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二簡字,一次啼笑皆非的失敗的漢字改革

2020-12-08 騰訊網

人類文明傳承至今,依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在傳承過程中離不開的就是文字,它將人類的思想與智慧的結晶凝固在紙上。文字自有其存在的實體價值,也有工具價值。

而作為工具的文字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變化了無數次才演化成如今的樣子,並且會在日後的無盡歲月裡繼續變化著。這些變化有些是自然而然的,有些是人們刻意插手的結果。就像漢字改革的歷史上,出現過奇葩的二簡字改革。

奇葩的二簡字

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大概經歷了七個大階段,稱為「漢字七體」,除此之外還有若干其他的字體。整個演化趨勢是從複雜向簡化過渡的,比如西周時期的大篆,就是金文的形體逐漸線條化,筆畫勻稱齊整,而小篆又是在大篆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整理。

而隸書是從民間開始流行,因為小篆哪怕是經過了簡化,但依然難以書寫,百姓自發的開始進一步改變字體,便於書寫。所以漢字的整體變化趨勢就是簡易的方向。

在紅軍時期,領導人就十分重視教育,致力於讓每個紅軍戰士都能夠脫盲,能夠識字寫字。在新中國成立後,領導人更是如此,而教育的第一步是先要識字。可漢字儘管經歷過新文化運動,但依然較難識記。

1949年10月,中央組織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協會。1956年,國務院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出臺《簡化總字表》,於是一簡字出現,並沿用至今。歷經5年,文字的改革工作邁出了第一步。

配合著其他教育政策,中國的文盲率迅速下降,1965年,大概只有30%的文盲率,而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大概有80%。

當然文盲率下降的如此之快,並非只是因為文字改革的原因,也是因為推廣拼音,這一舉措極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再配合上簡化後易懂易記的簡體字,識字就沒那麼困難了。

在一簡字取得極大成果後,國家試圖再接再厲,1977年5月, 文改會出臺了《第二次漢字簡化字(草案)》,被簡稱為「二簡字」,同年12月20日,國家級報紙《人民日報》發表該草案。

次年7月,中宣部通知各大報刊及出版社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國務院批覆國家語委《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形象的請示》,於是,二簡字改革宣告終結。

而二簡字之所以落得個如此下場,就得從他開始的原因上下手。

1964年,一簡字開始,但是兩年後十年動蕩拉開序幕,而在這一階段,群眾自發簡化的漢字開始湧現,表示著二簡字已經開始在群眾中流行。1972年,郭沫若先生敏銳的發現了這一現象,在《紅旗》上發表《怎樣看待群眾中新流行的簡化字》。

1975年文改會第一次提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到此還一切正常,而到了十年動蕩結束,某架飛機墜落之後,全新的領導班子希望能有新氣象來表示國家脫離了泥潭,又走上正軌。於是二簡字方案在這種背景下倉促登臺。

但是倉促的代價就是這份方案既沒有經過文改會的全體討論,又沒有聽取群眾意見,而文字就是要給廣大百姓用的,背離了群眾路線的方案不會成為一個好方案。

所以二簡字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就推向了社會。過度追求簡單化的後果反倒造成了複雜化,嚴重影響了人民的交流。就像「蛋」變成了「旦」,「圓」簡化成了「元」,那「元旦」到底是一個合家歡慶的節日,還是一隻母雞產下的形狀圓潤的蛋?類似的影響還有很多。

二簡字不僅沒有起到簡化的目的,方便百姓的日常使用,反而造成了社會的混亂。

這份閉門造車的方案遭到了社會的嚴重批評,1978年3月,王力、周有光等人在政協會議和全國人大上提出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提案,次月,教育部撤回在教科書上試用二簡字的決定,再往後就是前文提到的二簡字被廢止的過程。

二簡字只在意了文字的工具價值,簡化手段粗暴,忽視了文字自身存在的實體價值,破壞了漢字在漫長時間中積累下的表意文字的性質和與社會相契合的內涵,這次啼笑皆非的失敗的漢字改革,應當讓我們警醒,任何涉及社會的改革都應該謹慎,絕不能想當然。

王力

簡化漢字是否必要

中國目前還流行著兩種漢字,簡體字與繁體字 ,一種在大陸,一種在港臺。就像鹹豆腐腦與甜豆腐腦之爭,兩方人都在維護自己所使用的文字。大陸覺得港臺使用落後的文字,墨守成規、固步自封,港臺覺得簡體字多此一舉、舍本忘宗。所以漢字的簡化到底有沒有必要呢?

