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2020-12-08 騰訊網

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正是有了文字的存在,祖先的歷史和文化才能傳承至今。現在全世界的各種文字數不勝數,但大多都是字母文字,如英文、俄文和德文等等。相比之下,中國漢字作為一種象形文字顯得非常「另類」,每一個字都有各自獨立的表達意思,往往可以用最少的篇幅表達最多的內容。《說文解字》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從「倉頡造字」到後來的各種字形,漢字在幾千年的傳承之中不斷演變。

由於「象形文字」的固有屬性,許多漢字筆畫繁多,使得讀書識字的門檻較高,非常不利於教育的普及。新中國成立之後,迫切地需要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簡化漢字勢在必行。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將原先筆畫繁瑣的漢字加以簡化,成了如今使用的簡體字。相比於繁體字,筆畫較少的簡體字學習門檻大大降低,新中國的文盲率從80%銳減到6%,漢字簡化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經過一次簡化之後,仍舊有許多常用漢字筆畫繁多,例如「繁」、「懿」、「薅」等等。所以在1977年12月20日,又提出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試圖再次簡化漢字。「二簡」方案分為兩個表:第一表收錄了248個簡化字,推出後直接投入使用;第二表收錄了605個簡化字,推出後僅供討論,沒有直接實行。與「一簡字」相比,「二簡字」可以說是將漢字簡化到了不能再簡。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及各省級行政區一級報紙統一印發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徵求社會意見。第二天,《人民日報》率先開始使用「二簡字」。在這之後,「二簡字」被大量使用,很快問題就出現了。「二簡字」由於太過簡化,且許多字共用一個字形,導致表達意義時混亂不堪。不僅如此,漢字作為中國的一張名片,在國際文字的舞臺上的形象也受到了此次簡化的影響。

學術界的眾多專家學者紛紛對此次簡化提出了質疑,於是在1978年7月,開始在報紙、刊物、圖書等方面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出臺,宣布廢除「二簡字」。從1977年出臺到1986年廢除,「二簡字」只存在了9年便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麼,為何第一次漢字簡化可以取得巨大成功,第二次簡化就不行呢?原因正在於太過簡化。

所謂「象形文字」,就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只不過其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正因為是脫胎於一幅幅的圖畫,所以漢字的一筆一划,都是畫中的一部分。如果把漢字比作是一個人,那麼從甲骨文到簡體字,改變的僅僅只是這個「人」的穿衣風格、梳妝打扮。從寬袍大袖到貼身短袖、從長發到短髮,這樣的變化並不足以改變作為「人」的本質特徵。但是「二簡字」就好比把這個「人」畫得缺胳膊少腿,雖然還能看得出來畫得是個人,但是已經全然沒有了作為一個正常人應該有的特徵。

