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識字法簡說》之一:傳統漢字敎學簡說

2021-02-19 說文學社

百餘年來,中國放棄了傳統集中習字法,而採取了西方語文的應用識字法。傳統的方式是先識字而後讀書,即通過學習字書(文字彙編),敎授六書(造字之理)、部首(漢字字母),集中學習文字。此法最晚開始於西周之初。現在流行的應用識字法,是清末從西方傳入的,即邊讀課文邊識字,挑出課文裡遇到的生字,講解此字的讀音、筆劃、筆順和課文中的字義,然後由學生抄寫若干遍。此法已成定式。

兩種習字法孰優孰劣?說者紛然,爭論甚劇。其實每種方法都有其形成和存在的理由。但以天下地域之大、人類品庶之多、語文差異之懸殊、人才需求之多樣,竟都只能用一種習字方法,聽上去就不大合理。積餘數十年研究思考,以及近年敎學實驗,認為幾千年形成的中國傳統識字法,固有其優越之處;至少對一部分人來說,是可以借鑑採用的。

為幫助感興趣的家長、敎師思考,《中國識字法簡說》分為如下兩篇文章簡述:

《中國識字法簡說》之一:傳統漢字敎學簡說

《中國識字法簡說》之二:不同習字法的可選擇性

 

《中國識字法簡說》之一:傳統漢字學簡說


古來習字法的嬗變,大體可分四個階段:

1. 周初至兩漢,歷時千餘年,學術成形期。《周禮》有「保氏敎國子,先以六書」的記載,所謂六書即指事、象形、會意、形聲、假借、轉注,雖古今六書表述和序列略有小異,但總是表述造字和用字的規律。學習六書是結合字書進行的,字書是由當時大家編成的文字彙刊,是文字的分類集成,一般是韻文體,便於學生誦讀記背。餘曾謂「學問之道,要在讀書。讀書之道,要在識字。識字之道,要在正字。正字之道,載於字書。字書種種,匯於《說文》。故幼童入學,先課以《說文》。此乃小學之始也。」1這期間文字系統,雖有枝蔓流離,但賴歷代宿學通家之鼎力維持,敎育上聖賢輩出,成就了中華學術的全面成形,且歷久不磨。

2.漢後至南宋,歷時千餘年,文學繁盛期。漢末許慎編著了《說文解字》,總匯了歷代字書及典籍用字,以六書為綱,部首為目,綱舉目張,便於掌握整個文字體系。自此學生習字多依《說文》。如三國孫吳名士嚴畯,《三國志》曰「少耽學,善詩、書、三禮,又好《說文》。」2又如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謂:「許慎檢以六文(六書),貫以部分(部首),使不得誤,誤則覺之。若不信其說,則冥冥不知一點一畫,有何意焉。」3據《舊唐書》記載,唐「天寶元年,明經停《老子》,加習《爾雅》」4,此重視字學之舉。又於天寶十一年加試《說文》、《字林》,「書學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學生三十人。博士掌敎文武八品已下及庶人之子為生者。以《石經》、《說文》、《字林》為專業,餘字書兼習之。」又《新唐書 - 選舉志》載:「凡書學,《石經三體》限三歲,《說文》二歲,《字林》一歲。」按《通典》所記,唐代進士考試,亦從漢代試文字之學,「書者試《說文》、《字林》凡十帖(注曰:《說文》六帖,《字林》四帖)」5。


至北宋立朝,太宗即謂「文字者六藝之本,固當率由古法」,遂命徐鉉等閣臣取《說文》精加詳校;並敕令國子監雕為印版,許民間學子繳納紙墨錢刷版。這期間《說文》雖曾被篡亂(如唐之李陽冰、宋之王安石),但朝野悉力釐清勘正,基本維持了正字系統,敎育上才人茂盛,創造了中華文學的高峰期。

3.南宋末至晚清,歷時約六百年,文化之離散期。科舉制度的僵化,導致應試敎育的泛濫,很多私塾直接以四書五經課童,放棄了以《說文》集中識字的基礎敎學。南宋通學魏了翁曰:「古之敎,必由小學,將以參稽象類,涵養本初,為格物求仁之本。此如兵法遠交近攻,具有次第,其在學者孰非所當知?而後世師友道缺,高者鶩於上達,卑者安於小成,於是禮樂射御書數鹹失其傳焉,……餘病此已久。」6由此可知,南宋久失小學之次第。

又,宋儒好言性理,輕忽典籍,故戴東原批之曰:「宋以來之儒者,以己之見硬坐為古聖賢立言之意,而語言文字實未知之。」至明清之際亦如此,明代唐彪在家塾中延師敎子,前三師皆直接讀經,收效甚微;後更換敎師,知先敎字,方有所成,但敎字已不再用《說文》。7

