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循今不法古
商鞅的變法主要是戰時變法。一些說商鞅「馭民五術」,「商鞅遺毒」害了中國幾千年的說法實在是迂腐之見的。司馬遷給商鞅作了個評價,說商鞅是天資刻薄之人,意思就是商鞅天性就是個殘忍少恩的人。司馬遷這是儒家的天命觀,完全有失客觀公正。
此處引用商鞅的一句話就反駁掉了,商鞅說,不法古不循今。這是啥?與時俱進的思想呀,商鞅的認識在當時是先進的,運動發展觀的思想後人多沒有學習,倒是儘是靜止的學習了他的一些思想,打成了教條,於是結合儒家,才形成外儒內法的社會形態。這完全不是商鞅本來的思想體系。
《商君書》也不完全是最初商鞅的思想體系,當然,內中應該是有商鞅的部分思想的,但後來的別的法家思想附會其中也是自然常事。既然能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儒與法相互排斥敵對到後來形成了表面獨尊儒術,實質是儒包法的表儒裡法的思想形態。商鞅法家思想也必然是隨之變動的。這是必然。
說商鞅馭民五術毒害中國幾千年,這是不合實際的。至少在商鞅那時代,如果商鞅真的完全是愚弄民眾,在當時不是巨大的進步,對民眾不是巨大的解放,秦國也是不可能強大的,不可能如秋風掃落葉般的一掃六國。
2、開阡陌廢井田,法者所以愛民
僅僅從變法中的這麼一條「廢井田開阡陌」,就完全可以看出來,商鞅在當時他那個時代相對是愛惜廣大民眾的。當然與現代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具體到那個東周末年諸侯混戰的年代而言,要知道,在西周時,奴隸制度普遍存在的,井田制就是奴隸制度的基礎,田地劃成「井」字塊,井田上被束縛的奴隸基本上是毫無人身自由的。而商鞅廢除井田制,廣泛開墾田地,使庶民人人得一塊田地,這顯然是巨大進步,是生產力的巨大解放。司馬遷的《商君列傳》字裡行間雖然有些不以為然,不贊同商鞅的意思,借秦國貴族趙良的口數叨商鞅的錯誤,但司馬遷卻也不得不承認,商鞅變法贏得了廣大庶民的歡迎支持。司馬遷記載,
「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民不得利,何以會大悅?
按商鞅的原話說,「法者所以愛民」。愚民弱民,還愛民?同是商鞅的話為啥這麼矛盾?看來只是曲解商鞅而已。商鞅之法理是「以刑去刑」、「至德復立」。獎罰不明,不能維護普遍的公正,私德存公德還會有嘛?
無論如何說,施行變法十年,民大悅,這足見,商鞅變法是廣得民心的。商鞅進行土地改革,使庶民各得一塊田地,廣開荒地擴大耕地,這是秦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商鞅這一變法舉動完全動搖了周朝以來的舊奴隸主制度,瓦解了封國諸侯舊奴隸制度的根基。當然也是因為如此,動了破落舊奴隸主舊貴族的奶酪,得罪了秦國少數的王公貴族的利益。這是商鞅被殺的原因所在。商鞅變法的成功同時就意味著商鞅必然得罪少數貴族奴隸主階級利益的,註定他就存在著時刻被刺殺被誣陷殺害的危險。
3、商鞅變法是成功的,就是因為成功同時就存在著被陷害的危險,商鞅是死於少數舊貴族的反動報復
司馬遷文中安排一個好心人趙良去點撥勸說商鞅,好像趙良多高見,看透功名似的謙謙君子,實是蓋棺定論的朽腐論調。趙良算不得多高見的人,只是舊奴隸主階級利益的代表人物而已。司馬遷借趙良之口竟然說,商鞅得罪了秦國的廣大庶民,僅此一句就看出了趙良口中之言多也是矛盾的,其形象多也是司馬遷有意刻畫的罷了。
商鞅之所以被殺,只是反動貴族的誣陷陷害而已。商鞅變法難免會得罪小部分的貴族利益,尤其是在強行推行變法革新的過程中,得罪了一些位高權重的秦國貴族功臣,他們必然忌恨商鞅,得機得勢就伺機報復。按史記記載,好像主要是公子虔集團的誣陷,秦孝公去世後,公子虔集團就向剛上任的秦惠王誣陷商鞅謀反,也可能是商鞅功高蓋主,讓秦惠王擔憂,於是秦惠王一時衝動藉機除掉了商鞅。但總之,不論秦惠王是有意還是無意,商鞅是無罪而被殺的。屬於被陷害。商鞅死了,商鞅的變法措施並未停止,秦惠王也是肯定和支持商鞅變法的,商鞅死後,又下令查實商鞅謀反的罪證而不得,然後就把誣陷商鞅的公子虔集團也連根剷出了。商鞅的變法是成功的,在當時和後來的歷史上多數評價是認可的。
4、被後世一些迂腐之人曲解的商鞅思想
使井田上的奴隸各得一塊田地,在當時這是愚民弱民?我不信。現在說它是愚民弱民,有那回事,我信,但這不符合發展觀不尊重歷史。
從毫無人身自由毫無田地的奴隸到得到相對的人身自由和私有田地,這在當時不是進步的表現?
