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變為簡體字後很容易普及,但為什麼「二簡字」很快被廢止呢

2020-12-13 小飛說文化與歷史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簡化漢字,但很少有人知道,以前我們國家還出現過二簡字,二簡字是我們現在使用的一簡字的升級改良版,但由於種種原因,使得二簡字在推行了半年後就以失敗告終。

我國自古(從有漢字起)就使用繁體字,包括數字。數字一直都是這麼寫的: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億,寫了幾千年。只是新中國成立後,需要大量培養人才,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繁體字的識認記相對都比較困難,為了加速掃盲,1956年審訂通過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大力推行簡體字,那時候工廠、街道、農村到處都是掃盲班和識字學文化,數字也變成了零、一二三四五等,因為簡體字筆畫很少,容易造假,所以我們的會計制度裡用的仍舊是繁體字。

漢字簡化的方法有七種,分別是採用簡單的古字、草書楷化、用簡單的符號代替偏旁、保留原字的特徵、改換聲旁、保留原字輪廓和同音字合併。

簡體字的優勢

優勢一:減少繁體字複雜的筆畫數目,要知道原來的繁體字平均筆畫是16畫,簡化後平均筆畫是10.3畫。

優勢二:減少了通用漢字的字數,降低了記憶難度,更適合人們熟記。

優勢三:簡化漢字後大陸人在閱讀繁體字上並沒有出現理解困難,大部分人都能看懂繁體字。

優勢四:在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上,因為大小有限,簡化漢字因為筆畫簡單,比繁體字顯示的更為清楚。

二簡字為何那麼快就被廢止了?

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但是在報刊上試用了一段時間後便宣布廢除。其實小編認為,一簡字其實筆畫已經大幅度減少,沒必要二簡字了。

二簡字之所以不好用是因為它太簡化了,這個版本壓根就沒有經過深思熟慮,一簡字和二簡字不可同日而語,我個人的看法是簡體字挺好,除了一些個別字簡化的失去了漢字的意義,其它的還能接受。

如果當時二簡不廢止,,恐怕我們現在對漢字接受起來就沒有這麼容易了,使用情況會相當混亂,而且徹底失去了漢字的表意表形功能,當然,也不是人人都覺得象形字好,比如當年那一大堆主張漢字音符化的磚家,如果他們成功了,後果很明顯,看看現在的韓文與日文的情況就知道了。

現在,隨著中國國力的強大和海外移民的不斷增加,簡體字中文正在逐漸取代取代以往海外華人所主要使用的漢字的地位。

繁體字、簡體字和二簡字你更喜歡哪一種文字呢?