清乾隆後,因文字獄嚴酷,學界偏重樸學(經學、小學),塾學方多恢復集中識字法,但敎材一般為另編發蒙字書,如宋《性理字訓》、《名物蒙求》,元《字訓綱》、《歷代蒙求》,清《十三經集字》、《文字蒙求》等,均帶應試敎育之操切。只有部分士族家塾重新拾回《說文》,如戴震等乾嘉學者,造就了一批宿儒通學。


4.晚清至現今,歷時一百餘年,文字的存廢期。亡國滅種之際,漢字背負羸弱之責,存廢之爭紛擾。加上廢科舉,興學堂,課程與敎法五花八門。此時一般都改用了西方語文的應用識字法,少數亦有自編字書集中敎字的家塾、學堂,如《澄衷堂字課》,也不免受西文影響(如以詞性分類)。象羅振玉、郭沫若、張舜徽等少時仍用《說文》集中識字之例,已成鳳毛麟角。章太炎從師俞曲園,十七歲始授《說文》,後則有晚學之怨辭。魯迅、錢玄同、朱希祖年過二十方從章太炎學《說文》,則為補課之舉。民國至今,西方應用識字法成為語文課定式,國人已不知曾有它法存焉。

 

注釋:

1《論小學之始》

2《三國志-吳書-嚴畯》

3《顏氏家訓-書證》

4《舊唐書-卷四十四官職》

5《通典-選舉-歷代制下》

6《字通-序》

7 事見《家塾敎學法》

  

下一篇:

《中國識字法簡說》之二:

不同習字法的可選擇性

 


