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讀書報:簡說「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

2020-12-17 南開大學新聞網

  《管子·正世》中的這句話表達了先秦法家的歷史觀和改革精神的宏大氣魄,如果說到「實踐理性」,應該說這句話最為貼切和最貼近實踐。

  慕古是由來已久的歷史觀,表現為對先王、祖宗和先王之道的崇拜、敬仰和尊崇,是最普遍並具有主導性的觀念。商代卜辭充滿了這類記載,到西周出現了「先王之道」這一神聖的觀念,與「先王之道」相近的還有先王之制、先王之教、先王之禮、先王之命等等。到了春秋,隨著社會的變遷和動蕩,出現了三種先王觀,一種是守舊的先王觀,認為先王之道不能稍有變更;二是批判性的先王觀,即以先王為旗號對現實違逆行為進行批判;三是提出「先王何常只有?」即先王沒有固定之法。叔向批評子產改革違反了先王之道,子產回答說,我顧不上那麼多,我要的是「救世」。到了諸子百家之時,先王觀依然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人們探討現實問題時,總愛回味一下歷史,企圖從古今關係或古今對比中,找到一把解剖現實的刀子。於是,古今問題便成了諸子們討論的一個熱門題目。孔子認為歷史的過程是個損益過程,到周代達到了文明的高峰,於是發出「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一切遵從周制。他對「今」投以卑視的目光,似乎只有損而無益,像從高峰掉進了深谷,希望重新爬回到周代的高峰。老子承認在技術和知識上今比古都有了無可比擬的進步,不過在他的曲光鏡下,這又是人類的變態和墮落,違反人的自然本性。墨子認為生產技術今勝於古,而道德今比三代要壞得多。孟子言必稱三代,主張一切率由舊章。

  我不認為凡屬稱頌三代或上古者都是復古之輩,他們各有特定的理論內涵,不過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在理論形式上,都認為今不如昔。由於諸子各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先王觀的地位各不相同,但更多是把三代烏託邦化,而對現實多有批評和批判性。

  徹底拋卻崇尚先王的是法家,「不慕古」就是一種集中的表達。法家的多數人認為,社會歷史是一個進化過程。最初的人類是不開化的,經濟也極為原始和落後,沒有政長,社會沒有秩序,人們在混亂中生活。後來出現了聖人,引導人類走向文明,並逐步向高級發展。

  《商君書》的作者們最為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用分期的方法分析了歷史的過程,並得出了今勝於昔的結論。分期與朝代不同,分期表達的是社會形態之類的問題。

  關於人類的起源問題,當時有各式各樣的說法,《商君書》的作者把問題看得比較簡單。《商君書·開塞》(以下只寫《商君書》篇名)說:「天地設而民生之。」自從生人之後,作者認為人類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如果把當時也算進去,便是四個階段。

  生民之始及其以後一個時期叫做「上世」。「上世」的特點是「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這種說法類似今天所說的母系社會。這個時期人們的相互關係是「親親而愛私」。繼「上世」而來的叫「中世」。「中世」是對「上世」的否定,「親親廢,上賢立矣」。「中世」的特點是「上賢而說仁」。繼「中世」的是「下世」。「下世」有了私有、君主、國家、刑法,用今天的說法,人類進入了階級社會。「下世」的特點是「貴貴而尊官」。接著「下世」的就是當今。

  《畫策》篇對歷史的進展還有另一種分析方法,以人物為代表把歷史分為三世。最早時期稱之為「昊英之世」,其特徵是「伐木殺獸,人民少而木獸多」。類似今天所說的漁獵時代,人類靠索取自然物生存。繼昊英之後,進入了「神農之世」。神農之世,類似今天所說的農耕時代,「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這個時期人類已不是單純依賴自然,而是走向了生產創造之路。繼神農之後的是「黃帝之世」。作者說,神農死後,人們開始互相爭奪,「以強勝弱,以眾勝寡」,黃帝適應時代的需要而起。為了治亂,制定了「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妃匹之合;內行刀鋸,外用甲兵」,歷史進入了階級社會。《畫策》作者最為可貴的一點,是用經濟特點與國家權力的產生作為劃分時代的標誌。《更法》篇還記述了商鞅的看法:「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韓非則把歷史劃分為「上古」「中古」「近古」「當今」四世。

  法家的歷史進化觀像一把銳利的寶劍,斬斷了一切迂腐守舊和把遠古烏託邦化的陳辭濫調,為政治上的變法改制提供了最有力的論據。由這種歷史觀直接引出了「更法」「變法」的結論。

