時既已過去,已作古,商鞅說,不法古,所以,按商鞅思想的發展觀念來看,真是商鞅沒有被殺,商鞅的法家思想精髓真的延續發展了,完全不可能是漢朝董仲舒獨尊儒術後形成的那種表儒裡法的所謂法家思想。而所謂的商鞅遺毒,馭民五術也多是商鞅去世後,尤其是獨尊儒術後,在表儒裡法的社會形態下,靜止的曲解的附會的等各種形式下繼承的商鞅的思想,才有了商鞅的「馭民五術」。這完全是栽贓而已。商君書已非完全是當時商鞅的思想。戰時的商鞅的思想又怎麼能完全套用到太平時節?這本就不符合商鞅「不法古不循今」的發展的思想觀念。

綜上,總之,我認為後來商鞅的思想很多已非當時商鞅的思想,包括《商君書》。後來所謂的商鞅的思想已經多是靜止觀的那一套,沒有了不法古不循今的革新性和發展觀了,尤其所謂的馭民五術更不是商鞅之本意。可以說,商鞅好的思想觀念,比如,發展觀,比如,刑罰不分等級,一律平等,等等,這些發展的不多;他的糟糕的思想倒是被後來人繼承發展的挺充分,什麼馭民弱民愚民疲民等,要知道,商鞅那時變法的時代背景是從奴隸制度中解放出奴隸成為庶民已經是相當進步,可是,後來王朝社會的發展,靜止的沿用商鞅的思想,甚至更糟糕是歪曲的發展,這是不完全符合商鞅之意的。

