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和簡體字?你真的了解嗎?(上)

2021-02-14 書法史研究

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這確實是個問題,而且還是個很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我這人不怎麼喜歡爭論,因為我發現很少有爭論真能爭出個什麼結果。所以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問自己能不能多寫點客觀的乾貨,少夾帶那主觀的水貨,然後我知道該從哪寫起了——簡體字的由來。

 

1.

因為港臺如今還在用繁體字,所以很多人以為簡體字這事是新中國成立後才有的,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早在1909年(是的,1909年,那時大清都還在呢),陸費逵就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我們一般認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人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20年,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到了1923年,胡適也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讚美「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

事實上,像蔡元培、陶行知、葉聖陶、巴金、老舍、朱自清等一票文化界知名人士都曾發文表示支持簡體字,為什麼當時簡體字這事那麼流行呢?這跟中國當時的大環境是分不開的,打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日子就一天天難過了起來,知識分子就反思啊,為什麼我們會落後呢?我們該做點什麼讓中國早日富強起來?

在這個反思過程中,知識分子們把中國和外國作比較,然後他們發現有個事是可做的:人家的文字都是字母化的表音文字,國民學起來容易啊,我們的方塊字學起來好麻煩啊,這一點就不如人家先進。面對這個狀況,中國知識分子想了兩招,第一是搞一套注音系統出來,第二是搞一套簡體字出來。注音系統這事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我們就不提了,我們接著看簡體字的歷史發展。

 

2.

到了20世紀30年代,社會上關於簡體字的呼聲已經很熱烈了:1934年,錢玄同向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1935年,民國政府國政府搞出了一個《第一批簡體字表》,開始在社會上推廣。

是的,你沒看錯,民國政府弄出了「簡體字」,還推廣了。不過,到了1936年,教育部就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就得說到當時的考試院院長戴季陶了,戴季陶十分反感簡體字,他跟蔣介石說「簡體漢字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文化」,然後他還拒絕參加國民黨會議三個月,最後蔣介石一番權衡後,暫緩了簡體字事宜。

是的,只是暫緩,到了1952年,蔣介石在國民黨宣傳匯報會上再次提出簡體漢字。那時,戴季陶已死,結果出來個胡秋原(這人的人生也是跌宕起伏,很難說清),對此事極力反對,然後又不了了之了。

那什麼時候國民黨才真正堅定了自己的繁體字之路呢?1969年,何應欽在國民黨十中全會上提出整理簡字案,但這時提簡體字背景跟以前不一樣了,因為大陸已經先這麼做了。敵人提倡的我們自然應該反對,從此臺灣對簡體字的態度就越來越糟:那是匪幫的東西,那玩意割裂中國傳統文化……

 

3.

說完這些周邊,我們可以回到新中國這一支了,為什麼新中國走向了簡體字。

當然,首先要說的是前面提過的那些,文化界一直有人提倡推廣簡體字,而民國時期簡體漢字的主要力量(如胡愈之、林漢達、葉籟士等人)也差不多都留在了大陸。不過,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共產黨在改造漢字、消滅文盲這事上是很有熱情的,在建立新中國之前,共產黨已經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採用、創造了許多簡體字,這些字被稱為「解放字」。

到了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1949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體方案的決議》;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體字總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使用的簡體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簡體偏旁的簡體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類推的1754字,共2236字,這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1975年弄出來個《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就是所謂的「二簡字」,這些二簡字我們偶爾還能見到,但它們都屬於錯別字,因為國務院已在1986年宣布廢止二簡字。

 