  「不留今」就是對現實的事物也無需一概留戀。「不留今」就要敢於進行「更法」「變法」,敢於對現實中阻礙發展的問題開刀。《更法》說:「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當今面臨的任務就是「更法」「更禮」。「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肯定)也」。如果說,這句話多少顯些委婉,那麼《開塞》則喊出了時代的最強音:「不法古,不修(循)今。」

  「不法古」比「不慕古」更加明快,「不修(循)今」和「不留今」是一個意思,需針對當下的問題進行「更法」「變禮」,這必然引起利益既得集團的激烈反抗。如商鞅變法一開始,以杜摯等為代表的守舊派極力反對,提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批駁了他們復古守舊的謬論,依據進化的歷史觀,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國必須從現實情況出發採取對策,不能讓古老的傳統拖住歷史的車輪。商鞅明確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秦孝公支持了商鞅的主張,在秦國開展了一場變法運動。

  這場變法不僅受到宗親權貴的反對,「宗室貴戚多怨望者」,連一般的百姓也感到不習慣。但實踐證明,效果是好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鄉邑大治」。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走向了強盛,改變了過去與諸侯交往中的被動局面,成為「兵革強大,諸侯畏懼」的強國。

  所謂「與時變」就是時代在變,要抓住時代性的問題。根據歷史的不同時代的不同特點,變法要切合時代精神。韓非認為「當今爭於氣力」。在戰國社會變動中,法家對社會變動反映得最靈敏,觀察得最細緻,所謂「氣力」最為突出就是諸侯國之間的爭戰與經濟力量的對比,這種角鬥關係到每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人們對爭戰、兼併的看法極不相同,在種種不同見解中,法家最為實際。他們認為戰爭能否勝利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戰爭不僅是軍事的較量,同時又是經濟力和智力的較量。在新的矛盾面前,許多傳統的東西不僅不能適應需要,而且有許多東西越來越成為阻力和障礙。他們認為舊的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面過時了,舊族不勞而獲、無能而在位、無功而受祿的情況與生存競爭的需要發生了尖銳的衝突;舊的經濟體系,即貴族分割土地和支配勞動者的狀況阻礙了經濟實力的增長;分封制度妨礙了政治和軍事力量的集中,等等。針對這些過了時的東西,法家提出要按功勞重新分配權力、地位和俸祿。無功者靠邊站,有功者升上來;打破舊貴族對土地和人口的分割與佔有,通過「授田」使勞動者的家庭成為「私作」單位,並變成君主直接控制的編戶民。法家主張把土地當作鼓勵人們積極耕、戰的獎品。以獎勵耕戰為槓桿推動了當時政治、經濟的改革,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

  總之,時變事異,變法就是應當隨時而變。「先王當時而立法,度務而制事,法宜其時則治,事適其務故有功」,「備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不能把歷史當成包袱背起來,也反對安於現狀。他們清楚地認識到,統治者不應該向時代發號施令,而應通過變法順從時代之變,引導時代前進。這種認識可以說居於當時認識之巔,是極為可貴的。

  「與俗化」與「因俗而動」是一個意思。「俗」的含義有多種,風俗、禮俗等,在法家那裡俗有時也指過時之禮俗、惡俗等,他們每每提出移風易俗。這裡說的「與俗化」「俗」指得是什麼?從整篇上看,說得是人心所欲問題,即《史記·管晏列傳》所說的「俗之所欲,因而予之」。慎到指出:「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所謂「合乎人心」,就像《荀子·非十二子》中所說的:「上則取聽於上,下則取從於俗。」合人心、從俗,也就是因人情。慎到認為人情的具體表現是「自為」:「人莫不自為也。」「自為」就是為了自己。這個問題關涉人性的認識。早在春秋時代人們就進行過反覆論述。最早提出人性這個概念的是單襄公,他說:「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蓋也。求蓋人,其抑下滋甚,故聖人貴讓。且諺曰:『獸惡其網,民惡其上。』《書》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是以聖人知民之不可加也。」單襄公把反對欺壓看作是人的本性,其意思就是自我維護。又有人把求富看作是人的本性,如齊子尾說:「富,人之所欲也。」王孫雒說:「民之惡死而欲貴富以長沒也,與我同。」類似的看法還有齊晏嬰說的:「凡有血氣,皆有爭心。故利不可強,思義為愈。」晏嬰雖然認為「爭」是人的本性,但如果任其發展,就會生禍,所以應該用義來抑制它。總之,相當多的哲人認為追求「利」「富」「樂」「貴」等等,是出自人的本性,而不是什麼邪惡。持這種觀點的政治家與政治思想家認為,統治者的實際政策應當照顧和滿足人的這種要求。由此他們提出了「利民」「惠民」「撫民」「安民」等等主張。他們認為不這樣做就是違反人性。如師曠批評晉君時就說:「今宮室崇侈,民力凋盡,怨讎並作,莫保其性。」