相關焦點

  • 奇葩二簡字,一次啼笑皆非的失敗的漢字改革
    就像漢字改革的歷史上,出現過奇葩的二簡字改革。所以漢字的整體變化趨勢就是簡易的方向。 在紅軍時期,領導人就十分重視教育,致力於讓每個紅軍戰士都能夠脫盲,能夠識字寫字。在新中國成立後,領導人更是如此,而教育的第一步是先要識字。可漢字儘管經歷過新文化運動,但依然較難識記。 1949年10月,中央組織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協會。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被丟掉了
    是否有獨立的文字是判斷一個文明是否為獨立文明的最主要判斷因素之一,漢字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字,具有幾千年的傳承歷史。從最開始的"結繩記事"到公元前1300多年的殷商時期甲骨文字的出現,再到金文、大篆、小篆、隸書等,逐漸固定為了我國特有的"方塊字"。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唐宋年間民間便發展出了與官方文字略有不同的簡筆字,它們所簡省的筆畫為民間約定俗成,但並不被官方認可,在封建時代被認為是難登大雅之堂。在《明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敦煌俗字譜》等著作中記載了大量民間「俗字」,其中有些已經很接近簡體字。直到清末太平天國運動,俗字才有了正統地位,其中所使用的一百多個簡體字有80%被新中國採用。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漢字改革漫畫他們認為,之所以腐朽的傳統文化和封建殘餘會如此的頑固,其根本原因就是漢字,於是發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但有趣的是,「廢除漢字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卻是無形之中卻是促進了漢字的革新之路。02事實上,因為之前封建專政王朝的存在,除了達官顯赫,極少有人能上得了學堂,這也就直接地造成建國後民眾的識字率普遍偏低,甚至大多數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
  • 「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但很奇怪的是,「二簡字」沒過多久便被廢除了,根據專家所說,因為「二簡字」看起來很像日本字,丟失了漢字的精髓。在上個世紀我們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國內百廢待興,不過也呈現欣欣向上的發展趨勢。恰好就是在這個時候,很多外出留學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希望能夠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簡:一個不簡單的漢字
    「簡」,一個簡簡單單的漢字,總共就13筆。沒錯,它的意思就是「簡單」。但是,「簡」其實一點也不簡單,不信你聽聽她是怎麼說的:你以為我貧窮、相貌平平就沒有感情嗎?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賜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你難於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於離開你一樣。上帝沒有這樣安排。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後世研究學者普遍持有的觀點是漢字並非一人所創,倉頡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暫且將傳說的真實性擱置一旁,漢字對中華文化和華夏文明的不朽貢獻是毋庸置疑的。縱觀世界歷史,唯有中國文化從未間斷,延續至今。這其中漢字的功勞最大。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相比之下,中國漢字作為一種象形文字顯得非常「另類」,每一個字都有各自獨立的表達意思,往往可以用最少的篇幅表達最多的內容。《說文解字》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從「倉頡造字」到後來的各種字形,漢字在幾千年的傳承之中不斷演變。由於「象形文字」的固有屬性,許多漢字筆畫繁多,使得讀書識字的門檻較高,非常不利於教育的普及。
  • 為何「二簡字」僅存9年,就被撤回使用?專家: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呂氏春秋·君守》中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把文字與糧食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國的漢字歷史悠久,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它也隨著社會的變更在不斷發展。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新中國成立伊始,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對於經濟、文化和政治的改革完善也在逐步進行。
  • 「二簡字」僅推廣了9年,為何被廢除?學者: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這從另一個角度也看出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然而許多人都知道,曾經的漢字比這還要「難認」,那就是沒有簡化之前的「繁體字」,繁體字字形複雜,很多字的筆畫都比簡體字多了幾倍,從這個角度來看,簡化字的出現是有利於促進社會的溝通和進步的。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於是由此受到啟發,開始搜集這些鳥獸的足跡,自己模仿起來並進行整理以及使用,創造了漢字,被人稱為「造字聖人」。這就是有名的倉頡造字傳說。而自這是起,漢字經過數個朝代的調節,經歷過無數次的演化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國字。 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當時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還未統一。
  • 在簡體字推行之後,又推行了二簡字,為何在九年之後便被廢除?
    作為經歷過二簡字推廣時期且使用過二簡字的人,我記得當年有過對於搞二簡字的解釋,說是改革開放後,打開國門,發現世界計算機技術在發展,我們漢字不適於計算機輸入,所以要搞二簡字,而且這只是漢字簡化的一個階段,最終要實現字母化,以便適應計算機輸入。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但是像我們這樣的Z世代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解放後曾出現過二簡字。所謂的「二簡字」是相對於「一簡字」的在再度簡化Lite版。而「一簡字」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 「二簡字」與「一簡字」一樣,都是針對人們最常用字的簡化,它比「一簡字」還要簡化。這是因為建國後的文盲有80%,勞動人民群眾普遍不識字,不利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 教幼兒識字,先學漢字還是拼音?
    提起教孩子識字,估計很多家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不要教娃學拼音。畢竟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學認字。但其實教孩子認字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直接教,不用先學拼音。為了能讓大家明白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漢字和漢語拼音的一些基礎知識。
  • 繁體字變為簡體字後很容易普及,但為什麼「二簡字」很快被廢止呢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簡化漢字,但很少有人知道,以前我們國家還出現過二簡字,二簡字是我們現在使用的一簡字的升級改良版,但由於種種原因,使得二簡字在推行了半年後就以失敗告終。我國自古(從有漢字起)就使用繁體字,包括數字。
  • 二簡字 是漢字簡化過程中一段彎路,差點使漢字變得「六親不認」
    《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失敗,使以後的漢字改革不但面臨一個怎麼進行的問題?更面臨一個要不要繼續進行的問題。1972年春節剛過,曾全程參與過中國文字改革工作的語言文字學家葉籟士就被告知,國務院已經指定由他牽頭「文字改革委員會」,來負責漢字繼續簡化的工作。
  • 為什麼說清華簡安大簡絕非偽簡
    除了《詩經》,安大簡將來還會公布早期楚辭、長篇楚國史書等珍貴佚籍;而在此之前,清華簡已經披露了多篇與《尚書》《詩經》有關的文獻、前所未見的史書《系年》、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工具《算表》、《筮法》《別卦》等易學史的重要文獻,等等。    由於經過秦始皇焚書等「書厄」,先秦的許多文獻並未流傳至今。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1972年,當時的總理親自負責主持第二代漢字簡化工作的相關事宜。在經過一系列專家們的論證修改和商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政府便將第二代簡化漢字發布了出來。這種字體在當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二簡字」。 在當時,各種教育機構和政府的大力推行之下,二簡字很快便在全國上下獲得了認可和使用。
  • 化繁為簡,我們的中國字經歷了什麼?繁體字就沒有一點可取嗎?
    1919年五四運動,我們對當時的白話文運動較為熟知,但其實當時同時提出的便是文字簡化運動,提升當時國民的識字率,提高國民的知識水平。運動獲得了眾多知識分子的支持,其中就包括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著名的文學家胡適先生。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一直演變到現在,漢字是地球上使用時間最長,並且從來都沒有斷過層的文字,漢字在這幾千年的傳承裡面,也得到了不同的演變。在19世紀末一直到1950年前後,中國不僅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入侵,而且還有自身的薄弱,使得很多人都開始思考中國人落後的原因,對此有很多人開始提出,要將歷史上的一些舊的文化去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去除根深蒂固的漢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