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並不是說存在就是正確,而是說事物能存在至今,背後有其客觀原因。而簡體字——無論是第一次簡化還是第二次簡化——也都有其原因。

新中國需要快速普及基礎文化,文字作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一定要有效率性,可繁體字實在是難學。複雜的筆畫導致各個相似字體之間難以區分,而且不利於書寫,於是簡體字的需求應運而生。不要說官方推行的簡化字,民間自發進行的文字簡化、異化也從未停止。

尤其是在網際網路上,飯圈內那套獨特的用語和奇怪的縮寫,不也是對文字工具性的變化,還有更早前的火星文,裡面有些是生僻字,有些是繁體字,更多的是生造字,但它還是在一定程度與時間內流行起來了。文字永遠都在不斷變化,就如同生命也在不斷演化。

人們隨著社會的新新氣象,產生新的需求與表達欲,那就會不斷創造新的文字形式與文字內涵,這裡面的大部分都被時光篩去,但也有一部分會留存下來,也許某一天就會變成正式的用法。就像經典的中式英文:「Long time no see.」如今不也被英國所熟識使用。

一場文字改革運動,被全社會所接受,足以說明這是成功的,儘管有些字的改變不盡如人意,但是瑕不掩瑜,人們喜歡著簡體字,假如讓他們去使用繁複的繁體字,恐怕倒是不願意了。

文字對一般人來說,就只是一個交流的工具,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其工具價值便足夠,以歷史文化意義來阻礙文字的變化實為不明智。當然,也不能像二簡字那樣不顧實際,自以為能夠更有效率地發揮文字的交流能力,但結果造成了最大的不便。