  戰國時期的法家特別注重對人性問題的研究,不過他們很少用「性」這個概念,而多用「情」和「欲」。法家人性論的核心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利」。《管子·形勢解》說:「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商君書·算地》說:「民之生(讀若性),度而取長,稱而取重,權而索利。」又說:「民生則計利,死則慮名。」《賞刑》篇說:「民之欲富貴也,共闔棺而後止。」《韓非子·內儲說上》說:「利之所在,則忘其所惡,皆在孟賁。」許多研究家都認為韓非的人性論是宗其師荀子的性惡論,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包括韓非在內的所有法家,從來沒有鄙視、厭惡過「利」;相反,在他們看來,人好利的本性改造不了,也無需改造,所以法家不是「性惡」論。作為當權者關鍵是如何做到利誘、利導和利用。利誘、利導和「利用」的目標就是把人們引到耕戰上來,對此法家有一整套的政治設計。在他們看來超脫利慾之情者不能為統治者所用,是無用之輩,是蠹蟲,應加以掃除。對法家是否是性惡論、如何把人們引向耕戰等,有機會另行論述。

  「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是法家思想體系的核心部分,是更法、變法、變禮的理論概括,是實踐理性的依據。單就這十二個字說,對我今天的改革仍有直接的重要的啟示性。

