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傳承至今,依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在傳承過程中離不開的就是文字,它將人類的思想與智慧的結晶凝固在紙上。文字自有其存在的實體價值,也有工具價值。
而作為工具的文字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變化了無數次才演化成如今的樣子,並且會在日後的無盡歲月裡繼續變化著。這些變化有些是自然而然的,有些是人們刻意插手的結果。就像漢字改革的歷史上,出現過奇葩的二簡字改革。
奇葩的二簡字
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大概經歷了七個大階段,稱為「漢字七體」,除此之外還有若干其他的字體。整個演化趨勢是從複雜向簡化過渡的,比如西周時期的大篆,就是金文的形體逐漸線條化,筆畫勻稱齊整,而小篆又是在大篆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整理。
而隸書是從民間開始流行,因為小篆哪怕是經過了簡化,但依然難以書寫,百姓自發的開始進一步改變字體,便於書寫。所以漢字的整體變化趨勢就是簡易的方向。
在紅軍時期,領導人就十分重視教育,致力於讓每個紅軍戰士都能夠脫盲,能夠識字寫字。在新中國成立後,領導人更是如此,而教育的第一步是先要識字。可漢字儘管經歷過新文化運動,但依然較難識記。
1949年10月,中央組織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協會。1956年,國務院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出臺《簡化總字表》,於是一簡字出現,並沿用至今。歷經5年,文字的改革工作邁出了第一步。
配合著其他教育政策,中國的文盲率迅速下降,1965年,大概只有30%的文盲率,而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大概有80%。
當然文盲率下降的如此之快,並非只是因為文字改革的原因,也是因為推廣拼音,這一舉措極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再配合上簡化後易懂易記的簡體字,識字就沒那麼困難了。
在一簡字取得極大成果後,國家試圖再接再厲,1977年5月, 文改會出臺了《第二次漢字簡化字(草案)》,被簡稱為「二簡字」,同年12月20日,國家級報紙《人民日報》發表該草案。
次年7月,中宣部通知各大報刊及出版社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國務院批覆國家語委《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形象的請示》,於是,二簡字改革宣告終結。
而二簡字之所以落得個如此下場,就得從他開始的原因上下手。
1964年,一簡字開始,但是兩年後十年動蕩拉開序幕,而在這一階段,群眾自發簡化的漢字開始湧現,表示著二簡字已經開始在群眾中流行。1972年,郭沫若先生敏銳的發現了這一現象,在《紅旗》上發表《怎樣看待群眾中新流行的簡化字》。
1975年文改會第一次提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到此還一切正常,而到了十年動蕩結束,某架飛機墜落之後,全新的領導班子希望能有新氣象來表示國家脫離了泥潭,又走上正軌。於是二簡字方案在這種背景下倉促登臺。
但是倉促的代價就是這份方案既沒有經過文改會的全體討論,又沒有聽取群眾意見,而文字就是要給廣大百姓用的,背離了群眾路線的方案不會成為一個好方案。
所以二簡字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就推向了社會。過度追求簡單化的後果反倒造成了複雜化,嚴重影響了人民的交流。就像「蛋」變成了「旦」,「圓」簡化成了「元」,那「元旦」到底是一個合家歡慶的節日,還是一隻母雞產下的形狀圓潤的蛋?類似的影響還有很多。
二簡字不僅沒有起到簡化的目的,方便百姓的日常使用,反而造成了社會的混亂。
這份閉門造車的方案遭到了社會的嚴重批評,1978年3月,王力、周有光等人在政協會議和全國人大上提出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提案,次月,教育部撤回在教科書上試用二簡字的決定,再往後就是前文提到的二簡字被廢止的過程。
二簡字只在意了文字的工具價值,簡化手段粗暴,忽視了文字自身存在的實體價值,破壞了漢字在漫長時間中積累下的表意文字的性質和與社會相契合的內涵,這次啼笑皆非的失敗的漢字改革,應當讓我們警醒,任何涉及社會的改革都應該謹慎,絕不能想當然。
王力
簡化漢字是否必要
中國目前還流行著兩種漢字,簡體字與繁體字 ,一種在大陸,一種在港臺。就像鹹豆腐腦與甜豆腐腦之爭,兩方人都在維護自己所使用的文字。大陸覺得港臺使用落後的文字,墨守成規、固步自封,港臺覺得簡體字多此一舉、舍本忘宗。所以漢字的簡化到底有沒有必要呢?
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並不是說存在就是正確,而是說事物能存在至今,背後有其客觀原因。而簡體字——無論是第一次簡化還是第二次簡化——也都有其原因。
新中國需要快速普及基礎文化,文字作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一定要有效率性,可繁體字實在是難學。複雜的筆畫導致各個相似字體之間難以區分,而且不利於書寫,於是簡體字的需求應運而生。不要說官方推行的簡化字,民間自發進行的文字簡化、異化也從未停止。
尤其是在網際網路上,飯圈內那套獨特的用語和奇怪的縮寫,不也是對文字工具性的變化,還有更早前的火星文,裡面有些是生僻字,有些是繁體字,更多的是生造字,但它還是在一定程度與時間內流行起來了。文字永遠都在不斷變化,就如同生命也在不斷演化。
人們隨著社會的新新氣象,產生新的需求與表達欲,那就會不斷創造新的文字形式與文字內涵,這裡面的大部分都被時光篩去,但也有一部分會留存下來,也許某一天就會變成正式的用法。就像經典的中式英文:「Long time no see.」如今不也被英國所熟識使用。
一場文字改革運動,被全社會所接受,足以說明這是成功的,儘管有些字的改變不盡如人意,但是瑕不掩瑜,人們喜歡著簡體字,假如讓他們去使用繁複的繁體字,恐怕倒是不願意了。
文字對一般人來說,就只是一個交流的工具,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其工具價值便足夠,以歷史文化意義來阻礙文字的變化實為不明智。當然,也不能像二簡字那樣不顧實際,自以為能夠更有效率地發揮文字的交流能力,但結果造成了最大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