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這確實是個問題,而且還是個很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我這人不怎麼喜歡爭論,因為我發現很少有爭論真能爭出個什麼結果。所以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問自己能不能多寫點客觀的乾貨,少夾帶那主觀的水貨,然後我知道該從哪寫起了——簡體字的由來。
1.
因為港臺如今還在用繁體字,所以很多人以為簡體字這事是新中國成立後才有的,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早在1909年(是的,1909年,那時大清都還在呢),陸費逵就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我們一般認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人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20年,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到了1923年,胡適也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讚美「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
事實上,像蔡元培、陶行知、葉聖陶、巴金、老舍、朱自清等一票文化界知名人士都曾發文表示支持簡體字,為什麼當時簡體字這事那麼流行呢?這跟中國當時的大環境是分不開的,打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日子就一天天難過了起來,知識分子就反思啊,為什麼我們會落後呢?我們該做點什麼讓中國早日富強起來?
在這個反思過程中,知識分子們把中國和外國作比較,然後他們發現有個事是可做的:人家的文字都是字母化的表音文字,國民學起來容易啊,我們的方塊字學起來好麻煩啊,這一點就不如人家先進。面對這個狀況,中國知識分子想了兩招,第一是搞一套注音系統出來,第二是搞一套簡體字出來。注音系統這事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我們就不提了,我們接著看簡體字的歷史發展。
2.
到了20世紀30年代,社會上關於簡體字的呼聲已經很熱烈了:1934年,錢玄同向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1935年,民國政府國政府搞出了一個《第一批簡體字表》,開始在社會上推廣。
是的,你沒看錯,民國政府弄出了「簡體字」,還推廣了。不過,到了1936年,教育部就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就得說到當時的考試院院長戴季陶了,戴季陶十分反感簡體字,他跟蔣介石說「簡體漢字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文化」,然後他還拒絕參加國民黨會議三個月,最後蔣介石一番權衡後,暫緩了簡體字事宜。
是的,只是暫緩,到了1952年,蔣介石在國民黨宣傳匯報會上再次提出簡體漢字。那時,戴季陶已死,結果出來個胡秋原(這人的人生也是跌宕起伏,很難說清),對此事極力反對,然後又不了了之了。
那什麼時候國民黨才真正堅定了自己的繁體字之路呢?1969年,何應欽在國民黨十中全會上提出整理簡字案,但這時提簡體字背景跟以前不一樣了,因為大陸已經先這麼做了。敵人提倡的我們自然應該反對,從此臺灣對簡體字的態度就越來越糟:那是匪幫的東西,那玩意割裂中國傳統文化……
3.
說完這些周邊,我們可以回到新中國這一支了,為什麼新中國走向了簡體字。
當然,首先要說的是前面提過的那些,文化界一直有人提倡推廣簡體字,而民國時期簡體漢字的主要力量(如胡愈之、林漢達、葉籟士等人)也差不多都留在了大陸。不過,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共產黨在改造漢字、消滅文盲這事上是很有熱情的,在建立新中國之前,共產黨已經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採用、創造了許多簡體字,這些字被稱為「解放字」。
到了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1949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體方案的決議》;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體字總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使用的簡體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簡體偏旁的簡體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類推的1754字,共2236字,這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1975年弄出來個《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就是所謂的「二簡字」,這些二簡字我們偶爾還能見到,但它們都屬於錯別字,因為國務院已在1986年宣布廢止二簡字。
以上就是簡體字的簡史,我們下面聊聊簡體字的理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