相關焦點

  • 「商鞅馭民五術」是什麼意思?帝王必學學科!強國之法多牛?
    「商鞅馭民五術」是什麼意思?帝王必學學科!強國之法多牛?商鞅的確有馭民五術,是帝王學說,一般人是不能接觸的,這些東西都是特殊情況下的強國之法,你聽白痴給你講解的話你永遠也是白痴。馭民五術只是商鞅變法的一個反面,單看馭民五術你會覺的很邪惡,但配合正面變法,你就會知道這是這是一個國家在弱勢的情況下,如何應對戰爭,戰勝對手的需要。當時的秦國非常窮,和其他諸侯國交戰,屢戰屢敗,除了骨氣硬點之外,不怕死之外,什麼都沒有。而商鞅變化為什麼能讓一個積貧積弱的秦國在幾年之後完全變為高效率的戰爭機器。
  • 黑白商鞅
    商鞅規定,凡投奔秦國者獎勵農田100畝。致使大量外來人口加入農耕。秦國青年多參軍,致使該國人口500萬左右,兵力竟達100餘萬。 商鞅廢除原有五等爵位制,虛而化之,推行二十級新爵位制度,論功行賞。種地種的好,可以有爵位。普通士兵殺敵有功,不僅有官做,還有爵位。一顆首級就是一級爵位。商鞅打破原有等級和貴族體制,階層開始流動,在農耕、稅收、戰爭面前,人人平等。
  • 王子今:商鞅雖死,其「弱民」之法卻未死
    商鞅改革成效與他個人的悲劇結局成為千百年歷史評論的主題。如果我們關注商鞅「強國弱民」理念在行政實踐中的成敗得失,也可以深化對中國改革史的認識。 商鞅雖死,後世卻遵其法秦孝公發起變法的動機,是謀求「秦強」。《史記》卷五《秦本紀》記載,「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 中華讀書報:簡說「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
    我不認為凡屬稱頌三代或上古者都是復古之輩,他們各有特定的理論內涵,不過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在理論形式上,都認為今不如昔。由於諸子各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先王觀的地位各不相同,但更多是把三代烏託邦化,而對現實多有批評和批判性。  徹底拋卻崇尚先王的是法家,「不慕古」就是一種集中的表達。法家的多數人認為,社會歷史是一個進化過程。
  • 大家每天怎麼過的——從馭民五術到奶嘴計劃
    最後在朋友圈發個動態「如果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強大,加油!」收穫無數點讚?最後安然入夢,明天繼續美好的一天?其實,古往今來,國內海外,大家的生活都是被安排好了的,不管是馭民五術還是奶嘴計劃(不了解的可以自行度之),一直就貫穿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也許有人說,這都是陰謀論。
  • 法家先驅:慎到、申不害、商鞅丨諸子百家之法家
    「術」是君主駕馭臣民、使之服從於統治的政治權術。「勢」即權勢,主要指君主的統治權力。早期法家學派中對於三者各有側重: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韓非則主張抱法、處勢而用術,三者是互相聯繫的有機整體。
  • 商鞅變法使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學派的法家思想是什麼?
    商鞅及商鞅學派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商君書》中,主要觀點包括:1.歷史進化思想與人性好利說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傳統中,有著濃烈的復古主義傾向,儒家和道家都認為歷史的發展是倒退的,今不如昔。這種觀念不利於新思想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的進行。商鞅則拋棄了這種落後、陳舊的觀點,提出了歷史進化的理論。
  • 法家先驅三派:商鞅法治,申不害術治,慎到勢治
    戰國中期,各國廟堂上充滿著法家的新寵,因此法家開始產生了不同的派別:法、術、勢,分別以商鞅、申不害、慎到為代表。關於三派的優劣,不好做過多的評價,但商鞅在秦國變法,申不害在韓國變法,而慎到沒有入仕。法家的控制理論有三個關鍵詞,即法、術、勢。
  • 商鞅秦國變法成功,為何遭受車裂之刑?
    商鞅變法,取得成效,最值得借鑑的地方在哪?司馬光點出是誠信,這是立國之基。商鞅立木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商鞅不敢貿然發布,為了取得信任,商鞅建議,讓秦孝公在秦國都南門,樹立三丈的木頭。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
  • 商鞅之死,秦國的天才領袖去世,改變了商鞅的命運
    我們沒法知道兩千多年前的商鞅是怎麼想的,但我們後來知道,這可能是商鞅這輩子做出的最不明智的決定。他離開了那座僅僅生活了三年的侯府,向秦魏邊境逃去。來到邊境關口,天色已晚,一身疲憊的商鞅走進了一家客店。他想要住店。但很快,他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他沒有證件。商鞅問老闆能否通融一下。老闆連連擺手:「我可不敢。商君制定的秦法規定,不能收留來歷不明的人,如果那個人是罪犯的話,就要連坐的。」
  • 秦孝公臨終之時,想把君位傳給商鞅,商鞅為什麼不敢接受?
    於是,商鞅來了,當然,這時候還叫衛鞅,或公孫鞅,魏國衛星國衛國的王孫,官至魏國中庶子,河西學派優秀畢業生,得到導師、魏國駙馬、趕走吳起的陰謀家公叔痤的賞識,雖然不明覺厲,然並卵,商鞅在魏國混的還是很不如意,很不容易怎麼辦?好容易趕上秦國招賢,那自然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溜溜跑到秦國,獻上帝、王、霸三術,最終以霸術得到秦孝公青睞,開始了為期十餘年的變法,結果呢?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被視為我國古代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體系改革;而商鞅(公孫鞅)作為「冠名者」,也被視為這一變法的第一罪人/功臣。但這一觀點實際上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商鞅作為孑然一身的外來者,為什麼能在秦國一手遮天、如願推行讓人聞之色變的法家制度?
  • 商鞅為什麼會選擇霸道?
    商鞅變法秦孝公、趙武靈王,是當時後世公認的雄主;燕王噲和宋康王后世雖有惡名,然同時代諸子著作,皆以為英主。商鞅所謂「霸道」的本意,乃是「伯道」。「伯」者,方伯之謂也。其特質並非恃強凌弱,而是在西周封建體系下,建立和平的諸侯國國際體系,抑制兼併、幹涉篡弒、提倡國際仲裁。
  • 商鞅到底是「刻薄」還是「偉大」?且看大思想家們的評說
    商鞅變法一直備受爭議 中國歷史上最早也是比較重要的一次變法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作為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一直被後世所重構和解讀。-----秦孝公欲以虎狼之勢吞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是以徵敵伐國,攘地斥境,不賦百姓而師以瞻,故用不竭而民不知。(鹽鐵論非鞅)」 還有一類是反對商鞅大搞專制制度。嚴復是這一類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
  • 2020年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之文學知識:諸子百家-雜家
    雜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商鞅門客尸佼、秦國丞相呂不韋、漢淮南王劉安。尸佼,戰國時期人,是商鞅的門客。商鞅在秦國為左庶長時,主持變法,尸佼就是商鞅的門客謀臣。為商鞅變法出謀劃策,為商鞅所倚重。商鞅被車裂之後,相傳尸佼從秦國出逃蜀地,著書立說,寫就了《尸子》二十篇。
  • 不是商鞅,更不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的前任自然就是秦孝公時期了,在秦孝公之前,秦國一直積貧積弱,常被強大的魏國襲擾,甚至連關鍵的河西之地都丟掉了,甚至是差點滅國。秦孝公繼位後,用商鞅進行大膽的改革,使得秦國迅速變得強大起來,不僅如此,商鞅還是個軍事家,在改革的同時,他還率軍收復了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
  • 大秦帝國:公孫鞅,衛鞅,商鞅?還是《史記》最嚴謹
    這幾天在看《大秦帝國之裂變》,有人問我歷史課本裡的商鞅,在這裡為啥叫衛鞅?好問題,這個涉及到先秦的姓氏問題。關於這個問題,電視劇並不嚴謹。還是《史記》最靠譜,最嚴謹。商鞅的記載見於《史記·商君列傳》。傳記剛開始,司馬遷並不稱呼其為衛鞅,而是公孫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