相關焦點

  • 對《中華讀書報》文章中有關 《尚書》研究成果的說明(20181123)
    《「清華簡」又新披露了哪些重要文獻》截圖嚴總:您好!感謝您對《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全注新譯精講 尚書》的關注。現結合《中華讀書報》文章《「清華簡」又新披露了哪些重要文獻》,就您關心的《尚書》真偽問題做一點說明。《尚書》分今古文兩種。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末農民戰爭使得原本流傳的《尚書》被毀,西漢建立後伏生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說壁藏)對《尚書》進行了復原,共得28篇。後又從民間求得《泰誓》篇,亦編入「伏生本」。
  • 兒童小說《藍門》入選中華讀書報「2020年十佳童書」
    原標題:兒童小說《藍門》入選中華讀書報「2020年十佳童書」   近日,中華讀書報公布了「2020年十佳童書」書單,瀋陽青年作家張忠誠創作的《藍門》入選書單。
  • 中華讀書報評出2020年度十大好書
    原創 中華讀書報 中華讀書報這裡是由中華讀書報編輯部評選的2020年度十大好書(按書名音序排列)。選書的範圍: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內地首次公開出版發行的圖書。評選著重考量如下因素:人文性,思想性,獨創性,品質,趣味。學界和讀者口碑亦曾參考。
  • 中華讀書報:讓傳統訓詁學更接地氣
    「拂」古有違逆、糾正義,賈誼《新書·保傅》:「潔廉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者,謂之拂。拂者,拂天子之過者也。」《說苑·君道》:「範氏之亡也,多輔而少拂。」均可證(10~11頁)。例如:  《中華讀書報·三位與〈我的前半生〉有貢獻者》:「此書專述溥儀就滿洲國執政後一些起居情況。由中島比多吉……等執筆,極盡靦腆之能事。」有人批評「靦腆」用錯了地方,應用「覥顏」。
  • 酈波解讀中華傳統智慧 | 以古鑑今,開拓成長視野
    當世界處於危難之時,我國也伸出了援手,這是中華民族歷來崇尚的大同精神的集中體現。在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中,沒有誰是孤立的。在進行廣泛的吸收借鑑之時,我們也應該輸出中華文化,文化作為軟實力,在如今的潮流中已是必不可少。
  • 2016年9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20種)
    中華讀書報」可以訂閱-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始於2006年。、回憶錄,只不過所憶及的事情是絕大多數有類似遭遇的當事人不願提起、不敢面對的黑色不堪往事。他的閱讀非常個人化,但這並非局限,反而成就了這些文字的勇敢、率性和自由。
  • 鄭板橋:學不泥古,自成一家
    觀其治學,不苟同俗,不泥古法,為文作畫能自樹其幟,自成一家,表現出強烈的創新精神和人民情懷。鄭板橋的這種治學精神,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自刻苦、自憤激、自豎立」的學習態度鄭板橋出生在一個清貧的讀書人家,自幼便隨父讀書識字,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
  • 轉: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
    《中華詩詞》雜誌去年公布了兩種聲韻改革簡表,一邊試行,一邊聽取意見,準備經過認真研究,綜合為一種試行簡表。」2制定原則編輯  下面,對於這個簡表制定時所考慮、所參照、所依據的幾個原則性的問題,向讀者做一簡要的說明。
  • 蒙城:紅事隨禮200,白事隨禮100,不留「鴨尾」
    推行 「喜事新辦、喪事簡辦、陋習禁辦」,反對「鋪張浪費、攀比炫富、封建迷信、黃賭毒俗」,通過開展以「移風易俗宣教、婚喪禮俗治理、殯葬領域整治、『黃賭毒俗』和邪教專項治理、重點人群引領」為主要內容的「五大行動」,逐步實現紅白喜事規範化、民間習俗文明化、移風易俗常態化。
  • 由器及道 明心見性——《慕茗奇妙-宋元明清古瓷茶器展》開幕
    大自然千變萬化的顏色隨者季節的律動帶給現代城市中生活的人無限喜悅,伴著雪,展覽《慕名奇妙——宋元明清古瓷茶器展》於2019年12月9日在北京茶罐子書屋拉開序幕,100件由慕茗文化收藏的部分宋元明清古瓷茶器於茶罐子書屋悉數呈現。
  • 陳黎:譯事就是化古為今、化枯為新
    法國作家、哲學家羅蘭·巴特說俳句是「最精煉的小說」,有「一粒沙裡見世界,一朵花裡見天國」之妙。陳黎、張芬齡伉儷近年來譯著豐富,廣受讀者喜愛。談到翻譯芭蕉和一茶的情況,陳黎告訴南都記者,他夫婦二人雖非日語專業畢業,但翻譯日語詩歌非屬首次。
  • 傳習經典 融古慧今2020年中華傳統曬書活動開啟
    央廣網北京8月25日消息 8月25日,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曲阜市人民政府、孔子博物館承辦的「傳習經典 融古慧今——2020年中華傳統曬書活動」啟動儀式在孔子博物館成功舉辦。
  • 戴偉華:唐代小說的事、傳之別與雅、俗之體
    《東魏鄴下人》云:「雍州司馬盧承業為臨說,雲是著作郎降所傳之。」亦有眾人傳說,如《北齊冀州人》云:「浮圖今尚在,邑裡猶傳之矣。」《韋仲圭》云:「仲圭弟孝諧為大理主簿,為臨說,更問州人,亦同云爾。」本為眾人傳說,而由知之最詳者口頭敘述的,如《陳嚴恭》云:「州邑共見,京師人士亦多知之,駙馬宋國公蕭銳最所詳審。」《崔彥武》云:「崔尚書敦禮說云然。
  • 高句麗獨特葬俗考
    停喪之俗,漢地的確有之,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在其著《家範》中便指出:時人死要擇黃道吉日方可下葬,如近期無佳日,則停喪待葬,因此才有「久而不葬」之俗;另外一種情況則是,有的人因為「貧無以辦具」,即沒有錢備置安葬的各種物品,也不能使先人入土,這恰恰反映了意圖厚葬先人的想法,停喪即是為了籌備厚葬之陪葬物品而待葬。
  • -中華讀書報-光明網
    五本小說是(以英文書名為序,下同):    (一)青年作家莉薩·哈利迪(LisaHalliday)的處女作《不對稱》(Asymmetry)。    (二)匈牙利裔青年作家麗貝卡·毛考伊(RebeccaMakkai)以八十年代愛滋病全面爆發時期為背景的《大信之人》(TheGreatBelievers)。
  • 《中國識字法簡說》之一:傳統漢字敎學簡說
    為幫助感興趣的家長、敎師思考,《中國識字法簡說》分為如下兩篇文章簡述:《中國識字法簡說》之一:傳統漢字敎學簡說《中國識字法簡說》之二:不同習字法的可選擇性 《中國識字法簡說》之一:傳統漢字敎>學簡說古來習字法的嬗變,大體可分四個階段:1.
  • 多聞多見,借古鑑今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用先前聖賢們的言論,耐心地對你們進行啟發和開導。收集一些經典的句子並彙編成書,增長知識開闊視野,使得自己見多識廣。觀察今天的世界應該學會借鑑古人的經驗教訓,歷史時連續的,沒有古代就沒有現代。
  • 本期導讀-中華讀書報-光明網
    讀書報10月圖書推薦榜     (詳見9版)     怎樣讀經典——水經注密特朗用時三十四年寫給長期情婦安娜·潘若的一千二百十八封秘密情書將於明天(10月13日)在全法上市,評論界已對其文學水準讚許有加,人民由衷喜愛,翹首以盼。   (詳見4版)     曹乃木先生訪談錄     字典組被周恩來總理召見過兩次。
  • 童說嶺南 | 粵語講古《茶俗》-廣州市越秀區朝天路小學 吳睿軒
    日前,在廣州市越秀區少年宮小雲雀劇院裡,進行了緊張、熱烈的第四屆粵語講古總決賽!活動集中了各校的粵語講古愛好者,在現場相互切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