相關焦點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但是像我們這樣的Z世代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解放後曾出現過二簡字。所謂的「二簡字」是相對於「一簡字」的在再度簡化Lite版。而「一簡字」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 「二簡字」與「一簡字」一樣,都是針對人們最常用字的簡化,它比「一簡字」還要簡化。這是因為建國後的文盲有80%,勞動人民群眾普遍不識字,不利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 繁體字和簡體字我知道 那二簡字是怎麼回事?
    我們日常使用和閱讀的是簡體字,學習書法時,又需要掌握繁體字的書寫,簡體字自有簡潔明了易書寫的優勢,繁體字筆劃繁多卻有著更多中華文化精髓的集合
  • 在簡體字推行之後,又推行了二簡字,為何在九年之後便被廢除?
    作為經歷過二簡字推廣時期且使用過二簡字的人,我記得當年有過對於搞二簡字的解釋,說是改革開放後,打開國門,發現世界計算機技術在發展,我們漢字不適於計算機輸入,所以要搞二簡字,而且這只是漢字簡化的一個階段,最終要實現字母化,以便適應計算機輸入。
  • 大陸早就普及了「簡體字」,為港澳臺卻還在使用繁體字呢?
    大陸早就普及了「簡體字」,為港澳臺卻還在使用繁體字呢?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文化也是不容小覷的,如果大家有仔細研究手機的話,有輸入法簡體字和繁體字之間的切換,估計各位也知道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是中國的漢字,那它們之間有社麼區別呢?
  • 大陸的「簡體字」早已普及,為何港澳臺還在使用「繁體字」呢?
    大陸的「簡體字」早已普及,為何港澳臺還在使用「繁體字」呢?雖然現在我們把使用的文字定為了漢字,但是大陸的「簡體字」早已普及,為何港澳臺還在使用「繁體字」呢?有人曾經提出過這樣的一個問題。以前我們的祖先用的都是繁體字,現在如果我們要簡化它們,是不是就失去了漢字原有的意思,是不是對歷史的不尊重,還是把漢字改過來吧,用以前的繁體字多好,有人提出來要把簡體字重新變繁的想法,在我看來,想要傳承我們古老的文化,簡體字也可以做到,不能說,簡化了文字,就繼承不了我們祖先的文化了。當時漢字由繁變簡的過程可是一波三折。
  • 奇葩二簡字,一次啼笑皆非的失敗的漢字改革
    就像漢字改革的歷史上,出現過奇葩的二簡字改革。 在一簡字取得極大成果後,國家試圖再接再厲,1977年5月, 文改會出臺了《第二次漢字簡化字(草案)》,被簡稱為「二簡字」,同年12月20日,國家級報紙《人民日報》發表該草案。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精髓
    正是因為文字的發展歷史足夠悠久,對於文字如何統一以及普及的問題我國也作出了相應的策略支撐。在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響應全國人民普及文字、加強教育水平,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使大部分繁體字簡化,增加文字在生活中的普及效果。
  • 二簡字為何「短命」,面目全非讓人無法接受
    「辺、彐、歺」……這些字你認識嗎?是不是覺得看上去挺彆扭的,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日文?但是我告訴你,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們國家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漢字,這三個字分別是「道」,「雪」,「餐」。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從筆劃繁複的古體字,到精簡易寫的簡體字,漢字的象形表意特徵已經大大削弱了。 由繁體字到簡體字,是自然的演變,也有人為的幹涉。中國港澳臺地區目前使用繁體字,而大陸地區則通行簡體字。 1956年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並隨方案附上了《簡化字總表》。在此基礎上,1986年重新發布了《簡化字總表》。現今通用的漢字大多由此而來。
  • 中國為何要捨棄繁體字而改用簡體字?
    文|佳文簡體字與繁體字的爭論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網絡上,有一些人認為捨棄繁體字不利於繼承傳統文化,另一方則認為簡體字有利於普通人學習生活。那麼中國為何要廢棄繁體字而整出簡體字呢?晚清民國時期普通人基本不識字,識字率很低,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學習機會,學習成本也太高。因此自從民國時期起就開始搞簡體字了。在建國初期的50、60年代政府曾舉辦了很多識字速成班、掃盲班來普及文化教育,這也反映了舊時代國人普遍低識字率的事實。