第二次簡化漢字時,大量使用偏旁部首來代替原先的整個漢字,然而早在一千多年前日本學習漢字時,就因筆畫過多而進行簡化,經過長期的演化和發展,成為了後來的假名。而許多「二簡字」一旦書寫潦草,看上去幾乎就是日文假名。當年學術界對「二簡字」提出質疑時,就曾有文字研究專家指出: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本意是方便大眾書寫的,結果卻弄得不倫不類,不得不說「二簡字」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但好在及時地糾正了過來,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可是話說回來,雖然「二簡字」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但也不可否認這次嘗試的重要性,尋求真理的過程中如果害怕試錯,那將永遠得不到真理。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現代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曾有人建議恢復使用一少部分繁體漢字,比如「愛」字。「愛」字的繁體是「愛」,相比於簡體字多了一個「心」字,有了「心」的「愛」顯然比「愛」更加能夠讓人懂得這個字的意義。對於這樣的建議,你怎麼看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精髓
    所以當時中國的文盲率在簡化前的80%一下就減少至6%.但之前也和大家說過,第一次漢字簡化只是針對大部分生活中常用的繁體字,還有小部分可能生活中鮮少會使用到但依然有著一定使用率的漢字沒有得到簡化。所以順水推舟的,1977年12月20日提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對於需要簡化的漢字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分類,收錄的需要簡化的漢字數量也進行了一定的擴充。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被丟掉了
    嘗到甜頭後大家對進一步簡化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是在1960年的時候,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向全國徵集意見,"二簡字"正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簡稱。 1977年二簡字正式公布。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1972年,當時的總理親自負責主持第二代漢字簡化工作的相關事宜。在經過一系列專家們的論證修改和商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政府便將第二代簡化漢字發布了出來。這種字體在當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二簡字」。 在當時,各種教育機構和政府的大力推行之下,二簡字很快便在全國上下獲得了認可和使用。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按理來說,國家大力支持,人們積極探索改革,這二簡字應當就此定下來,繼而廣為傳用,為什麼還被廢除了呢?
  • 「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但很奇怪的是,「二簡字」沒過多久便被廢除了,根據專家所說,因為「二簡字」看起來很像日本字,丟失了漢字的精髓。在上個世紀我們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國內百廢待興,不過也呈現欣欣向上的發展趨勢。恰好就是在這個時候,很多外出留學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希望能夠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二簡字就是第一個通過實行的字體,在1966年的開始實行,一直到1977年的時候,現實從人民日報開始使用,到了1978年的時候就連所有學生的教科書也開始使用二簡字。這些字體不僅把繁瑣的偏旁還有筆畫結構都簡化了,還有的漢字直接去除掉了偏旁。這樣也就更加有利於大家記憶並處理漢字。
  • 「二簡字」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形似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而改革的是名叫「二簡字」的一種文字形態,可是對二簡字的運用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們說,二簡字形似日本字,將漢字的精髓都丟了。在專家組制定方案並進行了諸多的實驗之後,「二簡字」出現了,為了普及基礎教育,二簡字被社會各界以及教育界大力推行。其實在二簡字之前我國就已經出現過一簡字,但是一簡字掌握難度還是有一點高,所以二簡字成為了最佳選擇。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但是像我們這樣的Z世代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解放後曾出現過二簡字。所謂的「二簡字」是相對於「一簡字」的在再度簡化Lite版。而「一簡字」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 「二簡字」與「一簡字」一樣,都是針對人們最常用字的簡化,它比「一簡字」還要簡化。這是因為建國後的文盲有80%,勞動人民群眾普遍不識字,不利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而從最早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到今天我們所看所學的簡化字,數千年來也進行了不少的演變。 簡化字便是官方所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和《簡化字總表》,有時也包括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簡字」,「二簡字」並沒有獲得成功,1986年6月24日,官方宣布廢除了二簡字。
  • 「二簡字」僅推廣了9年,為何被廢除?學者: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但是不為人知的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簡化字,只是「一簡」,又稱「第一批簡體字表」或者「簡化字總表」,但是當時其實我們有的專家教授還研究出了「二簡」,也就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但是「二簡」卻在不久之後的1986年6月24日就廢除了,原因居然是它的外形太像日本字了,而且導致很多人改了姓氏!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他們在某一天,忽然發現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保守、頑固的舊思想盤踞在各個角落,迫切想改變這一現狀的他們因為太過急功近利而走入了歧途,錯誤地把目標指向了無辜的漢字。他們那時候覺得,為什麼封建文化、封建思想這麼難改變、這麼難革除,其根源就是在文字,於是發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很正常,運動失敗了。
  • 為何「二簡字」僅存9年,就被撤回使用?專家: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毫無疑問,從誕生到投入使用,二簡字是成功的。在它的使用功效來看,就推廣和鼓勵學習而言,二簡字正如它被設計的初衷一樣,讓很多不識字的民眾很快就掌握了文字,並且能夠加以使用。就結果來看,二簡字大大提升了我國中下層人民的閱讀和知識水平。但是二簡字在中國僅僅使用了九年之後,便在1986年被廢除了。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至於其他六國的文字則是一一廢除,就形成了現在的「小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簡化漢字。 而後的隸書就是自小篆演變而來,當時小篆還是沒有那麼方便書寫。當時有一個人就在監獄之中創造出了這種平正方直的筆畫,改變了小篆的圓線條,更加方便書寫。於是這種字體就被稱為「隸書」,也稱作是「古隸」。
  • 「二簡字」推廣效果奇佳,為何卻被政府廢止?專家:快成日本字了
    在它的使用功效來看,就推廣和鼓勵學習而言,二簡字正如它被設計的初衷一樣,讓很多不識字的民眾很快就掌握了文字,並且能夠加以使用。就結果來看,二簡字大大提升了我國中下層人民的閱讀和知識水平。 但是二簡字在中國僅僅使用了九年之後,便在1986年被廢除了。既然前文說到二簡字有如此多的好處,那麼為什麼會這麼快就被廢除了呢?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以譚嗣同、魯迅等為代表,一批曾經留學西方的學者在批判中國傳統文化時,漢字成為一個批判傳統文化腐敗的靶子,魯迅甚至發表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觀點。同時,他們發起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主張以拉丁化文字代替難學、難認的方塊字,造出「通俗化、大眾化」文字。廢除漢字運動促進了漢語拼音的形成,並在客觀上加速了漢字簡化。只是從其「漢字廢除」這一訴求上來看,這次運動是失敗的。
  • 在簡體字推行之後,又推行了二簡字,為何在九年之後便被廢除?
    文|大聖二簡字真正存在的時間很短,1977年公布了二簡字方案,1978年4月17日,教育部撤回在教科書上使用二簡字的決定。1986年只是下文件正式廢除二簡字,其實早就不推行了。作為經歷過二簡字推廣時期且使用過二簡字的人,我記得當年有過對於搞二簡字的解釋,說是改革開放後,打開國門,發現世界計算機技術在發展,我們漢字不適於計算機輸入,所以要搞二簡字,而且這只是漢字簡化的一個階段,最終要實現字母化,以便適應計算機輸入。
  • 1986年廢除的二簡字,短短9年被停用:形似日本字缺胳膊少腿
    短命的二簡字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發布之後,總理主持修訂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份方案於1977年正式公布,其中規定的簡體字俗稱二簡字。 只是好景不長,在推行短短九年之後,二簡字就被突然叫停。1986年國務宣布廢除二簡字,報紙和教科書上也不再使用二簡字。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只是好景不長,在推行短短九年之後,二簡字就被突然叫停。1986年國務宣布廢除二簡字,報紙和教科書上也不再使用二簡字。 二簡字的誕生原本是為了在群眾中推廣識字教育,普及文化知識,為計算機和其他機械處理漢字提供有利條件。然而試行九年之後就突然夭折,二簡字為何如此"短命"? 簡化力度過大,過猶不及 簡化字體的目的本來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減少文盲。
  • 歷史上的「二簡字」為何失敗?僅實施9年便被廢除,你能看懂嗎?
    「細明體」,一種便是我們所用的「簡體字」,但在老一輩文化人的印象中,都或多或少見過一種字體,這種字體十分像日本字。我們如今所用的「簡體字」,其實只是第一次簡化的結果,無論是從書寫與辨認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那麼「二簡字」為什麼會失敗?其實這就要說起發生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的一場浩蕩的「漢字廢除運動」了。