相關焦點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在3000多年漢字發展歷史中,它經歷多次改革變化,這些改革大部分都是成功的,但在近代也有一次漢字改革以失敗告終,那就是「二簡字」。 ▲漢字改革漫畫 這次漢字簡化得到了大眾認可,客觀上也促進了識字率提升。因此,1977年我國公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俗稱「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二簡字」對照表於是,在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繼《漢字簡化方案》通過後,「二簡字」於50年代就開始醞釀。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新中國成立之後,迫切地需要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簡化漢字勢在必行。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將原先筆畫繁瑣的漢字加以簡化,成了如今使用的簡體字。相比於繁體字,筆畫較少的簡體字學習門檻大大降低,新中國的文盲率從80%銳減到6%,漢字簡化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經過一次簡化之後,仍舊有許多常用漢字筆畫繁多,例如「繁」、「懿」、「薅」等等。
  • 二簡字 是漢字簡化過程中一段彎路,差點使漢字變得「六親不認」
    《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失敗,使以後的漢字改革不但面臨一個怎麼進行的問題?更面臨一個要不要繼續進行的問題。1972年春節剛過,曾全程參與過中國文字改革工作的語言文字學家葉籟士就被告知,國務院已經指定由他牽頭「文字改革委員會」,來負責漢字繼續簡化的工作。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漢字改革漫畫但有意思的是,這個失敗的運動卻在無形當中推動了漢字的革新之路。▲二簡字1972年,在總理主持修訂,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操刀的情況下,歷經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二簡字」誕生了。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 「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但很奇怪的是,「二簡字」沒過多久便被廢除了,根據專家所說,因為「二簡字」看起來很像日本字,丟失了漢字的精髓。在上個世紀我們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國內百廢待興,不過也呈現欣欣向上的發展趨勢。恰好就是在這個時候,很多外出留學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希望能夠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歷史上的「二簡字」為何失敗?僅實施9年便被廢除,你能看懂嗎?
    我們如今所用的「簡體字」,其實只是第一次簡化的結果,無論是從書寫與辨認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那麼「二簡字」為什麼會失敗?其實這就要說起發生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的一場浩蕩的「漢字廢除運動」了。
  • 為何「二簡字」僅存9年,就被撤回使用?專家: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這種想法現在看來十分荒謬,但是由於當時思想的局限性,所以一場「廢除漢字運動」被轟轟烈烈地發起。這次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卻加快了我國文字改革的進程。既然前文說到二簡字有如此多的好處,那麼為什麼會這麼快就被廢除了呢?究其根本,二簡字在推廣中無疑是成功的,但是在使用中發現了很多弊端。
  • 「二簡字」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形似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而改革的是名叫「二簡字」的一種文字形態,可是對二簡字的運用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們說,二簡字形似日本字,將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的演變在14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新中國建立了起來,很多人都希望能將中國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很多外國留學回來的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對中華文化進行一次革新。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按理來說,國家大力支持,人們積極探索改革,這二簡字應當就此定下來,繼而廣為傳用,為什麼還被廢除了呢?
  • 除「雞旦」「早歺奶」「仃車」外,你見過多少奇葩的「二簡字」?
    何謂二簡字? 1964年發布1986年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可視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對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簡化字的俗稱。 1977年12月20日,全國範圍內開始試用二簡字。1978年3月2日,教育局宣布開始在教科書上試用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被丟掉了
    嘗到甜頭後大家對進一步簡化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是在1960年的時候,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向全國徵集意見,"二簡字"正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簡稱。 1977年二簡字正式公布。
  • 70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但是,這個成功,指的是「第一次簡化」,也就是50年代的那次簡化;其實除此之外,國內還有過一次漢字簡化的政策,但這個政策是徹底失敗了,這就是70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這個事情可能很多中年人都有印象,它是怎麼一回事呢?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因為這些有名的學者們的影響,改革文字也成為了國家非常重視的一件事情,大家都覺得簡化漢字是勢在必行的事。在1956年的時候,國家開始將原先繁瑣筆畫的漢字進行修改簡化,也就成為了現在的簡體字。在1964年的時候,國家改字2274個,並且看來是向全國各地開始推廣。
  • 漢字險些變成這樣!二簡字為何「短命」,面目全非讓人無法接受
    「辺、彐、歺」……這些字你認識嗎?是不是覺得看上去挺彆扭的,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日文?但是我告訴你,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們國家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漢字,這三個字分別是「道」,「雪」,「餐」。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二簡字主要選取當時在群眾中廣泛流行使用的簡化字,從實用目的出發,淘汰了一些容易混淆讀錯的漢字,並刪減了一些漢字的偏旁部首。 《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發布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紙首先刊登試行。隨後教育局也宣布在教科書中使用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既然第一代簡化字的出現獲得了成功,那為什麼還會有「二簡字」的誕生呢? 在當時的學習和推廣二簡字的過程當中,人們有著極高的熱情,而且二簡字十分分簡單清晰易懂,人們很快就掌握了二簡字的使用規則與方法。 既然如此,那二簡字為什麼又很快被廢除了呢?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但是像我們這樣的Z世代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解放後曾出現過二簡字。所謂的「二簡字」是相對於「一簡字」的在再度簡化Lite版。而「一簡字」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 「二簡字」與「一簡字」一樣,都是針對人們最常用字的簡化,它比「一簡字」還要簡化。這是因為建國後的文盲有80%,勞動人民群眾普遍不識字,不利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 「二簡字」推廣效果奇佳,為何卻被政府廢止?專家:快成日本字了
    這種想法現在看來十分荒謬,但是由於當時思想的局限性,所以一場「廢除漢字運動」被轟轟烈烈地發起。這次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卻加快了我國文字改革的進程。 「二簡字」誕生以後,國家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教育部門也開始在教科書上試行二簡字。便如東漢的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所言:「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很快全國人民便上行下效,開始使用二簡字。
  • 七十年代的「二簡字」,到底是個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
    其中一次在民國時期,另兩次就是解放後的「一簡」、「二簡」。簡化後的漢字給國人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多方便,也新增了一些不便。 到1964年為止,一共公布了二千餘個「一簡字」。「一簡」推廣成功後,相關部門急於求成,又在漢字改革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於是在1975年,國家又花了兩年搗鼓出了「二簡字」。結果步子邁得太大,最終導致了「二簡」失敗。1986年6月,「二簡字」被正式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