儒家與法家在春秋戰國時多是有些水火不容。為何後來法、儒能黏在一起共同為封建王朝效力,何也?我想原因恐怕還是當初的法家已是被經過修改適應了當下王朝社會的需要了。但是,我們得清楚,後來的那絕非春秋戰國戰亂時的法家的思想主張,就像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家不完全是周朝的儒家,也不是後來的程朱理學的儒家,也不是王陽明發展的新儒家,雖然內裡有些是一脈相連的,但是,內容上還是有巨大差別的,我們說,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商鞅法家思想亦是如此,商鞅全家被殺後,他的變法運動雖然被延續下來了,但是他的法家的思想貌似沒有了完全的繼承者。
無論如何說,只一句,「不法古不循今」這種與時俱進的發展的思想觀,在商鞅去世後貌似就斷代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無一有突破封建帝制制度的新思想的產生就是很好的證明,完全都是循今法古。尤其糟糕的是,儒家那一套多是述而不作,循古泥古,孟子往回找孔子,孔子往回找周公禮制,周公往回找堯舜禹。這完全沒有商鞅「不法古循今」的變化發展的思想觀念,也就註定了幾千年封建王朝社會始終在一個窠臼內打滾。沒有突破性的制度革新。
所以,有些人說,商鞅思想遺毒,什麼馭民五術。我可以說這完全是曲解商鞅。要是商鞅的思想精髓真的延續發展了的話,我覺得不但不是遺毒,而且,可能我們的歷史真的就不會是一下子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社會那樣了。商鞅的思想的精髓就是具有革新性,具有發展觀。這些要是被發展了,就不可能抱著《商君書》說這是商鞅的思想這是商鞅的遺毒,商鞅說,「不法古循今」,有人卻偏偏抱著他的遺作,再也沒有實質的發展的情況下說這就是商鞅的思想,這種看問題的世界觀完全是不同於商鞅的世界觀的,這是種靜止的片面的思想觀念。商鞅的恰是發展觀。
商鞅變法是根據當時的具體客觀環境所作的變法,當時是天下秩序混亂,徵戰不斷,所以商鞅提出鼓勵「耕戰」的思想學說,這種戰時思想難道在當時徵伐不斷的春秋時代不對嘛?一盤散沙,積貧積弱難道就好?商鞅的耕戰、統一思想,行政規劃、軍功爵位制等變法措施,春秋戰國混亂的戰時那無疑是先進的制度。
但是到了太平時節,天下統一了,按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來看還會用戰時的思想制度嘛?戰時既已過去,已作古,商鞅說,不法古,所以,按商鞅思想的發展觀念來看,真是商鞅沒有被殺,商鞅的法家思想精髓真的延續發展了,完全不可能是漢朝董仲舒獨尊儒術後形成的那種表儒裡法的所謂法家思想。而所謂的商鞅遺毒,馭民五術也多是商鞅去世後,尤其是獨尊儒術後,在表儒裡法的社會形態下,靜止的曲解的附會的等各種形式下繼承的商鞅的思想,才有了商鞅的「馭民五術」。這完全是栽贓而已。商君書已非完全是當時商鞅的思想。戰時的商鞅的思想又怎麼能完全套用到太平時節?這本就不符合商鞅「不法古不循今」的發展的思想觀念。
綜上,總之,我認為後來商鞅的思想很多已非當時商鞅的思想,包括《商君書》。後來所謂的商鞅的思想已經多是靜止觀的那一套,沒有了不法古不循今的革新性和發展觀了,尤其所謂的馭民五術更不是商鞅之本意。可以說,商鞅好的思想觀念,比如,發展觀,比如,刑罰不分等級,一律平等,等等,這些發展的不多;他的糟糕的思想倒是被後來人繼承發展的挺充分,什麼馭民弱民愚民疲民等,要知道,商鞅那時變法的時代背景是從奴隸制度中解放出奴隸成為庶民已經是相當進步,可是,後來王朝社會的發展,靜止的沿用商鞅的思想,甚至更糟糕是歪曲的發展,這是不完全符合商鞅之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