以上就是簡體字的簡史,我們下面聊聊簡體字的理據問題。

相關焦點

  • 繁體字和簡體字
    昨天有些情緒化,但作為一個看豎排繁體書七八年、系統學習文字學半年有餘的人,我從來沒覺得繁體字能有像挺繁派吹噓的那麼好,簡體字有像他們所貶低的那麼爛。當然作為貴校貴院貴方向有志於文字研究的學生,不應該跟這些打著「傳統文化」的旗幟肆意貶低甚至是辱罵漢字簡化的人一般見識。所以我不像我初中對待《弟子規》和高中對待《幼學瓊林》那樣瘋狂撕逼,只是簡單陳述一下自己的觀點。首先,建國後的漢字簡化並不是純粹的政治行為。不論動機,單從結果上來看,建國後的漢字簡化是對兩千年(特別是明清以來)的俗字的總結,對草書楷化的規範。
  • 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
    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文/古今名將錄我們都知道,現如今人們使用的大多數都是簡體字,無論是平常所見,還是平常所寫,很少再看見繁體字,因為簡體字相比較於繁體字更能讓人看懂,更能讓人明白,其實我國不是一開始就使用的而是簡體字,在正式推行簡化字之前,使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
  • 100個繁體字與簡體字對照表,你可以寫對幾個?
    幹:對應三個繁體字: (幹)涉,(乾)燥,(幹)部;後:對應兩個繁體字: (後)面,皇(後);系:對應三個繁體字: 唔(系),關(係),聯(繫);歷:對應兩個繁體字: (歷)史,日(曆);鍾:對應兩個繁體字: 時(鐘),(鍾)意;板:對應兩個繁體字:老(闆),木(板);表:對應兩個繁體字:手
  • 我用繁體字關你P事?
    有一次楊老師給我們寫了一段話,全是簡體字,但我們居然大部份都不太認得,我只記得楊老師當時講了兩個字,一個是寶蓋下面一個人字,就是「家」,還有一個是「面」,但下面那個「口」裡啥都沒有,楊老師不滿地說:寶蓋象徵著人們的居住之所,原來家裡連豬(豕)都養得起,說明日子還是不錯的,想在窮得只剩下了「人」,這日子能好過嗎?(人都沒得吃,怎麼可能養豬?)
  • 教育部的回應衝上了熱搜,網友吵翻了!
    教育部的回應衝上了熱搜,網友吵翻了!》(節選)近期,有政協委員提出《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對此作了回應,並衝上了微博的熱搜。教育部日前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應當便於使用。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
  • 大陸簡體字書籍臺灣熱賣 學者:臺民眾希望了解大陸
    另一方面臺灣現在也出現了一些相當豪華的大型的書店,比如說像成品書店的旗艦店,他裡面簡體字館你走進去買書,真的是讓人心曠神怡,是一個非常愉悅的購書經驗,它的場地寬闊,它的書籍種類的非常齊全,而且燈光,照明,它的座位,整個氣氛都讓你覺得說在裡面可以說流連忘返。除此之外,臺灣最近這兩年也出現了譬如說網絡上的簡體字的書店,像伯克來書店,他在網絡上販賣的是數以萬計大陸的簡體書籍。
  • 學習簡體字的我們為何能一眼認出繁體字,繁體字改簡體字真的好麼
    秦朝一統天下後,秦始皇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文字統一和貨幣統一,可以說這一舉動有著裡程碑的意義。之後直到近代,漢字再一次發生改革,變成了我們現在所寫的簡體字。但是即使如此,人對於繁體字依然能一眼認出來。那麼這是為何呢?這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了。第一個原因來自於電視劇、電影的功勞。
  • 歐陽娜娜用簡體字發ins,好剛一女的!
    昨天,歐陽娜娜的ins突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奇怪的是,大家關注的不是圖片,而是配字和評論區。有人指出,歐陽娜娜最新一條帶有漢字的ins,配文是簡體字。一個繁簡切換,背後卻大有文章。▼不過說真的,不知道這些臺獨人士是不是上學期間都想著吃茶葉蛋了,竟然不知道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是漢字這個事實。
  • 繁體字好還是簡體字好?看過王羲之創造的簡體字你就明白了