  • 為什麼繁體字會被簡化變成簡體字?看完後了解了
    在沒有進行文字改革時,人們一直使用繁體字,繁體字的優點是能夠更明確的表達意義,因為我們的祖先在造字的時候,是根據對大自然和生活的觀察研究出來的,很多字都是象形字,所以很容易辨認,這也是為什麼學會了簡體字後,很多繁體字也很容易認出來的原因之一。但是,為什麼中國近代開始嘗試對漢字去繁就簡呢?漢字的簡化過程,幾乎貫穿著中國的近代史。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將原先筆畫繁瑣的漢字加以簡化,成了如今使用的簡體字。相比於繁體字,筆畫較少的簡體字學習門檻大大降低,新中國的文盲率從80%銳減到6%,漢字簡化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經過一次簡化之後,仍舊有許多常用漢字筆畫繁多,例如「繁」、「懿」、「薅」等等。所以在1977年12月20日,又提出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試圖再次簡化漢字。
  • 1986年廢除的二簡字,短短9年被停用:形似日本字缺胳膊少腿
    秦始皇嬴政實現大一統後發布了車同軌,書同文的政令,由丞相李斯主持,在全國推廣小篆。自此普天之下,皆行小篆。 由繁體字到簡體字,是自然的演變,也有人為的幹涉。中國港澳臺地區目前使用繁體字,而大陸地區則通行簡體字。
  •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文/古今名將錄我們都知道,現如今人們使用的大多數都是簡體字,無論是平常所見,還是平常所寫,很少再看見繁體字,因為簡體字相比較於繁體字更能讓人看懂,更能讓人明白,其實我國不是一開始就使用的而是簡體字,在正式推行簡化字之前,使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
  • 簡體字,還是繁體字? 04
    字是少了一個,但「松」原只指松樹,但對識字者來說,現在要記住「松」字不僅是一種樹,而且也可以形容蛋糕的質地。譬如「松花蛋」是皮蛋,指蛋皮上有類似松樹葉狀的花紋,不是鬆化蛋;而「鬆化餅乾」則是鬆脆的餅乾,和松樹沒有關係。「稀鬆」原指松松垮垮,現在簡成「稀鬆」,望之有如「稀有之松樹」。一身而兼二義,這算易記易懂嗎?第二,用古代本字來簡化,如「鬍鬚」簡成「鬍鬚」。
  • 細說葉公好龍和簡體字和繁體字的不同 --認一個字打通古詩詞29
    這一次我來說一個成語葉公好龍,同時說一下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區別。有人爭論說繁體字好,還是簡體字好,甚至有心人還總結了很多文章來指責繁體字改簡體字的不好。我們以前學過一個成語叫刻舟求劍,叫時移世易,你接受了,就能明白我講的意思。
  • 大陸人為什麼能看懂繁體字,而港澳臺人卻不一定看得懂簡體呢?
    大陸人為什麼能看懂繁體字,港澳臺人卻不一定看得懂簡體呢?我們國家有兩種字,一種是繁體一種是簡體,目前大陸人基本上使用的都是簡體字,而港澳臺人士仍舊使用的是繁體字。後來在國家的倡導下,我們化繁為簡,使用起了更方便更簡潔的簡體字了,現在的年輕人可以說如果不是可以尋找,從出生到長大是根本沒有機會見到幾次繁體字的,這就不免讓人產生了一種疑問,為什麼沒有看過繁體字的我們,還會認識繁體字呢?大陸人對繁體字都有一種莫名的情懷,但是很多人根本就沒有見過繁體字,為什麼會無師自通,看到一行繁體字就能認識到這行字的意思呢?
  • 傳說中的二簡字是什麼樣?不到一年被廢除,卻讓不少人從此改了姓
    相信不少朋友也奇怪過,為什麼以前古人使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現如今我們卻使用簡化字呢?>當時的二簡字,已經簡化到可以媲美日文片假名級別了,許多都屬於「缺胳膊少腿」的文字,讓人不知所以然。很多字被人為拆分,不但造成難以辨別,並且失去了美感。 尤其是《人民日報》以及《參考消息》等刊物率先實行二簡字之後,簡體字仿佛變成了異體字,比如把親筆信寫成「親筆伩」,泰國變成了「太國」,發展的展字變成了屍下面加一橫。這種超級簡化的字體,很快被國家給予叫停,也慶幸當時的急剎車挽救了中國文字的傳承性。
  • 教繁體字還是簡體字?教育部答覆了!
    我一致認為對外漢語教學應該堅持教簡體字,語言本身都有其缺點和優點,但是本質上還是一種共同意識,讓更多的外國人使用簡體字,才是學習真正的漢語。當然,有特殊要求或者學習古漢語的除外。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
  • 繁體字和簡體字?你真的了解嗎?(上)
    我這人不怎麼喜歡爭論,因為我發現很少有爭論真能爭出個什麼結果。所以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問自己能不能多寫點客觀的乾貨,少夾帶那主觀的水貨,然後我知道該從哪寫起了——簡體字的由來。 1.因為港臺如今還在用繁體字,所以很多人以為簡體字這事是新中國成立後才有的,其實事實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