    具體來說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的歷史。大家都知道我國的歷史歷經了很多朝代,其中也有過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的時期,但是我們的中華文化有五千年的傳承,而且從來沒有中斷過。說到底,這都是漢字的功勞。現在各位平時所閱讀的所看到的,就比如你正在看的這篇文章,都是用我們現在通用的簡體字書寫的。爆炸君曾經聽過很多這樣的抱怨,說什麼不該簡化繁體字,一簡化了就感覺沒意思了。
  • 臺灣人為什麼也會寫簡體字?
    而且有的時候我們也會去臺灣香港的論壇發帖,用簡體字他們也一樣能很好的和你交流。這是因為我們現行的這套簡體中文其實並不全是簡化字,很多字是沒有變化的。我們平時閱讀繁體字的文章,因為有了這樣的基礎,所以即使有幾個不認識的繁體字,通過上下文的意思也能輕鬆的理解閱讀。
  • 毛筆寫簡體字,書友表示不能稱為書法
    很多人好奇,毛筆字一定要用繁體字寫嗎?簡體字寫書法真的不行,還是說不好看。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思考。繁體字寫的就是書法,簡體字的就不能叫書法,似乎說不過去。書法的形式應該在寫字的方法,不在於漢字本身。用簡體字寫的毛筆字,只要符合書法範疇的一樣屬於書法作品。為什麼現在人還喜歡用繁體字來寫毛筆,這一點很好理解。就像你爺爺知道的東西手把手教給你,教的時候肯定是用你爺爺知道的方式來教學。幾千年的漢字演化,歷史積累厚重。
  • 馬英九提倡寫簡體字
    主持人:好,我們在進入今天話題探討之前還是先來了解一下相關的背景情況。  據臺灣媒體報導,日前,馬英九通過網站發表《大陸「識正書簡」的文化意涵》專文,呼籲從文字切入兩岸文化交流。他說,過去這一年,兩岸關係有大幅進展,雙方籤署了九個協議,但是焦點多集中在交通、經貿、治安等議題,今後也應多關心文化與教育交流。
  • 繁簡之爭:古文物中的簡體字
    [摘要]僅僅憑藉古代文物中出現的簡體字就一定是贗品嗎?簡體字真的是媒體口中所說「現代才有」的嗎?「民國粉」喜歡聲稱,繁體字是傳統文化的積澱,而簡體字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共產黨的發明創造,沒文化。僅僅憑藉古代文物中出現的簡體字就一定是贗品嗎?簡體字真的是媒體口中所說「現代才有」的嗎?近些年來,有一首諷刺簡體字的「順口溜」甚囂上塵。
  • 手機為什麼要分為港版和國行?兩者有什麼區別,你真的知道嗎?
    手機為什麼要分為港版和國行?兩者有什麼區別,你真的知道嗎?隨著科技與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日常用品,幾乎人人都有手機。現在的人們對手機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如果沒有了手機,那麼簡直就難以生活下去。
  • 繁體字和簡體字到底哪種更好?簡體字有一個優點繁體字永遠比不過
    那麼,可能有些網友就很納悶了,現在不是在推廣簡體字嗎?為何在國外人們一般使用的卻是繁體字呢?其實,在國際社會的官方交流中,簡體字才是中外溝通的正式文字。例如世貿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在這些國際組織中,簡體字才是規範文字。之所以在外國網站上經常看到繁體字,實際上是為海外華人所提供的。一般在國內提供服務的網站,基本上都會提供簡體字語言選項以供選擇。
  • 2021年,一起讀一本好書,助你實現簡繁體字轉換不出錯!!
    對於粵語學習者,特別是在香港工作和生活的粵語學習者來說,除了要學會講粵語之外,還有一點比較重要,就是要認識繁體字!!小編早前寫過一篇關於繁體字的文章:《簡繁轉換可不是按一下那麼簡單--一簡多繁現象》,當中也舉了不少簡繁轉換的例子。不過,一簡多繁的字遠遠不止文章列出的那些字。
  • 簡體字繁體字孰優孰劣
    但對其爭議之聲卻不絕於耳,爭議焦點莫過於簡體字或存、或廢。從廣義的大篆發展到現今的簡化字,我們可以看到漢字的進化走出了一條「因繁就簡」的規律趨勢線。從這個角度上說,簡體字的出現是歷史的選擇且必然之結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完全否定或排斥簡體字的論點首先在立論上就有點站不住腳了。
  • 從此以後簡體字和繁體字再無爭議
    只不過當下有關漢字爭論的環境已和當年有所不同,因此也呈現出與近代不同的另一種狀態。環球網用一張漫畫科普了簡體字和繁體字的發展和異同。所謂簡體、繁體都只是中國文字演變裡程中的相對的說法,它們有且只有一個名字就叫「漢字」。想學繁體字,全憑愛好。但讓全國都改成繁體行不通,也沒有必要。普及大眾教育,還得是簡體字。你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